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3-1875(2008)08-152-01
學生是一個個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獨立的人,學生有自己的生活體驗,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有自己的思想認識,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永遠是為學生服務的,一定要擺正師生這樣的關系。因此在新課標指導下的語文課教學,就應特別重視“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圍繞教學而進行每一步工作的時候,每個教師心中都要樹立這樣一個大思想。
傳統(tǒng)的備課授課側重于考慮教師如何“教”,而新理念下的備課授課則更側重于學生如何“學”?!靶抡n標”看一節(jié)課的成敗不是看教師是否講得精彩,而是看學生學得是否扎實,看教師是否把課堂學習的主體交給了學生,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真正擔當起“首席”的角色。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應該始終圍繞一個主題——學生的需要。從教學目標的確定導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應該首先考慮學生的學習需要,所有的細節(jié)都要針對學生的“學”設計,而不是針對教師的“教”設計,或者說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傊處熝劾镎嬲辛藢W生,心里裝著學生,才能真正放下架子,融入到學生中去,和學生共同學習。這樣,教師的“首席”作用才得以順利發(fā)揮。而課堂就成了教師落實新課程“以學生為本”理念的主陣地。
通過《綠》一文的疊詞教學,我對“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有了深切的體會,并由衷地感受到了這種理念帶來的成功感,同時也引發(fā)了我對語文語言教學的一些思考。
一、語言教學導語的設計要誘發(fā)起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
學生學習的情感狀態(tài)對學習來說非常重要,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求知欲和興趣會直接影響到課堂學習的效果。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好導語。
由此,我想,教師在設計導語時,如果能夠根據(jù)教學的目的,合理地運用擬人、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辭,適當?shù)匾靡恍└裱?、警句、典故、詩詞、順口溜、民間諺語、群眾口語等等,都可以使講授生動有趣,便于理解。
二、教師備課,要有“備好自己”的理念,課堂活動中要學會作一個平等的參與者
新課程的教學,除了要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外,也要注意自己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在備課時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優(yōu)勢,在教學中要充分張揚自己的語文個性。教學過程其實就是教師綜合素質的外化,教師巧妙的把個人能力包括語文素養(yǎng)、音樂素養(yǎng)、美術素養(yǎng)等最大限度地外化為課堂細節(jié),以師生互動的形式發(fā)揮出來,而不是個人表演出來。
針對《綠》的第二自然節(jié)和第三自然節(jié),我是讓學生默讀、圈點出疊詞,然后我用聲情并茂的朗讀,引領學生徘徊在梅雨潭的天光水色之中,和作者一道懷著狂喜、仰慕、歡愉、神往之情來感受那優(yōu)美的意境。然后老師引導學生根據(jù)對文中段落的理解,展開了對語氣、語勢、停頓、重音等朗讀技巧的討論。在統(tǒng)一了朗讀的要領后,讓學生自己朗讀、小組間、師生間展開朗讀競賽,學生的朗讀熱情甚為高漲。有的學生毫不客氣地指出了他們認為同學、老師讀得不合理的地方,并闡述了自己的理由,師生間為此還分析爭論了一番,課堂氣氛十分熱烈。
這一環(huán)節(jié)令我不禁深思。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是絕對的權威,師生界限比較分明。而現(xiàn)代教育認為,教室、講臺為師生搭建互動的平臺,教室是師生相互交流的場所,教學過程是師生平等對話心靈溝通的過程,課堂是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奇跡、喚醒各自沉睡的潛能的空間。現(xiàn)代教學要以對話為基本走向,在課堂中要體現(xiàn)學生這個對話主體,教師則要充分發(fā)揮參與者的作用,應以參與者的角色走進學生,與學生建立完全意義上的平等對話關系。
三、語言品味,教師要善于啟發(fā)、激趣引導
在分析《綠》中疊詞的作用這一問題時,我結合學生的生活和寫作實踐活動中對疊詞的運用,及時地進行了恰當?shù)狞c撥和激趣引導,然后再讓他們閱讀、品味,小組交流,學生們大都能夠比較準確地分析出文段中疊詞的表達效果。
反思圍繞《綠》等課文的的疊詞教學而展開的一系列教學活動,使我對新課標倡導的“以學生為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了更深刻地體驗。這種學習方式在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并沒有淡化教師的指導作用,相反,教師對學生指導的要求更高了,難度更大了,師生間更加注重合作交流,鼓勵思考和探究新知識。這些活動中教師的“首席”作用是非常關鍵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始終以學生為本,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實際和學習需要,和學生共同制定學習目標,一起進行研究學習。教師在學生眼中只是一個具有更強學習能力的學習者,是學生可以請教問題的優(yōu)秀生,如果學生把教師看成是一個“好學生”而不是一個“好老師”,也許我們的課堂教學更能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當然,這種理想狀態(tài)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能達到,但我堅信,只要每一位教師胸懷“以學生為本”的核心理念,自覺地不斷學習、努力探索、實踐,我們的課堂就一定會成為落實新課程“以人為本”理念的 生機勃勃的主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