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林 湖南湘潭人,經(jīng)濟學博士,高級經(jīng)濟師,現(xiàn)為國家公務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湖南省文聯(lián)第八屆委員會委員,湖南大學、中南大學兼職教授,研究生導師。著作有散文集《蓮池風嘯》、《誰與歷史同行》、《借問英雄何處》等。曾榮獲\"冰心散文獎\"、\"十月新銳人物獎\"等多項殊榮。作品被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永久收藏。
一
那一輪明月懸在遙遠的天際已經(jīng)很久,讓我一次次仰望,一次次熱淚盈眶。
魏源,我的老鄉(xiāng),我心目中光照千古的明月,我心目中無法被歷史遮蔽的明月,我心目中無法被歲月遺忘的明月!
好多年前,我以作家身份參加湖南省青年友好代表團,訪問日本。撩開秋雨,走進滋賀縣國立圖書館。寬寬的書架上,有一套魏源的日文版《海國圖志》,我凝視它,久久駐足。一位老人走過來,輕聲問:“你是中國人?”
他得到肯定的答復,而且知道我是魏源的老鄉(xiāng),連聲說:“湖南人了不起!”
這位老人供職于日中友好協(xié)會。他給我說了以下一段往事——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頒布了一系列“維新”法令,小小島國出現(xiàn)了一個興辦教育、開辦工商企業(yè)和大練新兵的高潮,史稱“明治維新”運動,日本由此成為東方資本主義強國。
是什么促使日本掀起這場劃時代的變革?
一個中國人寫的書。
1850年,湖南邵陽人魏源寫的《海國圖志》60卷傳入日本,許多迫切需要了解西方情況的日本思想家紛紛爭讀,并把它奉為“海防寶鑒”。他的《圣武記》、《明代食兵二政錄》等著作,也被陸續(xù)翻譯過去。日本史學家指出:“幕府末期一些進步的日本學者、文化人,經(jīng)由中國輸入的文獻所學到的西洋情形與一般近代化,并不比經(jīng)過荷蘭所學到的有何遜色,有些人的思想傾向于開國主義,其契機是讀了中國人的《海國圖志》?!?/p>
《海國圖志》等著作使日本人猛省,隨后掀起巨大波瀾。于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運動就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
而這一年的中國,是多事之秋。道光皇帝旻寧在內外交困中死去,咸豐帝奕詝即位;才華橫溢的思想家魏源郁郁不得志,在淮北海州做一個小官,推行他的鹽政改革;洪秀全在廣西桂平即將發(fā)布總動員令,召集各地會員到金田村集合,準備起義;新皇帝起用林則徐,令他赴廣西鎮(zhèn)壓,林于途中因病去世……
千年皇權是不腐的種子,根植在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心里,這是解不開的情結,粉不碎的癡迷。《海國圖志》又如何,外國人愛看就讓他們去看吧,祖宗不是留下一堆堆經(jīng)典和家法嗎?任你鼓躁,任你吶喊,任你拼殺,朝廷有朝廷的事情。這時的東方,死海一樣沉寂。
明月何日照神州?
二
長亭外,古道邊,演繹過多少真情送別的故事?李白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后來的人傷離別,都將李白引為知己。
1841年,秋日江南,有一幕悲壯的送別場景?!逗鴪D志》這部風行中外、東方各國奉為一流寶典的著作,就緣于這次送別。
那天,一個孤獨的身影出現(xiàn)在江蘇鎮(zhèn)江城邊碼頭。林則徐因中英戰(zhàn)事遭貶革職,發(fā)配新疆伊犁,他將在鎮(zhèn)江稍作停留。在我想來,那應該是一個黃昏,夕陽凄涼地照著他,他像歷史上所有流放者一樣,滿臉彷徨。
一個老朋友來送他。
是魏源,時任兩江總督裕謙的幕僚。魏源從揚州趕來送別,不想這一送,竟與歷史握住了手。
魏源48歲年紀,目光炯炯,心直口快:“林公,一年來的戰(zhàn)局如此,令人憤慨。朝廷中當權者在大敵來犯前不作準備,戰(zhàn)敗后又束手無策。御侮之道何在?救國之道何在?”
林則徐深沉地思索著。這一年多來的政局變化,他不由感慨萬千:“這次我在廣州抗英,深感洋人得勢的重要條件是船堅炮利。要反侵略,就必須要了解敵情。孫子說,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接著林則徐小心翼翼地打開一個布包,捧出一大捆書報交給魏源,并語重心長地囑咐:“這是我在廣東時派人從海外書報上譯輯的全部材料。如今我即將遠去,不知何日才能返回,這些東西就交給你吧!望你能編寫一種介紹海外各國情況的書,以使國人廣開眼界,悟其御侮之道?!?/p>
林則徐謫戍新疆,路經(jīng)鎮(zhèn)江,將多年來苦心收集到的海外資料交給魏源,這就有后來《海國圖志》的誕生。日后林則徐從新疆回原籍,途經(jīng)長沙,將在新疆繪制的地圖交給左宗棠,這就有后來左宗棠收復新疆之舉??磥?,歷史有很多機緣,一不小心,不經(jīng)意間的幾杯薄酒,幾聲珍重,幾番囑托,都石破天驚,改變著歷史進程。
歷史投緣于有心創(chuàng)造的人。
林則徐,魏源,左宗棠等人,都屬于這類有心人,他們原本是知識分子,因為有著獨立的文化人格,有著忠烈精神,所以他們的驚天動地之舉就在情理之中了。如果魏源和左宗棠們擔當不起這副歷史的重任,林則徐就不會這般期待,這般珍重。后來的事實證明他沒有看錯人,這就是心有靈犀吧!
后來,魏源寫詩記敘了送別林則徐的一幕:
其一
萬感蒼茫日,相逢一語無。
風雷憎蠖屈,歲月笑龍屠。
方術三年艾,河山兩戒圖。
乘槎天上事,商略到鷗鳧。
其二
聚散憑今夕,歡愁并一身。
與君宵對榻,三度雨翻頻。
去國桃千樹,憂時突再薪。
不碎京口月,肝膽醉輪囷。
——《江口晤林少穆制府》
魏源珍重林則徐的重托,戀戀于倉促的聚散。他開始思索,開始關注民族命運的悲劇,試圖尋找悲劇的內在成因,悲劇的根源、惡果以及遏止悲劇發(fā)生的途徑。鋪開稿紙,他寫下了《海國圖志》幾個大字……
一年后的1842年冬天,一個瑞雪紛飛的早晨,魏源寫完了《海國圖志》的最后一頁。他放下筆,長長地舒了口氣,可以向林公交卷了!想了想,又滿懷激情地寫道:“因其所長而用之,即因其所長而制之?!痹谒磥?,只要中國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風氣日開,智慧日出,一個富強的中國一定會出現(xiàn)在世界的東方。
這是魏源的心愿,林則徐的心愿,更是一個民族千百年的心愿。
《海國圖志》50卷,是魏源關于國家前途命運的思考,如同電閃雷鳴,劈過了茫茫黑夜。
魏源自序說:“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作。”以后三次修訂,1852年增補成100卷,共證引中外古今的著述、史志、奏折、評作100余種;還附有各種地圖、西洋船炮器藝圖式100多幅。內容涉及英國、俄國、葡萄牙、西班牙、美國、法國、印度、非洲諸國等幾十個國家的歷史、地理、政治、經(jīng)濟、軍事、科學文化等情況,是中國第一部內容豐富的世界大百科全書。最為精彩的是,魏源在《海國圖志》收集的資料中,寫了許多精辟的按語,其中并以兩卷的篇幅,寫了一組政論,全面總結了守、戰(zhàn)、款的經(jīng)驗教訓,這就是有名的《籌海篇》。
在這之前,魏源還編篡了《皇朝經(jīng)世文編》。如果說這還只是中華民族同源同質文化中優(yōu)秀部分的匯集,那么《海國圖志》則已吸取了異源異質的西方近代新文化,中國近代文化從此開始了重新建構整合的復雜歷程,魏源也因而成為中國近代傳播西方文明的先行者。
三
孩提時代,魏源最喜歡讀屈原的《天問》:“九天之際,安放安屬?……日月安屬,列星安陳?”他心中懸著一輪明月,這明月,是“春江花月夜”的張若虛?是“今人不見古時月”的李白?是“明月幾時有”的蘇軾?
在魏源的故鄉(xiāng)湖南邵陽,我聽到過不少關于神童魏源的傳說。一則是說1802年秋天,楓葉紅了的時候,剛滿九歲的魏源到邵陽縣城應童子試,入考場時身帶兩個麥餅充饑。考官出對:“杯中含太極?!蔽涸疵记迥啃悖⑽⒁恍Γ骸案箖仍星??!?/p>
魏源就這樣走進了人們的視界,走上了寫就春秋歷史的舞臺。魏源有一方印章,刻有“默好深湛之思”6個字,自述了為何取字“默深”的本意,表明他的不凡之志。
魏源確有遠大志向,希望能出人頭地,成就一番事業(yè)??伤狈x煌的背景。父親魏邦魯,江蘇寶山縣主簿,一個很小的官。魏源想超過他的父親,想在皇朝社會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注定是艱難的。只有兩條路可走,其一就是“學而優(yōu)則仕”,通過科舉考試,“書小楷,詩八韻,將相文武此中進?!敝灰軐懮弦还P秀麗的小楷,能胡謅幾首八韻詩,就可以當上文武將相。而且沿著這個階梯,越爬越想往上爬,考上了舉人想當進士,考上了進士又想當翰林,因為“官不翰林不謚文,官不翰林不入閣”。從20歲考上拔貢算起,魏源參加大考七次,出入考場三十多年。52歲的時候,他終于考中第十九名貢生,以知州分發(fā)江蘇敘用。
朋友為他慶祝,可此時此刻的魏源沒有一點笑意,這不是他期待的結果。一年前,他曾中禮部會試第十九名,但由于沒有打點考官,主考大人就以他試卷不工整為由,罰停殿試一年,取消了翰林院任職的資格。這就是說,不入翰林,就不能出將入相。青春、汗水和熱血,白白的付出了?!拔冶緦⑿耐忻髟?,誰知明月照溝渠”,真不值得為這個沒有希望的結局苦苦奔波。他忽然感到后悔。
我想,魏源離開客棧的時候,是個沒有月亮、沒有星星的夜晚。晚風吹來,他打了個冷顫。提起筆,將一腔悲憤留給了京城,留給了后來趕考的人們:
前朝待詔翰林院,書畫琴棋藝原賤,
工執(zhí)藝事可進諫,差勝手搏可方面,
差勝琵琶可封王,斗雞可乘傳。
銓部竹筌且得材,潤色承平?jīng)r文絢。
……
昨日大河決金堤,遣使合工桃浪詩!
昨日樓船防??冢戚炏韧茖懴?!
——《都中吟·將相文武此中進》
這是遲到的覺醒,還是無可奈何的悲嘆?在魏源看來,科舉制度是個死胡同,你看,吏部掛滿了任職牌,沾沾自喜以為得人才,用這辦法來裝點“盛世”,倒顯得華麗又有文采!假如大河決堤,寫桃浪詩的詩人怎去治河?如果海防前線告警,寫檄文的能手能去御敵?
魏源給鄉(xiāng)人鄧湘皋寫了一封信,發(fā)了一通牢騷:“兩載八都,……至以不入史館為源歉,則非源去也,今日史宮(指翰林)日以蠅頭小楷,俳體八韻為報國華國之極事,源廁其間,何以為情?不若民社一隅之差為近實耳!”
有人為他惋惜。禮部任職的劉逢祿,一個著名的經(jīng)學家,曾經(jīng)擔任會試主考。他看中了兩份試卷,一份是龔自珍的,一份就是魏源的。但劉逢祿沒有決定權,龔自珍和魏源落第后,劉逢祿作《傷浙江、湖南二遺卷》一詩,對龔、魏兩人倍加贊賞,比為“翩然雙鳳冥空碧”,并稱魏源為“無雙國士長沙子”。
魏源則把自己和龔自珍與劉備、曹操、諸葛亮、司馬懿等三國時代叱咤風云的人物類比,用劉備雖“百戰(zhàn)百敗”而曹操贊許他為英雄、諸葛亮雖“六出六衄”而司馬懿畏懼他如“臥虎”的歷史傳說,意味深長地和龔自珍互相鼓舞、激勵:“安得混沌重開辟,亂世人材倍平世”(《魏源詩·觀往吟》)。魏源在尋找實現(xiàn)政治抱負的機會。
不錯,確實還有一條實現(xiàn)人生抱負的捷徑,便是依附。依附意味著必須放棄自己獨立的人格,也不是一件容易做的事情。然而往往,依附權貴是年輕知識分子走向成功的一種方式。
魏源嘗試過,在這條路上拼命奔跑,他雖沒能出將入相,但施展了才華,唯一的收獲是開闊了視野,經(jīng)受了鍛煉,豐富了思想。
走向賀長齡、林則徐、陶澍等這些中興明臣的視野,汲取他們的智慧和思想,是魏源在北京寓住的日子。陶澍甚至向當權軍機大臣穆彰阿推薦過魏源。后來,魏源做了直隸提督楊芳的家庭教師。楊芳幾次調任新的職務,魏源都隨同前往。賀長齡、林則徐、陶澍、裕謙權傾朝野,紅透半邊天,而且在學術上很有造詣,是朝廷的頂梁柱。魏源做了他們的幕僚,攀上“權貴”,便有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他一方面向他們學習,一方面又為他們當參謀,出了很多好主意,提出了一攬子計劃,積極改革漕運、鹽政、水利等的弊政,并為嚴禁鴉片大造輿論。在裕謙的兩江總督府,魏源參加抗擊英國侵略軍的戰(zhàn)斗。血的教訓,使他醒悟,提出了“富國強兵”、“緩本急標”的政治、經(jīng)濟主張,強調要向西方學習,“使西洋之長技,盡成中國之長技”。
魏源的才華和膽識,深得賀長齡、陶澍、裕謙等“權貴”的賞識。然而可惜,他們無法給魏源提供更廣闊的政治舞臺。他們沒有掌握更高級別的人事任免權,只能替他惋惜,為他呼吁,向朝廷推薦。
隨著魏源名氣越來越大,朝廷就給他一個揚州府東臺縣知縣的位子。鄭板橋不是做過揚州縣令嗎?“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微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言猶在耳,魏源真的仿效鄭板橋來了,盡管心里不很痛快,仍然躊躇滿志,他甚至想過,要用新政打理出一個模范縣來??蓛H僅一年時間,母親去世,他回籍“丁憂”。三年后再去揚州,任興化縣知縣,不久被署任為高郵知州,兼任淮北鹽運海州分司運判。
這是1851年的事,魏源58歲了。高郵處南北水陸要沖,是太平軍北伐必經(jīng)之地。這時候讓魏源做高郵的最高行政長官,分明是把他往火上烤,是件掉腦袋的差事。此時此刻,魏源對洪秀全的太平軍困惑、恐懼,對式微沒落的清王朝也完全絕望。于是,他最終選擇了逃離,一個人,悄悄地回到他在揚州的潔園書屋。那里,是他精神的桃花源,是他靈魂的棲息地,是他心靈的港灣。在這里,他“閉目澄心,危坐如山,客至亦不納。即門生至戚接二三語,便寂對若忘?!彼乃枷肴缤杂傻娘L,可以隨意地舒展。一方面整理自己生平著作,另一方面轉向凈土四徑的會譯整理和研究。
四
魏源生長的年代,已經(jīng)萌生出一股經(jīng)世致用思潮,這種思潮的產(chǎn)生有著政治與文化的兩重社會背景。在政治上,清王朝的統(tǒng)治已是“日之將夕,悲風驟至”,內憂外患,交相煎迫,使一部分較為清醒的人士產(chǎn)生匡時濟世、通過改革弊政來拯救危機的共識。比如陶澍、賀長齡等封疆大吏,利用自己的權位將經(jīng)世思想實踐施行。在學術上,近百年的漢學訓詁已由盛世入衰,宋學也已流于空疏,相當多的知識分子深感厭倦,力圖從古代經(jīng)籍中擺脫出來,研究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現(xiàn)實問題。而這個時候,清廷自顧不暇,已無力再繼續(xù)保持清初那種思想上文化上的高壓專制政策了,從而為讀書人研究各類社會現(xiàn)實問題提供了可能。
于是,歷史選擇了魏源,成就了魏源。
魏源身跨封建末世和近代開端兩個不同性質的時代。鴉片戰(zhàn)爭前后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西方先進思想的傳入,成為魏源思想的社會經(jīng)濟基礎;林則徐等為代表的中興人物掀起的一浪接一浪的經(jīng)世致用潮流,是魏源思想的社會政治基礎。伴隨這兩者,則是知識分子內部發(fā)生分化。盡管這時社會條件尚未形成新的資產(chǎn)階級,但在社會不斷發(fā)展中都有一股正在轉化的政治力量,這就是魏源的社會階級基礎。
魏源從千年學府走出。這個岳麓書院的高材生,曾經(jīng)與學友以經(jīng)世之學相切磋,凡“經(jīng)史及宋、元、明、當代儒生之書,重究其源流,而務適于用?!钡乩?、財賦、兵陳、禮樂、算數(shù)、佛老……只要有關天下利病的學問都在他們探討的范圍之內。
深沉的政治憂患,加上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就這樣給魏源以大謀大略、大智大勇的文化魄力。既然是“以天下為己任”,那就要盡匹夫之責,不惜力氣,不畏艱險,專務躬行。
1825年,魏源應賀長齡之邀,選編經(jīng)世巨著《皇朝經(jīng)世文編》。對經(jīng)邦濟世的思想作了系統(tǒng)的總結和闡發(fā),使經(jīng)世之學大興于天下。這部書共120卷,選自清朝開國到道光初年以來提倡“經(jīng)世致用”的文章,全書分學術、治體、吏政、戶政、禮政、兵政、刑政、工政八大類。在選編文章的過程中,魏源遵循“書各有旨歸,道存乎實用”,一是切于事,二是合于今,就是有盼于解決社會的現(xiàn)實問題。“凡高之過精微,果之溺糟粕者,皆所勿取”;“凡古而不宜,或泛而罕切者”不??;“凡于勝國為藥石,而今日為筌蹄者”不取。一切取舍以實用、經(jīng)世為的鵠,這保證了“文編”的經(jīng)世原則。這表明,魏源的思想深處,試圖在封建的舊系統(tǒng)中作自我調節(jié)和自我拯救,這種嘗試是可貴的。
“文編”在全國廣為流傳,給當時埋頭考據(jù)、脫離實際的思想界震動很大,“數(shù)十年來風行海內,凡講求經(jīng)濟者無不奉此書為規(guī)矩,幾乎家有其書”?!耙粫r紙貴,幾乎家荊璧而人隋珠矣”。在故鄉(xiāng)湖南,“三湘學士,誦習成風,士皆有用世之志”。
這一年,魏源還是個31歲的青年。
90年后,毛澤東最敬佩的老師楊昌濟先生從《皇朝經(jīng)世文編》的經(jīng)世實學思想出發(fā),提出中西文化與中國現(xiàn)實國情相結合的原則,以及批判地繼承中西文化的思想。楊昌濟深情地說:“魏源是我?guī)??!?/p>
魏源有編著“文編”的智慧,自然有編著《海國圖志》的胸襟。歷史,就這樣成就一個思想解放的先驅。
五
我曾多次到南京,而真正暢游秦淮,是去年秋天。我是為尋找魏源的身影來的。150年前的秋天,秦淮河上有葉小舟輕輕劃過,那是魏源與好友陳世镕秋游秦淮。南京名妓馬小聰陪伴魏源,銀鈴般的笑聲在秦淮河上蕩漾。秋風送爽,佳人在側,是件多么愜意的事情。
一片紅葉飄落船頭,魏源不經(jīng)意間撿起,頓生悲秋情懷。他想起當年楓葉紅了的時候離開故鄉(xiāng),在岳麓書院讀杜牧的詩“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意氣風發(fā),壯懷激烈。一晃幾十年過去,有如“楚人空抱稀世珍,踏遍關山頻淚吟”,兩鬢添霜了,誰來理會你這番報國之志?內憂外患愈來愈烈,又有誰來拯救這個水深火熱的民族?
魏源把酒臨風,緩緩地說:“天下人才,唯使君與操爾。索第三人殊難。必不得已,以馬小聰充數(shù)可也?!?/p>
這是1852年深秋,魏源已是花甲之年。他已經(jīng)進入人生的秋天,一個寂寞的秋天。
而深秋是人生最美麗的黃昏。它的美麗在于那無牽無掛的恬靜的淡泊和莫名其妙的隱隱悲涼。接著而來的冬天是人生的黑夜,閃著微弱而冰冷光澤的寒星將照耀著魏源走完生命的最后旅途。對于生命來說,深秋的美麗是極其誘人的,同時又是極其可怕的。它太短促了!
魏源嘆息,“升平”無屈賈,隨意訪樵漁!在天下不太平的日子里,像我這樣難能施展政治抱負的屈原、賈誼式的人物,也就只好隨意和樵夫漁郎為伍了。
可皇帝聽不到這聲嘆息。昏庸的皇帝哪有心思領悟《海國圖志》的精粹?這都是讀書人的事情,任他們去吧,不再掀起“文字獄”為難他們就不錯了。皇宮照樣流光溢彩,照樣三叩九拜,一個讀書人的著作,一個幕僚的文字,比起陰謀暗算,比起你爭我斗,比起荒淫奢侈,太文質彬彬了。盡管洋槍洋炮已經(jīng)打開國門,盡管世界走近了中國。
魏源注定是一個寂寞的思想者,要進行的是鐵肩挑道義的思想苦旅。
在仕途上,魏源是不自由的,而在思想的海洋中,他又是自由的。他的思想不斷激發(fā)出時代的火花。何紹基曾為魏源的潔園書屋題寫“果味滿園”,龔自珍為其書一楹聯(lián):“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綜一代典,成一家言。”
寂寞的魏源,果然成“一家言”。
從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失敗到1852年,在此整整十年時間內,魏源完成了三部主要著作——《圣武記》、《海國圖志》、《道光洋艘征撫記》,并都經(jīng)過再三修訂補充。
如果我們把魏源對這些著作的修改加以分析、比較、研究,那就不難看出魏源的思想不論在政治、經(jīng)濟以及軍事方面都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以他戰(zhàn)前提倡變革的思想為基礎,戰(zhàn)后在經(jīng)濟上要求發(fā)展帶資本主義性質的工商業(yè),在政治上也必然帶來民主主義的要求。魏源當時圍繞中國要不要向西方學習、發(fā)展資本主義生產(chǎn)與頑固派開展了一場激烈的辯論。在這三部著作里,其愛國御侮的軍事思想,體現(xiàn)更具體,更完整。他在戰(zhàn)前研究古代兵家學說(如《孫子》、《吳子》、《六韜》都有注),在戰(zhàn)后認真總結鴉片戰(zhàn)爭的經(jīng)驗,提出一整套抵抗侵略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及防御的具體措施。在戰(zhàn)略上,他認為敵人是不可怕的,“外夷惟利是圖,惟威足畏”。因此,他滿懷信心主張“嚴武備”、“以甲兵止甲兵”。他一再強調戰(zhàn)爭勝利的因素,主要是人,而不是武器。他說:“勝無定在,制勝在人?!蔽涸丛诓呗陨咸岢觥氨M收外國之羽翼為中國之羽翼,轉外國之長技為中國之長技?!?/p>
魏源一再呼吁要學習西方的技術和利用好西方的器物。盡管這聲音是微弱的:
千舶東南提舉使,九邊茶馬馭戎韜。
但須重典懲群飲,那必奇淫杜旅獒。
固禮刑書固誥法,大宛苜蓿大秦艘。
欲師夷技收夷用,丘策惟當選節(jié)旄。
——《寰侮·欲師夷技收夷用》
中國人習慣聽的聲音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一個讀書人的聲音沒有穿透力??蛇@微弱的聲音傳到國外,日本人就開始新的變革。
這便是中國的悲劇。一個民族的悲劇。
六
一個王朝的終結,總是那么悲壯。
比如康熙的龍椅,就濺滿了明代文臣武將的熱血——袁崇煥的慷慨悲歌,史可法的舍生取義……終將挽救不了朱家王朝覆滅的命運?,F(xiàn)在,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一個個誰不是抽刀斷水、力挽狂瀾的英雄?日月經(jīng)天,江河行地,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可他們又能支撐清廷多久?但總有那么多人愿意為這沒落的王朝陪葬,比如后來的國學大師王國維,硬是拖著長辮子,一覺醒來就自沉未名湖。
魏源選擇了逃避。
1856年深秋,楓葉紅了的時候,杭州靈隱寺木魚聲聲,有一個滿臉憂郁的老人走進這巍峨的廟宇。主持接納了大名鼎鼎的魏源。從此,中國近代史上這位著名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走進佛門,遠離了血腥紅塵?!敖K日默坐參禪,耳聽微聾,默而不語”(《師友記》)。
有人懷疑這是不是真的魏源。曾經(jīng)一腔報國愛民的耿耿忠心,血脈里流淌著慷慨赴義的精神魂魄,怎會皈依佛門?當年他“讀史籌邊二十年,撐胸影子是山川。夢回漢使旄頭外,心在秦時明月先”。是何其忠勇,何等豪邁!同中國大多數(shù)知識分子一樣,魏源遵從治國平天下的經(jīng)世大道,可潛意識里卻崇尚獨立人格,強調自我?,F(xiàn)在怎么能夠想象這種獨立人格與念佛誦經(jīng)連在一起?
魏源心如止水。他曾把自己的前途命運與大清王朝的前途命運緊緊連在一起。而最終,他看不到這民族的任何希望,而他的任何抗爭也變得毫無意義,這時候的生命,還有什么價值呢?他苦苦思索得出的結論卻不一定得到同時代多數(shù)人的認同。他思想的層次越深,所覆蓋的時代范圍越大,就越難與同代的某種思潮相容。他所揭示的預言,是皇帝不情愿聽到的,是朝廷的大多數(shù)人不情愿聽到的,于是就陷入一種孤立的境地。如同明月,在黑夜的烏云中悲涼地隱去。
一個孤寂的人來到了清靜之地。那窗外千年古木匯聚成深邃的林海,林海松濤聲“悠悠遠逝而裊裊不絕,耳傾已息,心聆猶聞”。魏源是否在這找到了精神上的蘊藉和心靈上的寄托?
許多年以后,大學問家李叔同歌吟“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到杭州出家,號弘一法師。他是否與逝去的魏源作過心靈的交流和對話?不得而知。但我知道,弘一法師確實尋找過魏源的足跡,他讀了《海國圖志》,周游歐洲和日本,再回到中國。在他看來,出家為僧,也是對生命、對生活的熱愛,是生命的又一種形式,把希望和思考留給濁世紅塵吧!
七
《海國圖志》,是一個文化人的良心,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最早覺醒,是一個熱血男兒在那個血與火的時代的生死歌哭。
《海國圖志》如一輪明月,高懸于中華民族的夜空,盡管云遮霧罩,羞羞答答,但這畢竟是千年文明的清風。
不是嗎?波斯帝國滅亡了,阿拉伯帝國滅亡了……排斥外來文化,最終斷送了昔日帝國的前程??滴醪恍揲L城,要將長城修在國人的心里。這是對的,結果又怎樣呢?他的子孫閉關鎖國,自壞長城慨今古,洋槍洋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
許多志士仁人在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
一個湖南人當起了開路先鋒。
魏源的著作在兵營流傳。魏源說誘敵深入,積極防御,可以機動靈活地消滅敵人。當兵的多么希望魏源來指揮一場戰(zhàn)斗!近100年后,毛澤東在《論持久戰(zhàn)》中吸取了魏源的軍事思想。
先進的知識分子和士大夫階層爭相學習魏源的思想。魏源指出,富國強民的出路在于向西方學習。這是多么重要的觀點!魏源思想為“求強”“求富”的洋務運動吹響了時代號角,《海國圖志》成了中國近代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綱領的雛型和先導。
魏源的書擺在民族英雄左宗棠的案頭,左公為《海國圖志》的再版,欣然作序。
康有為、梁啟超也找來《海國圖志》,讀罷,始知“西人治國有法度,不得以古舊之夷狄視之”,嘗言“源有《元史》,有《海國圖志》,治域外地理者,源實為先驅”。
八
150多年過去了,歷史早已展開新的一頁,燦燦的,春光明媚,春意盎然。而魏源精神也生生不息,就像明月一樣,永照神州。
在日本滋賀縣國立圖書館,我曾在留言簿上寫下這樣一段話:
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深深地留在中國人的心中。它是在國家遭受欺凌時的另一種思考。事實證明,中國只有順著這條路子走下去才有出路……
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記住魏源,記住魏源精神,我們的時代,正是發(fā)揚了這種放眼世界、敢為人先的精神,有這樣廣闊的胸襟和膽魄,才能不斷進步。
明月幾時有,何須問青天!
魏源,我久久地默念這個名字。歷史的濤聲早已遠去,從古城寶慶出發(fā)的明月,照著靜靜睡去的河流,一顆搏動的心在雪塬下燃燒,那被擦亮的強國信念,貼著比時間還要古老的故園,貼著黃河、長江,貼著黎明的翅膀,緩緩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