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丹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工農紅軍的的杰出將領,陜甘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chuàng)建者之一。他1903年出生于陜西保安縣(今志丹縣),1936年壯烈犧牲,年僅33歲。他的一生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緊緊相連,和陜北人民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他的革命故事廣為流傳,有關他的革命歌曲及音樂作品更是豐富多彩。從《打夯歌》到信天游《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一桿紅旗空中飄》再到小調《擁護劉志丹》等;從賀敬之、麥新創(chuàng)作的歌曲《志丹陵》到合唱《橫山里下來些游擊隊》(王方亮編曲)再到管弦樂《哀樂》(羅浪編曲)、《陜北組曲》(馬可曲)等等,追根溯源、探其基本素材,離不開陜北的革命民歌,離不開歷史人物——劉志丹。今天,我們從劉永昌等編著的《頌歌劉志丹——紀念劉志丹音樂作品116首》(該書于2006年12月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fā)行)一書中便可強烈體會到革命英烈的豐功偉績和人民對他們的愛戴之情。
陜北是我國新民主主義時期的政治文化中心。陜北民歌是黃土高原文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面鏡子。由于特定的時代背景構成了陜北革命歷史民歌的獨特風格,因而陜北革命歷史民歌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鮮明的主題思想。由于陜北革命歷史民歌多數是將一些新詞填進陜北傳統(tǒng)民歌曲調而成(如《劉志丹》來源于《打寧夏調》等),因而它的音樂具有濃郁的陜北傳統(tǒng)音樂的地方風貌。“隨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早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劉志丹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在陜北地區(qū)創(chuàng)建了陜北紅軍和根據地,在陜北高原上點燃了革命烈火。在這轟轟烈烈的革命風暴中,民歌像震天的號角,響徹大地。”①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劉志丹等創(chuàng)建的陜北革命根據地異?;钴S,反映紅軍鬧革命,歌頌革命領袖,表現革命樂觀主義的感情和集體主義氣概的陜北革命民歌廣為流傳。1942年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后,“文藝工作者好像得到了一把金鑰匙,一下子把民間藝術的寶藏打開了?!雹谘影病棒斔嚒睍r期,民間音樂的采集、創(chuàng)編、研究工作全面展開,使得陜北的民間音樂得以在全國廣泛傳播,為新中國的民族音樂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陜北民間音樂無論從數量、形式、體裁,還是從特定的歷史發(fā)展上看,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陜北民歌具有特殊的藝術魅力、獨特地位和巨大的社會功能,成為新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藝術挖掘、整理、發(fā)展、研究和創(chuàng)作的基石。
該書共由群眾領袖、民族英雄;劉志丹革命生涯;劉志丹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公祭劉志丹;精神永恒、豐碑永存五大篇章組成。其中穿插了大量的圖片、文字(包括紀念性的文章、老一輩的革命家的題詞及其紀念劉志丹的報道等)、譜例(包括每一首民歌的發(fā)展、演變)及后人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等(包括合唱、管弦樂音樂作品),幾乎囊括了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所有有關歌頌、反映劉志丹的音樂作品。附錄有編著者撰寫的兩篇文章:《頌歌劉志丹——兼論20世紀30—40年代的陜北民歌》、《中國哀樂的由來——紀念劉志丹犧牲70周年》,簡單總結了該歷史時期的革命民歌的特征及其發(fā)展軌跡。書后附有作者編輯整理的同名音樂作品音響光碟一張。視聽結合,曲譜結合,文圖結合,音響作品和文字譜例相得益彰,全面地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歷史、音樂文化風貌。將音樂作品與歷史有機融合,既突出陜北革命民歌形成的歷史、藝術特點和在民族民間音樂、音樂創(chuàng)作的地位作用,又反映了以劉志丹為首的西北革命根據地軍民的思想情感和歷史事實。它不僅僅是一本旋律優(yōu)美的音樂作品曲集,還是一本歷史文集、一部簡潔完整的劉志丹傳,更是一部很好的革命音樂歷史教科書。
該書以革命人物——劉志丹為中心,以劉志丹的革命歷史事實為線索,全面地展現了各個時期劉志丹的革命歷程和人民群眾的魚水之情。書中的革命民歌大多為真正意義上的民間傳唱的民歌,是勞動人民發(fā)自肺腑的心里話,同時也體現了陜北人民的藝術風格,是陜北人民生活生產、所見所聞及意志愿望的直接反映,其語言灑脫自然,旋律高亢流暢,感情純樸而真切。該書是一本該時期的“編年史”,有明確的人物、時間、地點、事件,通過藝術審美的形式來品味歷史,通過歷史事實升華思想境界。書中匯集了《劉志丹頌》、《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等多種版本,曲調基本相同,歌詞不同,運用曲調、文字生動再現了劉志丹領導人民鬧革命的史實和對他的真摯情感。此書將民歌、樂曲、圖片、史料、題詞、學術文章各種形式相結合,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史料性和可讀性較強。該書是陜北革命歷史的濃縮,從音樂作品中體現陜北文化的史學價值,其教育意義顯而易見。正如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作曲家趙季平先生在序言中寫道:“此書是陜北革命民歌的又一大集成,將音樂作品與歷史事件有機結合,用文藝的形式翔實而形象地記錄了我國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志丹偉大的革命歷程和大公無私的高貴品質以及人民群眾對他擁護和愛戴之情,進而展示出陜北民歌獨特藝術魅力、社會功能和革命歷史功績。”③
在陜北民間音樂中,尤其是傳統(tǒng)民歌當中,20世紀20至40年代,反映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其中歌頌劉志丹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及其革命故事的又占有相當的比例。以一個歷史人物為中心,將與其相關的音樂作品與歷史背景、事件相結合,按照歷史時間順序逐步展現;把與其相關的音樂作品,包括民歌、管弦樂、歌劇等體裁結合起來,并予以評述,縱橫交錯,既有歷時性的描述,又有共時性的羅列與歸納;把民間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歷史故事和珍貴的歷史史料、圖片、評論文章以及音響資料分層巧妙地融為一體編輯而成,視聽結合、感性理性相融,審美愉悅與歷史知識學習結合,史料豐富,可讀性強,每一首作品附有一段文字介紹,說明此首作品的產生背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該書又具有一定的鑒賞性質。這樣的音樂著作,尤其是民間音樂的研究,尚不多見,也是音樂學研究的一種新的視角。
2006年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紀念,又是劉志丹犧牲70周年,該書的出版,無疑是對這一歷史人物研究的又一貢獻。著者系革命先烈劉志丹的后代,從小就浸潤于陜北文化之中,兒時老一輩講述的革命故事記憶猶新,充滿了對先烈的崇仰、懷念之情。自大學畢業(yè)以來,身負弘揚陜北文化之重任,默默奉獻于教師職業(yè),潛心鉆研業(yè)務,我們從書中既能夠處處捕捉到陜北黃土文化的泥土清香,又能夠深深地體會到作者對親人的懷念和對陜北民間音樂文化的摯愛。不過該書也有許多需要不斷完善的地方。例如,既然是一本音樂書籍,編輯的體例應以音樂體裁的角度考慮為宜,全書的五個章節(jié)以紀念性體例為主,過多地強調了紀念性和歷史性,淡化了音樂性,未能充分體現出作為音樂學術研究著作的本質。再如,書中搜集的資料較多,但歸納得不夠清晰,考證評述較為薄弱;有些民歌標明了產生和流傳地區(qū),而有些則籠統(tǒng)地標為“陜北民歌”,欠細致考究、準確規(guī)范。還有,書中收集了同一曲調的不同版本諸如《劉志丹頌》等和同名曲異如《三十匹馬隊兩桿號》等,無論從歌詞還是旋律,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若能進一步探其淵源、列出譜例并加以對比、深入說明,表明之間關系,那就更好了。
總之,被毛澤東主席稱為“群眾領袖、民族英雄”的劉志丹將軍是光輝戰(zhàn)斗的一生,和陜北人民息息相連的一生。今天,當我們重溫那一首首熟悉旋律的同時,我們獲得的不僅僅是感官上的享受,而更多的是對歷史的回眸和對祖國的熱愛。
延安精神永存,延安歌聲永放光輝!
①劉均平.《陜北民歌巡禮》節(jié)選劉育林主編《陜北民歌論集》52頁,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②李煥之.《延安新秧歌運動產生的前前后后》節(jié)選曾鋼編著《山高水長——延安音樂回憶錄》204頁,太白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
③趙季平序.《頌歌劉志丹——紀念劉志丹音樂作品116首》第1頁,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王曉平 南京藝術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陜西教育學院音樂系副教 授,西北民間音樂文化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 金兆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