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躍軍
摘要: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的內容既包括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一般特征,又具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的具體內容包括:理論宣傳、社會調查、社會服務、參觀考察、紅色之旅等。消除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內容認識的誤區(qū),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 社會實踐教學; 內容; 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 G642.4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08)02-0070-03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當前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以人為本、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科學發(fā)展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大學生成長規(guī)律和教育規(guī)律,以了解社會、服務社會為主要內容,以形式多樣的活動為載體,以穩(wěn)定的實踐基地為依托,以建立長效機制為保障,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開展教學實踐、專業(yè)實習、軍政訓練、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fā)明和勤工助學等,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努力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對大學生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進行了明確的概括,也為研究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的內容提供了方法與思路。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內容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指導下,按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大綱的要求,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和引導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活動。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擁有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區(qū)別于一般意義社會實踐的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是社會實踐的共性與個性的統(tǒng)一。
1.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的一般特征
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擁有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一般特征,這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和大學生一般意義上的社會實踐的聯(lián)系和相同點。即它們都是以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了解社會、服務社會、服務人民、奉獻自己為宗旨,以走出校門、走進工農、深入基層、貼近社會為途徑,以開展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fā)明和勤工助學等為內容,以提高能力、增長才干、了解國情、培養(yǎng)品質為目的,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際與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相結合的社會實踐活動[1]。
2.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的特殊性
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通過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制教育,使他們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會科學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認識能力。這本身就是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過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殊性規(guī)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內容的特殊性。
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的過程是具體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顯著特征是實踐性,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是使學生學會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和解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和改革開放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區(qū)別于大學生一般意義上的社會實踐的顯著特點。
再次,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指導下,按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大綱的要求,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和引導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教學活動。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區(qū)別于大學生一般意義上的社會實踐的重要方面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是一種教學活動,它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來組織和指導,有具體的教學大綱和活動內容,有嚴格的教學計劃和安排,有相應的實施方法和考核辦法,有課程表和時間的保證,它是理論課教學的延續(xù)與深入。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的具體內容
大學生社會實踐教學的內容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一般包括開展教學實踐、專業(yè)實習、軍政訓練、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fā)明和勤工助學等活動。從廣義上看,這些內容都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的內容;從狹義上看,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的內容又有其特殊性,它既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檢驗,又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運用。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的主要內容是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息息相關的社會實踐的內容[2]。
1.理論宣傳
這項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的內容是具有鮮明馬克思主義特點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內容既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又包括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學生初步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組織學生成立宣講團,到工廠、社區(qū)、農村宣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宣傳科學發(fā)展觀。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同時,學生能夠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同時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境界也會得到升華,思想道德素質也會得到提高。
2.社會調查
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經常采用的實踐方式。馬克思主義理論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它不但能夠幫助我們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而且還教給我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按照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利用課余時間特別是寒暑假,組織學生圍繞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問題,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形成調研成果。培養(yǎng)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形成運用理論透過現(xiàn)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能力;通過社會調查,寫出較高質量的社會調查報告,鍛煉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
3.社會服務
這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本質要求。按照學以致用的原則,聯(lián)系學生自己的專業(yè)特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到志愿服務中來,進行社會服務。社會服務活動既包括到農村、社區(qū)、工廠等地參加生產勞動,培養(yǎng)大學生的勞動觀念和職業(yè)道德,也包括組織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等公益活動。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要“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完善社會志愿服務體系”[3],通過社會服務活動,引導青年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服務人民,奉獻社會,培養(yǎng)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觀,弘揚社會主義道德風尚,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
4.參觀考察
這是我國的時代特點和學生成才的必然要求。參觀指導現(xiàn)場進行生動的直接觀察,認識客觀事物及現(xiàn)象,以補充和豐富課堂知識,這種形式能給學生以強烈的感性體驗,激發(fā)學生興趣和積極性。改革開放是現(xiàn)代中國的鮮明的時代特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組織學生到改革開放前沿和經濟社會發(fā)展成效顯著的地方和單位學習參觀,了解中國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和成就,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熱愛,激發(fā)他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感。也需帶領學生的貧窮地區(qū)或革命老區(qū)參觀考察,幫助學生了解國情,進一步深入理解我國仍然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5.訪問先進典型人物
組織學生訪問先進典型人物,用他們生動、鮮活的社會主義道德實踐和實例教育學生,他們的示范作用會對學生產生強烈的感染力,他們的事跡具有可親、可近、可信、可學的特點,易于被學生所接受。
6.紅色之旅
中國共產黨非常重視中國進現(xiàn)代史教育,加強中國進現(xiàn)代史教育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意義重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組織學生到革命紀念地、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習參觀,了解中國革命的歷史,增強學生對黨的感情,對社會主義的熱愛,培養(yǎng)他們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精神,形成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內容認識的誤區(qū)
隨著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然而,由于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內容的內涵與外延把握不準,人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內容的認識還存在較大分歧,甚至有一定的誤區(qū)。實踐證明,只有正確的解決好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內容的認識問題,才能提高搞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的自覺性。
誤區(qū)一:用案例教學代替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的內容。由于沒有分清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課堂理論教學的區(qū)別,誤把案例教學看成了社會實踐活動。實際上,案例教學只是選取社會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作為案例進行分析和講解,突出教學中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使理論教學更生動活潑,貼近社會生活和學生的實際,教師對案例的運用于分析,目的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它是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一種形式和方法,但并不是實踐教學本身。雖然案例教學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不能把聯(lián)系實際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相混淆。
誤區(qū)二:把師生互動看成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的內容。為了提高教學效果,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往往采用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比如,開展專題討論、辯論或演講,師生換位,讓學生講解某些教學內容等。雖然在這些活動中,有教師組織確定討論的題目,學生在書報雜志上尋找一些材料然后開展討論或演講活動,但是,這些仍然屬于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簡單地把師生互動的參與式教學說成是實踐教學的內容。
誤區(qū)三:把讀馬列原著、看電影或錄像或聽專家報告等看成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閱讀馬列原著是非常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的;組織學生觀看紀實電影或錄像和聽專家報告,也有利于活躍教學氣氛。但是,無論是閱讀馬列原著,還是觀看紀實電影或錄像、聽專家報告都只是停留在知識的傳授和接受的層面上,與學生親自參加的實踐教學活動還有很大距離。
誤區(qū)四:認為開展的大量校園活動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的內容。學生在校園里組織的大量活動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是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的兩個不同的概念。有的校園活動屬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的內容,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組織的模擬法庭活動、校園內義務勞動與服務等。但是大量的校園活動如一些團隊活動、科技活動、文化娛樂活動、慶典活動等不屬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的內容。所以,不能籠統(tǒng)的把開展的大量校園活動都歸為社會實踐教學的內容。
四、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客觀事物在不斷變化,人們的實踐在不斷發(fā)展,人們的認識也會不斷深化。江澤民指出:“實踐沒有止境,
創(chuàng)新也沒有止境”?!皠?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4]。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內容必將隨著社會實踐和高校教學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過程。
1.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內容與專業(yè)社會實踐內容相結合
理論課社會實踐面臨著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師數(shù)量相對少,而需要參加的社會實踐的學生數(shù)量相對多的矛盾。由于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數(shù)量、課時、經費等方面的制約,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較難深入開展。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重要方法是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與專業(yè)社會實踐相結合,這樣一方面解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數(shù)量、課時、經費等方面問題,同時還使學生利用自己的專業(yè)特長為社會做貢獻。這是今后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內容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一個趨勢。
2.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內容與教學、科研相結合
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實踐在正確的理論指導下不斷發(fā)展;另一方面是理論在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經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達到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只有在同具體實際的結合中才能發(fā)揮指導作用,也只有在同具體實際的結合中才能獲得發(fā)展。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是既相互聯(lián)系又互相區(qū)別的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二者統(tǒng)一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全過程。課堂教學是主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實踐教學強調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形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概括,就形成科研成果。我們不是為了實踐而實踐,實踐只有與教學、科研結合起來,才能突出實踐的意義和實現(xiàn)實踐的目的。
3.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內容的課程化與組織的科學化相結合
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是一門嚴肅的課程,不是想搞就搞,而是有課表、時間和經費保證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內容的課程化要求教師在組織社會實踐前,要確定主題、認真準備,精心安排;在社會實踐活動結束后,要組織學生認真進行總結概括,最好能寫出社會實踐總結報告或調研報告。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內容的課程化、規(guī)范化、經?;c組織的科學化、系統(tǒng)化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內容得到落實的重要保證。
4.把政治信仰的教育與基礎文明的教育相結合
當前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政治信仰的都非常重視,在開展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教育是成熟和有效的,但對于學生的基礎文明教育顯得匱乏與薄弱[5]。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的內容應該把政治信仰的教育與基礎文明的教育相結合。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時間要搞好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競爭力教育、成人成才目標教育、誠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依法自我保護教育等方面的內容。
參考文獻
[1]馮艾,范冰. 大學生社會實踐導讀[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22.
[2]王小云,王輝. 大學生社會實踐概論[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22.
[3]本書編寫組. 十七大報告輔導員讀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4]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46.
[5]周之良. 德育的理論與實踐[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180.
[責任編輯:劉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