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掌終于摑下去了。這一掌看起來打在了閻崇年的臉上,實際上痛在《百家講壇》的心里,也痛在那些喪失了學術良知的學者心里。
背景新聞:
北京滿學會會長、百家講壇主講之一閻崇年,10月5日在無錫新華書店進行簽售時,遭一年輕男子掌摑,該男子很快被保安人員制服,目前打人者已被治安拘留。據(jù)了解,此人主要是對閻崇年所持的學術觀點不認同。在閻被打之后,現(xiàn)場更有人大罵“漢奸”、“活該”。
大名鼎鼎的“學術明星”閻崇年在無錫挨了打。此訊一出,天下嘩然,只是這許多聲音并不全是對這位七旬老人的同情、對打人者的譴責,反倒摻雜了很多學術批評的意味,恍然間,這一巴掌竟成就了一件學術事件……
閻崇年回應被打:這是社會精神的悲哀
這件事不是我個人的一次不幸,是我們社會精神的一點悲哀。不僅是我,所有正義的人都憤憤不平。我們的學術研究和交流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學者的尊嚴和人身安全應該受到法律的保護。即使按照做人的底線,對一個人應有起碼的尊重,無緣無故,為什么?
面對和平質(zhì)疑,閻崇年的態(tài)度
言論一:今年6月份,歷史小說《竊明》的作者灰熊貓曾直指閻崇年:“閻崇年你錯了,袁崇煥不是愛國英雄,明朝滅亡就是他害的!”然而,閻崇年顯然對他的說法頗為不屑一顧,面對記者的提問他只淡淡地回答:“我沒有看過這本書,也不認識這位作者,不加評論。研究袁崇煥的人我差不多都認識,就是沒見過這個人。”
言論二:“小說不可以對歷史學進行挑戰(zhàn),只有歷史學向歷史學挑戰(zhàn),小說構不成對歷史的挑戰(zhàn),因為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所有在歷史學刊物上,對我進行歷史學討論的,我該回答的就回答,該反駁的就反駁。用小說等文藝形式,那不是歷史學的討論,不是學術討論。我回答的是學術問題,不是學術問題我不回答?!?/p>
央視《百家講壇》回應閻崇年被打:打人是不對的
10月5日下午,《百家講壇》主講人閻崇年在江蘇無錫新華書店圖書中心簽售時,被一青年男子扇耳光。據(jù)報道,該男子因?qū)﹂惓缒晁硎龅囊恍W術觀點不認同,指其為“漢奸”,所以采取過激行為。有記者7日連線《百家講壇》,該欄目稱已聽說此事,僅表示“打人是不對的”,其他沒什么可說的。
侮辱人格應受到道德譴責和法律制裁
閻崇年在提出這些值得商榷的學術觀點時,并沒有剝奪我們每個人發(fā)表自己言論的權利。最終哪個觀點正確,哪種論斷更逼近歷史真實,要靠更嚴密的邏輯推理和更具說服力的歷史考據(jù)。對持不同觀點者動輒實施人格侮辱乃至肢體侵犯,不僅令自己斯文掃地,自取其辱,而且還該受到道德的譴責乃至法律的懲罰。“我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利”,讓我們牢記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這句話,并對所有持不同觀點者以起碼的禮遇和尊重。
文化之爭自有文明的解決辦法
文化之爭自有文明的解決辦法,魯迅先生當年說“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zhàn)斗”,不知他見到這一幕會作何感想?而且,打人的小子不是到了現(xiàn)場嗎?正好和老閻捉對廝殺呀,有本事把他駁得張口結舌,批得體無完膚!如果他不理你,那是他理虧、丟臉,大可以拿個喇叭來個現(xiàn)場演講。什么都不干,一巴掌過去,算哪門子本事?像街頭無賴一樣,實在是有辱斯文!
你不給我一個說法,我就給你一個說法
其實,這一掌并不僅僅打在閻崇年的臉上,同時也打到了幾百年前黑暗專制的滿洲貴族臉上。這一掌穿越了時空,打出了風格,打出了水平。當然,我是不支持以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的??墒?,那些對閻崇年的胡言亂語不滿的人無論做何感想都沒有用,因為他們沒有話語權,而閻崇年們卻能繼續(xù)大行其道,任爾東西南北風。當心中的憤懣無法用話語表達的時候,便只能尋求另一種發(fā)泄的方式了:你不給我一個說法,我就給你一個說法!自古皆然。
閻崇年挨打,只關娛樂無關學術
當學者們不甘寂寞紛紛走出書齋,在電視銀屏上口若懸河時,在忙著整理講稿和簽名售書時,在忙著接受采訪聚攏人氣時,其實也就完成了從學者文人到娛樂明星的角色換位。由此,他們的所作所為、所言所寫已經(jīng)與嚴謹?shù)膶W術相去甚遠,與“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爭鳴也基本沒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而這一事件其實也挺有警醒意義的,至少可以讓學術明星們記得要及時學習和重溫“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江湖定律。八卦不打沒錯的臉。
這一掌終于摑下去了。這一掌看起來打在了閻崇年的臉上,實際上痛在《百家講壇》的心里,也痛在那些喪失了學術良知的學者心里。這一巴掌,不僅讓他們感受到這個深秋的寒意,也肯定領略了一絲民意的滋味。這一聲掌摑,像開水煮蛤蟆,剎那間網(wǎng)絡里,噼里啪啦蹦出來的都是這條新聞。這其實也代表了另一種民意。去年看閻崇年貼吧,就感受過網(wǎng)民的這種憤怒,你不讓別人正常說話,別人就會用行動來給你一個說法,這個道理亙古未變。
掌摑之恥不止閻崇年
當然,這不是說“掌摑”一些無良學者就天經(jīng)地義,而是說這一記耳光不僅打在了閻崇年的臉上,也打在了中國學術界和一些低俗傳媒的臉上,應該反思的卻是所有中國人——原來在俗流橫行的今天,還有人自覺抵御著某些別有用心的言論,原來在精英化的時代,還有草根敢于挑戰(zhàn)“話語霸權”。其實,相對于“掌摑”,一些學者和媒體的庸俗導向更堪稱暴力,他們?nèi)諒鸵蝗瞻炎嬔悦恼Z強加給受眾,為了求取名利不惜放棄良知歪曲歷史。
閻崇年被打,是一次學術壓抑的噴發(fā)
“為學術而打人”的背后反映的是一個或許更宏大的文化命題,即公共話語平臺如何從一維走向多維、如何從文化專斷走向文化多元。試想,如果《百家講壇》上能有學者代表民間反對者發(fā)出他們的聲音,而不僅僅是閻崇年在那里自說自話,相信我們這個社會的文化血壓會平和和理智很多。
挨打的不該是閻崇年
一些電視講壇類節(jié)目的獵奇媚俗,板子不能只打在專家學者身上,傳媒追求的收視率是其背后更有力的推手。以央視《百家講壇》為例,它所選擇的話題大多是獵奇、有爭議的,而學者的講述方式也多是懸疑式、評書式的,這在最大程度上調(diào)動了觀眾的興趣。實際上,學者講什么,怎么講,生殺大權也全在電視臺。如果說這里面有“忽悠”的成分,恐怕提供平臺的“權威”才是真正的“大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