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域名的商業(yè)價值
域名是“互聯網上的電子地址”,是互聯網絡上識別和定位計算機的層次結構式的字符標識,與該計算機的互聯網協議(IP)地址相對應。域名本身既不是商標,也不是現實企業(yè)的名稱。但是,為了更好便于人們認識自己,大部分機構、企業(yè)、事業(yè)單位都是用自己單位的縮寫或商標來定義自己的域名。域名雖然與公司、商標、產品名稱無直接關系,由于域名在全世界具有唯一性,是進入網站或虛擬企業(yè)的唯一路徑,一個域名已注冊,其他任何機構就不能再注冊相同的域名,這樣,就使域名實際上與商標、企業(yè)標識物有了相類似的意義,因此,有人把域名喻為“網絡商標”。在今天的信息經濟時代,網上商業(yè)或電子商務成為當今和今后主要的商業(yè)經營形式,企業(yè)在國際Internet網上注冊域名和設立網址,就可以被全球用戶隨時訪問、隨時查詢,從而建立廣泛的商業(yè)聯系,為自己贏得更多的機會。幾乎世界上所有的著名企業(yè)都在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們中多半是以公司、商標、名稱注冊域名。域名在商業(yè)競爭中不只是一個網絡地址,而且還牽涉到至關重要的商業(yè)新機會,至少在那里會有這個行業(yè)的重要信息。世界計算機行業(yè)首富比爾·蓋茲的公司域名評估價值是1 000萬美元,康柏公司買下Altavista這個域名竟花了350萬美元。據《文匯報》報道:截至去年年底,淘寶網注冊用戶已超過3 000萬,用戶人均網購消費已達563元。以成交量來衡量,去年淘寶網上一共售出4 000萬件香水等化妝品,2 000萬張充值卡,2 000萬件保健品,940萬本圖書,450萬雙鞋子,430萬個打火機,230萬件內衣,220萬部手機,210萬條褲子,200萬件外套,100萬個優(yōu)盤,60萬臺數碼相機,40萬臺筆記本電腦等。2006年全年交易總額已突破169億元,較去年同期80.2億元的交易額增長了110%,這個數字已經將易初蓮花(100億元)、奧爾瑪(99.3億元)在華的全年營業(yè)額遠遠甩在身后。因此,隨著域名注冊的普及,今后現實中的企業(yè)如何在網絡世界吸引客戶或消費者,就成為信息經濟時代企業(yè)競爭的焦點,擁有一個好聽、易記、個性化的、識別性強的域名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也成為各路商家在競爭中取勝的手段。于是,域名的這種識別功能和國際的唯一性,使其具有了巨大的商業(yè)價值,更是信息社會的新型無形財產。
二、域名的法律保護
1.域名法律保護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由于域名的國際唯一性和其巨大的商業(yè)價值,我國很多著名企業(yè)被他人在Internet上搶注了域名,1996年,我國400多家著名企業(yè)被他人在Internet上搶注了域名。1996年底,中化總公司、中外運總公司等一批國內知名大企業(yè)準備加入互聯網時先后受阻。原因是香港某些公司像過去搶注商標一樣,搶先把一些著名商標和企業(yè)名稱注冊成自己的域名。據報道,到1997年1月,香港公司在互聯網上搶注的國內著名商標和企業(yè)名標已達600多個,其中包括長虹、紅塔山、505等著名商標和中化公司、全聚德、榮寶齋等著名企業(yè)名標。域名的搶注已成為世界性問題,如:美國麥當勞公司就曾被他人搶注域名,后經多方交涉,才得以800萬美元買回域名;北京亞都公司在試圖入網時,發(fā)現自己的域名被香港一家公司搶注,該公司向亞都公司索要每年1.5萬美元的“租用費”,按此價格計算,亞都公司每年的直接損失將高達12.3萬元人民幣,由此導致的國際市場份額減少的間接損失更是難以估量。域名的法律保護已刻不容緩。
2.國內外對域名的立法保護。
近年來,域名案件在國內外都呈現迅猛增長的勢頭,為了解決域名糾紛,國內外都制定了一些法律規(guī)定。1999年10月,國際互聯網管理機構通過了《統(tǒng)一域名爭議解決政策》;1999年12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了《域名爭端統(tǒng)一解決辦法》;1999年8月,美國通用頂級域名管理機構網絡名稱及編碼分配公司通過了《統(tǒng)一域名爭議解決辦法》,這一文件與《域名注冊協議》、《統(tǒng)一域名爭議解決辦法程序規(guī)則》、《域名爭議解決機構的補充規(guī)則》一起構成了美國域名管理體系。美國國會于1999年11月通過了《域名反搶注消費者保護法》,從法律上確認了域名保護措施。我國在1996年開始了對域名保護的法律研究,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1997年6月頒布了《中國互聯網絡域名注冊暫時管理辦法》和《中國互聯網絡域名注冊實施細則》,該《辦法》和《實施細則》的出臺,標志著我國域名管理開始走上規(guī)范化的軌道。1994年2月,國務院頒布了《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安全保護條例》;1996年2月頒布了《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guī)定》,1997年5月對該《暫行規(guī)定》進行了修正;2000年,第九屆全國人大通過了《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2000年9月,國務院頒布了《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2000年10月,信息產業(yè)部頒布了《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guī)定》;2000年11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信息產業(yè)部共同頒布了《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yè)務管理暫行規(guī)定》;2002年9月,我國的域名管理機構——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公布了《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域名爭議解決辦法》和《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域名注冊實施細則》;2001年7月,我國最高法院公布了《關于審理設計計算機網絡域名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這些規(guī)定,規(guī)范了域名注冊、管理、使用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為正確審理域名注冊、使用等行為的民事糾紛提供法律依據。
三、我國域名保護存在的法律問題
2000年8月,上海東方網股份有限公司訴濟南開發(fā)區(qū)夢幻多媒體網絡技術開發(fā)中心一案,展示了我國域名保護的法律問題。
1.案情簡介。
原告上海東方網股份有限公司是由解放日報社、文匯新民聯合報業(yè)集團、上海電視臺、上海東方電視臺等新聞單位聯合上海東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信息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共同發(fā)起設立,并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和工商注冊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原告于2000年5月中旬獲得上載新聞批復和公眾信息服務業(yè)準營證,并于2000年5月28日正式開通了域名為“eastday.com”與“eastday.com.cn”,中文名稱為“東方網”。東方網是一家大型綜合性信息服務網站,通過互聯網為廣大網民提供新聞及信息服務。其開通時下設“東方首頁”、“東方新聞”、“東方財經”、“東方體育”、“東方商機”、“東方生活”、“東方文苑”、“東方圖片”、“東方論壇”九大頻道。
原告在開通前,在國內外做過高強度、方位的廣告宣傳,推展自己的企業(yè)形象和“eastday.com”與“eastday.com.cn”、“東方網”服務品牌。開通后,原告網站平均日頁讀數為140至150萬,成為中宣部列為全國重點扶持的九大新聞宣傳網站之一。
原告網站開通不久,被告即經營了域名為“eastday.com”與“eastday.com.cn”的網站,被告網站的首頁面標頭、九大頻道的名稱及頁面布局、顏色等與原告極其相似或相同,且每個頻道頁面風格、布局、文字、色彩、字體等選用也仿照原告網站,甚至,被告網站的許多內容也來自原告網站,且在自我介紹欄目中聲稱其“東方網是中國地區(qū)最大的提供新聞媒介服務和相關信息服務的媒介網站之一”,并據此在網上進行公開的廣告招商。
原告認為,被告蓄意注冊近似域名“eastday.com”與“eastday.com.cn”,同樣使用“東方網”名稱、相同的頻道名稱,使用近似的網站標志和頁面風格、布局、文字、字體和色彩,提供與原告網站同樣的信息服務,侵害了原告的著作權,并因此造成了或者足以造成網民的誤認和混淆,被告這種行為嚴重違背了商業(yè)經營中誠實信用的基本原則和公認的商業(yè)道德,構成了不正當競爭行為,給原告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及名譽損失,因此請求法院判決被告賠償損失。
被告認為,在2000年5月28日原告“東方網”正式開通之前,互聯網上已有“東方網”或包含“東方網”三個字的網站,因此原告對于“東方網”網站名稱不享有任何權利,而且原告也不享有注冊商標專用權;原告也未注冊eastday作為商標或對此享有其他在先權利,無權排斥他人注冊和使用與原告相同的“eastday.com”與“eastday.com.cn”。
2.本案所展示的域名保護的法律問題。
從法律性質上看,域名是與傳統(tǒng)知識產權有關但沒有必然聯系的一種全新權利的客體,它具有全球惟一標識性、絕對的排他性和無限的空間性,法律保護域名,實質上是保護域名擁有者對域名享有的專用權、許可權、轉讓權。因此:
(1)本案被告域名近似不是一種偶然巧合,是蓄意所為。因為被告同樣使用了相同的網站名稱,而且在網頁結構和顏色設計上幾乎與原告的相差無幾,特別是在網站標識、主頁設計、網頁結構和顏色等重要方面存在模仿或抄襲的痕跡,在這種服務界面相似的基礎上,被告注冊近似的域名,使公眾極易將山東東方網誤認為是上海的東方網,而且被告在經營、宣傳中自我介紹欄目中稱其“東方網是中國地區(qū)最大的提供新聞媒介服務和相關信息服務的媒介網站之一”,并據此在網上進行公開的廣告招商。因此,被告的行為構成了利用網頁內容和形式一致來誘使公眾產生誤解或混淆,達到搭便車以謀取不當利益的目的。
(2)原告雖然不是東方網站名稱的專有者,但是,網站名稱一經登記就存在合法的使用權。在本案中,被告是否侵犯網站名稱專有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網站的界面存在一致,導致了人們的誤解、混淆。
(3)上海市二中院的判決:被告停止使用原告網站的系爭頁面樣式、鏈接圖標的不正當競爭行為;被告停止實施虛假宣傳的不正當競爭行為;被告在原告網站上,以及在《互聯網周刊》、《新民晚報》、《齊魯晚報》上刊登致歉聲明,公開向原告賠禮道歉、消除影響;被告向原告賠償經濟損失,包括原告用于調查的合理費用,合計人民幣30萬元;原告的其它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4)本案留給我們思考的法律問題是:被告是否侵權?侵什么權?應當承擔什么程度的法律責任?依據的法律規(guī)定是什么?在原告不具有域名專有權的情況下,被告使用足以使公眾誤解和混淆的域名,如何處理?這些問題需要法律實務界的探討和電子商務法的健全和進一步的規(guī)范。
(作者單位:上海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