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幼時記趣》簡說:
[教學設計]
一、 自主學習:本文是學生初中階段語文書上第一篇文言文,較為淺顯,應以學生自學為主。自學時應引導學生對照注釋,查閱有關工具書,讀準字音,疏通文字,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二、合作學習:待學生自學之后,讓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把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不懂的地方通過討論解決。然后復述課文,并說說自己最喜歡哪些句子,為什么?最后,引導學生講述一下自己“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童年趣事。
三、探究學習:每個小組提出一個問題,大家一起研究解決。
[問題舉例]
1.“物外之趣”是如何產(chǎn)生的?
2.寫心情的句子有什么作用?突出什么情趣?
3.為什么平常的土墻根給幼時的“我”帶來無限樂趣?試結(jié)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先生對百草園中矮矮的石墻根一帶的描寫進行解釋。
四、課外作業(yè):寫一篇“觀察記趣”的短文,突出“物外之趣”。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只是起了主持人的作用,對學生的回答不是不置可否就是頻頻點頭,要么就是廉價的褒揚評價,沒有一句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
案例《愚公移山》片斷簡說:
一位教師在設計《愚公移山》教案時這樣提問:“愚公不愚”,這是多少年來人們對愚公的高度評價,下面請同學們談談自己對愚公的看法。有位同學說:“我認為愚公其實很愚蠢,把家搬了不就得了?或者打條隧道也可以呀!再說,也不用將土石運于渤海之尾,平鋪在地上也行呀!大家再想呀,他這樣挖山不止,豈不是在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嗎?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要是我,就把家搬到山上,帶著一家老小開荒種田,讓太行、王屋二山瓜果飄香,牛羊成群,豈不樂乎?”……對這位同學的見解,該老師是這樣評價的:多么富有創(chuàng)意的見解!
不難看出,上述兩個案例教師之所以這樣設計和處理都是想充分體現(xiàn)新課程中“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獨特的情感體驗”的先進理念。但是《幼時記趣》的教學設計犯了“談講色變”的錯誤,學生自學來自學去,討論來討論去,探究來探究去,就是沒有上升到“是觀察促進了聯(lián)想和想象,觀察越細致,聯(lián)想就越豐富,想象就越奇特”的高度,從而使課文所蘊含的精華不能為學生所理解和掌握,從“滿堂灌”“一言堂”變?yōu)椤霸撝v的也不講了”?!队薰粕健返摹岸嘣庾x”出了問題,雖然《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獨特的情感體驗”,但其前提是“應該重視文本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并不等于盲目認同。對愚公的認識,那位同學從根本上忽視了文本的寓言特質(zhì),片面地“以今律古”,提出了諸如搬家、挖隧道、旅游開發(fā)等所謂的創(chuàng)見而徹底否定愚公精神。面對這些觀點,教師卻簡單地以“富有創(chuàng)意”予以肯定而不去甄別、分析,致使錯誤讀解因披著“新課改”的外衣而得到了“褒揚”。
誠然,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我們的教師遇到的困惑確實越來越多。例如,上文提到的新課標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那還要不要教師的“講”?新課標要求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倡導文學作品的多元解讀,而有時學生的見解未必正確,那教師是否要糾正錯誤,給出正確答案?這些困惑引起我的許多思考。
困惑思考一:要求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那還要不要教師的“講”
新課程強調(diào)轉(zhuǎn)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留出更多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那么,課堂上教師還要不要“講”?這是課改出現(xiàn)的新問題。怎樣認識這一問題呢?今天,無論是語文教師還是社會輿論,幾乎都把教師“講”的課堂教學方式視為“滿堂灌”而予以否定?!皾M堂灌”之所以成為一種帶貶義的教學方法遭到非議,是因為它只滿足于一味地向?qū)W生傳輸信息而完全不顧及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由于沒有或難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從而使教學過程難以產(chǎn)生互動效應,致使教師傳輸?shù)男畔⒌男Ф却蛄苏劭?。況且,《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并要求:“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由此從表面上看,“講”的教學形式是要不得的。
但是,語文課程及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它決定了“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首先,語文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旨在通過對這些作品的解讀,提高人文素養(yǎng),陶冶美好情操。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這種提高和陶冶往往是隱性和漸進性的。正是由于語文課提供給學生的閱讀文本具有豐富的情感性和人文性,這種信息傳輸更注重閱讀者的心靈感應和情感共鳴。因此,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依賴講課者的睿智而動情的講析,便成為一種同樣必要的條件,教師的話語內(nèi)容不僅是對文本信息的一種反饋,也是與學生交流并進行指導的不可或缺的資源。
其次,語文課是以課堂審美教育為主要形式來體現(xiàn)其特有的美育功能的。課文選用飽含豐富情感的文章,教師將自己的情感體驗融入對教材的分析處理之中,從而形成強烈的美感力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撥動學生的心靈之弦。顯然,這種分析處理是需要相應的支持和時間保證的。而作為一種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對作品的講析則為此提供了契機,它能讓學生更自然地進入強烈的情感體驗狀態(tài),從而以情促教。而當今一些教師在上閱讀課時只是滿足于充當討論的組織者,教學形式制約了教師的角色定位和情感投入,這就有可能削弱語文課審美教育的力度。
再次,從教學過程來看,對文本的解讀感悟,不僅需要語言知識、讀者生活和文化積累,而且需要閱讀者對自身擁有的信息進行加工整合的能力。而老師作為“熟練的閱讀者”這方面顯然優(yōu)于學生,老師接受過專業(yè)訓練且借助各種資料對要解讀的文本進行過認真的準備,擁有相對高質(zhì)量的信息及較強的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得他們有可能使傳輸信息達到高效或優(yōu)化。而對于學生來說,由于人生閱歷短淺,基礎知識薄弱,尤其是文學底蘊匱乏構(gòu)成了他們解讀作品的障礙。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參與學生的閱讀實踐,使雙方產(chǎn)生心靈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互動。教師的“話語”能讓學生受到感染,教師的激情能讓學生產(chǎn)生共鳴,這實際上是實現(xiàn)一種深層次的對話。
要做到這一點,應注意解決如下問題:
一是需要對所“講”的文本進行選擇。我們可以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欣賞文學作品和閱讀科技作品及簡單議論文的不同要求,首選那些學生既有閱讀期待又有一定解讀難度的文體。因為具有豐富文化意蘊而學生難以深入領悟其內(nèi)涵或特色的文學作品,更需要也更適合于教師“多講一些”。
二是需要對所講的“話”進行選擇。即估計學生懂的,或者雖然不懂,但不必現(xiàn)在就懂的不講,對非講不可的內(nèi)容,講解的語言要力求精粹些,能用一句話講清楚的,就不用兩句話,講出文本中的真正精華,講出自己的解讀結(jié)果,講出自己的感悟和情感。
事實證明,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審美感知和閱讀興趣,往往是靠教師對作品的精彩講析催化出來的。
困惑思考二:新課程強調(diào)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但是學生的見解有時未必正確,教師是否要糾正學生的錯誤,給出正確的答案
閱讀帶有較為強烈的個性差異,其體驗是獨特的、個性化的。因此《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指出,在“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所謂“尊重”就是“重視,嚴肅對待”;所謂“獨特體驗”就是學生個體從自己獨特的視角對文本所建構(gòu)的“意義”。學生個體由于認知經(jīng)驗深淺不一,興趣愛好各不相同,思維活動千差萬別,所以“意義”極具個性色彩,有的顯得稚嫩,有的很有創(chuàng)見,有的比較褊狹,有的靈光閃現(xiàn)……
那么,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是否就是肯定學生不成熟甚至錯誤的文本解讀呢?當然不是。漠視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無原則地認同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任由他們帶著錯誤理解走出課堂,是對“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的誤讀和曲解?!白鹬亍辈坏扔谫澩?,而是一種理解,一種寬容,一種關注與重視。所以對學生的錯誤,教師仍然要給予糾正,引導他們獲得正確的結(jié)論。新課程教學與以往不同的是,當學生的見解、看法不甚正確甚至錯誤時,教師首先要保護學生發(fā)表見解的積極性,然后因勢利導,多角度啟發(fā),以平等的姿態(tài)說明其不夠合理的理由,不要像過去那樣用帶有批評、諷刺的語氣否定學生的見解,過分強調(diào)惟有教師的看法絕對正確。這樣,學生才會真正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養(yǎng)成平心靜氣對待別人見解的習慣。
堅持這一點,基于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課堂教學要以學生主體在閱讀文本過程中所遇到的障礙為起點,以學生主體在自學過程中的內(nèi)在需求為重點。一篇文章從哪兒講起,重點講什么,不應該由教師決定,而是取決于學生與文本“親密接觸”的程度,任何離開學生對文本的感知而主觀臆斷的教學實踐,都是對學生的不尊重。這種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教師在哪個環(huán)節(jié),在哪個問題上需要進行教學引導,在很大程度上呈現(xiàn)出“非預設性”的特征。
其二、課堂教學要凸顯學生“獨特體驗”得以形成和深化的學習過程。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不僅是學生在三個維度上有了什么樣的“獨特體驗”,還更應重視學生這些“獨特體驗”的形成和深化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是一個反復多次不斷修正和完善的過程。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出現(xiàn)錯誤又不斷消除錯誤的過程。課堂教學之所以要凸現(xiàn)這個過程,就是讓學生把錯誤呈現(xiàn)出來,然后幫助學生糾正它,從而逐漸走向正確走向全面甚至走向深刻。反之,如果漠視它,不給學生把它揪出來的機會,就使學生的“獨特體驗”難以形成。
其三、要正確理解閱讀的多元性。文本傳達的信息,都有其獨特的時代背景,都寄予了作者獨特的情感和思想,都有著其特定的指向性,而這正是這一文本獨特的價值所在。我認為,閱讀的多元是沿著文本特定指向的多元,可以說是在對文本整體把握,對文本中所傳達的信息基本“趨同”的前提下結(jié)合學生實際的一種延伸、一種拓展、一種深化。正如在廬山看風景,無論怎樣“橫看成嶺側(cè)成峰”它都應是廬山的韻味,如果把它描述成嵩山風情,那必然會貽笑大方。閱讀的多元性必須以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本身為前提,如果背離作者、文本特定指向性的多元,必然違背語文教育之本或偏離語文課改的初衷。
因此,尊重學生主體的“獨特體驗”,不是簡單地肯定學生,而是能把學生在鉆研文本過程中產(chǎn)生的困惑解決掉。
總之,我認為,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教師不是不能講,不要講,而是要從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實情出發(fā),精心選擇和設計好“講解點”精要地“點講”。要使自己的“點講”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自主閱讀、合作探究,更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更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對于學生曲解、誤解乃至明顯錯誤的答案,教師要“該出手時就出手”,敢于說“不”,并用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去影響學生,使他們正確理解文本的價值取向。
[作者單位:江蘇連云港市新浦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