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汶川大地震;心理恐懼;心理重建;心理教育;人格塑造
摘要:災后心理重建與心理教育是汶川大地震后重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廣大災區(qū)群眾的心理需求、建設震后和諧社會、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具體體現,是一項具有多層次目標、分階段進行的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從目標上講有消除恐懼、應對壓力、增強自信、獲得力量等;從階段上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可以分為情緒恢復、環(huán)境適應、人格升華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工作重點;從策略上講應加強健康人格的塑造,加強情緒調節(jié)技術和應對災害技能的學習,加強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等等。
中圖分類號:B845.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474(2008)04-0001-05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fā)生里氏8.0級大地震。大地震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巨大災難,造成了巨大損失。災難過后,災區(qū)的重建工作緊張而有序地開展起來,其中,心理重建與心理教育對于災區(qū)的重建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研究和規(guī)劃實施災后心理重建與心理教育工作就擺在了我們心理研究與咨詢工作者面前。為此,西南交通大學心理研究與咨詢中心的心理工作者及時深入災區(qū),對災后如何進行心理重建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實踐。
一、災后心理重建與心理教育的意義
1.開展災后心理重建與心理教育是廣大受災群眾的心理需求
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受災的群眾除了物質財產損失慘重外,心理上也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大地震對人們心理的傷害除了產生恐懼、害怕感外,還會帶來失眠、易怒、過度警覺、驚嚇、坐立不安、心跳加快等身體異常反應,更嚴重的會影響人對社會的認知,如顛覆人的善惡標準等。面對大的災難,無論是災后幸存者、救援者還是離災區(qū)較近的人群,都有可能會產生心理陰影。有些人會出現急性心理創(chuàng)傷,一部分人在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下能很快地恢復心理創(chuàng)傷,但仍有一些人的心理創(chuàng)傷會持續(xù)很長時間。對于心理創(chuàng)傷嚴重者如不及時進行干預和心理教育,其心理陰影會導致他們性格改變甚至產生極端行為。
汶川大地震帶來的心理沖擊,家破人亡的場景,已經遠遠超過了常人心理承受的強度,特別是兒童、青少年等心理尚未成熟的群體,地震對他們的沖擊更為明顯。據我們對災區(qū)部分中學生的調查(對震后一個月內的災區(qū)2所中學450名學生進行調查)顯示:“想起地震,內心就非常痛苦的”占39.5%,“感情變得麻木的”占6.0%,對“未來沒有遠大的設想的”占6.6%,“變得很警覺,沒有安全感的”占41.1%。由此可見,地震給災區(qū)群眾帶來的心理傷害是長久的。因此,開展災后心理輔導和心理教育是廣大災區(qū)群眾的心理需求。他們需要撫平內心的傷痛,去迎接新的生活挑戰(zhàn)。
2.開展災后心理重建與心理教育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
在此次抗震救災中,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高度重視災區(qū)人民的心理健康,多次強調要做好災區(qū)群眾的心理輔導工作,重建后的災區(qū)應該是一個人人都心理和諧的新家園,因此注重災后的心理重建與心理教育是建設和諧心理的重要渠道。
“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健康”。沒有心理和諧的社會不是真正的和諧社會。和諧社會包括人自身身心關系的和諧、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和諧。其中“人的和諧”是核心,構建和諧社會,根本的著眼點是人。人只有心理健康了,才會有積極的情緒、向上的理想信念、正確的價值觀和高尚的精神道德追求以及堅強的意志,才能不斷激發(fā)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保持社會前進的活力;才能合理地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充分調動激發(fā)出他們心理的潛能,使他們積極參與到災后重建工作中去,真正做到融入集體、融入社會、融入自然,從而走向真正的和諧社會。因此,注重開展災后心理重建與心理教育對于震后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重要的作用。
3.開展災后心理重建與心理教育是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要求
震后心理教育是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科學的規(guī)劃。在制定和實施心理援助與教育中,我們要堅持從科學心理學出發(fā),有步驟、有秩序地實施心理援助與心理健康教育。針對當前災區(qū)心理援助出現的無序與混亂,堅持科學發(fā)展觀尤為重要。
科學發(fā)展觀是災后重建的指導思想??茖W發(fā)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以人為本,在災區(qū)重建中就是要關注廣大災區(qū)群眾的心理需要,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有組織、有系統(tǒng)地開展心理輔導。堅持對每一個人不論男女老少決不放棄、不拋棄,同時,在災后心理援助中尊重災區(qū)群眾的權益,保護他們的心理安全,使其免受第二次創(chuàng)傷。比如被太多人關注的敬禮娃娃——郎錚,已出現二次心理創(chuàng)傷。反復回憶地震時的情景讓郎錚瀕臨崩潰,他開始拒絕訪問。北川中學許多學生也在反復回憶地震時的情景中出現各種心理癥狀。這些情況就是沒有做到以人為本的表現。以人為本就是要尊重生命。
二、災后心理重建的目標
所謂震后心理教育是指針對在地震中感受到恐懼、害怕的人群,基于社會心理規(guī)律采用心理教育、心理疏導等技術手段幫助他們整合內心的資源,科學地應對地震帶來的種種壓力,以達到適應新環(huán)境,撫平傷口的目的,從而實現他們心理健康的重建與發(fā)展。從目標層次上講,震后心理教育分為四個目標層次:消除恐懼、應對壓力、增強自信、獲得力量。
1.消除恐懼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面對如此大的災難,產生恐懼感是所有人的正常反應。適度的恐懼感能提醒個體警惕身邊的危險,這是長期進化所遺傳下來的保護機制。一般情況這種保護機制都是在一個合理的程度內,但這次地震作為一個突如其來的強大的刺激使這種機制一下子達到最高值,使生理上的極度恐懼感不能降下來,就如橡皮筋用力過猛的拉扯就會喪失彈性一樣,雖然人們已清醒地意識到地震危險已經過去了但仍感到恐懼,覺得處處都不安全。因此,在這個目標層次要采用生物反饋技術等手段使災區(qū)群眾生理上的恐懼感降下來,恢復他們防衛(wèi)機制的彈性。
2.應對壓力
生理上的恐懼感消除后,人們就要面對地震帶來的種種壓力,比如喪失親人、家園被毀、身體殘疾等等社會生活層面的問題。在這個層次上的心理教育就要配合社會政治、經濟上的重建措施,同時加強對災區(qū)群眾應對壓力的技能和知識的傳授,讓廣大災區(qū)群眾學會應對種種壓力。
3.增強自信
自信是人生的基石。地震摧毀了災區(qū)的一切,也給災區(qū)群眾的自信造成了強大的沖擊。我們知道,地震造成的困難是暫時的,但如果一個人失掉了自信,那么他的人生道路將是困難重重。因此,震后心理教育就是要幫助災區(qū)群眾重拾生活的自信。
4.獲得力量
地震是一場災難,災后心理教育的根本目標就是要幫助受災人群整合地震中經歷,把消極的和積極的經驗整合到人格中來,使其成為心靈財富,幫助他們戰(zhàn)勝生活中的種種困難。
三、災后心理重建的階段特點與工作重點
1.情緒應對與情緒恢復階段
災后心理重建的第一階段是情緒應對與情緒恢復階段。這個階段大約會持續(xù)到震后一個月。這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廣大災區(qū)群眾出現了強烈的情緒反應:恐懼擔心,害怕地震再次來臨,或者有其他不幸的事降臨到自己或家人身上;迷茫無助,不知道將來該怎么辦,覺得世界末日即將到來;悲傷,為親人或其他人的死傷感到悲痛難過;內疚,感到自己做錯了什么,因為自己比別人幸運而感到罪惡;憤怒,覺得上天對我不公平,覺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照顧;失望和思念,不斷地期待奇跡出現,卻一次次地失望等等。個體的腦海里重復地閃現災難發(fā)生時的畫面、聲音、氣味;反復想到逝去的親人,心里覺得很空虛;失眠,噩夢,易驚醒;沒有安全感,對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感到緊張,等等。
需要強調,以上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大部分災區(qū)群眾的反應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漸漸減弱,像哀傷、思念這樣的情緒可能會持續(xù)得長久些,但不會對他們生活造成太多影響。
這一階段主要工作是拯救生命,心理援助方面的重點是穩(wěn)定災區(qū)群眾情緒。重點關注的對象是廣大災區(qū)群眾和深入災區(qū)的救援人員。主要采用一些情緒宣泄疏導的手段。
2.自我探索與環(huán)境適應階段
這一階段是地震災區(qū)群眾已經脫離了生命危險,開始重新建設家園,重建生活的階段。這個階段時間從震后一年到幾年不等。特點是地震的危險已經過去,怎樣讓災區(qū)群眾適應地震后生活,是心理研究與咨詢工作者工作的重心。由于地震的破壞,有人家園被毀,有人背井離鄉(xiāng),有人落下殘疾,有人失去親人,而隨著社會的關注慢慢的衰減……面對這一切生活還要繼續(xù),因此,心理重建工作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們要引導廣大災區(qū)群眾適應現實,從單純受援者變?yōu)樽约杭覉@的建設者,重新找回自我,找回內心的自尊自信,自強自立,重建家園。
3.心靈重建與人格升華階段
此階段的心理教育是引導災區(qū)群眾感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整合在地震中表現出來的精神,使其內化為人格的一部分,使我們更有力量應對今后的挑戰(zhàn)。
四、災后心理重建與教育的主要策略
1.情緒調節(jié)技術的學習
所謂情緒調節(jié)廣義上是指個人根據內在或外在的信息處理過程來監(jiān)督、評估、調節(jié)情緒反應。簡單地說,情緒調節(jié)是指個體對情緒發(fā)生、體驗與表達施加影響的過程。還有研究者認為,情緒調節(jié)是一個放大、削弱或維持情緒反應強度的過程。不管哪種定義,情緒調節(jié)技術在震后心理教育中都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災區(qū)群眾通過情緒調節(jié)技術的學習,可以消除他們因地震造成的恐懼感;另一方面災區(qū)群眾又可以在今后生活中增加應對壓力的技能。在地震后的初期,普遍形成一種病態(tài)的心理防衛(wèi)機制,人們不愿接受現實,使用較原始而幼稚的方式應對挫折情境,還有回避、壓抑、反向、自責、攻擊他人或自殘自虐等等。在這一階段,我們心理咨詢工作者需要采用安慰和鼓勵的形式,幫助災區(qū)群眾調節(jié)情緒,使他們恢復到理性狀態(tài)。安慰和鼓勵的形式有時候不需要過多的言語,有時候一個眼神,或者一個擁抱或輕輕拍一下肩膀,甚至是默默地陪著受災人員,都可能讓受災人員有一種安全感。
對于已經有了比較強烈災后恐懼癥的人員,可以采取心理學上的“系統(tǒng)脫敏法”進行治療,即采用一種行為矯正的方法。比如一個人地震后對床有恐懼感,要對他進行矯正就應讓他嘗試一種新的行為模式。如當他躺在床上產生恐懼心理時,可讓他盡量放松心情,想象一些美好的事物來代替恐懼的心理,這時最好有家人陪伴或選擇在白天進行。
此外,一種循序漸進法也值得嘗試:將恐懼的程度排成列表,從剛好能引起恐懼的刺激開始,由弱到強的克服。比如某人在地震后不敢住在高層或恐高,我們可以嘗試讓他從站在一樓開始體驗。當他站在一樓時,即使有出汗、顫抖等恐懼的現象,也不要退卻,因為站立一段時間,他發(fā)現樓其實沒有倒下來,一切都沒有像想象中的那么嚴重,然后漸進到二樓、三樓、四樓……一直到自己所居住的樓層,在整個過程中可以通過協(xié)調呼吸、想象美好事物等心理暗示來進行。還有一種治療方法就是轉移注意力,用其他的美好生活將過分的焦慮祛除,以消除恐懼,建立起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2.應對災害技能的學習
在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中,安縣桑棗中學在地震中卻沒有人員傷亡,沒有出現踩踏事件,原因是這所學校定期進行應急訓練和逃生訓練。這確實值得我們借鑒。面對同樣的地震災害,人們的心理反應同人們平時的訓練有極大的關系。定期的生存能力訓練,能夠提高我們應對災害的心理和技能,當真正面對災難時,我們有充分和必要的心理準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人們手足無措。因此,我們要有意訓練個體的生存能力,包括體育鍛煉、勞動、野炊野營、爬山、逃生訓練等。定期進行安全常識培訓和技能訓練,如去部隊軍訓也是很好的預防課程。同時,我們平時應多學習和掌握一些預防相關災害的知識,以不斷拓寬自己知識的儲備,當一些災害來臨時,我們可在災害面前保持一份從容鎮(zhèn)定的心態(tài),去面對它。
3.健全人格的塑造
一次災難的損失程度,不僅取決于災難本身的破壞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受災者的承受能力。災難既是對人身體素質的考驗,又是對人心理素質的挑戰(zhàn)。由于個人心理素質的差異,心理健康水平的不同,在災難面前,會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在災難面前,心理健康者會主動采取一些積極的應對措施,用全面和發(fā)展的眼光,從消極中看到積極,這對于災后心理危機起到了正面的緩解作用。而心理不健康者往往會采取一些不恰當的應對措施或者消極的自我防御機制,這些消極自我防御機制只能暫時緩解痛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完善的人格在心理應對中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我們有必要從孩子抓起,以培養(yǎng)孩子堅強的意志、高尚的情操和優(yōu)秀的個人品質,引導人們在面對突發(fā)災難時保持正常的心態(tài)和情緒,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從根本上構筑預防產生災難心理危機的堅固防線。
4.價值觀的引導
價值觀是對人生價值的根本看法。人生價值觀問題,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生目的和人對社會的關系的問題,也可以說人怎樣生活才算值得,怎樣生活才有意義的問題。它是人生觀的核心。價值觀對一個人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在震后心理教育中加強價值觀的引導,幫助受災人群正確的認識生命、認識自然、認識社會。在危難面前,不惜一切代價地救人!有一線希望盡百倍努力地救人!面對同胞罹難,設全國哀悼日,國旗為平民而降!舉國為同胞而哀!面對受傷群眾,中央領導人發(fā)出最高指令:“盡最大努力搶救傷員生命、醫(yī)治群眾病痛”。這一切顯示了生命的最高價值,彰顯了生命的無上尊嚴。溫家寶總理在綿陽九州體育館看望地震孤兒時說:“別哭,別哭,你們幸存活下來,就好好活下去”。寥寥數言,卻充分表達了黨和政府對受災群眾的關懷、安慰和鼓勵。因此地震后期,要引導人們面對現實,自立自強,化悲痛為力量,用我們勤勞的雙手重建家園。
5.改變認知偏差
同樣面對地震災害,一些人視其為災難,終日悲觀,心灰意冷,認為人類無力改變和抗拒震后帶來的一系列棘手的問題;而另外一些人,面對這樣的天災雖然也會產生痛苦悲泣、悲觀失望的情緒,但在客觀認識震災后,又重新樹立起生活的信心和勇氣,甩掉一切悲觀的情緒,重振精神投入到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實際行動中。如此迥異的認知差異,源自于不同的認知評價因素。許多實驗和調查都有效地說明了應激源對個體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對應激源的認知評價,而認知評價又取決于個體的生活經歷、個性特征、知識水平、社會地位、行為準則、期望水平等。因此,我們要正確理性地認識地震災難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改變對地震的認識偏差,盡快適應和面對災后的現實情況。我們雖然無法阻止地震災害的發(fā)生,但是我們有智慧的頭腦、勤勞的雙手和排除萬難的決心,這一切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就會激發(fā)我們頑強的斗志,提升我們應對災難的能力,使我們戰(zhàn)勝一切困難。
責任編輯 舒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