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荀子 成相 民謠民諺 通俗文化
摘 要:本文通過對《荀子》一書引用民謠民諺的材料例句分析,對其《成相》篇對民間文學形式運用價值的闡釋,說明荀子是我國早期重視通俗文化的重要代表,對后世通俗文化的流布和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荀況在其著述《荀子》篇中,不但保留了不少《詩經(jīng)》篇中的先秦民歌,他還善于吸收民間的民謠、民諺,學習民間說唱形式,并創(chuàng)作了《成相》韻文,以豐富文章的內(nèi)容和形式,增強文章內(nèi)容的說服力及感染力。為先秦通俗文化的流傳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本文對此作如下印證。
一、《荀子》對民謠民諺的引用價值
《荀子》一書保留了不少民謠民諺,如《大略》篇用民間俗語“欲富乎?忍恥矣,傾絕矣,絕故舊矣,與義分背矣”,來闡明上有所好富,下便有所死利的必然趨勢,從而告誡統(tǒng)治者謹慎其作為。又引民諺“流丸止于甌臾,流言止于知者”,形象說明歪理邪說的惡劣后果是對儒家正理的嚴重挑戰(zhàn),作為一個君子,面對是非曲直就需要“度之以遠事,驗之以近物,參之以平心”,才能使“流言止焉,惡言死焉”。
又如《正論》篇引“淺不可與測深,愚不足與謀知,坎井之蛙,不可與語東海之樂”,以反駁世俗之人對于“湯、武不能禁令”的謬論,申言商湯、周武是最能用禁令,只不過王者之制不在于形式上的整齊劃一,而是根據(jù)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措施罷了。
除此之外,還有數(shù)則未曾明喻屬于民謠民諺的慣用語,如《君道》篇在闡述為君者應如何用賢才時,引“語曰:好女之色,惡者之孽也。公正之士,眾人之痤也。循乎道之人,污邪之賊也”,從而說明取人應有道,用人亦應有法,使用賢能時必須充分信任,使其充分發(fā)揮能力。
這些例子說明荀子對通俗文化的重視和學習,以深入淺出的說理方法,闡明事例,表明觀點,這對先秦通俗文化資料的保存和流傳無疑有著重大作用。
二、荀子《成相》的價值
《成相》是荀子學習民間說唱文藝形式而創(chuàng)作的一篇韻文,意在宣傳法家的政治思想?!冻上唷窞椤盾髯印分髦械牡诙迤?/p>
對“成相”之釋,主要有三種解釋。近代學者俞樾謂“成相”之“相”,即《禮記·曲禮》“鄰有喪,舂不相”之“相”,鄭注曰:“相謂送杵聲”,“蓋古人于勞役之事,必為謳歌以相勸勉,亦舉大木者呼‘邪許’之比,其樂曲即謂之相”。“請成相”者,請成此曲也①。
盧文招之說尤為明白,他說:“相”乃樂器,所謂舂牘。又古者瞽必有相,審此篇音節(jié),即后世彈詞之祖。篇首即稱“如瞽無相何倀倀”,義已明矣。首句“請成相”,言“請奏此曲”也②。
故一般人認為,“相”乃樂器,“成”即奏,“成相”猶言“擊打吹彈樂器”,與今人“打起鼓”、“敲起鑼”類似,為說唱文學中慣用的開場套語。《成相辭》在《漢志·詩賦略》里被視為賦。
《成相》一文的價值還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審視。從內(nèi)容觀之,《成相》一文意在表達荀子自己的政治思想,宣揚所謂明君賢臣政治模式,主張總結(jié)三代以來的歷史教訓,以禮法治國。文中涉及到不少三代以來,即夏、商、周以來的歷史掌故,如“世之災,妒賢能,飛廉知政任惡來”,“武王誅之,呂尚招麾,殷民懷”,“展禽三絀,春申道綴,基畢輸”等等,這既體現(xiàn)了荀子一貫的“法后王”的觀點,體現(xiàn)出與孟子“言必稱堯舜”的區(qū)別,同時又開啟了文學史上做詩“詠史”的先河,漢代班固的《詠史》詩就類似于荀子《成相》篇中的對歷史故事的直言陳述。
從形式觀之,《成相》共由56小節(jié)組成,每一小節(jié)五句,雜言體形式,其構(gòu)成大體上是“三、三、七、四、七”或者“三、三、七、四、四、三”的句式,除第四句外,每句押韻。這種形式,有如后世的連珠、大鼓、彈詞的文藝形式,在先秦時代誠屬獨創(chuàng)之體。而且這種句式還對雜言體、七言詩的形成有一定影響。再者,據(jù)《漢書·藝文志》“詩賦略”所載,賦可分屈原賦、陸賈賦、孫卿賦和雜賦。孫卿(荀子)賦包括《成相篇》和《賦篇》。而“雜賦”中又有“成相雜辭”、“隱書”等,屬通俗文學作品,是最接近民間文學的詼諧文體。因而《成相》、《賦篇》等作品又對漢代興起的“辭賦”,尤其是故事賦有著直接的影響。
《成相》一文雖然文學意味不濃,但開創(chuàng)之功卻不可磨滅。故劉師培在《論文偶記》中說:“觀荀卿作《成相篇》,已近賦體,而其考列往跡,闡明事理,已開后世之聯(lián)珠?!?。故我們認為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運用和借鑒民間文藝形式最杰出的一位大師,這并非是溢美之詞;從另一角度言,亦再次說明民間通俗文化是直接影響了荀況的創(chuàng)作。
(責任編輯:古衛(wèi)紅)
作者簡介:羅玉華,廊坊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長期從事“大學語文”的教學,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
① 王先謙:《荀子集解》卷18引俞樾語。
② 王先謙:《荀子集解》卷18引盧文弨語。
參考文獻:
[1]章詩同:《荀子簡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
[2]梁啟雄:《荀子簡釋》,中華書局,1983年1月版。
[3]楊柳橋:《荀子詁譯》,齊魯書社,1985年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