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愛護學生是教育對人民教師提出的基本要求,教育的立足點首先是愛的教育。讓教育充滿愛能夠進一步優(yōu)化學習環(huán)境,構建和諧校園,促使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愛在教育中能使情知交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必將大大增強教書育人的效果。
關鍵詞:和諧教育;優(yōu)化教育環(huán)境;良好師生關系
文章編號:978-7-80712-402-3(2009)03-183-02
人民教師擔當著傳遞人類文明和先進思想,培育下一代的光榮任務。熱愛學生,期望學生成才,是教師應具備的主要心理特征。我國廣大教師之所以得到全社會的尊重,不僅在于他們肩負著崇高的使命,更在于他們具備“熱愛學生,誨人不倦”的高尚師德。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提倡學生尊敬師長,同時也提倡師長愛護學生?!睍r代要求師生之間要建立起互相尊重、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師生關系。
一、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教育的題中之義
有人這樣說過 “熱愛一個學生等于塑造一個學生,而厭棄一個學生則無異于毀壞一個學生?!苯逃紫染褪菒鄣慕逃?,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愛,愛學生也是老師的天職。作為學生,他們時刻承受著來自父母、同學甚至社會的壓力,所以他們更希望得到教師的信任和愛。2008年9月9日教師節(jié)前夕,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邀請8位來自基層的中小學教師到中南海座談時說道:“對老師來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要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對學生和社會來講,就是要尊師重教;兩者必須結合。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把熱愛學生作為一個“好教師”的首要條件,指出“一個好教師首先意味著他是這樣的人,他熱愛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一個教師不滿腔熱情地愛他的學生,這個教師就不夠資格。教師在國家和社會的正式委托下進行工作,教師對學生的愛比父母對子女的愛具有更大的社會意義。因為這種愛更為自覺、更為集中地反映了一定的歷史和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因而這種愛也就具有更大的教育威力。當然,作為人民教師對學生一般的愛是不夠的,這種愛是以為人民服務思想為其內容的,是從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fā)的。愛的源泉來自對人民教育的忠誠,它能經受得住忍辱負重的考驗,在這個思想基礎上產生的對學生的愛必然具有偉大的力量。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斯霞做了一輩子小學教師,她以培養(yǎng)下一代的高度責任感,向學生傾注了滿腔的心血和愛,用全部的精力和愛去琢磨、去理解孩子,對孩子施以母親般的愛,正是這種愛和責任,成就了一位普通小學教師的偉大。浙江省東陽中學教師諾言寫道:像愛護自己的兒女一樣愛護學生,為人師表,言傳身教;像愛護自己的家庭一樣愛護學校,恪盡職守,敬業(yè)奉獻。這是學校對我們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教師對自己教師職業(yè)的最高要求和最高界,她是教師師德的靈魂體現。所以,無愛不能為能師,愛學生是人民教師最基本的行為規(guī)范。
二、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增強育人效果的需要
尊重愛護學生是教師對學生愛的情感和行為的具體表現,熱愛學生的教師才能受到學生的尊敬,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才能真正起到主導作用。著名心理家赫爾洛克曾做過這樣的實驗:他把被試生分為四個等組,分別為控制組、受表揚組、受訓斥組和靜聽組。讓他們在教師不同情感傾向的評價下,學習相同的內容。五天實驗結果表明,教師評價情感對學習有促進作用,而表揚作用又明顯優(yōu)于訓斥。研究還證實:信息的總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教師的情感為什么對學習效果產生如此神奇的作用呢?這是因為,教學過程具有情感陶冶性,而情感具有效應性,
所謂教育的情感效應,就是師生在情感相互交融的過程中,由
于情感相互感染所產生的一種情感效果。例如,學生一旦受到教師的表揚,心理往往引起一種愉快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正效應。反之,煩亂的心情、冷淡的態(tài)度,會妨礙學生的正常思維,表現在觀察、注意、記憶和想象等方面出現不現程度的疲倦、懈怠或遲鈍等消極心理,產生情感的負效應。積極強烈的情感往往能使人精神振奮,產生自信、生發(fā)聯想、增強記憶、思維敏捷、出現創(chuàng)造靈感,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但是,這種情感的產生需要教師積極情感的引發(fā),所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情感傾向往往起著主導作用。許多“愉快教育”成功經驗證明:知識交流應寓于情感交流之中,“愉快教育”就是一種滲透著愛、用愛進行的教育。它做到情知交融,是激發(fā)學習興趣,增強育人效果,促進青少年全面發(fā)展的有效途徑。沒有愛生的情感,就沒有“愉快教育”。列寧說:“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苯逃屹澘煞蛞舱f:“扎實地掌握知識與其靠多次地重復,不如說靠理解,靠內部的誘因,靠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而達到的?!边@些都充分說明,要曉之以理,必先動之以情。動之以情,深于父母,曉之以理,細如雨絲,由此形成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相結合的良好師生關系,達到增強育人效果的目的。
三、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優(yōu)化教育環(huán)境的需要
重視環(huán)境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鬃诱f:“性相近,習相遠”。孟母三遷的故事,所反映的正是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作用。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客觀現實對人心理所產生的作用。同時還認為,人對環(huán)境有能動性,可以改變或創(chuàng)造環(huán)境。狹義的教育,主要是學校內部環(huán)境,即教育者根據教育目標的需要而創(chuàng)設人造環(huán)境。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主張實行“和諧教育”。他認為,要形成學生“豐富多采的精神生活目標”,就要創(chuàng)造這樣一種學校生活環(huán)境。這種生活環(huán)境能保證每個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的內在精神需要,以及他們的才能和創(chuàng)造性,都得以全面而充分地表現。尤其強調:使學生在某一領域取得成績而感到自尊、自信、自豪,這對推動學生積極進取,對治療學生心理疾患,健全學生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國教育工作者也創(chuàng)造出許多重視教育環(huán)境的寶貴經驗。上海育才中學老校長、教育家段力佩,重視創(chuàng)造民主型教學環(huán)境,倡導“家訪不告狀;學生出問題不請家長;家長會不點名批評學生”的三不原則,都重視教育過程中和諧的人際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已有的“愉快教育”的經驗表明,許多學校都致力于創(chuàng)造愉快、合作的學習環(huán)境;多彩、主動的活動環(huán)境;友愛、融洽的人際環(huán)境;優(yōu)美、文明的校園環(huán)境。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倡導建立的和諧校園。還有更多的教師認為,教書育人,“以誠為本”、主張創(chuàng)造“真誠的教育環(huán)境”,真誠的環(huán)境陶冶出高尚的情操,虛假的、消極應付、形式主義的氛圍只能熏染出低下的人格??傊?,凈化、優(yōu)化校內育人環(huán)境,促進校園文化建設,主要取決于教師素質,尤其是教師愛生的情感和真誠態(tài)度是創(chuàng)造良好教育環(huán)境的基本條件。
總之,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創(chuàng)造教育的源泉,愛是一種教育的力量和手段,是打開學生心靈之門的一把鑰匙。老師應該以無私的愛心感化學生,以高尚的人格影響學生,用師愛的雨露滋潤每個學生的心田,讓師愛伴隨每個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
[2](蘇)列寧.列寧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
[3](蘇)蘇霍姆林斯基.把整個心奉獻給孩子[M].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1.
[4]戴杰著.教育與愛[M].大眾文藝出版社, 2007.
(責任編輯:劉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