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筱新
在古代中國,凡舉行冠禮后的成年男子,日常外出或與外人接觸,都要佩戴各種頭衣,以作為一種禮節(jié)。普通百姓佩戴的頭衣,通常是在發(fā)髻上罩一塊方巾,將頭一直覆蓋到前額。這塊方巾稱為帕頭,亦作幅頭、陌頭、綃頭、絡(luò)頭等。用其罩頭時,先從腦后包到前額,再在額頭處打一個結(jié)。這種罩頭的方式,很像今天陜北地區(qū)農(nóng)民們常用白羊肚手巾包頭的方法。
帕頭在后代又發(fā)生一些變化,而被稱為幞頭,亦作幞頭。宋代學(xué)者趙彥衛(wèi)在《云麓漫鈔》一書中記道:“后周武帝遂裁出四腳,名曰幞頭,逐日就頭裹之?!北敝芪涞壑谱鞯尼ヮ^,是將罩頭的方巾裁制出四個腳,用于裹頭。宋代科學(xué)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比較詳細(xì)地記述了這種幞頭的罩頭方法:“幞頭一謂之四腳,及四帶也,二帶系腦后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即用方巾罩頭時,將方巾的兩個角于腦后打結(jié),并扎成兩腳,讓其自然下垂;再將方巾的另外兩個腳向上反折,在頭頂處打結(jié)。打結(jié)的位置正處于頭頂發(fā)髻前端,于是便出現(xiàn)后高前低的樣式。幞頭四腳的這種打結(jié)方式,古人認(rèn)為具有尚文、重武的含義。“二腳系于上前,法武也;二腳垂于后,法文也?!?《云麓漫鈔》)至于幞頭問世的原因,《新唐書·車服志》稱:“幞頭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贬ヮ^的問世,是與軍隊訓(xùn)練和作戰(zhàn)的需要有關(guān)。
后代的幞頭又有進(jìn)一步的改進(jìn)?!啊宕髽I(yè)十年,吏部尚書牛弘上疏曰:‘裹頭者,內(nèi)宜著巾子,以桐木為內(nèi)外,黑漆。”(《云麓漫鈔》)隋煬帝時,宰相牛弘請求用桐木制成幞頭的樣式,稱為巾子,實際是作為幞頭的硬質(zhì)襯墊。其外面再罩以絲帛等材料,作為日常的頭衣,使佩戴幞頭既便捷,又有了固定的形狀。
唐朝時期,幞頭已成為官場的正式裝束。唐太宗就曾“制進(jìn)德冠以賜貴臣……進(jìn)德冠制如幞頭,皇太子乘馬則服進(jìn)德冠?!?《新唐書·車服志》)制作幞頭巾予的材料更是多種多樣?!捌浣碜酉纫越Y(jié)藤為之,名曰‘藤巾子,加楮皮數(shù)層為之里。亦有草巾子者,以其價廉,士人鮮服。后取其輕便,遂撤其楮作粘紗巾。近年如藤巾、草巾俱廢,止以漆紗為之,謂之‘紗巾,而粘紗亦不復(fù)作矣?!薄拔浜筚n百僚絲葛巾子,中宗賜宰相內(nèi)樣巾子,蓋于裹頭帛下著巾子耳?!?王得臣《麈史·禮儀》)可見,幞頭巾子先后采用過藤條編織、粘紗、草編織和漆紗等制作。用這些材料制作巾子,使幞頭有一個硬質(zhì)襯墊,起到骨架支撐的作用,幞頭因此成型,還比較輕便,佩戴舒適。
唐朝幞頭的巾子形狀有各種形制?!捌浣碇畼邮甲髑扒?,謂之‘?dāng)拷?,久之,作微斂而已。后為稍直者,又變而后仰,謂之‘偃巾。已而又為直巾者,又為上下差狹而中大者,謂之‘梭巾。今乃制為平直巾矣?!贬ヮ^巾子從“斂巾”的前傾狀,變?yōu)椤百冉怼钡暮笱鰻?,進(jìn)而又變?yōu)椤爸苯怼钡拇怪睜睢?/p>
唐代幞頭形制之所以多樣性,主要是出于個人的喜好?!叭徽凵辖硪杂嗖壑舷担裰^之幞頭小腳。其所垂兩腳稍屈而上,日‘朝天巾;后又為兩闊腳短而銳者,名‘牛耳幞頭,唐謂之‘軟裹。至中末以后浸為展腳者,今所服是也。然則制度扉一,出于人之私好而已?!碧拼粌H幞頭巾子形制多樣,后面下垂的兩個腳也多有裝飾?;?qū)⑾麓沟膬赡_加長,裁剪出特定的形狀;或?qū)蓚€下垂的腳用硬質(zhì)的材料,諸如金屬絲捆扎起來,或襯以木片,不使其下垂?!捌鋬赡_始則全狹后而長,稍變又闊而短,今長短闊狹僅得中矣?!?《麈史·禮儀》)。當(dāng)時幞頭的兩腳有形似牛耳的短而尖狀、稍彎曲向上狀、長條狀、短寬狀等。唐僖宗時,宮女和宦官用木圍頭,以紙絹為襯,就著銅鐵絲制成的骨架制成幞頭的兩腳。這種幞頭因佩戴十分方便,還為皇帝所喜愛?!叭∑渚徏敝?,不暇如平時對鏡系裹也。僖宗愛之,遂制成而進(jìn)御?!?《云麓漫鈔》)連唐僖宗都將這種幞頭作為自己的常服,說明當(dāng)時兩腳經(jīng)過裝飾后的幞頭已成為士庶皆宜的一種頭衣。因為幞頭的兩腳或下垂,或向兩側(cè)或向上伸展,故有垂腳、展腳或蹺腳幞頭之分。還因幞頭兩腳的制作材料不同,又有軟硬之分?!疤浦?,惟人主得用硬腳。晚唐方鎮(zhèn)擅命,始僭用硬腳?!?《夢溪筆談》卷一)
五代時期,幞頭兩腳的形制越來越多?!拔宕弁醵喙灬ヮ^,二腳上翹。四方僭位之主,各創(chuàng)新樣,或翹上而反折于下,或如團(tuán)扇,焦葉之狀,合把于前?!背鴩黢R希范制作的幞頭兩腳“左右長尺余,謂之龍角。人或誤觸之,則終日頭痛?!眲h高祖在后晉時曾任并州衙校,“裹幞頭,左右長尺余,橫直之,不復(fù)上翹,迄今不改?!?《云麓漫鈔》)
宋代的幞頭兩腳的形制更多。“本朝幞頭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fēng),凡五等。唯直腳貴賤通服之?!?《夢溪筆談》)根據(jù)幞頭兩個腳的位置,又有展腳幞頭、交腳幞頭之分。
1999年,考古工作者在泰州東郊的宋代蔣師益墓中出土了一頂展腳幞頭。幞頭外面罩以羅紗,并髹黑漆。兩腳用粗銅絲制作骨架,上纏網(wǎng)狀細(xì)銅絲。幞頭高21厘米,直徑為18厘米,單腳長53.5厘米,通長116厘米。這件文物的出土,使后人得以更加直觀地了解古代幞頭的形制和樣式。
責(zé)任編輯常汝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