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國外企業(yè)社會責任的研究依次經歷了公司社會責任和公司社會響應、公司社會績效、利益相關者理論三個框架。公司社會責任和社會響應框架關注的是企業(yè)應當對社會做什么及如何做。公司社會績效框架把公司社會責任和社會響應有機結合起來,把企業(yè)社會責任看作由原則、過程和結果構成的一個系統(tǒng)。利益相關者理論從企業(yè)的視角出發(fā),把社會責任落實到企業(yè)層面,同時又避免了企業(yè)承擔社會責任無限擴大的傾向。
[關鍵詞] 企業(yè)社會責任;公司社會責任;公司社會響應;公司社會績效;利益相關者
[中圖分類號]F27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08)18-0092-04
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企業(yè),作為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大大推動了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股東侵犯非股東的利益,大股東侵犯小股東利益,內部人侵犯外部人利益問題;員工健康與安全問題;產品質量與安全、虛假廣告問題;環(huán)境污染與生態(tài)破壞問題;偷稅漏稅問題;貨款拖欠問題等。企業(yè)在為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帶來了越來越多的負面影響,企業(yè)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這些都可以歸結為企業(yè)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問題。學術界對企業(yè)社會責任的關注已有百余年的歷史,但正式的研究框架在20世紀60年代才初見端倪。50年來,企業(yè)社會責任的研究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各個階段的研究框架依次為公司社會責任與社會響應、公司社會績效和利益相關者理論。
一、公司社會責任與公司社會響應框架
第一階段的研究框架是公司社會責任與公司社會響應。這一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到70年代后期結束。
首先是對公司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1)的研究。這方面研究的焦點是社會需要企業(yè)做什么。代表性的觀點有:“社會責任的思想主張公司不僅有經濟和法律方面的義務,在這些義務之外,還承擔有其他社會責任”(McGuire,1963);“公司社會責任是認真思考公司行為對社會的影響”(Bauer,1972);“社會責任的思想要求個人就整個社會系統(tǒng)去考慮其行為,對自己在該系統(tǒng)任何位置上的行為結果負責”(Davis,1966)。 這一階段比較引人注目的是Carroll(1979)的公司社會責任四維模型:“公司社會責任是指某一特定時期社會對組織所寄托的經濟、法律、倫理和慈善方面的期望?!逼渲校洕熑问侵钙髽I(yè)的盈利性,幾乎所有活動都建立在盈利基礎上;法律責任是指遵守法律,因為法律是社會關于對錯的規(guī)則集成;倫理責任包括行事合乎倫理要求、有責任做正確公正公平的事以及避免損害利益相關者利益;慈善責任是指成為好企業(yè)公民、給社區(qū)捐獻資源、改善生活質量等??傮w來看,這一框架主要是對歷史上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的繼承和總結,其關注的焦點一方面是歷史上關于企業(yè)是否應當承擔社會責任的爭論,另一方面是對企業(yè)社會責任的概念、類型、層次等進行總結和概括。
其次是對公司社會響應(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ness,CSR2)的研究。對社會響應的研究是與社會責任的研究同時進行的,研究的焦點是企業(yè)應該怎樣做才是履行社會責任。它與社會責任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是行動導向的社會責任。社會響應研究的代表性觀點有:“公司對社會壓力應該怎樣回應并不重要,從長遠的觀點看,公司在生機勃勃的系統(tǒng)中應該起到什么作用才是重要的”(Sethi,1975) 。Ackerman(1976)則認為“回應社會要求遠不只是決定做什么,當人們已經決定了做什么之后,還有怎樣去做的問題,還有管理上的任務,而管理上的任務并不瑣碎?!盕rederick(1978)把公司社會響應定義為公司回應社會壓力的能力。一般來說,重視在組織中尋找方法、程序、途徑和行為方式,就是企業(yè)或多或少地具有對社會壓力予以回應的能力。更進一步,一些學者提出了公司社會響應的具體策略,如表1所示。其中影響較大的是Ian Wilson(1975)的四策略構想。
盡管公司社會責任和公司社會響應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但二者還是有一定的區(qū)別。Wartick和Cochran(1985)曾對公司社會責任和公司社會績效之間的差異進行過比較,如表2所示。
與公司社會責任框架相比,公司社會響應框架最大的特點是企業(yè)視角和行動導向。它試圖把企業(yè)社會責任從抽象的理論落實到具體的企業(yè)實踐中。但總體來看,這種嘗試并沒有獲得成功。原因在于該階段公司社會責任框架主要是從社會視角討論一般意義上的企業(yè)社會責任,并沒有從企業(yè)的立場出發(fā),告訴企業(yè)應當具體做什么才是履行社會責任。在沒有為企業(yè)提供清晰穩(wěn)定的社會責任目標的情況下,企業(yè)從行動上落實社會責任實際上是黑暗中的摸索。
二、公司社會績效框架
第二階段的研究框架是公司社會績效。這一階段從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開始,到90年代中期結束。
盡管公司社會責任和社會響應在本質上一致且相輔相成,但二者的研究卻是一直獨立進行的。公司社會績效(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CSP)是對社會責任和社會響應的整合。最先嘗試對公司社會責任和社會響應進行整合的是Preston。他在1975年提出了“公司社會響應矩陣”的概念,作為分析公司社會事務管理的框架。但這一框架沒有被廣泛接受。在框架整合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是Carroll。他在1979年提出了一個公司社會績效的三維概念模型,把公司社會責任、公司社會響應和涉足的社會事務有效整合在一起,產生了廣泛影響。Wartick和Cochran在6年之后對這一模型進行了拓展,把Carroll模型中的3個方面分別表述為原則描述(公司社會責任——反映宗旨性目標)、過程(公司社會響應——反映制度化目標)和政策(社會問題管理——反映組織方面的目標)3個層面,顯示出清晰的層次性。拓展后的框架如表3所示。
盡管Wartick和Cochran的工作是對企業(yè)社會責任研究框架的重要補充和推進,但正如Wood(1991)后來指出的那樣,他們的修正框架存在4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公司社會績效作為“績效”必然涉及行動和結果兩個要素,但Wartick和Cochran并沒有討論行動問題(在Wood看來,公司社會響應不屬于行動范疇);第二,對結果的討論只提到了“政策”一個方面,忽視了大量的并不表現為政策的社會結果;第三,把社會響應當作單一的過程,而不是一組過程,不夠全面;第四,對公司社會績效的界定似乎暗示公司社會績效都是“好”的,只有負責任的公司才有社會績效,不負責任的公司沒有社會績效,但事實上對所有企業(yè)都可以進行社會績效評價,評價結果既可為正,也可為負。
針對以上問題,Wood(1991)在Wartick和Cochran的基礎上對Carroll的模型作了進一步的完善和發(fā)展,并提出了一個新的模型,被企業(yè)與社會領域的學者們廣泛接受。她把公司社會績效定義為:“由社會責任原則、社會響應過程以及可觀測到的結果(包括公司政策、規(guī)劃和其他可觀測到的結果)三者構成的體系,它們都與社會關系有關聯”。Wood的框架是一個由原則、過程和結果構成的完整框架,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由若干要素構成。Wood的框架如表4所示。
根據Wood提出的研究框架,評價企業(yè)社會績效首先要看公司的行為在多大程度上是由社會責任原則推動的;其次要看企業(yè)在多大程度上使用了社會響應過程;最后看公司管理社會問題時是否制定了相應的社會政策、社會計劃,它們的性質如何;這些社會計劃、社會政策和其他類似的企業(yè)行為產生了什么樣的社會影響(即可觀測到的結果)。
由此可見,在Carroll、Wartick和Cochran、Wood等人的努力下,公司社會績效框架不斷完善,用它來研究企業(yè)社會責任的可操作性也越來越強。這為后來豐富的實證研究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但公司社會績效框架仍然是在社會層面上研究企業(yè)社會責任問題,關注的焦點是企業(yè)外部如何評價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企業(yè)究竟要承擔哪些社會責任,如何將這些社會責任與企業(yè)的日常經營活動結合起來,這些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三、利益相關者框架
第三階段的研究框架是利益相關者理論。這一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目前仍在發(fā)展中。
明確提出用利益相關者框架替代公司社會績效框架的是Clarkson。他指出,公司社會責任和公司社會績效都是在企業(yè)外部產生的概念,它們的內涵是規(guī)范性的,不夠明確和具體,而且有一個很大的缺點:聽起來像口號。企業(yè)迫切需要知道的一些問題,比如企業(yè)“對誰負有社會責任”、“對什么作出社會響應”、“誰對社會績效進行評判”、“標準是什么”等,都沒有得到很好的回答。這導致抽象社會責任難以得到企業(yè)界的認同和積極響應。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利益相關者理論強調企業(yè)應關注股東、員工、顧客、社區(qū)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這些社會主體能夠影響組織目標的實現,但同時又受到組織實現目標過程的影響。企業(yè)對他們負有責任和義務,而滿足顧客、股東、員工等合作伙伴的需要恰恰是企業(yè)經營活動的固有目標。這樣就把企業(yè)社會責任通過利益相關者關系與企業(yè)的日常經營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例如,職業(yè)健康與安全、公平就業(yè)是整個社會非常關心的問題,社會為此頒布了法律法規(guī);這一問題同時也是企業(yè)的問題,因為這在企業(yè)中就是企業(yè)與員工和政府這兩類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問題。再如產品安全與虛假廣告問題,社會也頒布了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來治理,顯然是社會問題;但這同時也反映了企業(yè)對顧客、利益相關者和政府的義務和責任。類似地,環(huán)境污染問題是社會問題,政府監(jiān)管機構非常關注;同樣企業(yè)也非常關注,因為這直接與員工、顧客和企業(yè)所在社區(qū)密切相關。
由此可見,利益相關者理論在社會和企業(yè)之間架起了橋梁。這既有利于限制企業(yè)社會責任的無限擴張,又有利于約束企業(yè)逃避社會責任,企業(yè)社會責任邊界由模糊變得清晰。社會責任的明晰化,使企業(yè)不再把這些責任視為事不關己的社會問題,而是看作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經營問題。這樣就把社會責任落實在企業(yè)中,落實到企業(yè)與其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和互動中。這才是符合現實邏輯的企業(yè)社會責任。
四、小 結
綜上所述,企業(yè)社會責任的研究框架呈現出一條清晰的演進線索:從公司社會責任和社會響應框架過渡到公司社會績效框架,再到利益相關者框架。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研究方興未艾,正受到越來越多學者和企業(yè)界人士的關注。它對于重新認識企業(yè)在社會中的作用,正確處理企業(yè)與社會的關系,尋求企業(yè)與社會共存的和諧模式提供了具體理論指導。需要指出的是,這3個階段并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和重疊,一些相同問題的研究貫穿于各個階段和各個框架,某個框架也可能跨越不同的階段。本文要強調的是,從發(fā)展的趨勢來看,在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框架占主導地位。研究框架的演進實際上表現為主導框架的更替。我國目前企業(yè)社會責任的研究應順應歷史演進的規(guī)律,注意借鑒利益相關者框架,把企業(yè)社會責任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推進到更深的層次。
主要參考文獻
[1] J W McGuire. Business and Society[M]. New York:McGraw-Hill,1963.
[2] R A Bauer. The Corporate Social Audit[M]. 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72.
[3] K Davis. and R L Blomstrom. Business and its Environment[M]. New York:McGraw-Hill,1966.
[4] Archie B Carroll. 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4(4):497-505.
[5] Archie B Carroll. 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J]. Business Horizons,1991,34(4):39-48.
[6] Ian Wilson. What One Company is Doing about Today’s Demands on Business[M]// George A Steiner(Ed). Changing Business-society Interrelationships[M]. Los Angeles: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UCLA,1975.
[7] S P Sethi. Dimensions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An Analytical Framework [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75,17(3):58-64.
[8] [美]阿奇·B·卡羅爾,安·K·巴克霍爾茨.企業(yè)與社會——倫理與利益相關者管理[M]. 黃煜平 等譯. 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4.
[9] [美]詹姆斯·C·柯林斯,杰里·I·波勒斯. 基業(yè)常青[M]. 真如譯.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10] 陳宏輝,賈生華. 企業(yè)社會責任觀的演進與發(fā)展:基于綜合社會契約觀的理解[J]. 中國工業(yè)經濟,2003 (12):85-92.
[11] 陳迅, 韓亞琴. 企業(yè)社會責任分級模型及其應用[J]. 中國工業(yè)經濟, 2005(9):9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