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昌
方海蓮老師的《透視語文教學的“偽思考”》一文,直面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表面化、程式化、“空殼化”現(xiàn)象,指出這些問題的癥結就在于“偽思考”,學生個體沒有真正進入能動狀態(tài),因而不能達于內心,無法“自由言說”。方老師又說學生流于“偽思考”,與語文教學中教師過分依附既定的目標任務有關,與“預設”抑制了“生成”有關,提出要融合感性和理性,從而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精彩來”。
方老師說得應該不錯,但細想一下又讓我覺得很玄。什么是思考?課堂上為什么會出現(xiàn)“偽思考”?預設與生成的“度”怎樣來把握?感性與理性如何去融合?似乎人人都可以說一點,又似乎永遠都沒辦法說清楚。
語文教學研究需要這樣的思辨,但語文教學實踐更需要回到真實的起點。
真實的語文教學是怎樣的?我覺得首先它是一種積累。語文“好”的標志是什么?語文能力強的基礎是什么?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有積累,要掌握很多的字詞,要熟讀很多的詩文,要知道很多的“格式”。用“文乎”一點的話說,就是要有語言材料的積累,語言運用規(guī)律的積累,規(guī)范語言的積累,以及語言文化的積累。既然是“積累”,就沒辦法速成,而需要天長日久的功夫;也沒有辦法灌輸和移植,而需要學習個體的自我努力。所以在我看來,語文教學中那些深層的思考,無論是真的也罷,偽的也罷,都不需要太多;語文教學應當更加樸素一點、更加寬泛一點,讓學生多看、多讀、多背。如果學生真正能靜下心來看書、亮開嗓子讀書,如果他們的小腦袋里真正裝牢了一百首詩歌、幾十篇散文,如果他們知道很多典故、能講很多故事,那么他們的語文無論如何是不會差的。
其次,真實的語文教學是一種感悟。張中行曾經回憶俞平伯教學李清照詞“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俞先生的講法是:“真好,真好!至于究竟應該怎么講,說不清楚?!闭Z文教學中的很多東西,不是全部可以條分縷析,弄得一清二楚的,而需要“心心相印”,由學習者自己去體會、感受。這樣的過程,正是學生從學習材料中獲取精神營養(yǎng)的過程,也是學生精神成長的過程,當然,還是他們語文能力提高的過程。所以,與其翻來覆去探討如何引導學生“思考”與“理解”,還不如留一點時間給學生,留一些余地給學生,留一些朦朧給學生,讓他們用自己的感官、用“心”,而不僅僅是用大腦、用思維去學習語文。另外一方面,讓學生沉入課文、追隨作者,其實也不必像方老師那樣擔心,以為就會使語文教學變成一個“復制”的過程,變成一種單純的“合?!?。要真正能夠“合模”也就好了,現(xiàn)在小學語文教學的突出問題不是“合?!碧?,而是游離太遠?;氐轿谋?,親近文本,可能應該成為日常語文教學的基本形態(tài)。
再次,真實的語文教學是一種訓練。學語文是學文化,也是學“技術”。寫一手漂亮的字,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快速準確地從閱讀材料中獲取信息,恰當?shù)剡M行口頭和書面表達,這些都是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讓學生掌握的能力。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也是通過這些方面來體現(xiàn)的。語文教學在哪里著力?說法很多,但上述能力點毫無疑問必須緊緊抓住,同時通過科學合理的訓練,使得學生的語文能力不斷提高。
語文教學很復雜。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說得太復雜。作為語文教學的實踐者,我覺得不妨簡單一點,把起點放低一點,讓語文教學多一些本真的“泥土”的氣息。擺脫語文教學中的“偽思考”,還得從追求真實的語文教學開始,這是我的一點樸素的感想。
(作者單位:成才導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