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1875(2008)08-158-01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隨著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小學生盡快識字的重要性,識字教學被列為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新課標提出“認寫分開,多認少寫”的識字策略?!岸嗾J”,有利于學生盡早、盡快、盡可能多地認字,以便盡早進入漢字閱讀階段。它可以有效地緩解識字與閱讀寫作之間的矛盾,把識字和閱讀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小學生盡早閱讀就等于給他們增加了一雙自己獲取知識的眼睛?,F(xiàn)就小學生識字教學談談我的拙見。
一、整合資源,生活中識字
生活中蘊涵著豐富的教育因素,學生的校內外生活是學校教育資源開發(fā)的重要領域。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大語文”觀,加強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的整合,走出語文課只叫“語文書”的怪圈,有針對性地將語文學習引向生活。漢語是母語,學生在生活環(huán)境中,可以接觸到很多漢字:同學、親人的名字,商店的招牌,廣告及家中物品的包裝物等,可以說,漢字無處不在。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平時留心觀察,注意收集,隨時隨地進行識字訓練。如:發(fā)作業(yè)本時,讓學生輪流發(fā),從而認識同學的名字;星期天,讓爸爸媽媽帶著到大街上去“找漢字”;家中物品的包裝物上,漢字就更多了。諸如“紅蜻蜓”皮鞋、“達能”餅干、“光明”牛奶、“巧手”洗衣粉等。這樣,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材料,利用學生生活經(jīng)驗進行識字,擴大識字量。
二、寓認于玩,活動中識字
剛剛入學的孩子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易于疲勞,教學時要采用多種方式方法,激發(fā)學生情緒,使他們在興趣盎然中邊玩邊學,充分調動學生無意注意的同時促使有意注意的發(fā)展。因此根據(jù)小學生長于形象思維的特點,用“趣”構建識字教學的組織形式,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通過編兒歌、講故事、猜字謎等,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漢字。在一二年級的識字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編口訣”能幫助孩子們輕松地掌握一些難教的生字。比如:?朋:兩個月亮交朋友;?種:禾苗種在水田中;?樹:村子里的樹木對對齊;念:今天要用心念書;肯:月亮不肯止步。在教學中根據(jù)學生年齡特征和構字的特點,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聯(lián)想去揭示漢字的造字原理和音、形、義的關系。通過直觀手段、形象語言、生動故事,把一個個抽象的漢字演繹活化成一幅幅圖畫或一段小故事。如:學“呆”時,教師邊講故事邊寫筆畫:“一個人張著大嘴巴(口),像木頭一樣一動不動,原來他在發(fā)呆。?在識字教學中,原原本本把字擺出來,學生沒有多大的興趣,而采用猜字謎游戲就不一樣了。老師可以先給出謎面,讓學生嘗試寫出字型,也可以和學生一道編字謎。如:“思”即“十張口,一顆心,猜猜看,動腦筋?!?/p>
三、識用結合,閱讀課外書識字
新課標指出六年制小學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提早進行閱讀。一年級新生在入學5~7周左右,便可熟練掌握漢語拼音,并利用音節(jié)讀一些淺顯的兒歌和兒童故事。此時,教師一邊教生字,一邊引導學生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書,既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也有效地鞏固了漢語拼音,更重要的是學生初學的生字一般都是常用字,這些字在書中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高,如“日、月、水、火、的、了”等字。在具體教學中,我采取了“分層要求,循序漸進”的方法,對不同程度的學生作不同的要求:優(yōu)生借助漢語拼音閱讀,能直呼的就直呼,要求復述故事的大意;中等生先讀生字,再借助拼音一段一段地讀,不求快,但求讀音準確;稍差的學生閱讀比較困難,便引導他們“找朋友”,即從書中找出自己學過的生字,并用鉛筆在其下打一小點。這樣,人人都在“閱讀”,人人都能“閱讀”,包括“找朋友”的學生也“讀”得興致勃勃。日積月累,打點的字越來越多,學生便可以自由閱讀了。這一過程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讀”中有所得,在“讀”中獲得發(fā)展。學生在新的語言環(huán)境中重會所學過的字,是一種知識的遷移,是興趣盎然中的再學習,獲得的是“溫故而知新”的效果,開始時,不可急功近利,盲目拔高要求,否則將“弄巧成拙”,扼殺學生閱讀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