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價值觀;價值觀引導;心理干預;心理重建;5·12汶川大地震;生命價值
摘要:價值觀引導是對5·12汶川大地震受災群眾進行心理援助的核心,它有助于對生命價值的重新解讀和受災群眾獨立人格的完善。具體地說,價值觀引導在災后心理重建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通過個性品質影響對地震的認識,通過意志影響對地震的承受力,通過態(tài)度影響對地震的適應力,通過政府的價值觀引導建立社會心理支持系統(tǒng),緩解不良心理。價值觀引導需與災區(qū)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相契合,通過完善受災群眾個體的人格,根本上達到心理重建的目的,這為災區(qū)心理重建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中圖分類號:B845.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474(2008)04-0024-04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建國以來國內最大的一次地震災害,對災區(qū)尤其是重災區(qū)人民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極大的沖擊。災區(qū)人民不僅在物質財產上遭受了重大的損失,心靈上也遭受了巨大的創(chuàng)傷。災難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危機不但危害大,而且涉及的范圍廣、持續(xù)的時間長。每一個見證災害的人可能都會受到影響,不同程度地產生應激反應甚至心理危機,而在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機干預的過程中,價值觀引導起著獨特而又持久的作用。
一、價值觀引導在災后心理重建中的重要性
1.價值觀引導是災后心理援助的核心
任何一種價值觀的最終根源在于生活本身,而生活以各種特定的方式影響著個體,個體也以各自的感受體驗著生活。這種體驗的過程便是一種心理活動的過程,當某些體驗重復出現并被結合起來時,個體就形成了對生活的態(tài)度。在災后的心理援助過程中,受災群眾出現的大量心理問題實際上與價值觀有著密切的關系,也就是對受災后的一種態(tài)度認知。災后家園被毀,部分人夸大了自然的力量,認為自身的能力同震災相比極其渺小,從此心灰意冷,整天一蹶不振,甚至悲觀失望,做任何事都沒有信心。通過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弘揚人定勝天的大無畏氣概,發(fā)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能堅定受災群眾的理想;通過發(fā)揚鍥而不舍,頑強拼搏的精神,來潛移默化地改變這種消極的觀點,并使這種退縮性的情緒轉變成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最終幫助受災群眾的心理更好地融入社會,達到心理重建的目的。
2.價值觀引導有助于對生命價值的重新解讀
人生價值觀問題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生目的和人與社會的關系的問題,也可以說就是人怎樣生活才算有價值,怎樣生活才有意義的問題。面對震災中瞬間逝去的親人和災后滿目瘡痍的家園,怎樣堅持活下去的信念,如何應對未來、面對被改變的人生命運,是每個受災者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在價值觀教育中,苦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苦難能使人更透徹地理解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多難興邦,災難同樣對于國家的強盛也是一種歷練和考驗。通過正確價值觀引導對災難和人生進行重新認識,才能讓我們以一種更加成熟的眼光客觀理性地面對猝臨的災難,重新樹立生活的勇氣和信心。溫家寶總理在北川縣看望震災幸存者時說:“活著的人的努力、你們的幸福生活就是對死者的最好安慰”。這句話是對災民心理重建最為生動的安慰和指導。災難已經發(fā)生,既然無法改變,就應該化悲痛為力量,擦干淚水,重振精神,用勤勞的雙手重建家同。
3.價值觀引導有助于獨立人格的完善
價值觀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在于對獨立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在災區(qū),面對巨大的損失,少部分人表現出不同程度的依賴思想,這源于獨立人格的缺失。獨立人格是建立在自我意識基礎之上的獨立自主,是一種從公民意識出發(fā)的責任承擔。通過價值觀教育,能引導個體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相信自己的能力,正確地對待挫折;明確追求目標,靠自己奮斗,不依賴他人;不安于現狀,勤奮進取,獨立自主;負責任,敢擔當,形成一種強烈的向上驅動力和一種永不言棄、改變自我境況的踏實奮斗精神,最終實現個體對自我及社會需要的滿足,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辯證統(tǒng)一。
二、價值觀引導在災后心理重建中的作用
價值觀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評價所持的基本觀點,是一定歷史時期的人們對價值問題所持的立場、觀點和態(tài)度的總和,是關于價值觀念的完整體系。它滲透于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教育、心理衛(wèi)生等各個領域,體現于人們的言行之中,是人們行為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是對人生價值的根本看法。價值觀對個體思想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在震后心理重建中加強價值觀的引導,能幫助受災人群正確地認識生命、認識自然。
1.價值觀引導通過個性品質影響對地震的認識
不同的個體對于突發(fā)性災難的表現各不相同。除了災難性事件本身外,個人心理素質的差異,心理健康水平的不同,在災難面前,會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在災難面前,心理健康者會主動采取一些積極的應對措施,用全面和發(fā)展的眼光,從消極中看到積極,這對災后心理危機起到了正面的緩解作用。而心理不健康者往往會采取一些不恰當的應對措施或者消極的自我防御機制,這雖能暫時緩解痛苦,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完善的個性品質在對地震的認知中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在災后心理重建中,通過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和灌輸,能培養(yǎng)個體優(yōu)秀的個性品質,包括真誠、正直、坦率、善良、包容心、同情心、責任感等。擁有這些寶貴的人格品質能夠使人客觀理智地認識地震災害,避免對地震的認知偏差,以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地震災害。
2.價值觀引導通過意志影響對地震的承受力
一次災難的損失程度,不僅取決于災難本身的破壞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受災者的承受能力。災難既是對人身體素質的考驗,又是對人心理素質的挑戰(zhàn)。個體的心理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一種價值觀的教育培育出來的。災后,西南交通大學心理研究與咨詢中心就對本校奔赴重災區(qū)實施救災任務的國防生進行了團體心理輔導。在團體心理輔導之前,中心老師們對國防生的心理應激比較擔憂,因為他們雖然作為預備軍官在校接受教育,但畢竟還未走出校園,也都是第一次面對災區(qū)那種滿目瘡痍的殘酷情景。但是在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通過九分格的情景再現和心理宣泄,沒有一個學生表現出對震災殘酷場景的害怕以及相應心理應激,更多的是普遍地為沒有及時救出幸存者或沒有長期進行救災而感到內疚和遺憾;這種內疚和遺憾源于作為一名軍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而這種軍人的堅強的意志和不屈的斗志就是長期的價值觀教育的結果。因此,在心理重建過程中,通過對受災群體價值觀的教育,可以培養(yǎng)受災群體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幫助其形成堅強的意志,增強對地震的承受力,為重建家園提供強大的心理支撐。
3.價值觀引導通過態(tài)度影響對地震的適應力
個體的心態(tài)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影響其對某一事件的看法,從而對其心理產生重要影響。在四川特有的文化環(huán)境中,許多言行表現了四川人獨有的幽默和風趣,表明了四川人民堅強的個性和樂觀的心態(tài)。如一位幸存者被俄羅斯救援隊救出后,曾詼諧地說:“我還以為老子被震到外國了”,這表表現出一種淡定從容的大度和樂觀幽默的態(tài)度;而經典笑話——如果發(fā)生地震,全國人民都會備好面包和礦泉水以備急需,而換成四川人的話,會買成熏雞、鹵肉和啤酒以備萬一——表達了面對災難時四川人特有的堅強和樂觀;“災區(qū)人民無房可住,在余震中等待吃喝;成都人民有房不住,在吃喝中等待余震”,則充分反映了四川人民特有的幽默感和創(chuàng)造性。通過價值觀的引導,在心理重建中發(fā)揚四川人這種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地震災害,提升我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對災難的適應力。
4.通過政府的價值觀引導建立社會心理支持系統(tǒng),緩解不良心理
政府作為國家的權威管理機構,負責組織實施各項抗震救災、經濟重建的任務,在抗震救災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政府提倡的一種價值理念,對于受災群體的心理也有著重要的影響,通過政府的價值觀引導,可以建立一套強大的社會心理支持系統(tǒng),可以極大地緩解受災群眾恐慌、悲痛等負面情緒。例如,在此次地震中溫家寶總理的感動語錄,本質上是一種價值觀的倡導?!皠e哭,別哭,你們幸存活下來,就好好活下去。”這句話充分表達了黨和政府對受災人群的關懷、安慰和鼓勵,表達對生命價值的尊敬?!班l(xiāng)親們,這場災害確實太大,地震可以移動山,可以堵塞河流,但是動搖不了我們人民的意志。只要我們大家在災難面前團結一致,互相幫助,共同艱苦奮斗,就一定能夠戰(zhàn)勝這場災害?!边@句話引導災民正確面對現實,自立自強,對災民的心理情緒起到很大的穩(wěn)定作用,極大地鼓舞了災區(qū)群眾重建家園的信心。因此,溫總理可以說是最好的心理工作者,政府倡導的價值觀蘊含在他的語言中,在災后的心理重建過程中,起著巨大的積極作用。
三、價值觀引導在災后心理重建中的意義
1.價值觀引導為災后心理重建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在我國,自然災害事件引起的心理創(chuàng)傷和危機,在近年來引起了社會和政府的關注。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心理救助和心理創(chuàng)傷輔導已及時有效地運用到抗震救災的活動中。但人們普遍把此類活動看作一種短期的心理治療,只重視短期的實效性,而忽視了對人的理念長期系統(tǒng)的教育。精神衛(wèi)生醫(yī)務人員或社會心理工作者雖可以在短時間內穩(wěn)定受災群體的情緒,并能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和治療,但對于個體的個性品格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仍是有限的。從價值觀的視角對災后心理重建問題進行審視,使得原有心理危機干預理論在廣度和深度上得到延伸和拓展,也為構筑災民的心理危機防御體系、增強心理重建的有效性提供了可能。從價值觀角度進行心理重建,彌補了精神衛(wèi)生學某些局限性,能夠長期系統(tǒng)地實現徹底的心理重建。
2.價值觀引導通過完善個體人格,從根本上達到心理重建目的
心理應激和危機的產生不僅取決于外界刺激強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也與社會個體的主觀需求以及對事物的感受、選擇、判斷有直接的聯系。因此,心理危機預防、健康人格塑造的最核心最本質的問題就是如何引導個體形成一個與文化環(huán)境相協(xié)調的價值觀體系,使個體在面對突發(fā)性災難引發(fā)的現實落差和沖突中,能夠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有一個控制和評價的價值坐標。通過價值觀的教育,實現人的意義世界的正確定位,發(fā)揮對人的精神生活引導的功能,使個體在面對現實落差時找到合理的精神歸宿。在心理重建過程中,通過完善個人的人格,能夠在災難性的事件中始終保持一顆理智冷靜的頭腦,在短暫的心理應激后找到合理的意義解釋,從而持續(xù)長久地發(fā)揮正確的導向作用,達到心理重建的目的。
3.價值觀引導需與災區(qū)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相契合,才能夠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重建
任何價值觀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產生和存在的,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個體價值觀的形成,既是社會價值的內化,又是個人先天稟賦與后天特定文化的結晶。而價值觀一旦形成,就在人的意識與無意識中起著或隱或顯的支配作用,對文化也有選擇作用。人們對活動的選擇和參與的積極性,直接決定于這些活動在人們的意識中是否具有最優(yōu)的價值,這都是與文化相生相衍的。在特定文化環(huán)境中,需要有與這種文化相適應的價值觀來引導。此次地震的重災區(qū),包括多個藏、羌等少數民族聚居區(qū),受災群眾大多數是虔誠的教徒,有堅定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引導可以同他們所信仰宗教的積極思想結合,達到心理重建目的。因此,根據地震災區(qū)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用與之相應的價值觀積極地對災民進行引導,才能使災區(qū)群眾的心理重建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這對于災區(qū)群眾的心理重建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責任編輯 葉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