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著名美籍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暢銷小說《喜福會》入手,借助高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的研究成果,對大量存在于小說中的文化沖突現(xiàn)象進行解讀,可以看出不同文化間的交往需要相互尊重和理解。愛和真誠永遠是溝通心靈的橋梁,連接世界的紐帶。
[關鍵詞]《喜福會》;文化沖突;文化融合;高背景文化;低背景文化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8)02-0121-03
《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是著名美籍華裔女作家譚恩美(Amy Tan)的處女作,也是1989年美國四大暢銷書之一。它的出版曾一度在美國掀起了一股華裔文學熱,為華裔作品進入美國主流文學作出了貢獻。它先后被譯成多種語言,并多次獲獎,后被拍成電影,引起轟動。小說描寫了四位解放前夕從中國大陸移居美國的女性和她們在美國出生的女兒之間特有的“愛愛怨怨”,該書在美國掀起熱潮,不僅是因為它向美國人展示了來自神秘東方的傳統(tǒng)中國文化,更因為它用四對母女間的感情沖突淋漓盡致地演繹出了中美文化的巨大沖突,讓讀者感慨萬千。更為重要的是,作者并沒有就此打住,而是讓沖突中的母女在愛中包容了對方,也完美結局了這兩種文化的融合。
一、商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理論
美國人類學家、空間關系學的創(chuàng)始人愛德華·霍爾經過多年潛心研究,發(fā)現(xiàn)世界各國的文化雖然千差萬別,但并不是雜亂無章,大多數文化還是有著明顯的傾向性的,按照“語義依賴對話背景還是對話語言來傳達的程度,”他把文化大體劃分為高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兩大類。由于長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人們的交往帶來了問題,有時甚至會產生沖突。
霍爾認為,在高背景文化中,人們有著類似的經歷和信息渠道,長期穩(wěn)定的交流使人們形成了對周圍環(huán)境比較一致的反應,因而,在處理大量日常事務時,他們往往不需要、也不希望得到過多的背景知識,在交談中,無需過多的表達,雙方就會心領神會,因為共同的背景知識和想想空間會幫助聽者把說話者含糊的意思拼湊出來。在高語境文化中,人們并不僅僅通過語言來表達意思,手勢、空間的運用,甚至沉默都可以傳遞信息,他們認為“沉默比語言更有力”。龔琳達就曾帶著勝者的笑容對女兒薇弗萊說“會捉老鼠的貓不叫。”霍爾認為,中國、日本、朝鮮等東亞國家和拉美諸國的文化較傾向于高背景文化。高背景文化通常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它變化緩慢,具有很強的穩(wěn)定性和凝聚力,中國人世代相傳的祭拜祖先的儀式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在低背景文化中,人們的個人經歷、信息渠道各不相同。因此當他們彼此交流時,需要詳細的背景信息,在這種文化中,信息主要通過話語來傳遞,而極少隱含于語境或對話參與者的默契中。美國、德國及北歐諸國的文化傾向于低背景文化。
除了不同的交際方式外,高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的差異還體現(xiàn)在其他方面(拉斯提格、柯斯特,1993),見表1。
借助高、低背景文化理論的研究成果,解讀大量存在于《喜福會》中的文化沖突,會帶給我們頗多啟示。
二、利用高、低背景文化理論,解讀《喜福會》中的文化沖突現(xiàn)象
《喜福會》中的母親們生長在舊中國,深受高背景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而女兒們雖然受到中國式的家庭教育,但生活在歐美文化占主流的社會中,她們不可避免地更加認同低背景文化。當參與對話的雙方分別來自高背景和低背景文化時,問題隨即產生。正如吳精美所言:“我和媽媽從來沒有真正地互相理解過,我們翻譯著彼此的意思。我似乎總不能完全聽懂媽媽的話,而媽媽卻總能在我的話中聽出弦外之音?!?/p>
1.不同的家庭觀念。高背景文化提倡尊老愛幼,子女孝順父母,聽從父母的訓導是天經地義的,即無條件地服從家長的支配。這種文化傳統(tǒng)的內容包括: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依禮而行之,侍奉父母;父母死后祭拜供奉;繁衍后代。延續(xù)香火;家庭權力集中于家長,子女對家長絕對服從。無個人自由。“唉,我不知道,在中國的法律里究竟有無明顯條例,可是反正。你不能對一個母親說閉嘴,那幾乎與謀殺案一樣被視為大逆不道?!鄙钍苓@種文化影響的母親希望女兒們能像自己在中國時一樣尊從長輩,無需過多解釋僅憑觀察和模仿而學會一切,她們認為安排女兒的生活,塑造女兒的思想是自己的權力,女兒必須服從。但美國的文化背景并不支持母親的告誡、指導和示范,所有這些并不能被土生土長在美國的女兒們理解,她們將美利堅視為自己真正的家園。她們怨恨和曲解母親“怪異”的中國式行為方式和信仰,沖突有此而起。小說中,吳素云為女兒精美設計的未來是做一名鋼琴演奏家,并深信她有這天分,吳素云靠幫人打掃房間,干雜活換回精美每周一次的鋼琴課和一架可以每天練習的鋼琴;可精美生長在美國,深受低背景文化影響,崇尚自由、平等和民主,“我從不相信,我能成為任何我想成為的人,我只可能是我自己?!痹谒磥?,母親的家長制是侵權性的,絕對不能容忍。為了挫敗母親“愚蠢的傲氣”,她故意在練習時偷懶、表演時出丑,讓母親丟臉。并且。打定主意,再也不聽她擺布了。“……我不是她的奴隸,這里不是中國?!蹦赣H當然不會輕易讓步,她把女兒拎到鋼琴前,逼她就范,并用中國話說:“世上從來只有兩種女兒:聽話的和不聽話的。在我家里,只允許聽話的女兒住進來?!迸畠翰活櫼磺械胤磽簦骸澳敲矗蚁M蛔瞿愕呐畠?,你也不是我的母親!”見還不能奏效,甚至不惜抬出母親遺失在中國的雙胞胎殘忍地給母親致命一擊:“我希望我沒有出世。希望我已經死了,就跟桂林的那對雙胞胎一樣!”
2.不同的價值觀念。在高背景文化中,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十分緊密,重視集體的力量。一個人的能力往往不是體現(xiàn)他個人的價值,而是代表著他所屬的那個群體的群體價值。因此,一個人做了壞事往往會殃及整個家族:同樣,若是取得了榮耀也會光耀門楣,甚至光宗耀祖。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家庭”既代表著家長對子女的權力,又意味著家長與子女相互依賴的關系,中國人樂意“有難同當,有福同享”。而低背景文化中,強調自我和獨立意識,鼓勵個人奮斗。美國人寧愿在成功的道路上孤軍奮戰(zhàn),獨享成功之樂,獨吞失敗之苦。龔琳達和薇弗萊母女的沖突正是高、低背景文化在這方面差異的體現(xiàn)。母親希望通過女兒體現(xiàn)自身存在的價值,以女兒的成功為全家人帶來榮譽。而女兒偏偏深信“我就是自己”。拒絕母親的介入。因此在發(fā)現(xiàn)薇弗萊具有超人的象棋天賦之后,“母親決定,我不必再為家里做飯燒菜了,文斯頓和文森特義不容辭,應該頂我的缺。……為了我能安心琢磨棋藝,父母對我可謂百依百順。一次我抱怨與我同臥室的兩個哥哥太吵。結果。他們馬上被移到臨街的那間起居室?!蹦赣H自認為是女兒的“同盟者”,不管練棋還是比賽,母親都站在她身邊,“出謀劃策”。贏棋是母親的功勞:“是我提醒女兒,將馬抄到對方后邊去的。這不,她不是贏了!”女兒成了母親炫耀的資本?!澳赣H喜歡用我炫耀,就像炫耀我那些被她擦得鉭亮的獎杯。”每周六,母親必定挽著女兒上市場去,“然后不失時機地,驕傲地向任何對她多瞟一眼的人介紹著‘這就是薇弗萊·龔,我女兒?!薄K于有一天,母女沖突自然化了:“為什么你非要拿我出風頭?如果你自己想出風頭,那么你為啥不學下棋呢?
3.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在高背景文化環(huán)境中,人們從幼年開始就耳濡目染,漸漸學會察育觀色。交流時,無需把話講明,彼此就能心領神會、應對自如。在這種文化中。直白的解釋往往意味著說者認為聽者木訥而不通世故、無法與之達到默契。在低背景文化中,人們更多地依賴語育而非行為來傳遞信息。因此,他們尊重和信賴那些語言豐富、能夠清晰得體表達自己意愿的人,而被中國人當成美德的“少言寡語”,往往被美國人認為是能力欠缺或是陰險狡詐,難以捉摸。由于女兒們沒有在異國他鄉(xiāng)的生活經歷,母親們“結結巴巴的英語”給她們留下了“腦子不大靈活”的印象。因此,她們總是理直氣壯地認為母親們沒有見識,她們的話不值得認真地聽。
在低背景文化的人看來,高背景文化的人說話總是愛兜圈子。讓人摸不著頭腦。小說中龔琳達和吳素云的一段精彩對話就生動地反映了這一特點。“薇弗萊整天只顧著下棋,我可忙壞了。每天,就光擦拭她捧回來的那些獎杯,就夠我忙的了。你真有福氣,你可沒這種煩心事?!睂τ邶徚者_的夸耀,吳素云心里自然明白,便也高高地聳起雙肩,以一種得意的無來說:“我可比你還要心煩呢。我們的精美,滿耳只有音樂,叫她洗盤子,你叫啞了嗓子她也聽不見。有啥辦法,她天生這樣一副對音樂失魂落魄的模樣?!痹诖耍齻冃恼詹恍剡\用了“中國式的謙虛”,表達了自己炫耀女兒的本意??僧旪徚者_把這種技巧運用到與歐美血統(tǒng)的美國人的對話中時,竟鬧出了笑話:薇弗萊的男朋友里奇初次到她家做客,龔琳達端上她拿手的清蒸排骨和腌菜,這本來是她的精心之作。嘗了一小口后,她便故意謙虛地抱怨:“哎呀,這菜不夠成,淡而無味?!彼粷M地搖搖頭,“簡直無法人口?!边@從來是龔家的慣例:先吃上一口,然后稱贊一番媽媽的手藝。但這次未等大家開口。里奇便說道:“它所需要的就是加點醬油。”于是,在媽媽恐怖的注視下,一注黑色液體倒進了排骨。
三、《喜福會》中的文化融合
《喜福會》承認中美文化差異,不回避沖突,最可喜的是它堅信不同文化的溝通融合最終是可能且必然的。
1.母親們逐漸接受美國文化。母親們脫掉從中國帶來的長袍,穿上美國式樣的襯衫和長褲,說著被女兒們嘲笑的蹩腳英語,習慣了每個周末的美國宗教活動。許安梅在兒子不幸溺海后,她首先想到的不是中國的菩薩保佑,而是西方的上帝。龔琳達從開始的因為女兒和美國男友私奔憤怒之下脫下鞋子打女兒和女婿,到后來接受女兒的美國男友里奇,并慈愛地教里奇如何吃螃蟹。龔琳達拋開文化差異接受里奇,實際上是對中美文化差異的尊重與寬容。
2.女兒們對母親有了更多的理解。隨著歲月的流逝,原本在心里認同美國文化的女兒們經歷了事業(yè)、婚姻與家庭的挫折,對自己的邊緣地位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逐漸變得成熟,同時感受到中國文化對她們也有著深刻的影響,母親的嚴厲只不過是一種自我保護,女兒們的醒悟使得母女矛盾逐漸緩和。薇弗萊和里奇準備到中國度蜜月。里奇由衷希望龔琳達同去。薇弗萊想:“我的另一部分認為這個主意不錯,我們三人。把分歧拋在身后,登上同一班飛機,一個挨一個坐著,起飛,從西飛到東。”“起飛”標志著文化寬容向文化融合的升華。
3.中國的崛起促進中美文化融合??傮w上說,東西方之間的關系在近幾個世紀中一直處于一種不平等的狀態(tài)。用愛德華·賽義德的話說:“西方和東方的關系是一種權力統(tǒng)治和不同程度的復雜的霸權關系?!叭鯂鵁o外交”,貧窮的國家在經濟強盛的國家文化面前自然處于“失語”狀態(tài)。只有國家強盛,才會改變其他文化對本國文化的偏見,從而消除文化霸權達到文化融合?!断哺分校赣H們于上個世紀的40年代移民美國,那時的中國處于兵荒馬亂之中,國家積貧積弱。新中國成立以后,經濟有所發(fā)展,但又經歷了“文化大革命”。中國共產黨在治理國家、發(fā)展經濟上經過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閉關自守到改革開放的探索過程。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國家逐漸強大,中國越來越活躍于世界大舞臺上,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逐漸得到世界的尊重。小說中,中國的富裕讓龔琳達自豪地吹噓,讓許安梅喜極而泣,讓吳精美驚訝。有著強大祖國支撐的美國華裔們所代表的中國文化日益得到美國人的理解和尊重,從而與美國主流文化的融合也就成為必然。
我們應該看到,高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畢竟是兩種不同的文化類型,受其影響,長期生活在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在思維習慣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確存在較大的差異。但文化是一個極為復雜的概念,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文化是單純的高背景或低背景文化,所有國家的文化都是彼此聯(lián)系的。在全球化的腳步不斷加快的今天,要想使國際間的交往更加融洽,就要盡量增進彼此問的了解,尊重彼此的傳統(tǒng)和文化。
美國是世界上的發(fā)達國家,這個只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國家能夠在短短的時間內發(fā)展為超級大國,其獨特的文化有著不容忽視的推動作用。同樣,中國五千年的傳統(tǒng)文明沉淀下來的中國文化,或者說西方人眼中的東方文化的精髓——也有著與眾不同的魅力。譚恩美通過《喜福會》找到了結合中西文化這兩種截然不同又各具魅力的文化的切合點,通過人與人之間最平常的關系——母女關系對文化給予了一種全新的詮釋:完全不同的文化之間盡管有著不可避免的沖撞,也未嘗不可以共存和兼容,只要有愛;愛和真誠永遠是溝通心靈的橋梁,連接世界的紐帶。
[責任編輯: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