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閱”與“讀”的高度統(tǒng)一。如何處理好“閱”與“讀”的關系,使“閱”與“讀”有效結合,是提高閱讀教學質(zhì)量的關鍵。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常常將自由朗讀放在首位,筆者認為不妥。
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斷:
師:早就聽說咱們班的朗讀水平很高,今天由我跟大家一起學習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一讀課文,注意讀出人物的個性,同時請大家邊讀邊思考黑板上的幾個問題。開始!
于是學生讀得抑揚頓挫,讓聽者無不為之動容。等學生讀完,教師就黑板上的幾個問題提問,學生的臉上一片茫然,重又回到默讀的狀態(tài)。
以上情境是我們課堂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其實閱讀教學不同于朗讀教學,新課一開始就叫學生放聲朗讀不利于學生思考,因為此時他們的注意力只在如何將文字讀出聲來,而不去關注文字背后所隱藏的深刻含義,充其量只是“小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其實語文閱讀教學應該關注學生是否讀懂了課文,而這個“懂”恰恰是在“閱”的過程中完成,即邊看邊想,不說話不出聲,也就是默讀的過程,就是葉圣陶所強調(diào)的“潛心會文”。只有在弄懂文章意思的基礎上再朗讀,才有效,也才能達到《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的要求。而這種“讀”是在充分“閱”的基礎之上。
新課一開始教師應該就課文重點內(nèi)容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沉浸到“閱”的過程中去。在閱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的寫作方法,推想重要詞句的內(nèi)涵,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因為有了明確的目的,學生自然而然全身心地融入到文章中去了。此時,每一個問題都在不斷地刺激學生的大腦,增加他們挑戰(zhàn)困難的興趣,啟迪他們的心智,進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在學習新課的過程中,不僅要學會思考,還要學會感悟。感悟是學生憑借對語言及其語境的直感,獲得某種印象或意義的心理過程。它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墩Z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的確,教師不能用講解代替學生的感悟,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閱自悟,邊“閱”邊想,只有通過思考才能做到有感有想,也才能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在“閱”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不提任何要求,只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領悟句子的內(nèi)涵,體會句子的準確表達,然后相機提問,這種方法有利于學生全面理解課文。
《秋天的懷念》一文讓我們感受到一位無私、偉大、讓人震撼的母親的形象。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道:“我活著還有什么勁!”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學生深刻感受到了母親那顆顫抖的、滴血的心,感受到了如此深刻、厚重的母愛。他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情感得到了升華,此時再朗讀課文,自然讀得聲情并茂,潸然淚下。讀著它,學生產(chǎn)生了情感上的共鳴,人世間美好的親情在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激蕩,生命的底色又抹上了亮麗的一筆。
此刻的學生朗讀,放在熟悉課文之后,自然提高了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再現(xiàn)能力,也增加了學生的積累。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市興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