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設是預測與設計,是課前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清晰理性的超時空的設想與安排,具有彈性和留白,并非是在上課前對課堂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完美”的設計,然后在課堂上教師按部就班地將教案完美地演示出來,這樣的預設嚴重地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性。預設應該是教師對自己課堂方方面面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的預見與對策的準備。
新課程非常關注并提倡課堂動態(tài)生成,課堂上也確實會出現(xiàn)難以預料的因素,這就需要教師憑借機智的教學去藝術性地應對。但是我們必須明確課堂上“動態(tài)生成”的質量絕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專業(yè)化的“預設”,只有充分地“預設”才能靈活地捕捉,調控“生成”!但預設要留有空白,給予學生自主的空間,才能使課堂真正以學生為主體。新課標指引下的預設應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預設,人性化的預設,同時更應是一種富有彈性的預設。
一、為生成而預設
生成不是天外來客,就具體教學而言,“文本”是生成之“母”,“預設”是生成之“父”。追求生成的課堂教學不能脫離“文本”,也離不開“預設”。越是關注“生成”的課堂,就越要關注“預設”。那些“不曾預約的精彩”只能是日常教學的一個驚喜而已,如果固守于此,就為“生成”搖旗吶喊,這與“守株待兔”又有何異?“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堂教學必須要有預設。
(一)預設學生的“已知”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在他的作品中有過這樣的一段經(jīng)典表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jù)此進行教學。”可以說這段話道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是教學的起點”這樣一個教學理念。而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這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的基礎理論,因此,我在進行課堂預設的時候,分外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如教學古詩《示兒》前可以先讓學生回顧《秋葉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二)預設學生的“未知”
對于一篇文章,學生可能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又有哪些是有可能不知道的,“未知”的,教師應該“心中有數(shù)”。因此,在教學設計中要有“彈性區(qū)間”,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與空間,對過程要多作假設:學生會如何說?我又該如何引?不妨多模擬些情境,多估計些情況,使預設更有寬度、厚度、深度和廣度,在橫向、縱向相結合的預設中追求課堂教學的精彩。這樣,教師才能從容不迫地面對學生,才能胸有成竹地進行對話,也才有可能收到許多預約的精彩,也只有這樣,當課堂出現(xiàn)未曾或無法預見的情況時,教師才有足夠的智慧去應對,從而將課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聽之任之,甚至手足無措、方寸大亂。
二、為生動而預設
要使教學預設轉化為生成,為生成服務,使生成顯得生動。這是進入新課程的語文教學亟待思考的問題。
(一)預設個性解讀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彼?,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個性化體驗可能會得出許多新穎的個性化的觀點,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有充分的準備來應對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對文章容易產(chǎn)生個性解讀的部分進行充分預設。
例如在教學課標本3年級《蜜蜂》一課時,正當同學們在討論法布爾的結論時,一位學生突然提出:“老師我有疑問,課文中說‘我’帶出去的蜜蜂有20只,可只飛回來17只,那還有3只去了哪兒,法布爾太粗心了,竟然沒有提到。我想它們是迷路了,我認為法布爾的實驗結果不一定正確?!彼呎f邊眨巴著眼睛,似乎想讓我給他一個滿意的答案。
沉思片刻,我決定讓學生討論,在辯論中探究。我笑著說:“是啊,還有3只沒有飛回來,它們?nèi)チ四睦锬?,真的是迷路了嗎?請你靜靜地思考,也可以和同學探討一下?!?/p>
不一會兒就有不少同學高高地舉起了小手。
“我認為那3只蜜蜂沒有迷路,它們可能是看到了更多的蜜源,在那里安了新家,不想回來了?!币晃粚W生迫不及待地站了起來。
“我覺得它們會回來的,因為課文中只是說第二天又回來了15只,沒有提到后來幾天的情況,也許第三天或者第四天它們回來了?!绷硪晃粚W生也從課文的句子猜想出原因。
“我覺得那3只蜜蜂不是迷了路,因為我在課后的資料袋中了解到,蜜蜂會用舞蹈和同伴交流,可能它們又交了一些新朋友,去了別的地方。”一位學生用課外知識作了解釋。
“我認為即使那3只蜜蜂沒有回來也應該可以證明蜜蜂是有辨別方向的能力,畢竟有17只回來了,如果它們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能回來這么多嗎?那3只肯定是出什么意外了?!钡谖逦粚W生辯論著。
“老師,我覺得就像剛才所說的,法布爾確實是實事求是的,還有3只的去向他不清楚,所以他沒有寫出來。蜜蜂的本能他解釋不了,他就說‘無法解釋’。”學生進一步把重點轉到了法布爾身上。
“老師,我長大了也想做個昆蟲學家,專門研究蜜蜂,讓更多的人了解蜜蜂!”學生竟談起了自己的理想。
……
這樣的課堂,學生的質疑是教師始料不及的,但由于教師在課前解讀課程標準,鉆研教材,以生為本,在預設中充分地尊重學生,提供給學生探索“未知”的時間與空間。因此,這全方位的預設就能使教師在課堂上左右逢源,適時關注課堂生成的新情境(問題)、新內(nèi)容、新方法、新過程,關注學生在課堂中個性化的生命活動,體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以學定教,從而也使課堂精彩紛呈。
(二)預設文本的情感點
文本為作者創(chuàng)造,其中自然也就有著作者的情感。而這蘊涵在文本中的作者的情感,學生自然也能在對文本的解讀中感受到,甚至形成共鳴。因此教師在預設的時候,就要關注文本的情感點,對文章的“動情點”進行細致深入的挖掘,預測學生可能會有哪些情感的迸發(fā),面對這樣的情感我們又應如何對待。例:《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教學。教師問:“你們在生活中遭遇過怎樣的離別?”這個問題得到了學生迅速而又積極的回應。學生談出了自己的離別,有的同學還十分地動情,整個課堂的氣氛十分熱烈。老師面對同學的回答也進行了充分的預設,給予了恰當?shù)狞c評,并自然地將學生的關注點牽引到了離別的品讀。很顯然,對于學生的情感,對于文本中極易引起學生共鳴的情感點,老師要做充分的預設,自然就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預設迎接偶發(fā)事件的心態(tài)
隨著新課改中學生參與活動機會的增加,學生質疑、反駁、爭論能力的增強,許多新問題必然不斷地生成,面對“生成”我們決不能消極地等待,而要欣喜地去迎接。學會傾聽,在傾聽中感受學生的發(fā)現(xiàn),及時捕捉有價值的“意外”,并鍛煉靈活應對的能力。
如支玉恒老師在教學《歡樂的潑水節(jié)》最后一節(jié)時,許多學生都陶醉在潑水節(jié)所營造的歡樂氣氛中,突然有一位學生問:“老師,現(xiàn)在地球上的水資源越來越少了,傣族人民過潑水節(jié)潑掉許多水,這不是在浪費水資源嗎?”這一問題顯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課堂的氣氛和節(jié)奏也因此被這“不和諧”的音符打亂了。就在全班學生和臺下聽課老師為之瞠目的時候,支老師卻立即對這位學生大加稱贊,并請學生再讀全文,思考潑水節(jié)這一天人們?yōu)槭裁匆獫娝?,為什么特別高興,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義。學生經(jīng)過一番激烈的討論,最后明白了這清潔的水不僅僅是種自然資源,而且還具有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它象征著尊敬、友愛和祝福。他們相信,傣族人民是愛水的民族,肯定會懂得水的珍貴。
在這里,支老師以敏銳的教學機智及時發(fā)現(xiàn)這有益的動態(tài)資源,緊緊抓住文本,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體驗領會情感,從而使學生在思考理解中,領悟了課文的人文內(nèi)涵。
三、走出預設誤區(qū)
1.預設不能太精細。
以往,語文教師追求的目標往往是:精心備好每一節(jié)課,精心設計好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也就是說,對教學要有充分的預設。然后通過教師的貫徹落實,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使知、能、情3個教學目標得以落實。現(xiàn)在看來,這種傳統(tǒng)預設的實質是以認識的邏輯與思維來取代審美的規(guī)律,以歸納和演繹取代直覺與情感體驗。為了使課的目標得以實現(xiàn),教師不僅要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征服學生,還要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操縱文本。這樣精細的預設今天看來,可以說是學生思維與想象的桎梏,使他們在課堂上既要服從教師,也要服從于教材,生成的空間自然就很小。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設計應是有彈性、有空間的預設,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到課堂上可能會出現(xiàn)的情況,從而使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生成空間,因而它必須是精心而不精細的。
2.預設中要防止經(jīng)驗定式。
習慣使我們常常把一些從實踐中得來的成功經(jīng)驗、好的方法總結成為自以為無所不能的制勝法寶,時代變了、學生變了,而我們還往往抱著這樣的法寶不舍得放手。這種經(jīng)驗定式,可能會使我們在預設中無視或者輕視生成,甚至會排斥生成,使我們在教學中做無用功,很多時候,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的主見。表現(xiàn)在對課的設計上,往往走不出程序化、教條化、形式化的陰影,也很少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也就是說,以往的經(jīng)驗,如果不能被合理化地運用,可能會成為束縛教師手腳的東西,使得課堂教學不能極大程度地綻放出靈感的火花、智慧的火花。教師和學生同樣都需要生成的空間。
3.預設中要防止“生成”空間不足。
在教學中,預設是必要的,但同時是有彈性的、有留白的。因為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tài)的建構過程,這些是由學生的原有經(jīng)驗,知識結構,個性等多方面的復雜性與差異性決定的。因此,教師充分考慮可能會出現(xiàn)的情況,在預設時,加強科學性、計劃性,為動態(tài)生成預留“彈性時空”,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足夠的空間,從而使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給生成留足空間。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孩子”。因而我們應站在“生成”的制高點來優(yōu)化預設,使我們的預設具有高屋建瓴的眼光,使預設成為學生生成與發(fā)展的“指南針”,而并非一個個“圈套”。可以這么說,預設得越充分,生成的就越精彩。因為我們在備課時,準備得越充分,設計得越到位,考慮得越全面,就越容易抓住課堂中生成的問題。教師的預設是為了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正如葉瀾所說:“一個真正把人發(fā)展放在關注中心的教學設計,會為師生教學過程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提供時空余地”。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鏡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