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領(lǐng)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边@就是說,在語文課堂上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善于傾聽學生說出不同的感受和見解。但是,現(xiàn)在有些老師對尊重學生的理解產(chǎn)生了偏差,漸漸走入了誤區(qū)。下面,筆者就此談幾點意見:
一、 “想到什么就說什么”
一位老師執(zhí)教《燕子專列》,在讀了課文最后一句話“燕子在車廂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類致謝”后,讓學生說說燕子可能會說些什么?孩子們議論紛紛,有的說:“燕子感謝人們讓它們重生?!崩蠋熭p輕點頭;有的說:“感謝風雪,如果不遇見風雪,現(xiàn)在就不能夠坐上舒適的列車,還要辛苦地飛?!崩蠋熞草p輕點頭;還有的說:“感謝自己,因為自己的幸運,讓人們找到了我,所以才得救了?!崩蠋熑暂p輕點頭說:“好。”
現(xiàn)在有的課堂就是這樣,“學生想到什么就說什么”,老師一概認可,甚至還為自己的課堂有那么多不同的見解而沾沾自喜。然而,從上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的感悟盡管都帶有個性色彩,但“感謝風雪”“感謝自己”顯然是對文本價值的曲解。像這樣的“什么都可以的教法”,會使孩子在繁雜的觀點中迷失方向。
二、 “想的真不一樣”
一位老師上《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時,讓孩子們說說在唐僧、孫悟空和白骨精中最喜歡誰。孩子們有的說是孫悟空,因為他機智勇敢;也有的說是唐僧,因為他仁慈寬厚;還有一位學生說是白骨精,因為她很執(zhí)著頑強,敗了再打。此時,另一位學生還說白骨精很孝順,把老母親也請過來吃唐僧肉。聽了這樣的解讀,老師大加贊賞:“你真聰明,想的和大家不一樣?!?/p>
想的與別人不一樣就是創(chuàng)新嗎?白骨精的“執(zhí)著” “孝順”是建立在吃人的基礎(chǔ)上,這是反人文的“執(zhí)著”和“孝順”,而老師竟對此大加贊賞。只強調(diào)文本解讀的多元化,一味追求標新立異,無視語文的人文性,會使文本的價值目標逐步異化。這樣的語文課堂是危險的,學生的創(chuàng)新是可怕的。
對文本進行有效的多元化解讀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也是一道難題,它不僅需要教師潛心鉆研文本,讀出文本背后蘊涵著的層層深意,更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用足夠的教學機智去捕捉學生瞬間迸發(fā)的靈感。
一、 在“孰是孰非”中凸顯“是”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各抒己見,教師也要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特別是在真假、善惡、美丑的是非問題上要旗幟鮮明地加以褒貶,發(fā)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絕不能在尊重學生的幌子下放棄教書育人的職責。
四年級的學生讀了《皇帝的新裝》后,老師問:“你最欣賞的人是誰?”一位學生舉手說:“我最欣賞那個小男孩,因為只有他敢說真話。”另一個學生接著說:“我最欣賞那兩個騙子,他們那么聰明,知道大家都不肯說真話,用這種辦法掙到錢?!币皇て鹎永?,學生們議論紛紛,這位老師示意大家安靜,然后說:“同學們,這兩個騙子給皇帝做新衣,天真的孩子說出實話后,對此大家心里怎么想?”學生們思考后,都說:“真的什么都沒有?!薄暗拇_是騙子?!崩蠋熃又f:“騙人的‘聰明’是不堪一擊的,最終會被人們看破、痛恨,那你說,這樣的人你還喜歡嗎?”“不喜歡!”學生異口同聲地說。這位老師在學生的觀點發(fā)生偏差的時候,耐心引導。我覺得這一過程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對學生錯誤認識的糾正,更在于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發(fā)揮了語文課應有的基本功能。
二、 在“孰主孰次”中凸顯“主”
就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多元反映,教師在評價中除了要尊重他們的差異、允許他們自由表達思想觀點外,教師還要分清文本的主次,體現(xiàn)文本的價值。
如教學《秦始皇兵馬俑》一課后,一位老師對學生說:“面對浩浩蕩蕩的秦始皇兵馬俑,你最想感謝誰?”有的說:“我感謝古代勤勞而智慧的勞動人民,是他們創(chuàng)造了奇跡?!币灿械恼f:“我最想感謝秦始皇,因為沒有他,就沒有兵馬俑,是他創(chuàng)造了這個奇跡?!边€有的說:“我要感謝的人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兵馬俑的人,是他讓這個世界奇跡重見天日?!边@些觀點有理有據(jù),無可厚非,但就文本本身價值傾向而言,無疑第一種說法更有積極性,是深層對話文本的產(chǎn)物。
對話文本,我們鼓勵個性化的聲音,但是教師要善于傾聽,仔細分辨,使文本的主流目標始終處在其應有的地位,切不可在精彩紛呈的課堂中丟失了文本解讀的根本意義。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h五汛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