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堅毅先生本名雷正良,為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在“一分為三”等哲學命題及其應用方面作出了為學術界所公認的成就。堅毅先生已于2007年因病逝世,生前系江西省社會科學院資深研究員,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曾多次熱心為本刊撰寫高質量的文章,這里發(fā)表他的一篇遺作,以表示我們對這位老一輩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的懷念和敬意。文章內容涉及到目前理論界的一些敏感話題,也歡迎學術同仁積極參與討論。
[摘要]對于傳統(tǒng)矛盾理論,全盤否定不行,因為它還有價值;全盤維護也不對,因為它確有缺陷。必須對它進行揚棄、創(chuàng)新,使其從平面上升到立體。只有立體矛盾理論,才能指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發(fā)展、人的身心和諧發(fā)展。
[關鍵詞]矛盾理論;和諧社會;創(chuàng)新;建構
[中圖分類號]B0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11X(2008)02—0005—04
當前,社會上流行著這樣一種看法:過去我們取得革命勝利靠的是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現在我們建設和諧社會則要靠儒家學說來指導。斗爭哲學指導革命,和諧哲學指導建設。
與此同時,學術界還有另外兩種不同的意見:
一種意見是完全否定傳統(tǒng)矛盾理論。有的學者對“矛盾辯證法”提出質疑,并認為,“我們今天要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清除矛盾辯證法及其影響”。
另外一種意見是完全維護傳統(tǒng)矛盾理論。馬中柱先生寫道:“‘矛盾哲學’同‘斗爭哲學’沒有直接聯(lián)系?!薄昂椭C社會不能建立在無矛盾的基礎上”。我們要“去正視矛盾、分析矛盾、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確途徑,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閆方潔同志發(fā)表文章,題為《從矛盾學說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她在文章中對傳統(tǒng)矛盾理論有所創(chuàng)新:例如,把矛盾的兩種根本屬性從同一性和斗爭性變成對立性和同一性;又如,對于矛盾雙方的關系補充了競爭型、合作型、既斗爭又合作或既競爭又合作型;再如,對于矛盾的解決還補充了協(xié)調、統(tǒng)籌、化解等方法。盡管如此,但她始終不敢講對于傳統(tǒng)矛盾理論應該有所創(chuàng)新。
在我看來,傳統(tǒng)矛盾理論是有缺陷的,必須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如果僅僅以傳統(tǒng)矛盾理論為指導,那是很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
傳統(tǒng)矛盾理論認為:矛盾是由“矛”和“盾”組成的,具有兩個對立面以及兩重性,即同一性(統(tǒng)一性)與斗爭性,而斗爭性是絕對的,統(tǒng)一性是相對的。這種矛盾理論要求人們注意區(qū)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著的雙方經過斗爭會發(fā)生相互轉化,其結局是一方克服(吃掉、戰(zhàn)勝)另一方。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還說過“差異就是矛盾”、“矛盾”就是“對立統(tǒng)一”的話。他反復強調指出:“無產階級的哲學,是斗爭的哲學?!薄肮伯a黨的哲學就是斗爭的哲學。”他把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通俗化為“一分為二”,并堅決反對“合二而一”,其原話是這樣的:“雙十條第一個十條的前一段是我寫的,這些話觸及了一些人的痛處。所以搞了一個‘合二而一’來反對我。”又說到:“怎么綜合,……不是楊獻珍的合二而一,不是兩方面的和平共處”,而是“大魚吃小魚,一個吃掉一個,兩個對立物統(tǒng)一,有一個主導方面,一個吃掉一個就綜合了”。
現在,馬中柱先生認為:傳統(tǒng)矛盾理論(“矛盾辯證法”)包含著“合二為一”,是“一分為二與合二為一的統(tǒng)一”;“‘矛盾哲學’同‘斗爭哲學’沒有直接聯(lián)系”。閆方潔同志認為:傳統(tǒng)矛盾理論(“矛盾學說”)包含著競爭、合作、統(tǒng)籌、協(xié)調、配合、和諧等內容。實際情況并非如此,他們的態(tài)度都不是實事求是的,當然其出發(fā)點是很好的,其動機是好的,而我是不贊成的。
必須著重說明,真正的全面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斗爭與和諧相統(tǒng)一的哲學。馬克思的矛盾理論是這樣的:“兩個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爭以及融合成一個新范疇,就是辯證運動的實質?!彼謱懙溃骸袄硇砸坏┌炎约鹤鳛檎}安置下來,這個正題、這個思想就會自相對置,分為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即肯定和否定,‘是’和‘否’。這兩個包含在反題中的對抗因素的斗爭,形成辯證運動?!恰D化為‘否’,‘否’轉化為‘是’。‘是’同時成為‘是’和‘否’,‘否’同時成為‘否’和‘是’。對立面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互相均衡,互相中和,互相抵消。這兩個彼此矛盾的思想的融合,就形成一個新的思想,即它們的合題?!瘪R克思在這里既講了斗爭,又講了融合、均衡、中和??梢?,真正的全面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斗爭哲學與和諧哲學相統(tǒng)一的哲學。
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矛盾理論在理解上為什么會產生偏差呢?原因有三:
一、長期以來,我們處在民主革命時期,進行的是階級斗爭、革命戰(zhàn)爭,民主革命勝利后,又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以階級斗爭為綱,在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xù)革命,在國際上還進行反對帝國主義、反對現代修正主義的斗爭。這種形勢必然影響著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矛盾理論的正確理解。
二、列寧和斯大林的矛盾理論給予了直接的影響。列寧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中,一方面寫到“發(fā)展是對立面的統(tǒng)一”,另一方面強調“發(fā)展是對立面的‘斗爭,……”,并著重說明:“對立面的統(tǒng)一(一致、同一、均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易逝的、相對的。相互排斥的對立面的斗爭則是絕對的,正如發(fā)展、運動是絕對的一樣。”斯大林在《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中,把“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方法”概括為四個“基本特征”,在第四個基本特征中寫道:“辯證方法認為,從低級到高級的發(fā)展過程不是通過現象和諧的發(fā)展,而是通過對象、現象本身固有矛盾的揭露,通過在這些矛盾基礎上活動的對立趨勢的‘斗爭’進行的?!绷袑帯⑺勾罅值拿芾碚搹娬{的都是斗爭,對于和諧,列寧采取了回避態(tài)度,斯大林則采取了否定態(tài)度。
三、深受韓非子矛盾理論的影響。韓非子是我國第一個提出“矛盾之說”的人,功勞很大。他的“矛盾之說”的實質和靈魂是“不可兩立”,主張兩分法,要求二取一,強調對立,突出斗爭,并使其絕對化。于是非此即彼,二者必居其一,要么矛折,要么盾穿,不會再有其他的情況,其結局是一方克服(戰(zhàn)勝、J吃掉)另一方。
我們要恢復馬克思的矛盾理論的本來面貌,并在傳統(tǒng)矛盾理論的基礎上進行矛盾理論的創(chuàng)新。學術界有許多同志進行了這方面的創(chuàng)新,請參見我撰寫的文章《對傳統(tǒng)矛盾觀理論創(chuàng)新的綜述》。我本人主張確立立體矛盾理論。
關于矛盾的構成。它既有兩方構成的矛盾,也有三方構成的矛盾,還有多方構成的矛盾,它們分別為對立統(tǒng)一、鼎立統(tǒng)一、多立統(tǒng)一,也可以分別理解為矛盾“一分為二”、矛盾“一分為三”,矛盾“一分為多”。在矛盾“一分為三”中,其結構是“對立面一中介——對立面”或“同一——差異——對立”。
關于矛盾的運動過程。它包括產生、展開、解決三個階段。黑格爾在《小邏輯》中把矛盾的運動過程劃分為這樣三個階段:“潛伏著的矛盾”階段、“明顯的矛盾”階段、“發(fā)展的矛盾”階段。郭和平同志的說法是“矛盾在極性關系”時,在“運演關系即矛盾的過程性關系”時,在“矛盾的結局關系”時,分別具有不同的特性。
關于矛盾的結局。實際上,結局有多種形式,康祥生同志說的是五種基本形式;楊遠富同志說的是七種基本形式;郭和平同志說的是四種形式;我的意見主要是三種基本形式:一是一方克服(吃掉、戰(zhàn)勝)另一方,二是雙方相互轉化,包括地位的轉化、性質的轉化、層次的轉化、順向式轉化、逆向式轉化,三是互相綜合,互相結合、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共榮同華。
關于矛盾的屬性。實際上,矛盾在構成時具有同一性(這里包括共同性、一致性、相互依存性、相互依賴性、相互聯(lián)結性),差異性,對立性(這里包括互相反對性、鼎立性、多立性);矛盾在演變時具有斗爭性(這里包括相互排斥性、相互競爭性),滲透性(這里包括相互貫通、相互吸收),合作性(這里包括互相支持、互相幫助);矛盾在結局時具有克服性(這里包括吃掉、消滅、戰(zhàn)勝,同歸于盡),轉化性,中和性(這里包括互相綜合、互相和合、互相融合、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共榮同華等)。
關于矛盾的分類。實際上應該將矛盾分為三類:客觀世界中的矛盾、主觀世界中的矛盾、主客觀之間的矛盾;法人之間的矛盾、自然人之間的矛盾、法人與自然人之間的矛盾;敵人內部矛盾、人民內部矛盾、敵我之間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個別性矛盾;質性矛盾、量性矛盾、關系性矛盾;利益性矛盾、是非性矛盾、新舊性矛盾。
為什么說只有以立體矛盾理論作指導,才能很好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呢?首先,立體矛盾理論講的是三級之道,奠定了“一分為三”(“合三為一”)、“三分法”、立體思維(三維綜合觀)的哲學基礎,揭示了鼎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這就可以促使社會穩(wěn)定,和諧發(fā)展。1985年3月10日至16日,香港中文大學召開了一次國際哲學會,主題是“和諧與斗爭”。美國耶魯大學史密斯教授宣讀了題為《調停、沖突與創(chuàng)造的歧異性》。他認為,沖突通常是二元對立的局面,若能將其轉化成為三邊關系,就有調停解決問題的可能。三極之道(鼎立統(tǒng)一)其三極之間的關系有這樣三種基本情況:一是互相為用,或各自發(fā)揮作用,共同形成合力;二是互相滋生,或互相促進;三是互相制勝,或互相制約。三者統(tǒng)一是最為穩(wěn)定的。
第二,立體矛盾理論承認“中介”存在,并認為“通過中介連接對立雙方”,因此一般來說矛盾的結構是對立面——中介——對立面。由于“中介”的作用,所以兩個對立面才能更好地實現相互轉化、相互中和、相互融合、相互綜合、相互和諧。過去,我們的社會氛圍是談“三”色變、見“中”就批,因此不承認“中介”的存在。后來承認有“中介”,但又把它理解為“對立面互為中介”。這是由于錯誤的譯文作的怪。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寫道:“一切差異都在中間階段融合,一切對立都經過中間環(huán)節(jié)而互相過渡,對自然觀的這種發(fā)展階段來說,舊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就不再夠了。辯證法不知道什么絕對分明的和固定不變的界限,不知道什么無條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學的差異互相過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適當的地方承認‘亦此亦彼!’,并且使對立互為中介”。最后這句話翻譯錯了,正確的譯文是“通過中介連接對立”。我相信傅杰青同志的譯文是正確的,因為從恩格斯的整個論述來看,在前面,既講了中間階段,又講了中間環(huán)節(jié),還講了亦此亦彼物,那在后面得出“中介連接對立雙方”的結論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第三,立體矛盾理論主張把統(tǒng)一性與同一性區(qū)別開來,并認為同一性指的就是共同性、一致性。正因為矛盾著的雙方(三方、多方)有著共同性、一致性,所以才能綜合、融合、和合、和諧。過去我們不承認矛盾著的雙方有著共同性、一致性。典型的說法就是在階級社會里人們只有階級性,沒有共同的人性。馬克思卻不是這樣看的,他寫道:“如果我們想把這一原則運用到人身上來,想根據效用原則來評價人的一切行為、運動和關系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個時代歷史地發(fā)生了變化的人的本性?!笨梢?,人們在階級社會中不僅有不同的階級性,而且有共同的人性。既然如此,我們在哲學上矛盾論上就要把同一性從統(tǒng)一性中分離出來,承認矛盾著的雙方(三方、多方)有著共同性、一致性。
第四,立體矛盾理論認為差異還不是矛盾,也不能與對立等同,但它只是矛盾的組成部分,有可能發(fā)展成為對立,但本身還不是對立。上個世紀30年代,蘇聯(lián)德波林學派否認“差異就是矛盾”被批判為“反馬克思主義的”“見解”。這是不對的。因為馬克思說過:“這種二重的、不同的存在必然發(fā)展為差別,差別必然發(fā)展為對立和……矛盾?!痹隈R克思看來,差別必然發(fā)展為對立(矛盾),但差別本身還不是對立(矛盾)。我國哲學界老前輩、山東大學首任校長華岡先生曾經寫道:“差別和矛盾是不同的范疇,有它各自不同的含義,所以不能說差別就是矛盾,因為差別固然可能包含著矛盾或在一定的條件下引導到矛盾,亦即轉化為矛盾,但并不是任何一個差別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如此?!薄爸挥胁顒e尖銳化,達到本質差別,達到對立面,才能轉化為矛盾;至于那些沒有尖銳化,即沒有達到對立面的差別,依然是非本質的差別,就不是矛盾?!边@種見解本來是正確的,但與《矛盾論》中的說法相悖,還與德波林學派的見解相合,為此華先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實際上,列寧在《哲學筆記》中也寫到:“同一——差別——矛盾”。正因為這樣,所以趙克勤同志就提出“同異反分析法”。同,同一、相同、共同也;反,對立、反對、矛盾也;異,既不相同又不相反也。同一、差異、對立形成的是立體矛盾呀!它有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第五,立體矛盾理論認為矛盾的結局,不僅包括一方克服(吃掉、戰(zhàn)勝)另一方,而且包括相互轉化,還包括互相中和、互相綜合、互相均衡、互相融合、互相和合、互相和諧、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共榮同華等。這就可以很好地指導和諧社會的建構。傳統(tǒng)矛盾理論關于矛盾的結局,只講一方吃掉(克服)另一方,以及雙方同歸于盡,當然也大講了相互轉化,但那是作為同一性(統(tǒng)一性)的第二種意義來講的,從結局的角度來看則是一方戰(zhàn)勝另一方。在強調、突出“斗爭”的同時,大批特批了均衡、平衡、中和,調和、融合、和合,誰說了這些,誰就是平衡論者、和平主義者、調和主義者、修正主義者。正因為這樣,有位著名學者就把馬克思所說的共存、斗爭、融合改成共存、斗爭、轉化。如果傳統(tǒng)矛盾理論不創(chuàng)新,那是不能指導和諧社會的建構的。
第六,立體矛盾理論吸收了系統(tǒng)論的觀點。系統(tǒng)論傾向融合、和諧、一致,強調整體、層次、有序,注重要素、結構、功能。烏杰同志為此提出“系統(tǒng)辯證法”,并認為它有四條規(guī)律:整體優(yōu)化律、結構質變律、層次轉化律、差異協(xié)同律。我的想法是:“矛盾辯證法”的提法仍然可以用,但矛盾理論必須創(chuàng)新,從平面矛盾觀上升到立體矛盾觀,只有這樣,才能指導我們去進行和諧社會的建構。
對于傳統(tǒng)矛盾理論,全盤否定也好,全盤維護也罷,我都不贊成。雖然進行了充實,但不敢講創(chuàng)新,我也不贊成。我的觀點是:對于傳統(tǒng)矛盾理論一定要揚棄、創(chuàng)新,確立立體矛盾理論,并以此為指導,努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發(fā)展、人的身心和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