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采茶,當采茶姑娘,對我來說,既是參加了一次很有意思的勞動鍛煉,也是走進學習茶文化的好課堂。
多年來的日常生活中,總喜歡有一杯清茶相伴在身旁,每當閑暇之時,又喜歡以賞茶為樂,注目杯中茶葉的沉浮,聞著撲鼻的茶香,再品一品其妙無比的茶中味,獲得的是心靈上的陶冶,向往的是一種超然脫俗。
人生有緣。茶緣,是我人生中的一緣。我的飲茶習慣,緣起于采茶。五十年前,我曾經(jīng)當過一次采茶姑娘,在蘇州東山的那次采茶勞動中,懂得了“茶”,愛上了“茶”,特別是在“碧螺春”的原產(chǎn)地采摘碧螺春,成為我一生中揮之不去的永遠值得留念的一次勞動。
那年,中國名茶碧螺春,迎來了又一個豐收年,國際市場熱銷,為了抓住季節(jié),適時采摘,加工生產(chǎn),保證出口,在機關里挑選了一批年青的女同志,趕赴蘇州東山,增援采茶,我成了其中的一員,有幸當了一次采茶姑娘。經(jīng)過茶娘、茶阿婆的言傳身教,第二天我就系起圍裙,背起茶簍,上山采茶。來到茶樹林,生產(chǎn)隊長再一次給我作示范,他說:“采茶只采茶葉尖尖,手要輕,動作不可粗魯,否則會傷害茶樹枝干,影響茶葉生長?!蔽野凑贞犻L的要求,輕輕地摘下茶葉尖,又小心翼翼地輕輕地放進小背簍,由于是第一次采茶的生手,一個上午,頭也不抬地摘,小背簍里還不到斤把重的嫩葉。下午,隊長領我們?nèi)⒂^制茶,一間房子兩臺爐子,兩口大鍋,兩位師傅精心地在鍋里用手工制茶,隊長站在一邊向我們講解:“這是個技術活,火候很重要,火不能大,也不能小,用手搓茶葉,使茶葉漸成卷子形,這是個專業(yè)性非常強的關鍵活,茶葉的等級高低,全在老師傅的一雙手上?!?/p>
東山采茶,當采茶姑娘,對我來說,既是參加了一次很有意思的勞動鍛煉,也是走進學習茶文化的好課堂。每在采茶時或是在閑暇時,我就像一個小學生那樣求教,向當?shù)氐睦限r(nóng)問這問那;我還一次一次地走在茶樹林中,用好奇的眼光,仔細觀察東山茶樹生長的地理環(huán)境,把這些記在腦子里,或是記在隨身的小筆記本中。終于漸漸明白了“碧螺春”這三個字中所蘊含的許多有趣的“秘密”,所承載的茶文化。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碧螺春之所以成為中國的名茶,就是因為,它原產(chǎn)于中國著名的一方勝境——蘇州太湖洞庭的東山和西山,這里環(huán)境優(yōu)美,氣候溫和,成為碧螺春茶樹得天獨厚的生長地。不僅如此,蘇州洞庭東山、西山的碧螺春茶樹還生長在桃、李、杏、柿、梅、桔、白果、石榴等眾多的果樹之間,果樹、茶樹同作,茶樹生長出來的茶葉,有著獨特的果香,而且又特別的鮮嫩,高檔的碧螺春茶葉,需要六到七萬個嫩芽,才能制成一市斤干茶。
一次采茶勞動,使我尋訪到名茶碧螺春的原產(chǎn)地,使我知道它的故鄉(xiāng)在蘇州。采茶勞動結束后,我又饒有興趣地探詢碧螺春的歷史,使我知道了碧螺春也是一位“歷史老人”。歷史悠久的蘇州,出產(chǎn)了悠久歷史的名茶碧螺春,據(jù)史料記載:蘇州種茶始于兩晉南北朝,唐代茶圣陸羽所著《茶經(jīng)》中,就有茶葉出自“長州縣(今蘇州市)洞庭山”的記述。宋朝時,碧螺春就已成為貢茶。
在碧螺春的家鄉(xiāng)見到碧螺春茶樹,親手采摘過碧螺春的嫩葉,親眼目睹了碧螺春的制茶工藝之絕妙的我,還在碧螺春的原產(chǎn)地親口品嘗了碧螺春獨特的茶香。記得當年采茶時,有一天,一位老農(nóng)泡給我一杯碧螺春新茶,他親切地對我說:“姑娘你嘗嘗我們這里的碧螺春茶?!辈⑷鐢?shù)家珍地向我講了發(fā)生在當?shù)氐挠嘘P碧螺春的歷史傳說,他說:“古時候我們這里人就喜歡喝這個茶。早在清朝的時候,我們東山的碧螺峰石壁上長出野茶數(shù)株,它就是現(xiàn)在的碧螺春的前生,是天然的碧螺春茶樹。每年春天,當?shù)厝司捅持窨鹑ゲ?,有一年葉子特別多,有一家采回來的也多,悶在那里,悶出熱氣,發(fā)出異香,原來是碧螺春嫩芽散發(fā)出的一種茶香,特別的香,人們驚喜的稱之為嚇煞人香?!?/p>
東山采茶,使我與茶結緣,多年來的飲茶習慣,又使我養(yǎng)成了研習茶文化的興趣,我喜歡接觸和了解中國各種各樣的茶,因為,茶中自有茶中樂。每年新茶上市之時,我總要買上二兩正宗的碧螺春,春日里,泡上幾次,既是品也是賞,放入杯中前,先賞它的色澤碧綠,外形緊細卷曲,白毫似雪;泡飲時,再去品它的滋味醇和、回味甘甜,特別是當我一卷在手,與一杯清茶作伴時,茶香伴著書香,讀書樂與飲茶樂奏出退休老人退休生活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