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歷年浙東聯唱集》是唐代安史之亂爆發(fā)后,逃至浙東避難的詩人們的唱和集,很能代表安史之亂后至大歷中期處于詩壇邊緣的廣大詩人的心態(tài)。本文即是對該唱和集及其中幾位詩人所作的考論。
[關鍵詞]《大歷年浙東聯唱集》;邊緣詩人;詩人補證
[中圖分類號]I222.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11X(2008)02—0082—05
天寶十四載(755)底,唐朝爆發(fā)了安史之亂,大批詩人逃至江東,創(chuàng)作出大量聯唱詩后,整理結集為《大歷年浙東聯唱集》二卷?!缎绿茣に囄闹尽房偧愔洠骸啊洞髿v年浙東聯唱集》二卷。”無作者姓名,即是此集?!洞髿v年浙東聯唱集》流傳甚廣,影響到中晚唐的多次聯唱活動。
宋代,《大歷年浙東聯唱集》廣為流傳。第一,從宋代所編書目看,宋代初年王堯臣等修撰的《崇文總目》卷一一總集類著錄:“《浙東聯唱集》二卷。”鄭樵《通志·藝文略》卷七十詩總集類著錄:“《大歷年浙東聯唱集》二卷?!敝洞髿v年浙東聯唱集》在北宋前中期,集子完備,流傳較廣。此后,尤袤《遂初堂書目》總集類著錄:“《大歷浙東聯句》”。不注卷數。知此時《大歷年浙東聯唱集》在流傳的過程中,有的集子開始出現散佚情況,卷數不清。尤袤所見即為此種本子。第二,從宋代人編的詩文選本看,宋代孔延之《會稽掇英總集》卷一四、一五選錄《大歷年浙東聯唱集》聯句詩十二首,偈十一首,序二篇,占現存《大歷年浙東聯唱集》十七首唱和詩偈的四分之三以上。另外四首聯唱詩《憶長安十二詠》、《狀江南十二詠》、《中元日鮑端公宅遇吳天師聯句》和《酒語聯句》不入選。因為這四首詩與孔延之所選有關會稽名勝山水的詩歌在題目中沒有明顯的聯系,所以,此四首聯唱詩被拒于《會稽掇英總集》之外。這四首詩中的前三首被宋代的另一位選詩家所選。宋人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四七收錄此三首詩。宋人蒲積中《歲時雜詠》亦錄有此三首詩。宋代陳應行編撰的《吟窗雜錄》錄有上列三位選詩家所不選的《酒語聯句》。陳應行《吟窗雜錄》卷三四下“歷代吟譜”條錄有《酒語聯句》十一句,分別注有作者姓名,即大歷年浙東鮑防、嚴維等人聯句詩。此外,《吟窗雜錄》卷三五“歷代吟譜”還錄有《一至九字詩聯句》一首,注有作者姓名,即《大歷年浙東聯唱集》聯句詩。這樣,現存《大歷年浙東聯唱集》唱和詩全部出現在宋代詩選本中。四位選詩家當見全本《大歷年浙東聯唱集》,由于各家選詩標準的需要,導致《大歷年浙東聯唱集》詩歌不能全部入選每一個詩選本。另外,宋代洪邁《萬首唐人絕句·五言七·中唐四》也收錄鮑防、謝良輔、嚴維等人《狀江南十二詠》聯唱詩。第三,宋代人寫的書中多次提及“大歷年浙東聯唱”活動。宋代施宿《嘉泰會稽志·嚴維傳》載:“嚴維,字正文,越州人,為秘書郎。大歷中與鄭概、裴晃、徐嶷、王綱等宴其園宅聯句賦詩,世稱‘浙東聯唱’,維詩一卷?!薄都翁尽@池》載:“嚴長史園林,頗名于唐。大歷中,有聯句者六人。其宅詩云:‘落木秦山近,衡門鏡水通。’;園詩云:‘杖策山橫綠野,乘舟水人衡門?!?嚴)維佳句??梢韵胍娖涮幰印!薄都翁尽す诺谡谰S宅》載:“嚴長史宅,大歷中,鄭概、裴冕(晃)等聯句賦詩,與長史凡六人。長史名維,以詩著稱,其自序云:‘落木秦山近,衡門鏡水通?!??!逼渲兴罢姟薄ⅰ皥@詩”分別出自《大歷年浙東聯唱集》聯句詩《秋日宴嚴長史宅》和《嚴氏園林》。又《嘉泰會稽志·潭·孤潭》載:“孤潭在(會稽)縣東南……唐人《征故事聯句》云:‘古寺思王令,孤潭憶謝公?!!逼渲兴墩鞴适侣摼洹芳础洞髿v年浙東聯唱集》聯句詩《征鏡湖故事》?!都翁尽こ亍份d:“蘭亭古池在(山陰)縣西南二十五里,王右軍修楔處。唐大歷中鮑防、嚴維、呂渭列次三十七人聯句于此,云:‘曲水追歡處,遺芳尚宛然。名從右軍出,山在古人前。賞是文辭會,歡同癸丑年?!!逼渲兴娋洌闯鲎浴洞髿v年浙東聯唱集》聯句詩《經蘭亭古池聯句》。又,宋代桑世昌《蘭亭考》卷一二錄有《大歷年浙東聯唱集》聯句詩《經蘭亭古池聯句》,注曰:“原注:鮑防、嚴維、劉全白、朱迪共二十五人具姓名。大歷中唱和五十七人,見本不注姓名于聯句下。”宋代姚寬《西溪叢語》卷上亦云:“考蘭亭之會,自右軍、謝安凡四十二人。后大歷中朱迪、呂渭、吳筠、章八元等三十七人《經蘭亭古池聯句》有‘賞是文辭會,歡同癸丑年?!?,必用此事也?!彼未跸笾帯遁浀丶o勝》卷十兩浙東路景物下載:“長史園即嚴維園林也,唐大歷中有聯句者六?!币嗵峒皣谰S等人大歷中浙東聯唱。南宋葛立方《韻語陽秋》有一段記載:“會稽、臨安、金陵三郡皆有東山,俱傳以為謝安攜妓之所。按謝安本傳,初安石寓居會稽,與王羲之、許詢、支遁游處被召不至,遂棲遲東土(山)。唐裴晃與呂渭等《鑒湖聯句》有‘興里還尋戴,東山更問東’。此會稽之東山也?!备鹆⒎教接懼x安攜妓之東山為何處?我們在此不論。其中所引《鑒湖聯句》即《大歷年浙東聯唱集》聯句詩《征鏡湖故事》。綜上,知《大歷年浙東聯唱集》在宋時流傳較廣。不過,稍為奇怪的是,宋代很重要的兩部私家目錄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皆不著錄《大歷年浙東聯唱集》。
元代,《大歷年浙東聯唱集》亡佚嚴重。元代所編《宋史·藝文志》集部總集類著錄:“《大歷浙東酬唱集》一卷?!辟Z晉華據此認為“知此集在元末尚存,但已亡逸過半”?!洞髿v年浙東聯唱集》在元代確實有的本子亡佚嚴重,致使修撰《宋史》之人只見到一卷本。但,據此就認為《大歷年浙東聯唱集》亡佚過半則不妥。
明代,尚有人見《大歷年浙東聯唱集》二卷本。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簽·集錄一》著錄:“《大歷年浙東聯倡集》,志不詳何人,疑鮑防、呂渭與嚴維諸人倡和詩也。二卷。”在明代還有《大歷年浙東聯唱集》二卷完備本存世,只是見人甚少而已。所以,賈說不妥。
清代,《大歷年浙東聯唱集》不傳。清初,《全唐詩》編撰者不見此集,《全唐詩》只分散地收有《大歷年浙東聯唱集》中的五首詩,或是從它處轉錄。
據上流傳考,知《大歷年浙東聯唱集》在近現代不傳,對其研究相當欠缺。近年來,賈晉華教授的《(大歷年浙東聯唱集)考述》和《(大歷年浙東聯唱集)補考》揭開了對《大歷年浙東聯唱集》研究的序幕。此后,蔣寅和陳尚君二位先生,在賈文的基礎上做了補充。另外,吳在慶先生也有論及。賈晉華《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研究》是當前研究《大歷年浙東聯唱集》最重要的文獻。但是,對《大歷年浙東聯唱集》的研究還是不夠的。其中之一,這幾位研究者并沒有對《大歷年浙東聯唱集》詩人的生平做具體的考證。筆者因讀書之便,略作補證,就教于專家、讀者。
賈弁、賈全兄弟,長樂人,今屬甘肅省,與柳宗元為友,皆舉進士。弁,為校書郎,與李益交往;全,終御史中丞,浙東觀察使,永貞元年(805)卒。
關于賈氏兄弟的籍貫,《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唐五代卷》記載有異:“賈全(?-805)長樂(今屬福建)人。校書郎賈弁之弟”,“賈弁(生卒年不詳)郡望長樂(今河北冀縣)。弟全,能詩。”《唐詩大辭典·詩人》兩人的籍貫取得了統一:“賈全(?-805)長樂(今河北冀縣)人”,“賈弁生卒年不詳??ねL樂(今河北冀縣)?!辟Z氏兄弟與柳宗元是朋友,柳宗元《先君石表陰先友記》載:“賈弁,長樂人。善士也,為校書郎卒。弟全,至御史中丞。”《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唐五代卷》和《唐詩大辭典·詩人》當本柳宗元《先君石表陰先友記》,然而卻出現了相左的情況。賈氏兄弟是今福建人還是今河北人?后來修訂出版的《唐詩大辭典·詩人》又一致認為賈氏兄弟是今河北人。到底誰正確?
筆者認為二者都不正確。唐時,尚有第三處稱長樂者?!杜f唐書·地理志》三隴右道,“臨州下都督府天寶三載,分(蘭州)金城郡置狄道郡。乾元元年,改為臨州都督府”,領縣二:狄道、長樂,“長樂舊安樂縣。乾元后,改為長樂”。知,唐朝乾元元年(758)后,從蘭州分置出的臨州下有長樂縣,本屬蘭州管轄。筆者細讀穆員《鮑防碑》發(fā)現下面一段記載:“御史中丞武威賈全,公之甥也,少長于我,登朝異門,教切義方,慈均天性,故全之報也稱天下,甥舅加禮焉?!辟Z全兄弟,乃鮑防之甥,安史之亂后,往浙東依其舅,其間參與浙東聯唱。穆員稱“武威賈全”,即認為賈全來自武威。穆員所稱“武威”與“臨州長樂縣”有沒有聯系呢?我們考證發(fā)現,二者有緊密的聯系?!杜f唐書·地理志》三河西道(原注:此又從隴右道分出,不在十道之內。)“涼州中都督府隋武威郡”。涼州武威郡本屬隴右道。又《舊唐書·地理志》三隴右道,“蘭州下隋金城郡。隋末,陷薛舉。武德二年,平賊,置蘭州。八年,置都督府,督蘭、河、鄯、廓四州。貞觀元年,又督西鹽州,十二年又督涼州”。知,涼州武威郡本屬隴右道蘭州管轄。綜上《舊唐書·地理志》記載,知,臨州長樂縣、武威郡都曾歸蘭州管轄,屬隴右道,都在西北地區(qū)。大唐疆域遼闊,唐人對唐朝郡縣未必都熟知。深知(確知)賈全籍貫的柳宗元稱其為“長樂人”,是確指,從小里說;未深知賈全籍貫的穆員稱“武威賈全”,是泛指,從大里說。其實他們所說并不矛盾。無論是《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唐五代卷》和《唐詩大辭典》所說長樂“今屬福建”還是“今屬河北”都不能解釋“武威賈全”之說,所以,賈弁、賈全兄弟是唐時臨州長樂人,今屬甘肅省。
賈弁任校書郎時,與李益交游,李益有詩《送賈校書東歸寄振上人》(9.3219)(原注:一作《振上人院喜見賈弁兼贈別》)相贈?!杜f唐書·德宗紀下》,貞元十八年,賈全以常州刺史改為越州刺史、浙東觀察使?!杜f唐書·憲宗紀上》,永貞元年十月,浙東觀察使賈全卒。知,賈全公元805年卒。另,宋王讜《唐語林》卷六補遺載:“貞元中,賈全為杭州,于西湖造亭……?!备接诖?。
樊珣,大歷十二年(777),在昇州句容,作《絳巖湖記》?!度莆摹肪硭乃奈逅辗憽督{巖湖記》云:“句容西南三十三里曰赤山,天寶中改為絳巖山,以文變質也……大歷十二年十月三日記?!敝?,樊珣大歷十二年(777)在句容。據《新唐書·地理志》五,句容屬昇州?!吨袊膶W家大辭典·唐五代卷》樊珣條:“(珣)大歷十二年在潤州句容?!薄短圃姶筠o典·詩人》樊珣條所載同。即,其認為,大歷十二年句容屬潤州。大歷十二年時,句容到底屬于潤州還是昇州?我們來看一下?!缎绿茣さ乩碇尽肺鍟N州江寧郡句容縣下注云:“句容,望。武德三年以句容、延陵二縣置茅州,七年州廢,隸蔣州,九年隸潤州。乾元元年來屬。西南三十里有絳巖湖……?!敝?,武德九年至乾元元年(626—758),句容屬潤州,從乾元元年(758)始,句容屬昇州。故,大歷十二年(777),句容屬昇州。即樊珣,大歷十二年(777),在昇州句容,而非潤州句容?!洞筠o典》誤。余無考。
張著,字處晦,深州陸澤(今河北深縣)人,張鷟之孫,張薦之兄。任監(jiān)察御史,彈劾嚴郢,詔征梁崇義。又曾任兵曹參軍,剡尉。撰有《翰林盛事》一卷。
張著,是被研究者遺忘了的一位詩人。近些年所編撰的有關唐代的幾部重要的大辭典,都未收張著。1992年出版的《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唐五代卷》未收張著,2003年9月修訂出版的《唐詩大辭典·詩人》未收張著,2003年12月出版的《唐代文學百科辭典·作家》也未收張著。從詩歌收錄方面看,檢《全唐詩作者索引》、《全唐詩外編》、《全唐詩補編》知《全唐詩》未收張著詩,《全唐詩外編》未輯出張著詩,至陳尚君先生輯校的《全唐詩補編》才最終輯出張著詩。在此,我們考證這位被遺忘很久的詩人,無疑是必要的、有益的。
顏真卿《湖州烏程縣杼山妙喜寺碑銘》有云:“……評事呂渭、魏理、沈益、劉全白、沈仲昌,……右衛(wèi)兵曹張著,兄瞢,弟薦、……往來登歷。”《舊唐書·張薦傳》載:“張薦,字孝舉,深州陸澤人。祖鷟,字文成,聰警絕倫,書無不覽……薦少精史傳,顏真卿一見嘆賞之?!睋]本傳,知顏真卿對張薦幼時很賞識。大歷八九年,張薦兄弟幾人又來參與顏真卿主持的“浙西聯唱”,加上張薦兄弟乃名人張鷟之后,所以,顏真卿對張薦兄弟當很了解,其《妙喜寺碑》所言可信。即張著,張薦兄,張鷟孫,深州陸澤人,參與浙西聯唱,時任兵曹參軍。
張著,任監(jiān)察御史,彈劾嚴郢,詔征梁崇義?!短茣肪砹惠d:“建中元年三月,監(jiān)察御史張著,冠豸冠。彈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嚴郢于紫宸殿,以郢奉詔浚陵陽渠,匿詔不時行,故使奔蹙,以歸怨于上……。”《舊唐書·梁崇義傳》載:“……加崇義同平章事,其妻子悉加封賞,且賜鐵券誓之,兼授其禪將藺杲為鄧州刺史,遣御史張著赍手詔征之?!敝?,張著任監(jiān)察御史,彈劾嚴郢,詔征梁崇義。韓翃有《贈別上元主簿張著》(8.2730)張著或曾任主簿,不知何時,附于此。
張著撰有《翰林盛事》一卷。《衢本郡齋讀書志》卷七職官類著錄:“《翰林盛事》一卷右,唐張著撰,記唐朝儒臣美事,凡三十八?!薄冻缥目偰俊肪硭膫饔涱愔洠骸啊逗擦质⑹隆芬痪怼!庇荣蟆端斐跆脮俊仿毠兕愔洠骸啊逗擦质⑹隆贰!辈蛔⒆髡摺j愓駥O《直齋書錄解題》卷五載:“《翰林盛事》一卷,唐剡尉常山張著處晦撰。紀儒臣盛事,自武德中迄于天寶。首載張文成七登科者,即著之祖也。”陳振孫當見《翰林盛事》完備本,對作者和內容了解甚詳。張著之祖張文成事亦記于其中,列于卷首?!段墨I通考》據《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同。
《翰林盛事》今不傳。筆者輯出其中三條列于此,以助于我們了解《翰林盛事》之一斑。
唐代馮贄《云仙雜記》卷九“心織筆耕”條:《翰林盛事》云:王勃所至,請托為文,金帛豐積,人謂心織筆耕。
宋代朱勝非《紺珠集》卷十一《翰林志》(原注:楊巨《舊規(guī)》、張著《盛事》、蘇易簡《續(xù)志》)“心織”條:
《盛事》云:王勃能文,請者遺之金帛盈積,人謂勃心織而衣,筆耕而食也。
《淵鑒類函·地部·嵩高山二》載:
《翰林盛事》曰:田游巖,初以儒學累征不起,偕其母隱嵩山。調露中,高宗幸中岳,因訪其居。游巖出拜,詔命中書侍郎。薛元超入問其母。御題其門曰:隱士田游巖宅。征拜弘文學士。
另,筆者還輯出兩條張著的逸事,附于此。
唐代李肇《唐國史補》卷下“詼諧等所自”條:
初,詼諧自賀知章,輕薄自祖詠,渾語自賀蘭廣鄭。涉近代,詠字有蕭昕,寓言有李紓,隱語有張著,機警有李舟……
南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五“胭脂井”條:
今煙脂井在金陵之法寶寺,井有石欄,紅痕若煙脂,相傳云,后主與張、孔淚痕所染。石欄上刻后主事跡,八分書,乃大歷中張著文。又有篆書“戒哉戒哉”數字。其它題刻甚多,往往漫滅不可考。
李清,《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唐五代卷》李清條:“郡望趙郡(今河北趙縣)。鶴年之子。天寶十二載進士及第,仕終和州長史。今存其詩一首,載《全唐詩》卷二○四。生平事跡見……?!薄短圃姶筠o典·詩人》李清條:“鶴年之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進士及第,仕終和州長史。今存其詩一首,載《全唐詩》卷二○四。事跡散見……李澄、李懌、李萼三人之子亦名李清,與詩人李清無涉。《全唐詩》存詩1首?!眱蓵d基本相同。此李清不是大歷浙東聯唱詩人李清。除了這一李清,唐代還有兩個詩人李清。這里對其進行考證作為補充。
一個是浙東聯唱詩人李清,安史之亂后在江東,參與浙東聯唱?!洞髿v年浙東聯唱集》存其聯句詩兩首。余不詳。
一個是烏程令李清,與皎然、顏真卿往復。李清任烏程令,顏真卿記其事?!额侓敼募肪砦逅洝读簠桥d太守柳惲西亭記》云:“湖州烏程南水亭,即梁吳興太守柳惲之西亭也?!赵伦掏?,室宇將壞,而文人嘉客不得極情于茲,憤憤悱悱者久矣。邑宰李清請而修之,以攄眾君子之意……清,皇家子,名公之胤,忠肅明懿,以將其身,清簡仁惠,以成其政?!h稱緊舊矣,今詔升為望。清當受代,而邑人已軫去思之悲。……今此記述,以備其事,懼不宣美,豈徒愧詞而已哉。大歷一紀之首夏也?!敝?,李清任烏程令,政績卓著,大歷十二年(777)升遷,民有悲者,顏真卿記其事。李清升遷離開,皎然等作詩相送,詳情參賈晉華《皎然年譜》。
鶴年之子李清,浙東聯唱詩人李清,烏程令李清三人之間是否有重疊,由于材料不足,不能判定。
陳允初,會稽人,曾任殿中侍御史、校書郎,與多次隱居的秦系、詩僧靈一、神邕相往來。唐代林寶《元和姓纂》卷三陳姓會稽條載:“太常博士陳齊卿,堂弟景津,生允叔、允眾、允初。允叔,侍御史。允初,殿中侍御史?!钡钪惺逃罚傥徊桓?,從七品下。允初與秦系交往,《唐詩紀事校箋》卷四七陳允初條收有秦系贈詩《將移耶溪舊居留呈嚴長史維陳校書允初》。詩題稱陳允初為校書郎,可信。詩歌描寫的是一位隱者逍遙無憂的生活。秦系,字公緒,會稽人,一生多次隱居,無拘無束,寫有不少隱逸詩。宋代贊寧《宋高僧傳》卷十七《唐越州焦山大歷寺神邕傳》載:“(邕)旋居故鄉(xiāng)法華寺,殿中侍御史皇甫曾、大理評事張河、金吾衛(wèi)長史嚴維、兵曹呂渭、諸暨長丘丹、校書郎陳允初,賦詩往復。”知允初與神邕賦詩往復。神邕(710—788),俗姓蔡,出家后習經游歷,后居故鄉(xiāng)法華寺。陳允初與隱者、僧人交往,當受其影響不小?;蛟谄溆绊懴?,陳允初亦隱居。允初隱居麻源,僧人靈一有詩《送陳允初卜居麻園(源)》(23.9128)相贈。靈一(727—762),俗姓吳,廣陵人,有詩名。從其友人看,陳允初或當受佛老思想影響。
丘丹,吳興人,任諸暨令,與僧人神邕交游。檢校戶部員外郎,隱居臨平山,與韋應物酬唱。韋夏卿、李益有和詩。另外,“大歷十才子”詩人李端、崔峒有贈詩?!对托兆搿肪砦迩鹦諈桥d條載:“右常侍丘為,吳郡人。弟丹,倉部員外?!敝鸬桥d人,曾任倉部員外郎。丘丹任諸暨令與僧人神邕賦詩往復(見陳允初條)?;蛞嗍芷溆绊?,丘丹有隱居之舉。丘丹詩《經湛長史草堂》(10.3481)序云:“余圣唐山令臣也,屏居臨平山墅亦有年矣”“貞元六年,歲在庚午,檢校尚書戶部員外郎侍御史丘丹志。”知,貞元六年(790)時,丘丹已經隱居臨平山多年。丘丹作《經湛長史草堂》,韋夏卿、李益有詩相和,韋夏卿《和丘員外題湛長史舊居》(9.3058)和李益《和丘員外題湛長史舊居》(9.3229)俱是隱逸詩。丘丹隱居臨平山,與韋應物作詩酬唱?!短圃娂o事校箋》卷四十七丘丹條載,丘丹隱臨平山,與韋應物往還,有唱和詩。丘丹與李端、崔峒交往,二人有贈詩。李端有《送丘丹歸江東》(9.3252),崔峒有《送丘二十二之蘇州》(9.3345)。另外,宋代趙明誠《金石錄》提到另一丘丹。
劉全白,京兆人,幼年以詩為李白所知,貞元六年(790)為李白寫碣記一篇。大歷八九年間在湖州,與皎然、顏真卿賦詩往復,參與浙西聯唱。歷池州刺史、湖州刺史,后以秘書監(jiān)致仕。《元和姓纂》卷五諸郡劉氏條載:“隨州刺史、膳部員外郎劉瑾,京兆人,生全白,湖州刺史?!敝?,劉全白,京兆人。劉全白幼年與李白相知,《全唐文》卷六一九所錄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云:“全白幼時則以詩為君所知,及此投吊,荒墳將毀,追想音容,悲不能止?!袝挪繂T外郎劉全白撰……貞元六年四月七日記?!敝?,貞元六年(790)劉全白任膳部員外郎,為李白寫碣記,追想舊時交情。劉全白與皎然、顏真卿賦詩往復,參與浙西聯唱。(見張著條)《吳興志·郡守題名》載:“劉全白,正(貞)元十年自池州刺史授,遷秘書監(jiān)致仕?!督y記》作七年?!敝?,全白任湖州刺史,后以秘書監(jiān)致仕。另,唐趙磷《因話錄》卷三載:“刑部郎中元沛妻劉氏,全白之妹,賢而有文學,著《女儀》一篇……?!备接诖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