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能近取譬”的方法是孔子首先提出并應用于道德教育領域的。這一方法在實踐中具體表現(xiàn)為:同類相推、綜合比較和異類比德,主要功能是對事件做定性分析,給出基本性質上的判斷和比較,為人們的行為決策提供參考。“能近取譬”既有利于開展啟發(fā)式的道德教育,也有利于培養(yǎng)高素質的教師群體,而且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道德判斷能力。
[關鍵詞]能近取譬;儒家;德育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2-0113-03
“能近取譬”出自《論語·雍也》,本來是孔子提出并經常運用的提高個人道德修養(yǎng)和推行仁道的基本方法,但是,后來,自宋儒朱熹注解之后,一直被局限于“推己及人”的注解,其方法論內涵和價值未能得到澄清和弘揚。本文從倫理學和教育學的角度分析作為儒家道德教育基本方法的“能近取譬”的內涵與現(xiàn)代價值,以期對當今的道德教育實踐有所啟示。
一、“能近取譬”方法內涵的澄清
“能近取譬”所在章的原文是: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辈殚啔v代的注疏和解釋,對“能近取譬”主要存在三種觀點:馮友蘭先生認為,“能近取譬”指的是以己為喻,推己及人,包括忠和恕兩個方面。宋儒朱熹認為,“能近取譬”是推己及人,是“恕之事”,不含“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之事。楊樹達先生認為,“能近取譬”是拿身邊的萬事萬物來和人進行比較,尋找人立身行事的依據(jù)。前兩種觀點是依據(jù)前后文的關系得出的,爭議的焦點在文法分段上。第三種觀點雖在分段上和第二觀點相同,均執(zhí)二段說,但其更注重從方法的角度來分析。
就馮先生的觀點而言,馮先生認為“己欲達而達人”和“能近取譬”之間不能分作兩段,他說,“仁這種品質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也是‘忠恕之道’。這還不是‘仁’,這只是‘為仁之方’,就是說,這是達到仁的品質的方法。照著這個方法所達到的品質,才是‘仁’。”一則“一段說”不合文法,朱熹、張岱年均做過論證;二則把“忠”和“恕”看作“能近取譬”的正反兩方面,看起來很工整,實際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作為“忠”指的是一種原則。而“能近取譬”卻是一種方法。這不能不說是馮先生考慮不周之處。
就朱熹的觀點而言,他認為“能近取譬”是“恕之事”,非“方法”層面意義,而就孔子文本而言,孔子說這是“仁之方”,“方”和“事”顯非一途。另外,從字面來看,“能近取譬”和“推己及人”也無法互訓。據(jù)《說文解字》,“能”是“熊屬。能獸堅中,故稱賢能,而強壯稱能杰也。凡能之屬皆從能?!薄澳堋敝饕靡炅x,即表示具備某種能力或達到某種效率的“能力、才干、賢能、能夠”之義?!敖北矸秶?,“近,附也。從(彡/止)斤聲?!薄端伪居衿氛f,“近,不遠也。”“取”是動詞,“取,捕取也。從又耳?!薄捌北矸绞?,“譬,諭也,從言,辟聲。”《康熙字典》引徐鍇的注說“猶匹也,匹而喻之也?!薄捌ザ髦本褪谴虮确?,使之通曉明白。簡言之,“能近取譬”就是能就近打比方。顯然,它與“推己及人”在字義上毫無關聯(lián),前者指一種通用的方法,后者指一種具體做事的形式。因此,說“能近取譬”就是“推己及人”顯然不妥。
就楊樹達先生的觀點而言,他把“近”解釋為“身邊的萬事萬物”,把“譬”解釋為“比較”,亦有失當之處??疾炜鬃印叭∑钡睦?,孔子除了拿身邊的萬事萬物取譬之外,還分別以經典名句和己身取譬。他經常引用《詩》、《書》、《易》以及流傳的經典名言來曉諭哲理,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孔子曾分別引用《詩經》里的“溫恭朝夕,執(zhí)事有恪?!薄靶⒆硬粎T。永錫爾類。”“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薄芭笥沿鼣z,攝以威儀。”“晝爾于茅,宵爾索絢,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來從事君、事親、事妻子、事朋友、事耕五個方面勸諭子貢不能停止學習??鬃铀?lt;詩經》的話形象地表達了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人生理念與道德要求。《呂氏春秋》記載孔子的這樣一則故事:他在陳、蔡被困的時候,七天沒吃上飯,好不容易顏回找人要了一點米,飯快做好了的時候,孔子躺在炕上,迷迷糊糊中看見顏回在偷偷地取飯吃。因為這個事在當時是不合乎禮的,所以孔子就裝作沒看見。等顏回來叫他吃飯時,孔子說,“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后饋?!薄梆仭本褪沁M食于人??鬃拥囊馑季褪牵耗阋M食給我,就要進干凈的飯,用手抓過的飯怎么能給我吃呢?顏回則回答說,這樣說不對。剛才我做飯的時候灰掉到飯里面去了,要是把米飯扔了,當然很不好,所以我就抓起來吃了??鬃痈袊@說:“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焙鹱釉谶@里實際上做了兩次取譬:一方面拿顏回抓飯吃這個事取譬,說明不能僅憑一目所見下結論;又拿自己親眼所見、所思卻判斷錯誤的事取譬,說明知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鬃又腔圻^人,善于“能近取譬”,他曾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故若僅僅以“身邊的萬事萬物”來作為取譬對象,就不能涵蓋夫子以自己作譬的內容,楊樹達先生的疏解亦有失當之處。
夫子極擅長“取譬”,他有時以日常生活中經常近距離接觸的事物取譬??鬃诱f,“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信”是人的立身之本,孔子拿大車和小車的關鍵零件“輗”和“軏”來取譬,生動形象地說明“信”的重要。有時以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事件取譬。他說:“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醣焉,乞諸鄰而與之?!蔽⑸呒依餂]有醋,別人向他借,他不說沒有,而是跑到鄰居家借來給人,孔子用這個事件來曉諭什么是“直”的道理。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於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睘榱藚^(qū)別“能養(yǎng)”與“孝”的區(qū)別,孔子用養(yǎng)馬和養(yǎng)狗的事件與孝敬老人之間比較,既生動又貼切。有時他又以眾所周知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取譬。歷史人物和事件廣為流傳,就像昨天剛發(fā)生的一樣,拿這樣的例子取譬,效果也很好。如: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p>
大量例證表明,夫子所謂的“能近取譬”,既不是簡單的“推己及人”,也不完全是“拿萬事萬物和自己比較”,它的真實含義是指“就近打比方”??梢阅米约鹤髌@是由內而外的觀照,即“推已及人”;也可以是拿周圍事物作譬,這是由外而內的觀照,即“萬事萬物在此身之外者,皆引之于人身而求其相合”。二者雖然應用在倫理教育中,帶有濃厚的道德教育色彩,但是它顯然并非倫理概念,而是一個思維方法概念。正確的思維方法是正確認知“仁”的價值觀念的前提,而對“仁”的準確認知又是個體接受的前提。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關鍵在于改變他的價值觀念,要改變價值觀念則要采取正確的說服方法,不能“以力服人”,而要“以理服人”。孟子說,“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笨鬃诱f,“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毙闹小坝省?,“仁”才能實現(xiàn)。這個“欲”就是內心的追求?!澳芙∑闭且獢[事實,講道理,推類比較,綜合分析,說服對方或說服自己,激發(fā)人內心的認識,強化“仁”方面的“欲”。如果內心能認識到“仁”的價值,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念,自然就會努力地去實現(xiàn)它。而如果取譬太遠,玄之又玄,說服對象聽都沒聽過,怎么信服?不信服就達不到說服的效果,無法實現(xiàn)價值的傳遞和延伸。從這個角度看,只有走出傳統(tǒng)的認識誤區(qū),還原孔子“能近取譬”方法的原貌,才能準確理解孔子為什么要把它看作“仁之方”,重新認識它在倫理教化領域的重要價值。
二、“能近取譬”在道德教育方法中的表現(xiàn)形式
“能近取譬”方法在道德教育中表現(xiàn)為以下三種基本形式:
其一,同類相推
同類相推的依據(jù)是同一類事物在相同條件下具有相同的屬性?!澳芙∑钡哪康氖恰耙┻_類”,通過打比方,以其同類而推之。只有以類推之,才能保證推求道理過程中不出現(xiàn)錯誤。所以孔子說,“若夫元類之說,不形之行,不贊之辭,君子慎之!”古人說,“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益所見,知所不見。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本褪峭祁悺!凹核挥鹗┯谌??!弊约翰幌胱龅木筒灰寗e人去做,自己和別人都是人,屬于同一類,既然是同類,自己有這種想法,推而廣之,估計別人也不會愿意做。只要不強加于人,就不會有沖突。類推的方法能使人明了事理。
其二,綜合比較
綜合比較法一般通過多個譬喻共同分析一個問題,從不同的事物、不同的事件或不同的經典在同一問題上的共同思想中曉諭基本的道理。通過多角度舉例子打比方,綜合比較,舉一反三,明了事情的性質,保證取譬的正確性,從而做出準確的價值選擇。如孔子曾教導子路學習時說?!胺蛉司裏o諫臣則失政,士無教友則失德;狂馬不釋其策,操弓不返于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圣;受學重問,孰不順成?毀仁惡士,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學?!边@里,“狂馬不釋其策,操弓不返于檠,木受繩則直”是打比方,駕馭正在奔跑的馬不能放開韁繩,正在拉開的弓不能送回校正,木材只有接受繩墨刀斧的校準削正才能變直,說明只有不斷學習、接受教導,才能進步。子路反駁說,“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斬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學為乎?”南山的竹子,不用加工自然挺直,砍下來做箭,也能把皮革刺穿,為什么要學習?子路也在打比方,表示不用學習也挺好的。孔子接著說,“括而羽之。鏃而砥礪之,其入不益深乎?”如果把竹子加上羽毛做箭尾,加上鋒利的箭頭。不是可以射得更深入一些么?這時候,子路明白了,說,“敬受教哉!”正面的道理可以通過取譬來論證,反面的道理也可以通過取譬來論證,但是如果使用多個譬喻共同來分析,就能大大提高論證的準確性。例中子路反駁時也打比方,但最終被老師說服了。
其三,異類比德
對不同類的事物,則在屬性上取同,就是“比德”。通過比德,可以超越自然事物與人文價值之間無法在類上取同的局限,使兩者在品質和屬性上取同,從而成為人立身行事的依據(jù)。在“能近取譬”的應用中,存在大量以自然事物取譬的例子,都屬于此類。能近取譬,取法大自然,能實現(xiàn)自然法則向人文法則的轉化。是有中國特色的道德修養(yǎng)方法。如主張做人要具備各種良好的品格則比德于玉?!盾髯印しㄐ小酚涊d,子貢問孔子,“為什么君子貴玉而賤珉?是不是因為玉少而珉多?”珉是像玉的石頭但不是玉??鬃踊卮鹫f,你怎么能這么說呢?君子不會因為這樣東西少就以為貴重,也不會因為它多就以為低賤,“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溫潤而澤,仁也;縝栗而理,知也;堅剛而不屈,義也;廉而不劌,行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并見,情也;扣之,其聲清揚而遠聞,其止輟然,辭也?!苯逃艘趭^不止,比德于天,《易經·乾卦》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苯逃艘獙捜荽蠖?,比德于地,《易經·坤卦》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敝鲝埗嘣l(fā)展,和諧共處,比德于天地?!吨杏埂氛f,“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敝鲝堊鋈诵柚t虛、不爭、勇敢、追求正義,則比德于水??鬃诱f:“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洗洗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綽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絮,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碑愵惐鹊碌睦雍芏?,這種方法通過對大自然的分析來獲得人生修養(yǎng)和道德教育的直接依據(jù),影響非常深遠,這早已成為了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傳統(tǒng)和論證傳統(tǒng)。
總之,不論從何種角度看,能近取譬都是在性質上做出分析,而不是量上的分析。這樣的方法完全符合以價值說服為主要途徑的道德教育的需求。越是能簡潔地給出定性的分析,就越能加快價值的傳播,越是能感動人,就越能擴大影響。所以沒有繁瑣論證形式、比喻通俗易懂、形象具體的“能近取警”法在價值說服與價值定性上有著其它方法所不可比的優(yōu)勢。
三、“能近取譬”在道德教育中的方法論價值
第一,“能近取譬”有利于開展啟發(fā)式的道德教育
在道德認知的過程中,由于主體是有思想、有價值判斷的活生生的人,所以來自外在的說教遠比不上主體自身內心的體認對主體自身的影響深刻。因此歷代大教育家都提倡啟發(fā)式教育。只有對學生進行啟發(fā)誘導,而不是代替他們做出結論,才能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而且學生只有感覺到是自己頒悟出來的,他才能感到內心的愉悅??鬃诱f,“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背填U說,“憤悱,誠意之見于色辭也。待其誠意,而后告之。既告之,又必待其自得,乃復告爾。又曰:不待憤悱而發(fā),則知之不能堅固;待其憤悱而后發(fā),則沛然矣?!痹诘赖抡J知上,如果教育者只是用大套理論來教育,學生就不可真正把價值觀內化為內心信念,只有進行啟發(fā)誘導,讓他自己實踐體會、分析思考,才能加深學生道德認知的深度?!叭∑本褪沁x取恰當?shù)谋确?,不直接講出道理,道理只能由學生自己領悟,不論是類推也好,還是綜合比較,還是異類比德,都要學生自己去理解?!澳芙本褪且徒?。不要選迂遠疏闊之事或物,否則就難以有可比性和說服力。這樣,“能近取譬”的方法既淺顯,又生動,既含蓄,又有價值,恰恰符合啟發(fā)式教學的要求。長期以來,我國道德教育界缺乏對“能近取譬”的系統(tǒng)研究,各種倫理學著作又都僅僅局限于推己及人來分析,不但視野狹窄,而且難以推廣應用。而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能近取譬”則又是一番天地,啟發(fā)式教學與能近取譬之不可分,能近取譬與道德教育更是不可分。
第二,“能近取警”有利于培養(yǎng)高素質的教師群體
教育者是道德教育中的關鍵角色。教育者對“能近取譬”的掌握能提升自身的素養(yǎng),進一步強化教育效果。道德教育本質上是價值的傳遞,而價值的傳遞是人的行為的傳遞。每一個價值觀都和一定的行為相聯(lián)系,教育者如果自己不能實踐這一套價值行為,那么他傳遞這套價值觀的效果就會降到最低?!澳芙∑钡姆椒ㄗ⒅啬米约汉蛣e人比較,有比較就有差別,能打比方就能看到道理所在。教師“能近取譬”的結果必然是時刻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以身作則,樹立典范?!澳芙∑笔恰叭手健?,老師們若都能掌握這一方法,做到時刻提醒自己,那么他們就能成為師道的傳承者,即所謂“師之所存,道之所存也”。有了高素質的教師群體,我們的德育專職教師的負擔會大大減輕,教師的整體育人優(yōu)勢會得到大幅提高,對道德教育來說不能不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弊的好事。
第三,“能近取譬”是基本的德育教學方法
德育教學活動是通過課堂講解來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觀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如果善于“能近取譬”,就能例舉生動的譬喻,以小喻大,以近喻遠,引發(fā)學生的連類思考,對事物進一步深刻理解。荀子勸人要努力學習、專心致志、持之以恒,打了一個比方。他說,“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燥也?!彼抿球竞腕π纷鳛閷W習上兩個不同用心的典型譬喻,深刻地說明了用心專一與用心浮躁兩者所產生的不同后果,可謂確切而精妙。一些德育教師常抱怨德育課程教起來枯燥,老師講得沒意思,學生聽得沒意思,殊不知這歸根到底還是自己沒有充分運用德育教學法的結果?!獋€好的譬喻。往往能使課堂生動活潑,富于藝術性,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四,“能近取警”的異類比德的方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道德判斷能力和生態(tài)倫理現(xiàn)
異類比德通過對大自然的分析和思考來獲取倫理智慧,是有中國特色的傳統(tǒng)德育方法。這一方法由于把視野擴展到萬物,所以對萬事萬物的思考既有科學層面的東西,也有價值層面的東西,使學生的思路更開闊,而且長期的使用這一方法,對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道德判斷力有重要影響。我們每天都要和自然打交道,只要學會了這一方法,身邊各種事物都會成為我們的座右銘,給我們以道德靈感與價值約束。而且也正是由于把視野擴展到萬物,我國很早就有了生態(tài)道德觀念?!吨芏Y》里記載了很多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道德要求,如《大戴禮·曾子大孝》載夫子說:“伐一木,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但是我國當前一些企業(yè)和地方政府,不惜破壞環(huán)境來謀利,對德育系統(tǒng)來說,加大生態(tài)倫理教育既是時代的迫切要求,也是當前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而“能近取譬”的方法正是實現(xiàn)德育這一價值目標的基本方法。
綜上所述,“能近取譬”是我國古代教育實踐中積累出來的方法,在事件定性上能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當今時代,雖然道德教育所能調動的各項技術條件比歷史上各個時期都要先進,但是價值觀的傳承并不是單純靠科學技術就能解決的,尤其是社會發(fā)展越來越復雜,道德調控的手段越來越弱,人際越來越冷漠,道德危機事件時有發(fā)生,所以道德教育依然任重道遠。這樣的社會大背景,更突顯出“能近取譬”方法的現(xiàn)代價值?!澳芙∑钡姆椒ㄖ匾曔\用人們熟知明白的事物來打比方,明白易曉,既能有效地說服自己,使自己擺脫感情的偏見,又能使他人明白事理,幫助他人解決價值選擇上的難題,最終做正確的事。因此,“能近取譬”是實現(xiàn)“成己成人”的雙重價值目標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當前大力提倡和運用這一傳統(tǒng)方法,不但對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有很大幫助,而且對于構建現(xiàn)代德育教學體系也有重要影響。
[本文是天津商業(yè)大學青年培育基金項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