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過實踐摸索,筆者切身體會到: “細節(jié)是一切文學藝術表現(xiàn)力的關鍵所在”,從探究細節(jié)入手,就能打開語文教學新局面,開辟一條通向高效課堂的道路。
現(xiàn)結合教學實踐,談談一己心得。
在蘇教版高二年級選修課程《〈史記〉選讀》的教學中出現(xiàn)了困難:文言文學習任務驟然集中且加重(翻譯、背誦的質與量均要求較高),學習時間長,學習難度大,往往是教師疲于進度,學生疲于應付,課堂沉悶,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即使有 “師生互動”,也大都是簡單的文句翻譯或語法分析。教師對故事情節(jié)的講解大都照本宣科,人云亦云,沒有新意??傊?,缺失了文言文教學中應有的文學味的咀嚼,史學味的思辨,學生收獲不大。
在《淮陰侯列傳》教學過程中,經(jīng)過深入研究,筆者以文中表現(xiàn)人物神態(tài)的詞語為抓手,品味、解讀細節(jié),從神態(tài)到心態(tài),從心態(tài)到性格,從性格到形象,學生參與熱情高,課堂收效豐。具體說明如下:
一、 找出文中或直接或間接表現(xiàn)韓信神態(tài)(加點詞)的句子。
① 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② 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p>
③ 于是信孰視之,俯出胯下,蒲伏。
④ 韓信……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⑤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
⑥ 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⑦ 淮陰侯……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
⑧ 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二、 讓學生結合課文內(nèi)容,緊緊圍繞這些句子中加點的關鍵詞(細節(jié))就課堂主問題——韓信是一個什么形象——展開討論交流,并得出探究結論。
三、 趁熱打鐵,拓展延伸。順勢引導學生用此法探究一下文中劉邦的形象。
由于探究的對象一下子縮小到具體且微小的幾處“點”(細節(jié))上,學生消除了畏難情緒,各種高論、妙論紛紛涌現(xiàn):
1. 從韓信的喜怒等情緒變化上可以推知他是一個情感豐富且易流露內(nèi)心想法的人,可以看出他有單純的一面——政治斗爭經(jīng)驗不足,最后“乃為兒女子所詐”即為明證。
2. 從這些詞語先后出現(xiàn)的順序可以看到韓信的人生歷程:從少年落魄到青年得志再到中年失意,仿佛是古代很多風流人物的縮影,令人感慨不已。
3. ①句中的“怒”本不合常理,在朋友家“蹭飯”多日,被婉拒后本應知趣識相地離開,可他竟然“怒,竟絕去”,這不正說明了他原本就沒打算白吃白喝別人的,他日若遂了凌云志,必當知恩圖報,加倍償還嗎?②句是這種理解的又一佐證,再結合后文所述對漂母的厚報,這些都說明了韓信的為人遠非一般市井無賴可比,若再結合③句所體現(xiàn)出來的冷靜理性、能屈能伸,自然可以看出韓信少年時的遠大志向。
4. ④句中的“大喜”說明韓信雖然長于用兵謀略,但對于敵方能否按自己的意圖行事并無十足把握,就“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而言,他對敵方的了解并不充分,只能說是敵方的失誤成就了他的勝算,也可以說是他的運氣好,碰到了一個并不高明的對手(未能聽從屬下的神機妙算而兵?。绻锌扇≈幍脑?,那就是他用兵大膽且“兵行詭道,邪亦勝”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指導思想,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他孤注一擲、勇于冒險的特點,有點兒賭徒的感覺。戰(zhàn)國時期多有類似之戰(zhàn)例。
5.把 ⑤⑥⑦⑧四處細節(jié)整合起來就不難看出韓信的人性弱點,即“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在敵我矛盾尖銳的時候,他出手迅捷,果斷干脆??僧斔蒙碛谧约宏嚑I的內(nèi)部矛盾漩渦時,則不能準確預見出危險的來臨,一再錯失良機,終致殺身之禍。在這一點上,表現(xiàn)出一種軟弱和妥協(xié)。他本不應該發(fā)出“豈非天哉”的慨嘆——老天不是沒有給過他機會,甚至不止一次地給他機會,但他沒有及時抓住(這和項羽烏江自刎時“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悲嘆如出一轍)。他不是敗給了他深為不屑的“兒女子”,而是敗給了自視甚高的自己。
6. ⑥⑧句特別有意思,學生的探究興趣最濃。從字面看并沒有直接表現(xiàn)韓信神態(tài)的詞語,可是作為韓信最后的告白,一定是百感交集,感慨萬千。于是,探究的重點自然就落在他怎么“曰”這一細節(jié)之上。筆者在句中加了個括號——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然后請學生探究交流,試著在括號里填上一個最恰當?shù)谋硎旧駪B(tài)(或心態(tài))的詞。由于前面的一系列鋪墊工作較為充分,學生們七嘴八舌,填了很多他們以為最恰當?shù)脑~。比如:“悔” “罵” “怒” “嘆” “默然” “黯然” “忿然”等等,筆者趁勢加以點撥:“老師覺得還不能算是最恰當?shù)模埓蠹易⒁饬硪惶幖毠?jié),句末的感嘆號有何意味?”經(jīng)過短暫的思考,學生很快領悟過來:此處能充分表現(xiàn)出韓信臨死時心情的復雜。這種死法定然是他做夢都萬萬想不到的,又急又氣,又悔又恨,歸結于一處,非“恨”一詞不能道出其真實心境!對此結論,學生紛紛鼓掌叫絕,頗有大徹大悟之感!
7. 對以上探究,從神態(tài)到心態(tài),從心態(tài)到形象學生的探究成果豐富,超出了筆者的預想?;蛟S,這就是細節(jié)探究的魅力所在,這就是課堂教學的高效所在——師生都興趣盎然地動了起來,都積極地發(fā)現(xiàn)問題并尋求解決的方法,都及時地總結學法上的技巧規(guī)律,都有沉甸甸的收獲感、充實感和幸福感,不僅有知識上的,更有思想上的。這不正是語文課堂教學所追求的目標嗎?
之后,學生意猶未盡,又沿用此法(從細節(jié)探究入手的學習技巧),順利解決了對文中劉邦的形象問題。補充說明如下:
一、 找出文中或直接或間接表現(xiàn)劉邦神態(tài)(加點詞)的句子。
①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
②高祖……見信死,且喜且憐之,……
二、 如前法探究交流,小結劉邦的心態(tài)及形象。
① 劉邦的笑有何深意?這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笑,而是一種來自于對韓信功高蓋主戒備的笑,劉邦強烈預感到潛在的重大危險后暗含殺機的笑。同時,這笑中也含有能將韓信拿下的樂觀自信。該處細節(jié)似小實大,一個“笑”字就揭示出韓劉二人的矛盾注定不可調(diào)和,韓信悲劇命運的種子早已埋下,劉邦在處理政治斗爭時的老辣與圓滑可見一斑。
② 劉邦的“喜”當然是一種鏟除心頭大患之后的過望大喜,“喜”與前面的“笑”相互映襯,耐人尋味。但是后面的“憐”再次提醒我們,劉邦絕非等閑之輩,他深知韓信是古往今來不可多得的將才,沒有韓信就沒有他劉邦的天下,但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中,把韓信鏟除是政治大局的需要,為了剛打下來的江山長久穩(wěn)固,為了徹底消除心病,韓信必須得死,即便他沒有謀反之心,叛亂之舉,也要消滅。“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韓信的“謀逆”從某種程度上“配合”了劉邦一下,使得他的被殺顯得“名正言順”,就個人感情來說,劉邦有些惻隱之心。當然,也不排除劉邦最后再利用一下韓信被戮事件,故意演戲給人看,意在向人表明殺韓信并非其本意,是韓信自尋死路,他還是很愛惜人才的,他不是那種狡兔死后就烹走狗的人,從而樹立其“明君圣主”的“光輝”形象。
三、 教師再次點撥,諸如此法在《魏公子列傳》和《刺客列傳》中均有體現(xiàn):如前者所記侯生、朱亥兩人的“笑”,后者所載田光、荊軻兩人的“笑”,都分別有其深意,學生可以課下自行探究交流,加以驗證。
至此,細節(jié)探究的結果令人吃驚!這些研究成果真正是由學生通過自身努力而獲得的。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充分利用了教材,挖掘了教材,理解了教材,既走進了教材又能脫跳出來,學得靈活,學得深入,學得高效。
細節(jié)探究先由“點”突破,延伸至“面”,再由“面”前后勾連,構成“體”,“點、面、體”形成認知規(guī)律與流程。學習起來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興趣為先、探究為主、開放交流、收放自如,個性化成果多,課堂面貌煥然一新,教學效率明顯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師大附中江寧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