中國人是最喜歡請客的一個民族。從搶付車費,搶會鈔,以至于大宴客,沒有一件事不足以表明中國是一個禮讓之邦。我的錢就是你的錢,你的錢也就是我的錢,大家不分彼此;你可以吃我的,用我的,因為咱們是一家人。這種情形,西洋人覺得很奇怪。恕我淺陋,我沒有見過西洋人搶付過車費,或搶會過鈔。我們在歐洲做學(xué)生的時代,因為窮,大家也主張“西化”,飯館里吃飯,各自付各自的錢,相約不搶著會鈔。西洋人宴客是有的,但是極不輕易有一次,最普通的只是來一個茶會,并不像中國人這樣常常請朋友吃飯。這些事情,都顯得中國人比西洋人更慷慨更會應(yīng)酬。
其實,中國人這種應(yīng)酬是利用人們喜歡占便宜的心理。不花錢可以白坐車,白吃飯,白看戲,等等,受惠的人應(yīng)該是高興的。一高興,再高興,三高興,高興的次數(shù)越多,被請的人對于請客的人就越有好印象。如果被請的人比我的地位高,他可以“有求必應(yīng)”,助我升官發(fā)財;如果被請的人比我的地位低,他也可以到處吹噓,逢人說項,增加我的聲譽,間接地于我有益。中國人向來主張“受人錢財,與人消災(zāi)”的,不花錢而可以白坐車,白吃飯,白看戲,也就等于受人錢財,若不與人消災(zāi),就該為人造福。由此看來,請客乃是一種“小往大來”的政策,請客的錢不是白花的。知道了這一個道理,我們就明白為什么對于親弟兄計較錙銖,甚至對于結(jié)發(fā)夫妻不肯“共產(chǎn)”的人,為請客而揮霍千金,毫無吝色;又明白為什么家無儋石對泣牛衣的人偏有請客的閑錢。原來大多數(shù)人的請客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慷慨,而是權(quán)謀!
青蚨從荷包里飛出去是令人心痛的,而“小往大來”的遠景卻是誘惑人的,在這極端矛盾的心情之下,可就苦了那些一毛不拔的慳吝者。當在搶付車費,搶會鈔,或搶買戲票的時候,為了面子關(guān)系,不好意思不“搶”,為了荷包關(guān)系,卻又不敢堅持要“搶”,結(jié)果是得收手時且收手,面子顧全了,荷包仍舊不空。最糟糕的是遇著了同道的人,你一搶他就松手,結(jié)果雖是“求仁得仁”,卻變了啞巴吃黃連,心里有說不出的苦。不過,慳吝的人也未嘗不請客;有時候,他們請客的次數(shù)要比普通人更多,因為吝者必貪,貪者畢竟抵不住那“小往大來”的遠景的誘惑。于是他想拿最小的代價去博取最大的利益:每次請客吃飯,東西揀最便宜的吃,分量越小越好,最好是使客人容易飽,容易膩,而主人所費又不多。甚至連請幾天,昨晚剩的菜今天還可以吃,雖然讓客人吃別人的余唾頗為不恭,然而請客畢竟是請客,余唾吃了之后,仍舊不怕他不說一聲“謝謝”。這是手段之中有手段,權(quán)謀之外有權(quán)謀!
話又說回來了,請客真的是一種好風氣嗎?真的能聯(lián)絡(luò)感情嗎?我曾經(jīng)親耳聽見搶會了鈔的人背面罵那讓步不堅持要搶的人,說他小氣,說他卑鄙。我又曾經(jīng)親耳聽見吃了人家的酒飯的人一出大門就批評主人:五溜魚只有半邊,清燉雞只有半只,煙臭如蕕,酒淡如水,廚子烹調(diào)無術(shù),主人招待不周!可見中國既有了搶付錢的習(xí)俗,不搶付錢竟像是私德有虧,友誼有損;又有了濫請客的風尚,不請客的固然被認為不善交際,請客如果請得不痛快,那錢也只等于白花。勿謂郇廚既擾,即盡銜恩;須防金碗雖傾,終難飽德。老饕未饜,微祿半銷!“小往大來”的請客哲學(xué)真是害人不淺!
被請的人有時候也很苦:明知受人錢財就得與人消災(zāi),但是又沒有拒絕的勇氣,于是計劃“還席”或“回客”。受了人家的好處,再奉還若干好處給人家,這樣就算兩相抵消,不再負報答的責任。其實這樣設(shè)想是自尋煩惱。最干脆的辦法是既不請人,也不怕被人請。如果有人搶著代我付車費或會鈔,我就一聲不響地讓我的青蚨“回籠”。如果有人請我吃大菜我就兩肩承一口,去吃了就走,不耐煩道一聲謝,更不理會什么是一飯之恩。假使人人如此,中國可以歸真返璞,社會上可以少了許多虛偽的行為,而政府也不再需要提倡儉約和禁止宴會了。
賞析
請客送禮,可以說是在中國社會見怪不怪、沿襲數(shù)千年的人情禮儀?!墩埧汀芬晃膮s以之為題材,獨具慧眼地描繪了一幅妙趣橫生的世態(tài)人情相,并從中透視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情心態(tài),妙趣橫生,令人解頤。
當然,文章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頷首一笑的愉悅,讀者收獲更多的,應(yīng)該是由對那種畸形心態(tài)與陰暗心理的揭露而帶來的心靈頓悟,是對那種“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虛偽做作的汗顏。中國民眾以“請客”作為“小往大來”的策略,作者則信手拈來地將“請客”作為以小見大地窺測“太陽光輝”的“一滴”或日窺視“全豹”的“一斑”,豈不妙哉!
文章的語言更見犀利深刻。如“原來大多數(shù)人的請客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慷慨,而是權(quán)謀”之類剖析,凝練而精警,真可謂一針見血,擲地有聲!
(潘蘭林)
向“失去”感恩
梅玉榮
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zhèn),據(jù)傳有一個特別靈驗的水泉,常會出現(xiàn)神跡,可以醫(yī)治各種疾病。有一天,一個拄著拐杖少了一條腿的軍人,一瘸一拐地走過鎮(zhèn)上的馬路,旁邊的鎮(zhèn)民同情地說:“可憐的人,難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條腿嗎?”這一句話被軍人聽到了,他轉(zhuǎn)身向他們說:“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一條新的腿,而是祈求他幫助我,讓我在失去一條腿后,也知道如何過日子。”
從小到大,我們太向往“得到”。得到一塊糖果,小小的心靈會充滿快樂;得到一句獎勵,幼稚的臉龐會寫滿陽光;得到一份工作,感到人生之書正在翻開精彩的一頁;得到一次升職,會興奮得難以成眠,覺得前途無限光明……
一直以來,我們會為“失去”而悲傷。漢語詞典中與“失”有關(guān)的詞語都帶有感傷色彩:失蹤、失眠、失戀、失職、失散、失寵……從內(nèi)心來說,我們渴望擁有,害怕失去,失去會讓我們不安而頹喪,在心靈的天空中籠罩灰暗的烏云。失去一次成功的機會,天昏地暗;失去一位傾心的愛人,日月無光;失去一筆唾手可得的財富,捶胸頓足……
其實,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得到的同時必然意味著失去,失去的背面也許就是獲得。君不見:周幽王點燃烽火得到美人一笑,卻失去諸侯們的信任;李自成辛苦創(chuàng)業(yè)得到天下,卻因志得意滿而失去民心;張繼失去加官晉爵的機會,卻以一首《楓橋夜泊》成就千古名文;邰麗華失去聽覺和語言能力,卻用優(yōu)美的舞姿向世人展示撼人心魄的視覺奇觀……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要學(xué)會接納失去的事實,為所失去的感恩。因為不管得失,總要讓自己的生命充滿亮麗與光彩,才能展示人生特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