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考》選自豐子愷先生的《緣緣堂隨筆集》。文章記述了作家本人送一群小學生到杭州考初中的經(jīng)歷,展示了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生活,以及純真、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表達了作家對兒童的關愛,對兒童世界的向往之情?!保ㄌK教版《現(xiàn)代散文選讀教學參考書》)
是這樣的嗎?
筆者在備課及教學過程中也試圖將教學參考書上的說法“灌輸”給學生,卻無法說服自己?!端涂肌返闹髦妓坪醪皇欠从硟和摹疤煺鏍€漫”與“純真”,而是表現(xiàn)那個扭曲社會下的“病態(tài)的孩子”。
文中第二段有這么一句話:“我名為送考,其實沒有什么重要責任,因此頗有閑散心情,可以旁觀他們的投考?!弊⒁狻芭杂^”這個詞,什么是“旁觀”呢?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還是“冷眼旁觀”?“袖手旁觀”?《送考》是豐子愷1934年9月10日寫于西湖招賢寺,而早在1927年11月,他就從弘一法師皈依佛門。“豐子愷散文創(chuàng)作較其他作家不同的是,他始終以藝術家的眼光對世間百相進行哲學思考,在溫柔敦厚的藝術氛圍中滲入佛理……”(李力《瑣屑平凡、率真純情——論豐子愷的散文特色》)所以,我認為《送考》更多的是對兒童原本純真、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因社會的熏陶而變得面目可憎的一種批判。
試看作者的春秋筆法。
“萬一考得取,可以爬的高些。省立學校的‘省’字仿佛對他們發(fā)散著無限的香氣,大家講起來不勝欣羨的?!保ā端涂肌罚┮粋€“爬”字,把學子們追求功名的“丑態(tài)”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仿佛對他們發(fā)散著無限的香氣”“不勝欣羨”是作者極端看不起的。
“考取省立學校的人尤加起勁,跑路不嫌勞累,置備入學的用品也不惜金錢。似乎能夠考的進去,便有無窮的后望,可以一輩子榮華富貴,吃用不盡似的?!保ā端涂肌罚┴S子愷對學子們那種“學而優(yōu)則仕”“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讀書價值觀是大為不屑的。
“有幾個十二三歲的女孩子,愁容滿面的上車,好象被押赴刑場似的,看了真有些可憐?!保ā端涂肌罚┲档每蓱z的是什么呢?也許是這么小小年紀卻把考試看得那么重要,似乎把身家性命全寄托在這一“考”上,所以后面不無諷刺地寫道:“許多童男童女,各攜了文具,帶了一肚皮‘穿山甲喜歡吃螞蟻’之類的知識,坐黃包車去赴考?!?/p>
明明每個人都想考取,卻一個個假惺惺的,“男的孩子高聲地叫:‘我橫豎不取的!’女的孩子恨恨地說:‘我取了要死!’當考試發(fā)榜時,因看成績的教師遲遲不來,便“有的女生背地了罵他‘死掉了’,有的男生料他‘被公共汽車碾死’”。多么惡毒的語言!這是體現(xiàn)孩子們“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表達了作家對兒童的關愛,對兒童世界的向往之情”?
[作者單位:江蘇沛縣湖西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