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怪物,一直是電影所熱衷表現(xiàn)的對象之一。根據(jù)榮格的“原型”理論,怪物是作為一種集體無意識的具象活躍在人類舞臺上的。在好萊塢電影中,這種“原型”則化身為攝人心魄的百變魅影,定居在銀幕的一角警示著人類。
關鍵詞 怪物 “原型” 異化
從早期好萊塢電影開始,怪物就成為炙手可熱的寵兒。以早期的環(huán)球公司為例,就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經(jīng)典怪物:《科學怪人》(Frankenstein,1931)、《木乃伊》(Mummy,The,1932)、《科學怪人的新娘》(Bride of Frankenstein,The,1935)、《狼人》(The Wolfman,1941)、《黑湖妖潭》(Creaturefrom the Black Lagon,The,1954)。怪物逐漸成為好萊塢電影中為不可小覷的另類群體。
一、怪物——“原型”本質(zhì)
怪物的本質(zhì)是什么?怪物——非人的異化實體,是產(chǎn)生于人類對自然世界、科學技術、神秘未知世界的一種原始恐懼的具象。是社會多種文化要素創(chuàng)造出來的集體想象原型。
怪物植根于神話傳說、民間文化,其中蘊藏著深遠的歷史背景和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從古代神話到現(xiàn)代小說,從文學作品到影視作品,怪物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榮格將神話傳說中的原始意象稱為“原型”。他認為,“原始意象”(原型)可以被設想為一種記憶蘊藏,一種記憶痕跡,它來源于同一種經(jīng)驗的無數(shù)過程的凝結。即這種記憶是某些不斷發(fā)生的心理體驗的沉淀。并因而是他們的典型的基本形式。怪物,作為恐懼情愫的具象,一直存在人類的記憶中,已成為人類情感經(jīng)驗的積淀物。榮格還闡述了“原型”作為一種集體無意識是時代相襲。是一個民族和集體的共同記憶,積淀埋藏在人們心底。因此,怪物作為一種幾千年生存斗爭和適應經(jīng)驗的積淀物,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以不同的形式、各異的樣貌、獨特的性格不斷重現(xiàn)于歷史舞臺上。每一次怪物的登臺,都是一次重新喚起記憶沉淀。而出現(xiàn)在不同時期電影中的怪物,都是人類當代生活對遠古以來內(nèi)心經(jīng)驗積淀的復活,是個人心理與集體心理在當代社會中的一個交叉點,是當代生活經(jīng)驗與過去已經(jīng)沉入潛意識的心理內(nèi)容的混合疊加的重現(xiàn)。以狼人為例,16世紀時狼人的傳說就傳遍歐洲,各種傳說、神話廣泛流傳于民間。狼人的第一次銀幕秀,可以推算到亨利·馬克瑞所拍攝的18分鐘的默片《狼人》(1913年),雖然狼人只是作為結尾出現(xiàn),但狼人的舞臺生涯卻就此拉開序幕。喬治·瓦格納導演的《狼人》(The Wolfman,1941),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1956年的B級片導演薩姆·卡茲曼拍攝的《狼人》,成為此類影片的早期經(jīng)典模型。其后《美國狼人在倫敦》(An American Werewolf in London,1981年),杰克·尼科爾森主演的《狼人生死戀》(Wolf,1994),以及《美國狼人在巴黎》(AnAmerican Werewolf in Paris,1997年)等等都繼續(xù)了狼人在銀幕上的故事。在進入新世紀,狼人的銀幕生涯也步入到一個新的紀元,《黑夜傳說》(Underworld)系列、《濃血巧克力》等影片的上映,繼續(xù)了狼人的神話。通過在時間長河中的發(fā)展和演變。怪物的形象、性格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拓展。從一種單一的、嗜血的、殘暴的危害人類的怪物。發(fā)展到個性鮮明、多重性格維、與人類一爭高下的電影角色。
二、怪物——百變魅影
從第一次的銀幕秀。到如今具有豐滿性格的電影角色,怪物這一“原型”在每個歷史階段都得到了一次新的演變和新的內(nèi)涵的賦予。“原型”具有現(xiàn)代性,是指要與當下的社會、現(xiàn)實發(fā)生沖突,產(chǎn)生出具有時代氣息的演變物。這種演變與社會變遷是息息相關的,不同怪物的出現(xiàn)。都隱射了不同的社會問題和人類的憂患和焦慮《指環(huán)王》三部曲、《龍騎士》(Eragon,2006)、《哈利·波特》系列、《潘神迷宮》(Laberinto del Fauno,EI,2006)等魔幻片中的神魔怪物,大多是出自廣泛流傳于民間的神話傳說和消失的原始生物,擁有悠久的民間文化歷史,是民間意象空間所生長的最奇異的奇葩。此類怪物帶有濃濃的民間文化意象和懷舊情緒,成為現(xiàn)代神話的繼承者。《黑衣人》、《星球大戰(zhàn)》等科幻片中的外太空生物,在表現(xiàn)人類對于無限宇宙向往的同時,也隱含了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存在的宇宙中的局限性、孤獨感和畏懼感。而《變蠅人》(The Fly,1986)、《隔山有眼》(The HillsHave Eyes,2006)、《科學怪人之再生情迷》(Frankenstein,1994)等影片中出現(xiàn)的科技怪物,都是在講述科學技術帶給人類的可怕夢魘。核武器、克隆技術、移植技術這些代表高級文明的技術。在給人類造福的同時。也將人類帶入到一個黑暗深淵,造就了一個又一個人類欲望的犧牲品——畸形人、克隆物、實驗品《冰凍蜘蛛》(Ice Spiders,2007)、《吸血蝙蝠》(Varnpire Bats,2005)影片中的怪物也都是環(huán)境污染后的變異體。上述怪物的誕生,都標志著人類對科技文明從崇拜到質(zhì)疑的一個態(tài)度轉折。
以“原型”意象反復出現(xiàn)的怪物,在當代的好萊塢電影中,也不斷上演了一個主題:異化。以《活跳尸》(Re-Animator,1985)、《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lng Dead,1968)、《變種女狼》(Ginger Snaps,2000)、《綠巨人》(The Hulk,2003)、《魔窟》(The Cave,2007)為例。這些影片都表現(xiàn)了人類自身的一種變異《魔窟》中的洞穴怪物,也都是由人變異而成的。這些由人變異過來的怪物同樣在尋找生存的權利,就像影片結尾處,女主角所說的那樣:“我覺得它們想出來?!蓖ㄟ^這些對人類自身變異的刻畫,深層次地隱射出人類精神家園的異化。二戰(zhàn)的發(fā)生和哲學思潮的轉變,使西方社會跌入到另一個世界,人類開始懷疑象征真、善、美的上帝的存在,開始懷疑傳統(tǒng)的價值標準,開始懷疑意義的實質(zhì),不安、焦慮、困惑、孤獨、空虛,已成為是西方文化心理的整體基調(diào)。對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價值,在現(xiàn)實社會已經(jīng)遭到質(zhì)疑和唾棄,人類像迷路的羔羊找不到歸宿的家園?!吨腑h(huán)王》中的咕嚕就是異化的典型角色,在魔戒的誘惑下,它由一個正常的哈比族人變成了魔戒的犧牲品。當觀眾看到它對著魔戒喃喃自語“我的寶貝”時,那神情中的沉迷、眼神中的欲望、叫聲中的貪婪,真真切切地讓觀眾體驗到潛藏在人性中的那片死亡沼澤。咕嚕是怪物,魔戒則是更可怕的怪物。魔戒是欲望的化身,是對權力、地位、生命一種過度狂熱的渴求。人類需要滿足自己的基本生活欲望,這是人類生存的原因之一。但當欲望這個怪獸駕馭了主體,主體也就失去了自由、墮落到生存的虛空中,變成了附庸品,成為藏在黑暗深處可憐的咕嚕。怪物的意義,在此不言而喻。
電影中出現(xiàn)的怪物,讓觀眾直接地了解到現(xiàn)實社會中存在的暗流、人類性格中固有的缺陷,以及自然、未知對人類的警告和預示。怪物帶來的恐懼,從好萊塢娛樂性敘事手法上看,只是通過做夢式的方式,使用置換、修飾、夸張等手法,將觀眾內(nèi)心深處潛藏的情緒、壓抑和焦慮呈現(xiàn)為外在的官能的快感,從而將觀眾內(nèi)心世界的欲望、矛盾和壓力以無意識的形式發(fā)泄出來,得到釋放:而在另一方面,這種令人震撼的力量又隱藏了深刻的社會語境和人類焦慮。作為黑暗力量的代表,怪物一直站在黑暗處告誡著人類要懷著敬畏之心善良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