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永樂大典本;中華書局本;四庫全書本
摘要:南宋李心傳編撰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一書是研究南宋歷史的必備典籍,該書直接或間接引用的書籍、篇章多達550種左右,對于古籍整理工作也具有極為重要的文獻學(xué)價值。但是今天較為通行的兩種《要錄》版本即中華書局本和四庫全書本尚存在不少問題,尤其是中華書局本,不僅有大量缺文、缺字(詞),而且有不少地方人名、敘事文字訛誤,加之?dāng)嗑洳划?dāng),極易誤導(dǎo)讀者。為給讀者提供一個可靠完善的新版本,以提高《要錄》一書的利用價值,亟待比對不同版本對其進行??闭怼?/p>
中圖分類號:K25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474(2008)05—0088—04
南宋李心傳編撰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以下簡稱《要錄》)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書,為治南宋文史工作者案頭所必備。全書200卷,記事始于建炎元年(1127),止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備載宋高宗一朝三十六年間史事,編年系月,正好與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相接續(xù)。此書以高宗朝《日歷》、《中興會要》為主要資料來源,同時“參之以稗官野記、家乘志狀,案牘奏報、百司題名,無不臚采異同,以待后來論定。故文雖繁而不病其冗,且其于一切是非得失之跡皆據(jù)實詮敘,絕無軒輊緣飾于其間,尤為史家所僅見”。正因為此書收錄資料宏富,可信度又高,加之綱目清晰,便于檢索,所以對于研究宋代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以及宋金關(guān)系史等都極具參考價值;同時,該書直接或間接引用的書籍、篇章多達550種左右,堪稱記載高宗一朝文史資料的淵藪,不但可以憑借它來校勘宋人傳世之作,更可利用該書作大量的文獻輯佚工作,對于古籍整理工作也具有極為重要的文獻學(xué)價值。
然而,截至目前,可以說《要錄》一書還沒有一個比較完備的版本,此誠為憾事。據(jù)四庫館臣考證,《要錄》一書“寧宗時嘗被旨取進,《永樂大典》別載賈似道跋,稱寶祐初曾刻之揚州,而元代修宋、遼、金三史時廣購逸書,其目具見袁桷、蘇天爵二集,并無此書之名,是當(dāng)時流傳已絕,故修史諸臣均未之見。至明初始得其遺本錄之,而《文淵閣書目》只有一部二十冊,藏諸秘府,其它諸家書目亦并未有儲及之者,蓋其失傳久矣,誠已佚僅存之善本也”。所以該書雖被明人收入《永樂大典》,但實際上在元、明二朝絕少流傳。直到清人修《四庫全書》時才從《永樂大典》中重新輯出,雖然已非原本舊貌,但《要錄》一書因此方始流傳。
根據(jù)來可泓先生介紹,今存《要錄》版本,尚有“許氏抄本、《永樂大典》本、宋寶祐初刻揚州刊本、光緒八年仁壽肖藩刻本、吳門胡心耘家抄本、《函?!繁?、《叢書集成》本、清光緒二十六年刊《廣雅叢書》本。以《廣雅叢書》本為最精”。來先生介紹了八種版本,其中最值得重視的應(yīng)當(dāng)是宋寶祐初刻揚州刊本,因為按照《四庫提要》所說推測,這應(yīng)該是《永樂大典》本《要錄》的祖本,自然也是庫本《要錄》的祖本。若此本仍存,自然最具??眱r值。但不知為何,來先生卻認為宋刻本反倒不如晚出的《廣雅叢書》本精良。因未曾寓目,姑且存疑。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庫全書本《要錄》第四冊裴汝成先生主編的《索引》部分《說明》則說:“在《大典》散佚之后,今存《四庫全書》之中的《要錄》,就成為今天所存最早的本子了。其后又有廣雅書局本,仁壽蕭氏刻本,國學(xué)基本叢書本等。比較各本,以《四庫全書》文淵閣本為優(yōu)?!贝送猓鄶?shù)歷史文獻學(xué)書籍中推薦的則是中華書局據(jù)國學(xué)基本叢書本印行的版本。這表明,學(xué)界對于《要錄》不同版本還缺乏深入研究,各據(jù)所見定其價值,沒有達成共識。筆者寡聞,尚未見有人對上述諸多版本之間的源流關(guān)系詳加梳理,為之紹介,這樣就使我們難以判斷不同版本的優(yōu)劣異同,而在文獻使用上因為多本并存,也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亂。因此,目前極其需要有人能對《要錄》一書進行整理,提供一個可靠而完善的新版本。
一
從目前眾多論文、專著所列參考書目看,學(xué)界使用較多的主要是兩種版本的《要錄》,一種為商務(wù)印書館《叢書集成》本,也收入該館國學(xué)基本叢書中。1956年、1988年中華書局曾兩次據(jù)此印行。以上三本同出一源,只是中華書局本書末附有《勘誤表》,指出了原商務(wù)本中明顯存在的一些問題,但掛一漏萬,全書訛誤仍大量存在。此本為經(jīng)過初步斷句的排印本(以下簡稱中華書局本),印量最大,最為常見通行。另一種為四庫全書本(以下簡稱庫本),這個本子因為文淵閣四庫全書已經(jīng)影印出版,加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也曾經(jīng)影印過單行本,所以較為易得。其中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共四冊,第四冊為裴汝成先生主編《索引》,包括《要錄》人名索引、《要錄》所見書篇之作者索引、《要錄》所見書名篇名索引三部分,并附有《要錄》中遼金人名異譯對照表一份,使用極為方便,可惜印行太少,初版只印400套,未廣泛流傳。但就這兩種通行版本《要錄》而言,可以說都還存在不少問題,如在使用中不加辨析照搬原文,很可能會影響到研究結(jié)論的可靠性。
庫本《要錄》存在的問題,徐規(guī)、李裕民、梁太濟等幾位先生已經(jīng)各自撰文指出不少。例如,清人修四庫時為避時忌,凡涉金之處,刪改挖換,不擇手段,以致失實。此點最為后世學(xué)者詬病,梁太濟先生曾撰長文《(要錄)庫本避忌諱改考實》詳加說明。唯全書改動之處太多,絕非數(shù)篇論文所能盡之。這也是《要錄》一書亟待校勘的一個原因。因為庫本受到的批評較多,故而目前學(xué)界在資料使用上,更傾向于利用中華書局本。
近來筆者因從事南宋歷史研究,《要錄》一書不免隨時翻檢,依據(jù)的主要也是中華書局本。但是遇有疑問處則以庫本對校,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中華書局本中還有不少問題,而庫本也有很多優(yōu)點。今不能備舉,姑以《要錄》所記南宋洪遵、洪邁事跡為例,臚列數(shù)條如下,以為說明。洪遵、洪邁與兄洪適并稱“三洪”,三人均為南宋前期重要人物,在南宋政治史、學(xué)術(shù)史、文學(xué)史上都有一席之地,但是在《要錄》中,由于版本不同,與他們相關(guān)的記載有些地方有缺失,有些地方則因錯誤的標點使記載內(nèi)容晦澀難明,還有些地方則張冠李戴,尤其是洪遵、洪邁事跡常常相混。這是以此為例的理由,在這里補充說明一下。
(一)中華書局本存在大量缺文缺字(詞),而庫本不缺,記錄完整
1.缺文
缺文最多處在《要錄》卷一百八十六。中華書局本《要錄》自紹興三十年九月自壬寅日一條下“壬寅.太學(xué)錄周必大.太學(xué)正程大昌并為秘書省正字.以學(xué)士院召試合格也.館職復(fù)故事召試自此始.上覽必大”(引文斷句及標點符號均照錄中華書局本,下均同此)以下開始缺文,至十月一整月紀事全缺。而這些缺失的內(nèi)容在影印四庫全書本里卻保留完整。與庫本相比,中華書局本從時間上看,缺失記載將近一個多月;從字數(shù)上看,大約少了七千三百字。就一部編年體史書而言,問題是非常嚴重的。以洪遵為例,在紹興三十年十月辛酉就有一條重要記錄,倘依中華書局本,自然無從得見。
2.字詞缺失
除大段缺文以外,中華書局本中還有字詞缺失之例。如《要錄》卷一百八十二中華書局本有“中書舍人洪遵等議曰.唐有鼓鑄使.國朝或以漕臣兼領(lǐng).或分道置使.或厘為二司.自中興以來.置都大提點官.事權(quán)太重.官屬太多.動為州縣之害.但當(dāng)隨時之宜.為救弊之計.間者亟行廢罷.事出倉卒.既罷之后.又無一定之論.初委轉(zhuǎn)運使.又委提點刑獄.又委郡守貳號.紛紛不一.鼓鑄益少.乃命版曹提領(lǐng),”一段話,其中“又委郡守貳號.紛紛不一”這二句難解其意,據(jù)庫本對勘,知“號”后原有“令”字,則原文當(dāng)作“又委郡守貳,號令紛紛不一”,原為一句話,加上“令”字,上下文意方始貫通。中華書局本雖然只缺一“令”字,但卻因此導(dǎo)致斷句錯誤,不知所云。
(二)中華書局本文字訛誤,而庫本不誤
1.人名訛誤,張冠李戴
中華書局本有不少地方人名訛誤。如卷一百八十二紹興二十九年六月戊寅條載“校書郎洪遵當(dāng)草奏”,考洪遵此時任中書舍人,而同卷四月庚寅條載“秘書省校書郎洪邁兼國史院編修官”。則“洪遵”當(dāng)為“洪邁”明矣,一字之誤,遂使兄充弟差,而庫本正作“校書郎洪邁當(dāng)草奏”,不誤,當(dāng)據(jù)以校正。
類似的錯誤在中華書局本卷二百也有。該卷紹興三十二年六月乙亥條所記朱倬罷相制后云“翰林學(xué)士洪邁之詞也”,同日高宗出御劄,文后曰“詔.洪邁所草也”,凡此二處,庫本均作“洪遵”??即藭r洪遵任翰林學(xué)士,而洪邁正以起居舍人兼國史院編修官假翰林學(xué)士充賀大金登寶位國信使出使金國未還,庫本是而中華書局本非,應(yīng)當(dāng)根據(jù)庫本校正。
2.敘事文字訛誤,以致影響文意
中華書局本還存在因敘事文字訛誤,以致影響文意的問題。如卷一百八十一紹興二十九年二月庚戌條曰:“初.諸路郵傳每二十五里置一遞.役卒十有二人.軍興以來.凡通蜀道者.皆增斥堆遞.九里一置.其后黃敏行措置江、浙、荊、襄之間舊無斥堠者.一切創(chuàng)增.大率一縣遞卒多至三百人.既有月給.又增俸麥衣糧食錢.以禁軍三人之費.不能增一卒.又令諸州通判縣令.皆于銜內(nèi)帶驅(qū)催遞鋪.增支月緡.歲費縣官錢十余萬緡.至是秘書省校書郎兼權(quán)駕部郎官洪邁言其多費無所益.乞?qū)⒂谐廛┤ヌ?應(yīng)千省遞.并行兼罷.內(nèi)鋪兵并撥入所闕州充廂軍.從之.”“皆增斥堆遞”,“斥堆”不詞,庫本作“斥堠”,與上下文相合,“斥堠”也稱“斥候”,作名詞時意為觀察敵情的土堡,“堆”與“堠”形近而誤,庫本是。下一字“遞”,意為驛站,“斥堠遞”當(dāng)系依斥堠而設(shè)之驛站。再下“應(yīng)千省遞.并行兼罷.”庫本作“應(yīng)干省遞,并行減罷”,“應(yīng)干”猶言一切有關(guān)的,通觀上下文,洪邁大意是說應(yīng)該根據(jù)實際需要減省或罷除各處與斥堠有關(guān)的遞鋪。中華書局本“應(yīng)千”不詞,“千”與“干”形近而誤,庫本作“應(yīng)干”是。中華書局本“兼罷”意為全部罷除,與“省”字不合,庫本作“減罷”,合于文意,“兼”與“減”音近而訛。中華書局本《要錄》以上三處訛誤均當(dāng)據(jù)庫本文字校正。
又如卷一百八十二記洪遵事:“軍器利弊.命遵料簡.遵區(qū)別良窳。眾謂熟于軍旅者所不及.”“利弊”庫本作“別弊”,考上下文意,洪遵所料檢者乃軍器之破損情況(“刓弊”),而非軍器的好處與弊端(“利弊”),故庫本是,當(dāng)據(jù)以校正。
再如中華書局本《要錄》卷一百八十三七月乙巳條引洪遵、張孝祥、王唏亮等議選人改官之法一段有文曰“夫自一命以上.仕于州縣之間.雖有真賢實錄.勢不能以自達于上.故為立監(jiān)司郡守薦舉之法.”“真賢實錄”一語不通,庫本作“真賢實廉”,語通意順,庫本是,亦當(dāng)據(jù)以校正。
(三)中華書局本斷句不當(dāng),容易誤導(dǎo)讀者
中華書局本《要錄》雖未詳加標點,但是全書做了基本的斷句,這給讀者提供了不少方便。在這一點上,庫本是不如中華書局本的,因為庫本是白文,對于古典文獻還不太熟悉的初學(xué)者來說顯然閱讀困難較大。但是完全依靠中華書局本斷句也很危險,因為中華書局本斷句不盡準確,有不少當(dāng)斷不斷,不當(dāng)斷而錯斷的地方。嚴重之處,甚至文意悖謬,極易誤導(dǎo)讀者。若讀書遇到此種段落,反不如看庫本之自文,雖無標點,但是前后連貫,細思深考,或不至錯。這個問題,在前面的例子里已經(jīng)有所涉及,為節(jié)約篇幅,下面再舉一個例子。
中華書局本《要錄》卷一百三十七紹興十年九月所記金主亶殺尚書右丞相陳王希尹、右宰相蕭慶一條下有注文,引苗耀《神麓記》曰:“烏珠至.密奏.帝曰.朕欲誅此老賊久矣.奈秦國王方便援之至此.自山后沿路險阻處.今朕居止善好處.自作巴納.凡我骨肉不附己者.必誣而去之.自任其腹心于要務(wù).奸狀己萌.惟叔自裁之.”這一段話,意思不大好懂,“自山后沿路險阻處”一句上下缺少照應(yīng),像是衍文;“今朕居止善好處”以下的文字,從形式上看,主語都是完顏亶,即文中“帝”的作為,但從文意上看,顯然是在列舉完顏希尹即文中“老賊”的罪惡。這說明此段文字斷句大有問題?!渡衤从洝返倪@一段文字也見于宋徐夢莘撰《三朝北盟會編》卷一百九十七,文字大致相同,最為關(guān)鍵之區(qū)別在于中華書局本《要錄》中“今”字(庫本文字與中華書局本相同),《會編》作“令”字,以文意衡之,作“令”是。原文說希尹“令”“朕”居住險阻之處,自己居住善好之處,表現(xiàn)希尹的專斷,使文中旬句都有著落?,F(xiàn)在中華書局本作“今”,加之?dāng)嗑溆绣e,意思竟完全相反,變成完顏亶自己住在善好處,這怎么能成為他仇恨完顏希尹的理由。所以中華書局本《要錄》這一段話的文字、標點應(yīng)該修改為:“烏珠至,密奏。帝曰:‘朕欲誅此老賊久矣,奈秦國王方便援之至此。自山后沿路險阻處,令朕居止;善好處,自作巴納。凡我骨肉不附己者,必誣而去之,自任其腹心于要務(wù)。奸狀己萌,惟叔自裁之?!?/p>
二
上面對中華書局本和庫本《要錄》的比較,是在很小的范圍內(nèi)進行的,但是可以看出,問題已經(jīng)不少,有些還很嚴重。我想如果再能擴大比較范圍,包括用更多的版本進行參照,一定會有更大的發(fā)現(xiàn)。因為還有一些文字,僅僅比照中華書局本、庫本這兩種版本是不夠的。
如《要錄》卷一百八十三紹興二十九年八月壬子載:“秘書丞虞允文、秘書省校書郎洪遵并為尚書吏部員外郎.仍兼國史院編修官.”中華書局本、庫本均作“洪遵”,然而根據(jù)本書前文記載洪遵此時官職為中書舍人,此前任秘書省校書郎的是他的弟弟洪邁,顯然兩本皆誤。
再如,庫本《要錄》卷一百八十六紹興三十年十月辛酉條載“翰林學(xué)士兼權(quán)戶部尚書洪遵言……”,此條因中華書局本缺文無法比較,但是考諸洪遵生平,此年八月丁巳,洪遵由尚書吏部侍郎兼樞密都承旨遷翰林學(xué)士兼權(quán)吏部尚書,至本年十二月丙寅才由此職罷為徽猷閣直學(xué)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則庫本顯將“吏部尚書”誤書為“戶部尚書”。此外,兩本中將“五”作“三”,“日”、“月”混淆,魚魯?shù)刍⒅幰捕疾簧?,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總之,眼下使用最為廣泛的兩種《要錄》版本,都還存在很多問題。在使用《要錄》過程中,研究者應(yīng)該注意比對不同版本,盡量減少訛誤的出現(xiàn),不過,受條件限制,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因此,倘有機構(gòu)或?qū)W者能匯聚諸本互相比參,勘訛正謬,彌補缺漏,萃諸善而為一書,使學(xué)界得一完備可靠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版本,那必將是澤被學(xué)林的一大善舉。
(責(zé)任編輯:武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