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杰
課改以來,研討之風興盛,大大小小的地區(qū)、學校都在舉行著形形色色的研討會。何為研討?交流是也。筆者認為,研討的目的是在“研”中發(fā)生智慧的碰撞,在“討”中共享思想的光芒,從而達到互相激發(fā)、互助提高的專業(yè)發(fā)展目標。然而事與愿違,近幾年來,筆者參加了不少的研討會,雖會場布置考究,鮮花盛開,瓜果齊全,與會人員不乏名人專家,研討起來也看似熱烈,卻仍感覺很是郁悶。郁悶之緣由,在于沒有“研”起來、“討”起來。在研討中,有這樣幾個誤區(qū)。
一、講座式
名為研討會卻實為一言堂。與會人員正襟危坐,態(tài)度嚴肅;主持人只是象征性地向在座的各位客氣一番,就把時間拋給了“專家”。于是該專家口若懸河,引經(jīng)據(jù)典,說得痛快淋漓。與會者呢?只需側耳傾聽,根本沒有張口的份。筆者對這種研討實在不感興趣,即使能從專家的發(fā)言中有所收獲,也感到失去了“研討”的意義。
二、讀稿式
會前,先組織人將研討主題“深入人心”,再要求每個與會者都要發(fā)言,并規(guī)定好發(fā)言的時間。于是,為了讓自己不在眾人面前張口結舌,每一個與會者都“有備而來”——帶著稿子。開會了,照著讀就是了。誠然,事先準備的稿子不乏閃亮之處,但是面無表情、耷拉眼皮、聲音機械地每個人讀一遍,研討就結束了,試問這樣的“研討”有多少實際意義呢?
三、匯報式
以領導或專家為中心的人物坐在中間,呈眾星捧月狀?!把杏憽钡臅r候,只把腦袋轉向他,把話語拋向他,把目光射向他,流露出希望“專家領導指教”的迫切表情。而專家領導往往凝神諦聽,或微微頷首,偶有短評;或似聽非聽,沉默不語。這一種“研討”:“討”有余而“研”不足,同樣無法實現(xiàn)“研討”意義。
四、表演式
會前除了反復地集體演練以外,還安排好了發(fā)言的順序,說的內容也事先規(guī)定好了,誰提什么問題也“有所埋伏”,大家心領神會。讀者可能要問,為什么這樣煞費苦心?答案就是“有人來參觀學習,要展示一番”。這種表演確實好看: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場面熱烈,滴水不漏,教師的理論水平顯示得淋漓盡致。然而說得好聽一點這是一種“展示”,說得難聽一點不就是“作假”嗎?
研討,就是要“研”起來,“討”起來。要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就某一專題展開來討論。參與人認真傾聽。積極思考。發(fā)表觀點,交流互動,在觀點的闡發(fā)和思想的交鋒中,把每個人的思考引向深入,使每個人的認識得到提升,從而促進教師自主成長,共同提高。
(作者單位:徐州市大馬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