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向經濟危機的轉化已經開始。全球金融危機所改變的不僅是金融系統自身,而且還包括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以及經濟的全球化進程。信用危機導致信心危機,信心危機導致發(fā)展危機。
由美國次貸多米諾骨牌的倒塌所引發(fā)的全球金融危機正在向新的方向轉變。如果說次貸危機第一階段是從產品危機轉化為產業(yè)危機、行業(yè)危機進而形成了世界范圍的金融大海嘯的話,那么次貸危機第二階段的最主要特點則是由金融危機轉化為全面的經濟危機,并將給世界經濟帶來重大和持續(xù)的破壞性影響。由于這次金融危機具有顛覆性、全面性和長期性的特點,因而它對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經濟發(fā)展都將產生無法估量的負面影響,它對世界金融體系與經濟發(fā)展方式的影響甚至可能會持續(xù)100年甚至更長時間。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直接導火索是美國的次貸危機,而美國次貸危機的本質是華爾街金融機構違反了國際金融領域所一貫奉行的謹慎原則而向沒有信用證明、沒有固定收入來源卻有大量其他負債的購房者提供了大量大款,并通過金融衍生工具,把這些貸款層層打包出售,進而形成了一個近乎完整的金融鏈條:專業(yè)機構提供次級信用貸款,投資銀行發(fā)行金融衍生產品,評級機構提供信用評級保障,保險公司進行風險安全擔保,投資銀行、專業(yè)銀行、保險資金、企業(yè)年金和其它社會資金則蜂涌而入,以1:20或1:30甚至更高的杠桿比例極大地放大了次貸產品的盈利水平與投資風險。在這個過程中,整個金融業(yè)籠罩在一個巨大的金融幻覺之中:全球經濟會持續(xù)繁榮,美國經濟會持續(xù)低利率,房地產價格會只升不降,次貸產品也會只有高收益而不會有高風險,而如果有風險,也會有別人扛著而不可能輪到自己。這種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相互依托但卻誰也不愿意也不能夠承擔風險的金融鏈條本身就極為脆弱,一旦金融幻覺破滅,整個鏈條就會立刻崩斷,產品風險、產業(yè)風險、行業(yè)風險甚至系統風險就會不期而至,整體經濟也就會面臨難以抵御也難以把握的巨大風險。而這,恰恰就是此次次貸危機演化進程的一個完整圖景。
全球金融危機顛覆了過度泛濫的金融創(chuàng)新模式。金融的本質是信用,金融創(chuàng)新的泛濫導致信用的濫用。在金融創(chuàng)新的旗幟下,金融衍生品泛濫無度,與經濟本體發(fā)生了難以想象的重大偏離。創(chuàng)新的紅利被拿走了,創(chuàng)新的風險卻留給了市場。過度金融化、過度證券化、過度全球化給社會經濟種下了一個個無法割舍的毒瘤,最后出來收拾殘局的卻只能是政府和納稅人。次貸危機不僅導致了美國投行甚至華爾街的毀滅,也給整個世界的金融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了難以修復的重大災難,這種災難的最直接承受者不僅是美國,而且是整個世界。
全球金融危機顛覆了過度放松的市場監(jiān)管模式。在自由市場、自由金融的“華盛頓共識”下,美國政府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以后大大放松了對金融企業(yè)和金融市場的監(jiān)管,而金融機構本身就天然存在著規(guī)避監(jiān)管的動力與手段,這兩種因素與美聯儲連續(xù)27次降息導致利率大幅走低從而整個社會的流動性泛濫且找不到資金出路等各種因素結合在一起,就使得次貸產品等金融創(chuàng)新有了內在的動力與源泉,并且形成了無法考量也無法控制的系統性風險源。正是由于政府監(jiān)管體制的缺位和漏洞,就使得整個華爾街處于創(chuàng)新泛濫的狀態(tài),除了設計者本人,其他參與者實際上都已經無法準確把握產品的風險與市場的風險。這樣,籠罩在金融幻覺下的金融創(chuàng)新的實質就成了讓別人用別人的錢來為自己買單的過程,信用關系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演變?yōu)樾庞孟葳?,并且演變成一場空前的世紀性經濟大劫難。
全球金融危機顛覆了過度消費的經濟發(fā)展模式。進入90年代后期,美國的儲蓄率開始大幅下降,至2005年,美國的儲蓄率首次成為負數,2006年達到-1%,花明天的錢來過今天的日子不僅已經成為一種時尚,而且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這種過度的消費模式本身就導致金融體系的嚴重脆弱,再加上金融系統內外部各種因素的疊加效應,就使得危機的負面影響迅速擴大并逐波蔓延,以至最終危及到了實體經濟乃至整個世界經濟。
金融危機向經濟危機的轉化已經開始。全球金融危機所改變的不僅是金融系統自身,而且還包括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以及經濟的全球化進程。信用危機導致信心危機,信心危機導致發(fā)展危機。全球金融危機不但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巨大沖擊,而且還將深刻影響和改變整個金融體制與金融機制,深刻影響和改變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相互關系與相互聯系,深刻影響和改變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進程與發(fā)展機制。雖然美國與世界各國的政府都在置道德風險于不顧而不遺余力地救市,但大患已經釀成,大禍已經臨近,從全球金融危機向全球經濟危機的轉化已經是一個很難逆轉的進程。
救市政策治標不治本使得金融風險只能緩解而不能化解,這將成為全球經濟衰退的主要推力。美國次貸危機的主因是利率提高、經濟放緩與需求不振導致的房價下跌,雖然與2006年的高峰時相比房價已經平均下跌了22.5%,但美國房價下跌的趨勢還沒有任何改變的跡象。如果像惠譽國際評級機構所預測的那樣,美國房價再下降10%,那么美國次貸產品還會出現新的問題,危機的深化就還有可能。在這樣的預期下,全球投資者與消費者普遍持悲觀態(tài)度,世界經濟就很可能在危機的泥潭里越陷越深,直到出現嚴重的通貨緊縮乃至重大衰退。因此,這輪危機的最壞時刻還遠沒有到來,整個世界都必須有應對更壞局面的預期和準備。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冰寒三日也非一日能夠解凍。一旦目前實施的救市本身的負面作用釋放出來,那么世界經濟所面臨的狀況就會更加嚴峻。
——金融體系的重建將是一個長期、復雜和艱巨任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才能完成。這次全球金融危機所摧毀的不僅是一兩個產品和幾個或幾十個機構,而是整個世界范圍內的金融重建與重構過程,是一個的的確確的推倒重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重建的不僅是金融機構,而且還有金融理念和金融機制,是整個金融體系的欲火重生過程;重樹的也不僅是企業(yè)信用,而且還包括市場信用與國家信用,是整個社會信用的重置與重構過程。這是一個亙古未有的世紀性工程,要完成這樣一個復雜而又艱難的重大工程,沒有一定的時間和機制是不可能的。由于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這次危機中幾乎完全沒有應對準備與應對措施,并且在整個危機中無所作為,因而這些機構也將在國際金融體系的重構中面臨巨大挑戰(zhàn),這也會加大世界新金融體制的重建難度。金融制度的重大難題與重大挑戰(zhàn)無疑都會加劇世界經濟走出困境的難度與復雜度,使得世界經濟前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中都很難樂觀。
——過度消費型國家、過度生產型國家、過度資源供應型國家的危機會逐次傳遞并逐波激化,使得整個世界都深陷其中而無一幸免。日前,在我與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張育軍討論全球經濟危機問題時,他提出了全球經濟危機形成與發(fā)展的三階段理論:第一階段是過度消費型國家發(fā)生危機,第二階段是過度生產型國家發(fā)生危機,第三階段是過度資源供應型國家發(fā)生危機。細細想來,這種分析確實很有道理。全球金融危機首先帶來巨大沖擊的是過度消費型國家并在這些國家中引起消費萎縮進而給生產與市場帶來沖擊,過度消費型國家發(fā)生的經濟衰退又會反過來擠壓過度生產型國家的海外市場并引起這些國家的經濟衰退,而過度生產型國家如果出現衰退,那么受沖擊最大的就是給過度生產型國家提供資源的過度資源供應型國家,并且將最終導致這些國家出現經濟衰退。從這樣的角度來觀察和把握全世界的經濟危機,我們可以看到,在未來1年內像美國這樣的過度消費型國家最危險,在未來1—2年內像中國、印度這樣的過度生產型國家最危險,在未來1—3年內像巴西、澳大利亞這樣的過度資源供應型國家最危險。全世界的經濟危機很可能在消費——生產——資源供應因果鏈條發(fā)生斷裂的過程中逐次傳遞并且逐波放大,直至讓整個世界都深陷其中。
——從金融危機向經濟危機的演變中還會出現新的危機源,危機本身也會出現新的表現形式。就目前的情況來說,全球金融危機還主要出現在次貸領域,但優(yōu)質貸款的危機也已經若隱若現。如果危機深化的過程不能得到有效阻止,那么隨著經濟危機的出現與發(fā)展,金融危機的爆發(fā)源就可能會進一步擴散,整個金融體系就可能會面臨更嚴重也更劇烈的動蕩局面。在這樣的重大危機面前,積極面對與謹慎應對可能是唯一選擇,任何不切實際的盲目樂觀都可能會帶來無法預測的負面影響,甚至可能會帶來無法估量的重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