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列寧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思想,集中體現了列寧帶領蘇維埃俄國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是列寧整個社會主義建設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長期執(zhí)政和領導國家建設的中國共產黨具有直接和重要的借鑒價值和啟迪意義。文章從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對列寧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思想進行概括總結,并對其進行簡要評述。
[關鍵詞]列寧晚年;社會主義建設思想
[作者簡介]婁金虎,新疆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yè)碩士研究生,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中圖分類號] A8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23(2008)08-0173-0002
列寧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締造者和領導人,從理論和實踐上對科學社會主義做出了極其巨大的貢獻。學術界一般認為,列寧晚年的社會主義思想是指從1921年春到列寧逝世這一階段。列寧從俄國經濟文化落后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總結以往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適合俄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戰(zhàn)略構想,以及為實現這一戰(zhàn)略構想而制定的涉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一系列相應的措施和政策。作為列寧社會主義建設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寧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思想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不僅為蘇維埃俄國當時的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正確的方向,而且對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經濟方面
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創(chuàng)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新紀元。蘇維埃俄國取得政治上的革命勝利后,經濟建設一直是擺在年輕的共產黨人面前一個重要而現實的問題。蘇維埃俄國的經濟發(fā)展建設只能在毫無經驗的歷史基礎上進行探索,根據不同時期的需要采取多種不同的發(fā)展策略。在十月革命剛剛勝利后,蘇維埃政權為了贏得國際支持,不得不采取妥協政策來換取國內和平環(huán)境的短暫喘息。在外國武裝干涉和連續(xù)三年的國內戰(zhàn)爭中,以列寧為首的全俄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實行“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以犧牲經濟發(fā)展為代價來保護蘇維埃政權。在取得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后,列寧開始對“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進行深刻反思,開始實行與當時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經濟政策。
新經濟政策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在農村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在向國家交出一定糧食作為納稅后可以自由買賣剩余糧食。(2)在工業(yè)方面,發(fā)展多種經濟形式,允許私人資本開辦小企業(yè),并把已經收歸國有的中小企業(yè)轉交私人經營,以便盡快地恢復和發(fā)展工業(yè)品生產,來滿足廣大群眾的迫切需要。(3)在商業(yè)流通領域,允許國家調節(jié)下的自由貿易,允許小工業(yè)產品和農產品自由交易,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促進產品的流通,通過國營商業(yè)、合作社商業(yè)和私人商業(yè)等多種渠道,大力促進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4)在分配制度上,貫徹物質利益的原則,在國營企業(yè)恢復計件工資、等級工資和獎金制度等。
新經濟政策是列寧從俄國具體國情出發(fā),領導蘇維埃俄國一次重要的社會主義改革實踐。新經濟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它不僅迅速改善了工農關系,而且充分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到1923年底,俄國工農業(yè)產值已恢復到戰(zhàn)前水平,整個國民經濟走上了快速健康發(fā)展的軌道。新經濟政策的深刻意義不僅在于它拯救了危難之中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更重要的是它歷史性地開創(chuàng)了一條落后社會主義國家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思路。因此,列寧實行新經濟政策的基本思路對于一切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無疑具有普遍而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一)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應遵循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不能簡單搬用革命的方法來搞經濟建設
馬克思把共產主義社會模型建立在完全消滅商品貨幣關系的基礎上,包括列寧在內的一切馬克思主義者開始也一直在堅持這一重要原則。在具體分析蘇維埃俄國的實踐情況后,列寧突破了社會主義社會與商品交換互不相容的傳統觀念,提出了要利用商品和貨幣的關系來建設社會主義的新理論。遵循客觀經濟規(guī)律,用經濟手段來解決經濟問題,這不僅穩(wěn)定和改善了蘇維埃俄國的政治經濟地位,也是共產黨人在經濟領域的重大創(chuàng)新,彰顯了共產黨人在執(zhí)政能力上的巨大進步。
(二)“直接過渡”思想向“迂回過渡”思想的轉變
從“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轉變?yōu)椤坝鼗剡^渡到社會主義”是列寧晚年思想變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列寧在總結蘇維埃俄國實行的“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種種弊端后,堅決放棄了依靠行政命令直接過渡到國家按共產主義原則進行生產和分配的政策,通過分析蘇維埃俄國的具體實踐情況,對落后國家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進行重新認識,從而提出經濟落后國家向社會主義國家過渡必須走迂回的過渡發(fā)展道路。這也標志著蘇維埃俄國開始找到了一條適合蘇維埃俄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新路子。
(三)辯證分析和看待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關系
列寧以極大的政治勇氣摒棄了完全割裂和對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舊觀念,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要利用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作為小生產走向社會主義的“橋梁”和“中間站”的新思想。列寧反復說明,在商品經濟存在的條件下,社會主義只有利用資本主義所取得的成就才能建立起來。因此,吸收和利用資本主義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是落實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總結。
二、政治方面
(一)關于國家政權建設思想
政權一直是革命的根本。列寧認為,蘇維埃政權是歷史上第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權,是比資本主義民主要高出許多倍的民主政治形式。由于代表廣大人民的最終利益,蘇維埃政權得到了廣大蘇維埃俄國人民的愛戴和擁護。但是蘇維埃俄國作為一個新生的政權,蘇維埃政權多數機關是從舊沙皇政權那里繼承過來的,加之俄國小生產勢力的歷史局限性,蘇維埃政權不可避免地存在諸如官僚主義等嚴重的缺點和問題。為了改善蘇維埃俄國新生政權的國家機關,列寧提出要同這些弊端進行“有系統的和頑強的斗爭”。列寧遵循“寧肯少些,但要好些”的原則,采取堅決而有效的措施來改革國家機關,精簡機構,反對官僚主義。諸多措施的實施,不僅鞏固了年輕的蘇維埃政權,也為蘇維埃俄國經濟建設的開展提供了穩(wěn)定的政治局勢和環(huán)境。
(二)關于執(zhí)政黨建設思想
列寧在改革國家機關的同時加強了黨的建設。其中具體措施包括:(1)保持黨的純潔性,嚴格入黨條件,清除黨內投機分子和破壞分子,提高黨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文化水平。(2)發(fā)揚黨內民主,建立和健全黨內選舉制、報告制和監(jiān)督制,通過黨的輿論,加強對黨的領導機關的工作進行監(jiān)督。(3)加強黨的統一,防止黨內分裂。列寧設想從改變規(guī)模、增加人數和改變成分等方面從根本上改變由少數職業(yè)革命家組成黨的領袖集團的格局,以便加強黨中央集體領導。
列寧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歷史上第一個提出要對黨和國家領導制度進行改革的領袖。列寧針對黨和國家機關中存在的弊端,對蘇維埃俄國的“政治制度作一系列的變動”,集中體現了一個共產黨人強烈的改革意識。列寧在政治方面采取的各種措施,鎮(zhèn)壓國內外敵對勢力的破壞和反抗,加強了蘇維埃俄國的國家專政職能,充分發(fā)揮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增強黨的團結,尤其是黨中央的團結,為建設社會主義提供了可能。
三、文化方面
(一)列寧認為文化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具有重大意義
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是一個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而這種文化的落后性極大地限制了蘇維埃政權的鞏固。列寧針對蘇維埃俄國文化的這種現實,認為“在一個文盲的國家內是不能建成共產主義社會的”,提出社會主義必須建立在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基礎之上,用人類創(chuàng)造的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同時,列寧認為,文化也是無產階級掌握和鞏固領導權的客觀需要,是蘇維埃俄國抵制官僚主義的重要武器和工具。
(二)列寧采取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和措施來發(fā)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1.大力提高教師的待遇和社會地位。列寧認為“不提高人民教師的地位,就談不上任何文化”,因此要求黨和政府在法律和物質上為人民教師創(chuàng)造良好的工作待遇和生活環(huán)境,全面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從而改變蘇維埃俄國落后的文化面貌。
2.高薪聘請國外優(yōu)秀專家。列寧針對蘇維埃俄國文化水平低下的客觀情況,提出應該在對資本主義文化進行揚棄的基礎上穩(wěn)步發(fā)展。其中一個重要的措施是用高額薪金聘請外國專家和技術人員來加快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步伐。
3.充分發(fā)揮知識和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大作用。列寧批評布爾什維克黨員中某些人輕視知識的錯誤態(tài)度,主張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來提高全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從而使大家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和道德風尚,發(fā)揮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總之,以新經濟政策為主要標志的列寧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思想是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益探索,集中體現了列寧從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為科學社會主義發(fā)展做出的巨大貢獻,是被鄧小平同志開創(chuàng)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實踐所驗證的正確的社會主義建設思想,對于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張芳.論列寧晚年的社會主義思想[J]今日湖北(理論版),2007,(2).
[3]陳錫喜.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M]北京:東方出版中心,2006.
[4]嚴書翰.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思想研究(續(xù))[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