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20年代,上海永安公司是當時規(guī)模最大,并在國外享有一定聲譽的“環(huán)球”百貨公司;而到了1994年,永安國際有限公司在香港擁有12間永安百貨店,8間無印良品店,并與日本SEIYU合作經營沙田西田百貨,年營業(yè)額達27億多港幣。
悉尼:從第一籃水果到第一桶金
創(chuàng)業(yè)夢照進水果欄
郭樂原籍廣東省香山縣(現中山市),1874年出生于一個較富裕的農民家庭,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二。其父擁有28畝土地,這比一般的農民擁有的土地要多得多,其家庭生活無疑比當地大部分農民要好些。郭樂的父親有足夠的經濟實力送他們上學讀書,并為他們出國提供盤纏。
1890年郭樂17歲時,由于兇猛的洪水帶來了嚴重的災害,其父籌集資金280元港幣,送郭樂出國,到澳洲投奔大哥郭炳輝,以求生計。但大哥心有余而力不足,難以相幫。郭樂轉赴悉尼,先后在一個同鄉(xiāng)的菜園里幫工和做流動小販。
1892年郭炳輝去世,郭樂到堂兄郭標和馬應彪合開的永生果欄當店員,這是郭樂從商生涯的開始。這期間,郭樂一方面學習掌握果欄的經營方法,另一方面克勤克儉,依靠工資收入積累資金。當這兩個方面頗有成效時,郭樂就開始尋找自我創(chuàng)業(yè)的機會。
1897年,郭樂了解到有一個開水果欄的華僑商人破產。他當即與旅居悉尼的幾位同鄉(xiāng)集資,盤進了這家“永安?!惫麢冢拿麨椤坝腊病惫麢?,郭樂任司理(即經理)。
永安果欄的主要顧客是當地的華僑,根據華僑的愛好,永安經常從中國采購各種土特產。由于永安果欄備貨充足,品種較多,還采取送貨上門和賒賬的辦法,華僑都喜歡到永安果欄購物。永安果欄的生意愈來愈好,經營場地很快從一間店鋪擴展到四間店鋪,從業(yè)人員由十多人發(fā)展到八十多人。
永安果欄在水果、土特產經營獲得一定的發(fā)展之后,為了進一步擴大其在華僑中的影響,主動為華僑辦理向國內家屬匯款的業(yè)務。當時華僑向國內家屬匯款存在兩個方面的困難:一是匯款,由于當地華僑文化程度一般較低,通過外國人的銀行辦理匯款手續(xù)存在語言溝通上的困難。再加上當地華僑一般居住在悉尼的四郊,平日很少進城,只有假日進城,但銀行又不營業(yè),所以匯款很不方便。二是取款,當地華僑的國內家屬多散居在廣東鄉(xiāng)下,又多不識字,進城領取匯款亦有困難。永安適時推出的匯款服務,獲得華僑一致好評,不僅增強了老顧客的忠誠度,新顧客也慕名而來。
代辦匯款一段時間后,永安果欄創(chuàng)辦者決定在中國香山縣設立永安銀號,辦理代送業(yè)務,收取手續(xù)費。由于永安果欄在當地華僑中的信譽日增,后來華僑有積蓄,寧可少拿點利息而存在永安果欄,也不去銀行。其結果,永安果欄利用華僑的存匯款項,在資金經營方面獲得了較好效益和經驗。自此,銀號成為永安果欄除商品經營外的另一項經營業(yè)務,這種從解決顧客困難而延伸業(yè)務范圍的經營思路幾乎貫穿了郭樂的經營生涯。這種多元化經營結合主營業(yè)務,且為同一市場的顧客服務,其經營狀況越來越好。
聯合與競爭
在商品經濟競爭的過程中,和同行的聯合一樣不可忽視,只有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能增強自身的競爭力。永安果欄針對上下游各自的特點,采取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策略。
在水果供應環(huán)節(jié),永安果欄積極聯合其他零售商,擴大采購規(guī)模,降低采購成本。其具體做法是:永安聯合永生、泰生,在斐濟合伙開設“生安泰”商店,該商店的首要經營業(yè)務是在當地收購香蕉等水果,其次是推銷一些中國的土特產。由于永安投資最多,經理一職由郭樂的弟弟擔任,主要業(yè)務人員亦是永安所派。從實際經營角度,生安泰成為悉尼永安的分號。由于生安泰根據三家商店所需的總額在當地采購,其談判地位明顯提高,通過規(guī)?;档土瞬少彸杀荆瑥亩褂腊布坝郎?、泰生在悉尼市場獲得了較強的競爭力。
與此同時,永安果欄在銷售環(huán)節(jié),采取了競爭策略,將其聯合方——永生和泰生的顧客爭奪過來,成為永安的顧客。當時生安泰采購的水果運到悉尼碼頭后,三家果欄就在碼頭上進行分配,系上標簽,直接送到零售客戶手中。郭樂常到碼頭參加分配,同時從標簽上暗中留心永生、泰生的客戶情況。然后,郭樂指派人員到其營業(yè)處進行推銷,直接與永生、泰生發(fā)生競爭。在銷售環(huán)節(jié)的競爭中,永安一直占據上風。
永安正是并舉運用聯合與競爭策略,一方面通過聯合使永安、永生、泰生共同在采購環(huán)節(jié)與其他同行相比占有優(yōu)勢;另一方面通過競爭,使永安在銷售環(huán)節(jié)與永生、泰生相比占有優(yōu)勢。其結果,永安果欄在悉尼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擁有相當的競爭優(yōu)勢。
互為補充的兩兄弟
悉尼永安的發(fā)展,除經營策略的有效運用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永安擁有高水平的經營決策能力。在永安經營管理方面,我們必須談及郭樂的弟弟郭泉其人。
郭泉出國前,在家鄉(xiāng)中山縣接受了七年的中國教育(這是郭樂正規(guī)教育時間的兩倍)。1894年,郭泉第一次離家到夏威夷的檀香山。在此期間,郭泉先在一家英國法律公司工作,而后又在英國領事館工作。因此,郭泉非常熟悉英國的情況及其法律制度。
1897年,郭泉應其兄郭樂的要求,移民到悉尼。他從熟悉企業(yè)經營管理開始,進而成為永安集團的卓越管理者。
郭泉的經營管理能力首先得益于他的學歷和工作經歷。他比大多數同時代的華僑文化水平要高,且更加了解西方商業(yè)社會,因此更有條件學習西方商業(yè)領域新的管理技術,再加上本人的勤奮努力,使他在企業(yè)經營方面表現卓越。
當郭樂為公司制訂了雄心勃勃的發(fā)展戰(zhàn)略后,郭泉為不斷成長的公司進行成功的經營管理。兩兄弟的結合,使悉尼永安,還有以后的香港永安、上海永安等,從戰(zhàn)略與管理方面得到最佳的協(xié)調。正如某位作者在永安公司紀念刊物上所述的那樣:
他們個性不同,然而是互補的。郭樂是個強硬的,具有無可爭辯的才能的企業(yè)家。郭泉是個聲音柔和、平穩(wěn)、才華橫溢的管理人員。郭樂勇于冒險并提出令人驚訝的想法,而郭泉實現了這些想法。
他們個性的互補因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手足之情而加強;他們能力的互補因企業(yè)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而充分發(fā)揮。郭泉及其他兄弟加盟永安,并以各自的才智效力于永安,是永安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永安經過10年的經營,發(fā)展成為悉尼水果業(yè)中雄踞首位的企業(yè),日益引起了當地工商界的矚目。而郭樂、郭泉也就成為僑商中的知名人士。
香港:環(huán)球百貨的崛起
進軍百貨
斐濟的生安泰經過多年的發(fā)展,逐漸從水果采購、銷售轉變?yōu)橐患野儇浬痰?。隨著生安泰在斐濟種植園的不斷擴大,從中國招來的工人越來越多,為滿足這些工人的日常生活需求,生安泰增加、擴大了日用品的銷售,由此逐步演變成一家百貨商店。
悉尼永安果欄雖主營銷售水果,但它始終兼營中國土特產品的銷售。此外,郭樂還在其他為華僑服務的華人商店投資。如郭樂在位于悉尼北部300英里的磨厘(Moree)的聘記(Ping ji)商行就有投資,該商行不僅經營中國土產雜貨,而且向中國出口羊毛和牛皮。郭樂的弟弟郭順曾在此商行擔任司理。
以上兩點表明,郭樂兄弟具備經營百貨業(yè)的基本條件。他們參與經營的永安果欄,生安泰及聘記商行可以說是百貨商店的初步形式,因此,郭樂進入百貨業(yè)表面上看起來是一種多元化策略,實際上是一種相關發(fā)展策略。
在郭氏兄弟決定進入百貨業(yè)的過程中,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先施百貨的創(chuàng)始人馬應彪。馬應彪原是郭樂曾任店員的永生果欄的老板,又是郭樂在斐濟設立生安泰的合伙人之一,還是郭樂四弟郭葵的姻親。馬應彪于1900年在香港創(chuàng)立先施(Sincene)百貨商店,在經歷了初期的困難之后,馬氏的冒險獲得成功,先施百貨商店在香港的業(yè)務順勢上漲。這些,無疑給郭氏兄弟極大的激勵,成為促進郭氏兄弟進入百貨業(yè)的重要的刺激因素。
在悉尼時,郭氏兄弟,尤其是郭泉,就經常去考察當地的幾家英商百貨商店。特別是當地有名的“英地海登”大百貨公司,更是他們頻繁光顧的地方。悉尼永安雖然當時雄踞悉尼水果業(yè)首位,但由于水果市場畢竟有限,再加主要顧客是當地華僑,購買力水平普遍偏低,因此,其行業(yè)利潤率與百貨業(yè)相比要低。而百貨業(yè)因經營商品規(guī)模大,市場規(guī)模也相應擴大,其行業(yè)利潤率遠高于水果業(yè),考察結果激起了郭氏兄弟進軍百貨業(yè)的野心。這個時期對百貨商店經營管理之術的學習,也為他們進軍百貨業(yè)做好了理論和心理上的準備。
1907年8月28日,香港永安公司正式開幕營業(yè),主要經營百貨業(yè)務,資本16萬元港幣。公司設在香港皇后大道,由郭泉任司理。開業(yè)時,公司只有一間店鋪,職工10余人。
定址香港
我們認為,至少存在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使郭氏兄弟選擇香港而不是悉尼作為他們進軍百貨業(yè)的首家店址:
●市場容量規(guī)模不同。在澳洲,中國人開的百貨公司,服務對象主要是華僑,而悉尼的華僑人數有限,生活又都比較節(jié)儉清苦,購買力不大。而要想在華僑社區(qū)外經營,會遇到不可克服的種族障礙。因此,從百貨業(yè)來看,華僑開辦百貨公司的市場容量較小,難以獲得較大的發(fā)展。而當時的香港,正成為世界性的貿易港口,各國富商巨賈及國內達官貴人紛紛云集于此,因而市面日漸繁榮,人口也不斷增長,其市場容量將會愈來愈大,百貨業(yè)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
●政治和法律環(huán)境不同。在澳洲,華僑要受到英國殖民當局“白澳政策”的束縛和壓制,如對華僑企業(yè)征收高額盈利所得稅和高額遺產稅等。而在香港,當時的政治和法律環(huán)境比較穩(wěn)定,華僑的地位也較為平等,稅收政策對經營企業(yè)較為有利。
●選擇香港并沒有背離永安依靠華僑之根本。前文所述,悉尼永安主要是為華僑服務,由華僑共同投資經營,這是郭氏兄弟經營事業(yè)的根本。而香港不僅是華僑進出國境的必經之處,而且是海外華僑的集居之地。
●郭氏兄弟對香港較為了解和熟悉。郭氏兄弟在澳洲經營企業(yè)十多年,悉尼是他們的立業(yè)之地,當地的市場情況、社會關系、人際脈絡均很熟悉。但是,郭氏兄弟對香港也并不陌生,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這種了解來源于:一是郭樂的弟弟不斷從家鄉(xiāng)經香港來到悉尼,自然帶來不少香港的情況;二是郭樂或其他人經常途經香港,到國內采購土特產品,自然對香港有一定的認識;三是永安的顧客大多是華僑,而每年均有華僑回家探親,必經香港,也會給郭氏兄弟帶來不少香港的消息;四是郭氏兄弟與先施百貨的關系,使他們可以從經營的角度來了解香港。上述信息經過郭氏兄弟的綜合分析,可以認為,他們對香港是較為了解和熟悉的。而這正是地域發(fā)展戰(zhàn)略的必備條件之一。
●馬應彪創(chuàng)辦先施百貨的示范作用。前文已述,馬應彪于1900年在香港開設先施百貨,并獲得成功,這對郭氏兄弟無疑產生了巨大的示范作用。這也許是郭氏兄弟選擇香港作為百貨業(yè)首家店址的關鍵因素。
上述多方面的原因,郭氏兄弟有足夠的理由回香港開創(chuàng)他們的百貨事業(yè)。1909年,郭樂親自到香港坐鎮(zhèn),悉尼永安則由其弟弟郭葵、郭順負責。從此,郭樂作為悉尼和香港兩個永安聯號企業(yè)的總負責人,對兩地營業(yè)統(tǒng)籌安排,使這兩個聯號企業(yè)在貨源和資金上相互支持,兩地業(yè)務日益發(fā)展。
永安式經營管理
郭氏兄弟的華僑身份使永安的經營從一開始就超越了傳統(tǒng)。郭樂兄弟素以英商企業(yè)為楷模,香港永安公司基本上模擬英國的整套商業(yè)經營管理制度和方法,這在當時是創(chuàng)新之舉。香港永安公司的組織管理體制如下圖所示:
由此看出,香港永安公司組織管理體制上的兩大特點:
●行政部門中沒有突出人事管理。而這在西方國家是一個重要的部門,為什么郭氏兄弟沒有設立獨立的人事部門呢?這正是許多華僑企業(yè)的特點。具體到香港永安而言,各部的部長或主任基本上都是從澳洲和舊金山等地歸國的華僑,他們有些是郭氏兄弟原來的合伙人,有些是來投靠郭氏兄弟的親友,有些是郭氏兄弟羅致來的有業(yè)務經驗的人。他們一般在公司都有投資,既是公司的股東,又是公司的實際管理者,這樣的人事安排主要是基于人際關系,所以,在香港永安公司沒有必要設立獨立的人事部門。
●德、智、體三個管理部門的設立可以說是香港永安的創(chuàng)新,這在其他華人企業(yè)中是不常見到的。智育培訓是指商店業(yè)務、各種工作技能的教育和訓練,體育培訓是指提高員工身體素質的活動,如健美操等,那么,德育培訓是什么呢?主要是通過舉辦學習班、研討會、報告會等方式,傳播人生修養(yǎng)、品德培育、倫理文化、合作觀念等內容,這也許就是當今所講的“企業(yè)文化”的核心活動。由此看來,郭樂兄弟并沒有生搬西方的管理體制,而是引進、吸收并發(fā)展出一個融合中、西方文化的混合的經營管理體制。
積極引進的銷售技術。相比中國傳統(tǒng)百貨業(yè),永安百貨引進了先進的西方銷售方法,加以運用。
●商品陳列技術。在當時,幾乎所有的中國零售和批發(fā)店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展示習慣,如便宜貨放在未經裝飾的柜臺外面,而高質量和貴重物品放在貨架上或樓上只有富人才被允許光顧的區(qū)域。但在香港永安百貨店,郭氏兄弟將這些貨物同時以顧客看得見的方式展示出來。
●教育售貨員對待顧客必須禮貌,且永遠保持禮貌。這是“顧客是上帝”原則的體現。而縱觀中國的商業(yè)服務業(yè),其服務意識直到80年代改革開放時方被提到,至今服務水平仍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由此可見,郭氏兄弟當年就重視服務于顧客,這種觀念和行為非常富有創(chuàng)新性。
●商品促銷技術。中國傳統(tǒng)的商店是“坐商”,主動推銷商品的活動很少。但在香港永安,郭氏兄弟采用了大量的促銷技術,如廣告宣傳、換季削價、以成本價或低于成本價甩賣流通速度太慢的商品等等。
蓬勃發(fā)展的輔助業(yè)務。香港永安公司除以經銷百貨作為主要業(yè)務外,一開始即有附屬企業(yè)金山莊的設立。金山莊經營的業(yè)務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進出口業(yè)務,主要是與悉尼永安之間的貨物交流;一類是辦理與華僑有關的業(yè)務,如出國、回國手續(xù)、匯款和儲備等事務,尤其是提供住宿條件,使香港永安百貨買賣興隆。
1910年,香港永安在廣東香山縣石岐開設永安銀號,辦理悉尼、斐濟、香港等地的僑匯業(yè)務。
1914年,香港永安在廣州開設大東酒店(Great Eastern Hotel),并于1918年在香港設立連鎖飯店。其第四家飯店,即大南飯店,幾年后,在廣西省梧州開張。
1915年,香港永安公司在香港開辦了永安水火保險公司,并在武漢、廣州、上海和新加坡等地設有分局或代辦機構,通過開展保險業(yè)務,掌握了各地工商行情,為廣泛吸取社會游資、僑資創(chuàng)造了條件。
1916年,香港永安公司在香港開設永安倉儲公司,建造了五層鋼骨水泥結構的貨倉,其倉位除自有一部分外,大部分對外出租,收取租金。
1919年,香港永安公司收購維新織造廠(Wei Sun Knitting),生產各種針織棉制品。
至此,郭氏兄弟控制的永安系企業(yè)集團基本形成。該集團以永安百貨公司中心,涉及商業(yè)、金融、保險業(yè)和服務業(yè)等多種行業(yè),分支機構遍布國內外。
上海:十里洋場沉浮史
打造內地零售航母
郭氏兄弟自進入香港后,一直關注上海的發(fā)展和市場行情。自從《南京條約》規(guī)定五口通商以后,上海成了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實行經濟侵略的主要據點,由一個普通的縣城逐漸發(fā)展成為國際貿易的大商埠。1913年,郭氏兄弟及香港永安股東會決定籌設上海永安公司,資本初定為50萬港幣。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帝國主義列強忙于戰(zhàn)爭,暫時放松了對華的經濟侵略,棉紗、面粉等輕工業(yè)產品由于洋貨輸入的減少而行情看漲。中國民族資本對紡織、面粉等輕工行業(yè)紛紛投資建廠,民族商業(yè)和金融業(yè)都有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鑒于形勢的變化,郭氏兄弟等香港永安股東決定擴大上海永安的籌備規(guī)模,資本由50萬元增加到200萬元,要在上海建立一家國內最大的百貨公司。
資本籌集。有資料表明,1913年中國人投資的550家現代商業(yè)、金融業(yè)和工業(yè),企業(yè)總資本估計只有1.5億中國元,平均每家資本不到30萬中國元,而郭氏兄弟擬創(chuàng)辦的上海永安公司資本要達到200萬元港幣。這大筆資金從何而來呢?
首先,郭氏家族出資14.05萬元,占全部資本的5.6%(按1919年增資后250萬元資本計算)。
其次,香港永安投資上海永安50萬元港幣,占全部股本的20%。
最后,郭氏兄弟以“增強民族商業(yè)實力,挽回利權”為號召,向廣大華僑招股。招股工作非常成功,上海永安從1475名股東中,籌集資金185.95萬元,占全部股本的74.4%。其中查明的華僑投資為164.31萬元,占全部股本65.7%。
郭氏兄弟招股成功,是時機選擇得當和郭氏兄弟在華僑中的聲譽相結合的結果。當時,海外華僑民族意識高漲,向國內工商業(yè)投資踴躍,郭氏兄弟更是激發(fā)了海外華僑發(fā)展民族工商業(yè)的熱情,抓住了華僑投資國內的大好時機。再加上郭氏兄弟的家鄉(xiāng)香山縣是全國有名的僑鄉(xiāng),悉尼永安在澳洲華僑社會有較大的影響,香港永安作為華僑企業(yè),在香港經營狀況良好,郭氏兄弟本身在海外華僑中的聲望等等,使上海永安籌資順利實現。
店址選擇。1915年7月,郭樂派郭泉、郭葵兩兄弟到上海物色店址。當時南京路正在日漸繁榮起來,郭泉、郭葵選中了南京路上日 樓(今華僑商店)以西的地段。
地段確定后,對店址設在路南還是路北,他們曾認真調查研究。據說,當時曾派了兩個人,一個站在路南,一個站在路北,從他們身旁每走一個人,就在自己口袋里放一顆豆子,以此來統(tǒng)計南京路兩邊行人的數量。統(tǒng)計了一段時間后,肯定路南行人比路北多,且當時上海的富豪大戶多住在南京路以南,他們到南京路來買東西,是從路南過來的,就決定店址設在路南。
商場布局設計。選址、商場布局、商品可以說是百貨商店三大要素。郭氏兄弟在上海永安地址選定后,不僅重視商場大樓的建筑工程質量,而且尤其重視商場布局的設計。
永安大樓一期工程即將完工時,先施百貨公司已經開始營業(yè)。先施百貨進門是面積較大的茶室(這是他們鑒于廣東人有愛好喝茶的習慣而布置的),商場反而設在里面。郭氏認為,這種設計不合理,廣東人的習慣,不適合于上海人,會影響營業(yè)。所以,郭氏兄弟在永安商場設計時盡量注意突出寬敞和適應顧客的心理。
永安商場總體設計如下:一進門是基層商場,銷售各種日常生活必需品,例如牙膏、毛巾、香皂等,這些商品購買時不需要詳細選擇,大多是顧客在逛商店時看到自己需要的東西而購買的。二樓則是綢緞、布匹等商品,購買者中老婦女居多,她們往往要細心地選擇花色,比較各類商品的價格,所以這類商品所占面積比較大,設在二樓比較方便。三樓是珠寶、首飾、鐘表、樂器等比較重要的商品,四樓則是家具、地毯、皮箱等大件商品。大件商品公司可代為送貨,在四樓出售,亦不致影響營業(yè)。日后開張營業(yè)證明,郭氏兄弟的商場布局設計非常成功,勝先施公司一籌,招來了更多的顧客。
商品選擇。上海永安自籌建始確定了如下進貨和商品經營方針:“盡量搜集世界各國品牌商品,做到貨物齊全,應有盡有。”其主要特點是:①名牌商品。選擇世界各國知名度高,商品質量好的商品;②貨物齊全。其齊全程度,當時就有人形容永安是世界各國名牌商品和新產品的陳列廳。
為落實上述進貨方針,上海永安的進貨渠道是多元化和多層次的。英國、美國的商品除通過香港永安進貨外,永安還向上海本地的洋行訂貨;日本的商品主要通過司理楊輝庭親自赴日本采辦;國內的商品和土特產,則派人到產地直接采購。
人員選用。郭氏兄弟在進行以上各項準備工作的同時,還加緊羅致、選用管理人員和營業(yè)人員。首先,他們從香港永安公司調了一批廣東籍職工作為“班底”,利用他們的鄉(xiāng)土觀念和對郭氏兄弟的信賴,使他們效忠于公司。為解決這些“客幫”職工不熟悉上海的方言和市場行情這些困難,郭氏兄弟費了不少的心機和周折,特地聘請一名廣東籍教師負責教授滬語,還在上海物色一些有名望的人物,請他們“附股”和擔任公司董事、參事,以便了解上海市場行情及宏觀形勢。其次,一般員工則由公司登報招考或由公司職員介紹來的。
公司開業(yè)時,全體職工共400余人。其中一般職工約350人,大部分是本地人;高級職員50人,則絕大多數是廣東人,只有6個部長是本地人。
在開業(yè)前,永安公司先在報紙上刊登了十四天的“開業(yè)預告”,對公司的商場布置和經營特色大肆宣傳。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商場營業(yè)第一天,前來參觀購貨的人,真是人山人海,盡管采取憑代價券進門的方法來加以限制,但商場還是擁擠得水泄不通。
香港永安的成功克隆
1918年,上海永安公司成立。郭氏兄弟在經營上海永安過程中,吸取了先進國家的經營管理制度和技術,利用經營香港永安積累的經驗,并結合上海的實際情況加以發(fā)揚光大。
郭氏兄弟非常重視對顧客心理的研究,依照研究所得設計出各種促銷或銷售技術。比如針對顧客大多有貪便宜的心理,上海永安每年舉辦五次大減價,即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一次,再加上公司周年紀念日一次。一到減價期,除少數利薄的商品價格不動外,熱銷的也打八九折。這樣一來,使顧客真正相信公司是“虧本酬賓、貨真價實”。所以,每逢減價期間,生意分外興隆,營業(yè)額為平時的幾倍。同時,還針對當時上層社會人士虛榮的心理,發(fā)行“購貨折”(相當于現在的信用卡)。凡持有購貨折者,在購貨時不需當場付現金,只需在折上記帳,定期總付。這也擴大了營業(yè)額。
郭氏兄弟對人們逢年過節(jié)送禮的研究也是獨到的。比如,公司舉辦了代客送禮的項目,顧客只要開出清單,寫明送禮品種,送到何處,送給何人,公司就會配好貨物,并加以包裝,用車及時送到受禮人手中。郭氏又發(fā)現節(jié)日過后,往往有人拿別人送給他的禮品來公司換其他商品,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禮品不符合受禮者的要求。于是,郭氏兄弟就發(fā)行一種數額大小不等的“永安禮券”,人們可以用禮券送禮,這樣受禮者可以拿禮券到公司來任意選購商品。
永安很早就注意到了營業(yè)員在銷售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制度化和言傳身教相結合的方式,營業(yè)員的優(yōu)質服務水準得以保持并提高。永安商場的醒目處,掛有一條霓虹燈制作的英文標語——顧客永遠是對的。這是營業(yè)員優(yōu)質服務的衡量準則。郭氏兄弟還經常在商場各處巡視,觀察營業(yè)員如何做生意,以自己多年的經驗,言傳身教地指導營業(yè)員如何提高優(yōu)質服務,讓顧客滿意而歸,滿手而歸。
在郭氏的經營下,上海永安百貨商店業(yè)務迅速發(fā)展。同時,還不失時機地開拓新的業(yè)務領域。
1918年,永安公司在商場大樓頂層開設天韻樓游樂場。登上“天韻樓”的最高點“倚云閣”,人們可以鳥瞰上海,因此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人們在游樂、觀景之后,還會逛逛商場,相應地增加了商場的營業(yè)額。
同年,永安公司在商場附近設立大東旅社。這是永安集團繼廣州、香港之后開設的第三家酒店,第四家設在廣西梧州。旅社擁有酒樓、舞廳、彈子房、酒吧間等。規(guī)模和設備當時均為上策,接待來自海外的僑胞和政府各界的頭面人物。旅社年營業(yè)額高達50~60萬元。
1921年永安營業(yè)部成立,辦理顧客、華僑的存款業(yè)務,并在當時廣東籍居民集中的虹口設立分部。營業(yè)部吸收的存款最高時達600萬元,為公司和永安系的各聯號企業(yè)提供了營運資金,加強了永安在競爭中的實力。
在這一年,永安另一重要實業(yè)——永安紗廠也在上海揭牌。郭樂任董事長兼監(jiān)督,總攬全局,其弟郭順任總經理負責營業(yè)。
1922年9月,永安紗廠正式投產,擁有紗錠3萬枚。發(fā)展到1934年,永安紡織系統(tǒng)擁有紡織廠5個,印染廠1個,紗錠25萬余枚,布機1500多臺,資本額增加到1800萬元,職工人數達1.2萬人,組成永安紡織印染公司,成為規(guī)模僅次于榮氏兄弟創(chuàng)辦的申新紡織公司的全國第二大紡織企業(yè)。它生產的“金城牌”42支雙股線質量在全國首屈一指。
永安紡織公司在永安集團中雖未占主導地位,其創(chuàng)立卻使該集團具有更多的民族資本特性。它生產大量品質較高的棉紗、棉布,供應市場;同時對提高技術,培養(yǎng)技術人才,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等的都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