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代官員袴褶服原為北方少數(shù)民族服飾,傳入中原后,隋唐時期一度抬升至官員禮服。初、盛唐時期作為朝服、公服的替代品,至代宗朝后漸廢,可謂命運多舛。袴褶服在唐代的演變經歷正是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美學觀念的具體體現(xiàn),即自然美服從于倫理美。服飾,尤其是官員服飾,不僅具有御寒、遮體的基本功能,同時還體現(xiàn)著極強的等級性和禮儀性,是倫理政治物化形態(tài)。
〔關鍵詞〕唐代;官員;袴褶服
〔中圖分類號〕 I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689(2007)01-0097-04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呈現(xiàn)了繁華富麗、別具特色的服飾文化,官員服飾可謂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杜f唐書·輿服志》:“衣裳有常服、公服、朝服、祭服四等之制?!背婪楣賳T祭祀之禮服外,朝服、公服禮節(jié)繁瑣,穿著不便,因而,唐廷雖然在制度層面上尊從古制,但實際操作中卻屢有調整:初、盛唐時期二者被袴褶服和常服所取代,后袴褶服漸廢,一直由常服履行其職能,而袴褶服在唐代的曲折經歷則正是中國服飾文化美學觀念的具體體現(xiàn)。
一
袴褶是一種上衣下褲的服式①,由褶衣和下袴兩部分組成一套服裝,外不用裘裳?!榜蕖?,即短上衣,其形若袍,短身而廣袖。初稱“左衽之袍”,南北朝時期褶之衽被改為右衽,對此,呂思勉先生認為與中原的審美習慣及溫暖的氣候有關?!埃ㄑF褶)蓋胡人之服。疑‘褶’之名實襲諸胡,中國易其左衽為右衽,又改其制若中國之袍,而特襲其短身?胡人之褶蓋小袖,中國則易為廣袖也。必廣袖者,古以侈袂為貴,且中國不如胡中之寒,無取乎小袖也!”[1](1149)“袴”,通“绔”,是褲子形成過程中的稱法,其義為脛衣、套褲,形式分縛袴與不縛袴兩種,前者是用錦鍛絲帶截成三尺一段,在褲管的膝蓋處緊緊系扎,在北朝后期至隋朝主要為折裥縛袴,遂成為既符合漢族廣袖朱衣大口褲的特點,同時又便于行動的一種形式,稱為“急裝”。
袴褶服原為北方少數(shù)民族服飾,特點是便于騎馬征戰(zhàn)。王國維《觀堂集林·胡服考》:“以袴為外服,自袴褶服始。然此服之起,本于乘馬之俗?!庇?,“唐之時服有常服、袴褶二種(謂日常所服者),今定以為上褶下袴,即以后世所謂袴褶服當之者,由胡服之冠帶履知之也。”戰(zhàn)國時期,袴褶服傳入中原,漸被漢族采用,兩漢為近臣及武士之服,東漢末期軍旅數(shù)起,服之者眾,始有袴褶之名?!度龂尽菚畏秱鳌放崴芍⒁督韨鳌罚骸埃▍危┓冻?,更釋褠,著袴褶,執(zhí)鞭,詣閤下啟事,自稱領都督,(孫)策乃授傳,委以眾事。”當時袴褶仍為民間便裝,貴族則很少穿著。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zhàn)亂頻仍,袴褶服遂受軍人喜愛?!稌x書·楊濟傳》:“(楊)濟有才藝,嘗從武帝校獵北芒下,與侍中王濟俱著布袴褶,騎馬執(zhí)角弓在輦前。”此后,袴褶逐漸成為正式的軍服?!稌x書·輿服志》:“袴褶之制,未詳所起,近世凡車駕親戎、中外戒嚴服之。服無定色,冠黑帽,綴紫摽,摽以繒為之,長四寸,廣一寸,腰有絡帶以代鞶,中官紫摽,外官絳摽。又有纂嚴服而不綴摽,行留文武悉同。其畋獵巡幸,則惟從官戎服帶鞶革,官員不下纓,武官脫冠。”由于袴褶服穿著便利、舒服,逐漸得到上層人士的喜愛,使用范圍不斷擴大,影響所及,甚至皇帝也以為常服?!端螘ず髲U帝本紀》:“(帝)常著小袴褶,未嘗服衣冠?!?/p>
袴褶服地位抬升至官員等朝服始于南北朝后期,隋代進一步抬升袴褶服之地位,規(guī)定官員依據(jù)品級高低,依次有紫、緋、綠等各種顏色的袴褶官服。唐代在隋朝基礎之上,將袴褶服進一步改制,作為官員朔望朝會之禮服,“袴褶之制:五品以上,細綾及羅為之,六品以下,小綾為之,三品以上紫,五品以上緋,七品以上綠,九品以上碧?!盵2]其形制,上褶下垂及膝,內著袖口窄小的白紗中單,領式有豎領、交領等,領口、袖邊常加花紋或異色布帛以增強美感,同時,為了突出作為朝會禮服的莊重性,唐廷規(guī)定以祭服專用之大帶取代先前作為戎服所佩之腰帶,且下绔舒散,不得縛裹,首服則各依職守、本品著冠,與朝服、公服等相同,然無佩、紛、鞶囊等飾物,足服為白襪、翹頭履。
上世紀七十年代陜西禮泉唐李貞墓出土一對文武陶俑,即為袴褶朝服的直接實物資料。又如,1990年遼寧朝陽唐墓出土初唐官員俑,首服黑色平巾幘,身著寬袖交領長袍,內著中單,腰束帶,下穿寬口長褲,足服翹頭履。2002年西安唐康文通墓出土武周時期官員俑,頭戴平巾幘,身著黃褐色交領寬袖短袍,袖口褐、綠、白三色釉點染,腰系帶,胸前加一方帛,下穿寬口長褲,足蹬翹頭履等。
二
因為朝服、公服之制禮節(jié)繁瑣,在實際執(zhí)行中,初盛唐時期袴褶服取代了這些大禮服?!短茣肪砣弧罢路返凇睏l:“九品以上,朔望朝參者,十月一日以后,二月三十日以前,并服袴褶。五品以上,著珂?zhèn)??!逼涫褂梅秶^廣,如朝會、陪位等。《唐六典》卷四“禮部郎中員外郎”條:“凡千秋節(jié),皇帝御樓,設九部之樂,百官袴褶陪位,上公稱觴獻壽?!蓖瑫r,袴褶服更多的使用于吉禮、嘉禮和軍禮的某些場合。
然而,袴褶服卻在唐代經歷了曲折的發(fā)展歷程:武德年間(618-626)對袴褶的規(guī)定主要限于武官,至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令百僚朔、望袴褶以朝。武后時期更是推波助瀾:“其在京諸司文武職事,五品以上清官,并六品七品清官,并每日入朝之時,常服袴褶。諸州縣長官,在公衙亦準此?!盵3]后經歷了中宗時期的一段停滯。至玄宗時期又加以恢復。天寶年間(742-755),袴褶服的使用范圍進一步規(guī)范化?!短茣肪矶摹八吠瘏ⅰ睏l:“天寶三載二月三十日敕:百官朔望朝參,應服袴褶,并著珂繖,至閏二月一日宜停。自今以后,每逢此閏,仍永為常式?!?/p>
從這一發(fā)展過程來看,袴褶服似有最終取代朝服、公服的趨勢,但由于它既非傳統(tǒng)冠服,又不如常服方便,所以不能逃脫逐漸消亡的命運。唐代宗朝,“(歸)崇敬以百官朔望朝服袴褶非古,上疏云,‘按三代典禮,兩漢史籍,并無袴褶之制,亦未詳所起之由。隋代以來, 始有服者。 事不師古, 伏請停罷?!瘡闹!盵4]至此,作為官員,尤其是文官,朝服、公服的袴褶服在實際生活中已沒有多大位置,然而,武官仍以其為公事、陪立大仗之禮服,同時,魏晉以來貼身短袖的袴褶軍服,則一直在唐代武人中廣泛流行。
總體看來,唐代官員袴褶服是頗具時代特色的,它是漢族傳統(tǒng)服裝與來自西域胡服的完美結合,是南北朝以來民族大融合、文明大交匯的直接反映。唐朝官員袴褶服是繼承前制,并在北方緊身、適體的異族服裝基礎上演變而來,而唐代的胡服實際上包括西域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服飾和印度、波斯等外國服飾,具有衣長及膝、衣袖瘦窄的特點,領式有圓領、翻折領、對襟開領等,腰間系革帶,下著豎條小口褲,尖靴。元稹曾作《法曲》詩云:“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膻滿咸洛。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火鳳聲沈多咽絕,春鶯囀罷長蕭索。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盵5]可以說,袴褶服體現(xiàn)了服飾的自然美,即服飾形式與自然相統(tǒng)一,追求其整體、和諧之美和舒適、方便之用。
但是,袴褶服本身的這些特點卻與傳統(tǒng)官員服飾的倫理美觀念相悖。倫理美,即官員服飾強調與身份等級相一致,以封建倫理道德原則作為衡量服飾美丑的標準。早在先秦時期,統(tǒng)治者對于服飾的倫理性能已有所認識,服飾成為社會治亂的一種標志?!栋谆⑼x》卷下“衣裳”條:“圣人所以制衣服,如以為絺紘蔽形,表德勸善,別尊卑也。”由于中國自漢代以來逐漸形成了完備的官僚體系,故其服飾之政治性、倫理性極強,以達到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辨貴賤的目的。
唐代官員服飾分為兩大類,即大禮服和普通禮服,均等級森嚴,不可逾越。前者包括祭服、朝服和公服,是封建社會權力等級的象征,具有較大的繼承性和保守性;后者則時代特征鮮明,包括袴褶服和常服,以色彩、佩飾等分別尊卑。為維護官員服飾等級的制度化,唐廷不僅下達服色令,而且作了大量細致的工作,多次下詔強調服飾尊卑有別,以維護該體系正常運轉。無論是歷史的沉積還是大唐王朝的不懈努力,凡此種種,都從不同角度強化著唐人服飾審美觀念中的社會倫理色彩,美的服飾必須與上下等級貴賤相適應,否則就是丑陋的,脫離君與臣的等級、脫離社會的倫常規(guī)范,單純追求視覺、感覺上的舒適自如,則會被包括唐代在內的中國古代服飾美學思想所不容,會遭到官方的禁止和社會輿論的指責。唐代官員服飾以倫理道德為美的風尚,不僅是統(tǒng)治者為鞏固政權所采取的必要措施,也是自古以來服飾被視為“順天道”之術,儒家“天命觀”思想的體現(xiàn),同樣,儒家對“天道”的認識以及與此相關的“天人感應”等理論對唐代官員服飾的影響也是極為深刻的:一方面,它竭力維護古制中與此相關的服制,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新的創(chuàng)造,從而對官服的色彩、紋樣、飾物等裝飾理念的形成產生了直接影響。
例如,將服色分為正色與間色,重正輕間,以此體現(xiàn)尊卑。古時以純色為正色,兩色相雜為間色,正色通常指青、赤、白、黑、黃五色,用于衣服表層或上衣;間色,相對正色而言,是不純正的五種顏色,分別指綠、紅、碧、紫、騮黃五色,因由青、赤、白、黑、黃等五種正色調和相間而成得名,多用于衣服的襯里或下裳,后泛指五種正色之外的任何顏色。唐代官員大禮服嚴格遵循古制:祭服青衣纁裳,青為正色,纁乃淺絳,為間色;朝服、公服均為絳色,絳乃大赤也,為正色。袴褶服則沒有遵循原有規(guī)律,相對自由:將赤黑之間的紫色和赤白之間的緋色,由原來卑賤的象征轉化為富貴的標志。韓愈《送區(qū)弘南歸》詩云:“騰蹋眾駿事鞍鞿,佩服上色紫與緋?!盵6]綠色也一改以往的卑下地位,成為袴褶服的一種色彩。而這也是它不得長久的原因之一。
三
袴褶服的演變歷程,深深地反映了古代服飾,尤其是唐代官員服飾的文化特色,即自然舒適性與倫理等級性之間的矛盾。其實,袴褶服之所以在初、盛唐時期廣泛流行首先是大唐皇室的積極提倡,究其原因乃是與其胡族血統(tǒng)有關?!吨熳诱Z類》卷一三六:“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绷恚袄钐葡仁辣緸闈h族,或為趙郡李氏徙居柏仁之‘破落戶’,或為鄰邑廣阿庶姓李氏之‘假冒牌’,既非華盛之宗門,故漸染胡俗,名不雅馴?!钐埔蛔逯葬扰d,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chuàng)空前之世局。故欲通解李唐一代三百年之全史,其氏族問題實為最要之關鍵?!盵7](344)而胡服深藏著唐室,“關中隴上一帶的豪強勁旅那帶有邊塞烽火和大漠風沙氣息的剛強、剽悍之中不無粗豪、樸野味道的勇武雄壯的精神氣質?!盵8](9)同時,與傳統(tǒng)中原服飾相比,胡服沒有森嚴的等級性,裝飾自由、舒適且靈適方便。
更為重要的是,自南北朝至隋代一直在進行著的民族大融合及多種文明大交匯的現(xiàn)實,是袴褶服流行的根本原因?!秹粝P談》卷一:“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非古制,窄袖、緋綠短衣、長靿靴,有鞢躞帶,然亦有取窄袖利于馳射,短衣長靿皆便于涉草?!薄吨熳诱Z類》卷九一:“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領衫、靴、鞋之類,先王冠服掃地盡矣。中國衣冠之亂,自晉五胡后來遂相承襲,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元魏,大抵皆胡服?!碧仆醭窃谥袊洑v了十六國至南北朝近三個世紀的大分裂、大動蕩及民族大遷徙、大融合之后,在隋代短暫統(tǒng)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胡漢民族之間的交融滲透早已突破了單一、因襲的傳統(tǒng)格局,諸胡漢化與漢族胡化已成為現(xiàn)實,而絲綢之路的重新暢通,將當時世界諸多文明形式引入唐朝,在積極吸收這些文明成果基礎上逐漸發(fā)展起來的大唐文明盛極一時,正是胡族習俗、異國文明與隋唐本土傳統(tǒng)相互交流影響,使人們的價值取向進一步突破傳統(tǒng)儒家的桎梏,呈現(xiàn)出多元化發(fā)展的趨勢,造就了唐人兼容并包、平等開放的獨特的社會心理,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然而,正是由于唐代官員袴褶服的胡漢融合,遂使其威懾力與震撼力不足,與唐朝貴族政治格局及其主導下天朝大國的雄偉氣魄不相匹配,自是無果而終。因為李唐王朝是不同文化背景的貴族集團相繼執(zhí)政的貴族政治格局,然維持集團的有效秩序必須規(guī)范各項制度:初期當政的關隴貴族草建機制,文武不殊途,緊隨其后的高宗、特別是武周時期則一反前制,大肆提高以科舉入仕的士大夫階層,官員地位驟增,官僚體系則更趨規(guī)整、完備。陳寅恪認為, “關隴集團本融合胡漢文武為一體,故文武不殊途,而將相可兼任;今既別產生一以科舉文詞進用之士大夫階級, 則宰相不能不由翰林學士中選出,邊鎮(zhèn)大帥之職舍蕃將莫能勝任,而將相文武蕃漢進用之途,遂分歧不可復合?!盵9](12)與之相適應,官員禮服的等級性和禮儀性亦更加明顯,此格局一直延續(xù)至唐末。在此背景之下,官員禮服不僅應該古今中外兼收并蓄,服飾華美,而且作為現(xiàn)實政治的外在體現(xiàn),一定要等級森嚴,是為國家尊嚴的象征。
總之,袴褶服在唐代的曲折命運,實乃服飾文化的具體體現(xiàn):在隋唐以前的漫長歷史時期中,經濟繁榮期有之,社會穩(wěn)定期有之,盡管都產生了與之相適合的服飾發(fā)展,卻沒有哪一個朝代的服飾發(fā)展水平能與唐代胡、漢服飾的共同發(fā)展相匹敵。服飾到底還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脫離不了一定時期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制約,又絕不可能就是一定時期社會經濟活動的翻板,說到底還是要受一定歷史時期社會文化氛圍的影響,唐代多種民族交融、多樣文明碰撞這一特定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多元化的社會文化結構,以及這種多元文化結構對社會審美價值取向和審美行為的滲透、影響和支配,不但給當時的人們構思、設計各種服飾提供著文化依據(jù),同時也對唐代服飾形成獨特風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衣服在中國古代不僅具有御寒、遮體的基本功能,同時還體現(xiàn)著極強的等級性和禮儀性,是倫理政治的物化形態(tài),這一點尤其體現(xiàn)在官員禮服上:官員既是統(tǒng)治階級的核心組成部分,又是皇帝維持政權的重要工具,這種雙重身份決定了服飾的特殊性,即是封建禮儀、倫理的集中體現(xiàn),其一身衣衫從質料、色彩、花紋、款式無不被禮制所規(guī)范,賦以天道倫理和身份地位的諸多涵義,成為封建政治的圖解和符號。而袴褶服的狀況顯然與傳統(tǒng)服飾文化理念相左,其多舛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了。
〔參考文獻〕
[1]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歐陽修等.新唐書[M]卷二四.北京:中華書局,1975.
[3]全唐文[M]卷九六.北京:中華書局,1983.
[4]劉昫等.舊唐書[M]卷一四九.北京:中華書局,1975.
[5]全唐詩[M]卷四一九.北京:中華書局,1979.
[6]全唐詩[M]卷三三九.北京:中華書局,1979.
[7]陳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測后記[A].金明館叢稿二編[C].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
[8]霍然. 唐代美學思潮[M]. 長春:長春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馬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