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1875(2008)08-034-01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钡壳霸S多高中學生不愿意上語文課,把語文視作副課中的主課,更有甚者提出取消語文課。我認為原因有三:第一,教學過程缺失人文性。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但因受升學率的影響,老師在語文教學中只注重工具性而忽視人文內涵,扼殺學生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第二,過多注重文字技巧的訓練,缺乏情感交流。把學生視為接受知識的容器,而不是接受教育熏陶、情感浸染、文化陶冶的人。第三,教學形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把生動活潑的充滿人性的語文課堂搞成千人一面,把活生生的人性教育蛻變?yōu)闄C械。為改變這一狀況,我在教學中借鑒編演課本劇的做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事實證明,編演課本劇對提高語文教學活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編演課本劇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載體。興趣是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能力的基礎,而編演課本劇就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興趣的重要途徑。一是形式新。誰編劇本?選哪一篇?怎樣編?你來演什么角色?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學生去思考,需要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后才能完成,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過去學生不喜歡戲劇,認為學戲劇常識沒有用,不愿意學?,F(xiàn)在,為了編好、演好課本劇,他們不得不去主動學習戲劇,掌握主動,愿讀課文,理解戲劇的精髓。二是內容新。戲劇語言大部分是對話,要求語言規(guī)范、用詞準確、句式完整,表演時讀音準確,對話與人物性格相符合,這些都需要有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編演過程既是學生主動學習語基的過程。三是表現(xiàn)新。編演課本劇要把很多敘述性語言轉化為對話,而話語言強調性格化,學生就需要對人物性格進行把握并注意語言表達技巧,使學生在編演的過程能力得到提高。四是思維新。改編是一種創(chuàng)造,表演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耙磺€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每個學生在課文的閱讀理解中都有自己獨到的體會。改編后進入表演,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達到顛峰,圍繞劇情的推進和人物性格的表現(xiàn),動作、表情、對話都達到了高度的個性化。匯演時,觀看的學生把臺上形象與自己創(chuàng)造的形象進行對照,把別人對形象塑造表現(xiàn)的技巧與自己的努力結果相對照,不斷調整充實,使形象更為豐富,臺上臺下,交流創(chuàng)新成果,共同提高語文水平。
二、編演課本劇是落實新課標要求的重要途徑。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這就是說,學語文的目的是為了“用”,從而達到表達思想、交流感情、傳承文化的目的。編演課本劇正是實實在在的“用”,它需要學生對課文有正確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對劇本有大膽的發(fā)揮和較強的記憶,促使學生把書本文字轉換成適合于舞臺的口頭語言和形體動作,變死的課本知識為活的演出實踐。要把課本劇編演好,學生必須發(fā)揮想象、培植感情、磨練毅力,同時要有很好的相互協(xié)調支配能力。因此,演好一出語文課本劇,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而且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活動能力、組織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良好品質。
三、編演課本劇是促進高中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有力手段。首先隨著青春期的到來,高中學生們自我意識愈來愈強,他們希望獨立地判斷是非善惡,獨立地解決問題,讓他們通過自身努力去解決疑難,辯明是非,他們會從心理上感到很大的滿足。其次,高中學生自強心理、成就心理十分突出,對未知領域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征服欲。編演課本劇必將刺激他們去認識、去探索,從而滿足他們的探索心理和獵奇心理,滿足他們的成就感。第三,高中學生的顯示欲也很強,“有青年的地方就有表演”,他們迫切需要參加不同類型的群體活動,表現(xiàn)自我引起異性的注意。此外,高中學生在注意外在形象的同時,內在審美體驗也明顯加強,強烈地追求真、善、美的事物也是他們重要的心理特點,編演課本劇能喚起他們的審美沖動,把學生帶入理解美、追求美、創(chuàng)造美的理性思維,達到不必說教而產(chǎn)生“善善而惡惡”的理想境界。
學生的生活體驗、心理因素好比一潭水,編演課本劇,就是投水之石,擊水起浪,給學生打開一扇神奇的大門。換個方法說語文,讓學生覺得語文原來也這般精彩,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語文水平,提升綜合能力,讓語文教學充滿活力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