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英語聽力教學是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基礎的環(huán)節(jié),在教學實踐中綜合運用語音、詞匯、閱讀技巧、聽說結合等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
關鍵詞:高中英語 聽力教學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1875(2008)08-092-02
聽力教學在英語教學中是很基礎又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但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師生出于升學需求,教學目的多在于應試而教與學,對日常的聽力教學與訓練未予以足夠的重視。因此,在實際的聽力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學生感覺索然無味,另一方面教師深感學生聽力水平難以提高。聽的能力是發(fā)展學生交際能力的有效途徑?;诖耍扇〈_實可行且科學的教學方法改變聽力的教學現(xiàn)狀十分迫切。本文將從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語音教學強化語言信息的傳遞和理解
加強對聽力理解影響較大的語音知識的講解和訓練。聽是一種以語音為基礎的動覺。語音是轉(zhuǎn)遞信息的關鍵,而聽力訓練的目的正是要獲取正確的信息。因此,在學生進校初期加強語音訓練是很必要的。此階段,可結合相關的訓練鞏固或糾正音標的發(fā)音。因為語音未掌握就不能聽懂、讀出,更不能用英語交流。教學中發(fā)現(xiàn)重音和音變是影響學生聽力理解的兩大難題。
1、重音。重音在英語語音學中占有重要地位。重音有詞重音和句重音之分。英語中許多詞因重音不同,詞性、詞義均有變化,比如“digest”第二音節(jié)重讀時為動詞,詞義是“消化、助消化”等;詞重音在第一音節(jié)時是名詞,詞義是“文摘”等;詞重音是英語重音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語音語調(diào)離開重音也無從談起。而句重音指句中重讀詞。通常,句中重讀詞多是實詞,而表示語法關系的虛詞或功能詞不重讀;但也有例外,有時為了滿足語義的特殊需要,一些虛詞或功能詞也會重讀。大量語言事實證明,凡表示重要信息的詞均重讀。因此聽音時要指導學生捕捉重讀詞。
2、音變。音變即語音在各種語音結合中,鄰近音相互影響,引起發(fā)音上的變化。常見音變有“同化”、“連讀”等。在自然語流中,音變現(xiàn)象很普遍,是聽音中的一大難題。其中,同化是指一個音受鄰近音影響變成與鄰近音相同或相近音的過程或結果,它也可指鄰近音互相影響后融合成一個新音。如快速口語中的“did you in case you need it”等都有音的同化現(xiàn)象。
而連讀即前一個詞的末尾音與后一個詞的起首音緊密連接而形成的讀音。對于存在連讀現(xiàn)象的句子,學生理解起來甚感吃力,甚至“I saw at once”這樣的句子,也需要反復多次才能聽懂。
在聽力教學的精聽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此類語音上的難點,讓學生反復模仿,練習,最終達到熟練掌握。
二、詞匯掌握重視直接感知與實際訓練融合
詞匯量在英語學習中舉足輕重,直接影響其他技能的形成。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應以詞匯為基礎,聽音時,人們常常能模仿生詞的發(fā)音,但卻無法與詞形相聯(lián)系,也就無法知道詞意,就不能理解所傳達的信息。
詞匯量的擴大非一朝一夕可就,學生課后進行大量的練習和閱讀是主要手段。但老師在課堂上還是可以有所作為。詞匯量的擴大牽涉到記憶。研究顯示,信息通過結合一定情境以多樣的活動促使學習者積極感知,其記憶效果優(yōu)于簡單顯示。單純通過聽覺視覺一個通道輸入,其效果不如通過視、聽、動覺多通道輸入。為了改善記憶效果,必須十分重視呈示方式。對于外語學習,最重要莫過于結合一定情境,視聽動覺結合,學用結合。
聽的過程是輸入的過程。美國語言學家克拉欣(Stephen D.Krashen)在輸入理論中強調(diào):通過理解略高于現(xiàn)有能力水平的語音進行習得,使學習者從階段(習得者的能力水平)移向i+1階段。大多數(shù)聽力材料中都包含一些超出學生能力范圍的新內(nèi)容,如新詞,詞的新義等。聽錄音之前,掃清這些很必要。教師使用學生能理解的目的語(英語)解釋這些新知識,多使用同義詞或反義詞加以說明,盡量避免使用母語,給學生要多接受目的語輸入的機會。在接下來的聽音過程中,這些新知識又通過聽覺,在一定的語義環(huán)境下再次輸入法,感知深度加強,記憶加深。其次,在課前導入時,鼓勵學生開動腦筋,例如,聽一篇關于“夢”的文章前,讓學生對“dream”這個詞進行語義場擴展。如果聽之前已“預測”到某些詞匯,在聽時就感到輕松很多。
另外在閱讀時受到重視的信號詞,這些詞使信息以一定的邏輯性出現(xiàn),直接影響理解的準確性。但在聽錄音時,它們常被忽略,給予singal words適當關注,對揭示聽力能力是有益的。可以通過填空這種練習方式加強訓練。
三、巧用閱讀技巧提升聽力水平
聽與讀同屬于領會式掌握技能,在語言上存在相同點,同屬接受性技巧。美國學者古德曼(K.S.Goodman)指出“閱讀是在閱讀者預測的基礎上進行選擇的過程。其中部分利用感知輸入中選出的最少量語言提示。在處理這部分信息的過程中,指出的初步論斷隨閱讀的進展而被證實、否定或改進?!甭犃^程事實上也通過重新組織他們記憶中以前所掌握的知識來理解輸入的信息和概念。在聽和讀的過程中,聽者和讀者都會交替使用詞匯、語法、語義知識,根據(jù)人及語言程度的不同,這些知識都用不同方式傳遞意義。人頭腦中已經(jīng)存入的圖式?jīng)Q定了人們對新事物的理解,輸入信息必須與這些圖式吻合,因此聽者和讀者在理解新事物時,需要將新事物與已知的概念、過往的經(jīng)歷、背景知識等因素相聯(lián)系。
基于以上所述的聽與讀之間本質(zhì)上的相似,以下在閱讀中使用的兩種方法也適用于聽力教學。
(一)關注背景知識
在閱讀前,提供給讀者關于作者情況、寫作體裁等背景知識,讓學習者了解一個全貌,但不說明情節(jié)。在聽力教學中這也同樣適用。說明及評論性文章時學生聽力中的難點,尤其在聽此類材料時,要采取聽標題、主題句、開頭段落的策略,鼓勵學生預測內(nèi)容、詞匯等。預測可以調(diào)動我們已有的信息和圖式。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知道自己將聽到哪方面的內(nèi)容,比如天氣預報、節(jié)目預告、交通信息等。因此,聽錄音之前,可以告知學生將要聽到比如關于“傘”的歷史,讓他們有一個心理上的預測過程。
(二)運用速讀和掠讀
速讀是一種了解文章大意(main gist)的快速閱讀。進行閱讀時主要搞清楚:材料的主要內(nèi)容、說明的問題、持何種態(tài)度。經(jīng)驗證明,速讀時閱讀標題和每段的首句和尾句有助于理解大意。在聽錄音時,也常需要聽者在很短時間內(nèi)快速抓住內(nèi)容大意。
掠讀同樣要求快速,但目的性強,要求尋找時間、地點、數(shù)字等具體信息。一些聽力材料,也需要聽者快速聽取此類信息,例如聽談話判定物品價格、火車發(fā)車時間、約會地點等。
四、模仿實踐與聽說結合促進聽力教學最優(yōu)化
沒有一種語言技巧是孤立存在的。在口語中,聽與說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對一種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另一種技能的發(fā)展。
我們知道聽是言語理解技能,說卻是表達言語技能。通常認為聽應先于說。但在口語中,不可能只聽不說。聽的技能的提高對說的技能的發(fā)展是不可少的支持,反過來,說的能力提高對聽的技能也有影響,能流利說出的東西很少有聽不懂的情況出現(xiàn)。
克拉欣認為:“概念的內(nèi)在化是通過有意義的活動進行的,而且研究也表明:如果新信息可以與已有圖式或認知結構有效結合,對新信息的理解就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币虼?,在教學中,應給學生提供更多有意義的活動機會,將聽與說結合起來。根據(jù)聽力內(nèi)容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如聽完一段“問路”的對話后,提供一些特定情景供學生進行模仿性對話實踐;聽過一篇“飼養(yǎng)寵物”的文章后,將學生分成小組討論對飼養(yǎng)寵物的看法或在飼養(yǎng)過程中的感受,及與此相關的話題。只要多留意,聽力材料有很多話題可供挖掘。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說是人們進行交際的主要形式之一。大力提倡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就是以說為基礎。聽力教學中,占有一些聽的時間,卻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長時間不間斷地聽錄音容易使人產(chǎn)生疲勞,注意力下降,反應變緩。所以,聽力課上,應讓學生不僅動用聽覺,也動用其他感官參與學習。研究表明:通過發(fā)聲器官的運動存儲到人腦的信息比通過其他感官的運動存儲到人腦的信息更牢固。
總之,學生才是課堂活動的主體,聽力教學應以學生實踐為重心,通過教師組織、指導、鼓勵、監(jiān)督、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充分調(diào)動學生各感官參與學習,學生聽力理解水平才能逐步提高,進而發(fā)展說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牟娟.淺談語言習得理論在閱讀課教學中的體現(xiàn)[J].教育探索,1999,(5)
[2]胡文仲.語言習得與外語教學——評價Krashen關于外語教學的原則與設想[J].外國語,1984,(1)
[3]謝賢春.語言習得理論與外語教學[J].南方論刊,2006,(05)
[4]曾輝.母語語法對二語語法原則與參數(shù)習得的影響[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