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榜:三十而不立
該經理人群大體分為兩類:第一類以“溫州八大王”為代表,在改革開放初期白發(fā)從事商品流通活動,觸碰了當年的政策高壓線,被打下馬,隨后又隨著政策的解禁被“平反”,如1984年被以投機倒把罪論處的“機電大王”鄭元忠當年只有30歲;第二類以愛多VCD的胡志標(2000年落馬,時年33歲)、健力寶的張海(2004年案發(fā),30歲)為代表,在資金鏈和資本市場上動腦筋,違反了市場游戲規(guī)則,被刑事起訴。這兩類企業(yè)經理人的共同特征是出身江湖,無門無派,基本靠個人創(chuàng)業(yè)起家,頭腦中條條框框較少,所以一旦少年得志,便容易我行我素,無視社會和市場規(guī)則。
值得提出的是,30歲只是人生事業(yè)的開始,如果能夠迅速醒悟,調轉船頭的話,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比如,鄭元忠出獄并又取得進一步成功后,于39歲進入溫州大學讀了2年書,后創(chuàng)辦莊吉集團,繼續(xù)成為商界風云人物和當?shù)卣f(xié)常委。從體制外被打擊對象到政治上終占一席的社會名流,鄭元忠的命運轉折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烙印,用他的話說是,“我個人的命運與中國改革開放大潮緊密相連”。
第二榜:四十而不省
四十而不惑,本應遇事明辨不迷惑,少疑惑。但當代的中國卻有一批年齡在40歲左右因為智商過高,天馬行空,騰挪于資本市場而翻船的企業(yè)經理人。細數(shù)改革開放以來的下馬經理人,此年齡段出事兒的人數(shù)最多,民企經理人相當一部分是倒在資本市場的“空手道”上,還有一部分倒在對政策規(guī)則的漠視上;而國企高管則有相當比例是倒在“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規(guī)則下。
1993年,原北京長城機電科技產業(yè)公司總裁沈太福(時年39歲)因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被判死刑,轟動全國。沈是個東北人,1989年在中關村注冊了長城機電科技產業(yè)公司。1992年5月,他宣稱掌握了“新一代節(jié)能電機”的技術,其節(jié)能效果可達70%,同時悄悄賄賂幾個政府官員來為他帶路。于是,這一技術很快“獲得國家級鑒定”,被媒體說得神乎其神。到1993年2月,沈的公司注冊資本只有260萬元,而吸收公眾的錢已經超過83374萬元,影響人數(shù)超過20萬人。
2003年,深圳政華集團總裁吳志劍(時年39歲),因利用下屬公司(擁有拍賣獲得的多個深圳市出租車拍照)采取重復抵押,向多家銀行貸款數(shù)億元而獲罪;同年,剛剛當上朝鮮新義州特首的歐亞農業(yè)董事長楊斌(時年39歲),因虛報注冊資本、非法占用農用地、合同詐騙、單位行賄、偽造金融票證等罪名被判有期徒刑18年;2004年,原洛陽春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海峰(時年41歲),因涉嫌將春都的資金挪用給西安的控股企業(yè)及私人用途被批捕。
其他還有一部分民企經理人則在資本市場上玩得過了頭。2004年,前創(chuàng)維數(shù)碼控股有限公司(創(chuàng)維)主席黃宏生(38歲)因串謀盜竊及串謀詐騙創(chuàng)維系5000多萬港元等4項罪名被香港區(qū)域法院判處有期徒刑6年;德隆系老板唐萬新(39歲)因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操縱證券交易價格罪被判有期徒刑8年2008年上海福禧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榮坤(時年38歲)以“單位行賄罪”和“對公司人員行賄罪”等5項罪名被判刑。
與上述民企經理人不同,還有相當一部分經理人確實是在認真經營自己的實業(yè),但只顧埋頭做事,卻忘了抬頭看天,典型的就是鐵本鋼鐵老板戴國芳。2004年,正當國家宏觀調控收緊的時候,戴(時年41歲)還在癡心擴大產能。結果中央九部委聯(lián)合組成的專項檢查組對其公司進行全面調查,戴以違法占用6000多畝土地被審查,最終卻因“涉嫌虛開抵扣稅款發(fā)票16億元人民幣”被提起公訴。
需要指出的是,40歲左右也是一部分風華正茂的國企老總出問題的時候,而誘因通常是其經營的企業(yè)突然遇到麻煩,驚動了上級主管部門,連帶出來問題。例如2004年,原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董事長陳久霖(43歲)所掌控的中航油未經國家有關機構批準擅自從事石油衍生品期權交易,在2004年末石油期貨價格迅速攀升之時,做出錯誤判斷,出售大量看漲期權(即所謂賣空),最終導致5.5億美元的巨額虧損。2005年6月,陳久霖等五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高管被正式提起控告。另一個例子是物美集團董事長張文中,2006年張(時年42歲)因涉嫌經濟問題被公安機關依法審查,而媒體揣測張所涉及的主要問題可能有兩個,一是第一桶金的來源是否合規(guī)合法,二是在托管、收購國企中是否有低估國資、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的現(xiàn)象。
第三榜:五十而不知天命
五十而知天命,所謂“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之天乎”,懂得了天命,才能正確看待自己。從現(xiàn)有資料來看,50歲左右的國企高管出事情的相對少于民企。而犯事兒的民企無一例外都是有關企業(yè)融資和資本運營的問題。
2007年天發(fā)石油董事長龔家龍因欠款29億被刑拘,時年52歲;2007年,農凱集團董事長周正毅,因犯行賄、虛開增值稅專用發(fā)票和挪用資金等數(shù)罪并罰判處有期徒刑16年,時年46歲;2008年1月,科龍集團董事長顧雛軍因犯虛報注冊資本罪,違規(guī)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挪用資金罪數(shù)罪并罰,一審被佛山中院判刑10年(時年49歲,案發(fā)時為46歲)。
50歲左右出問題的國企老總還有東北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長張曉光,2007年吉林省白城市中級法院對張(時年52歲)做出一審判決:以受賄、貪污、挪用公款、為親友非法牟利等數(shù)罪并罰,判處死刑。
第四榜:六十而從心所欲
中國企業(yè)特別是國有企業(yè)經理人存在的“五十九歲現(xiàn)象”,讓人不禁聯(lián)想到“六十而從心所欲,逾矩”。而不是“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995年,63歲的長江動力集團公司總經理、全國優(yōu)秀企業(yè)家于志安出逃菲律賓,引起全國轟動。1999年,71歲的云南紅塔集團創(chuàng)始人褚時健,因貪污和財產來歷不明被判無期徒刑,后減為有期徒刑17年。
2002年,深圳市能源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勞德容(時年60歲)因為受賄、挪用公款、國有公司人員濫用職權等罪受審。這位為國家管理80多億凈資產和兩家上市電力企業(yè)的老總在57歲時了解到自己一旦退休,每月收入就只有2400元左右,不禁唏噓不已,于是決定在退位之前,為自己和家人今后能夠好好享受生活積累一筆足夠的財富,也因此引發(fā)職務犯罪。同年,原健力寶集團董事長李經緯因涉嫌貪污犯罪被廣東省高級人民檢察院指控,時年63歲。
2004年,伊利集團鄭俊懷(時年55歲),因涉嫌挪用公款等罪被內蒙古公安廳逮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