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訴訟時效是否已過屬客觀存在的事實,需要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予以證明,由當事人承擔證明責任。以“法律規(guī)范說”為證明責任分配理論基礎,對訴訟時效證明責任進行分配,必須明確主張和抗辯在證明責任分配中的作用以及訴訟時效作為抗辯權的效力定位。
〔關鍵詞〕訴訟時效;證明責任分配;“法律規(guī)范說”;訴訟抗辯
〔中圖分類號〕 D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689(2007)01-0055-07
訴訟時效也稱消滅時效,系因權利人在一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消滅其請求權的制度。[1](627)權利是自由的類型化,訴訟時效即為法律對權利和自由的合法限制。立法者意圖通過訴訟時效制度懲罰“權利上的睡眠者”,防止因債權人怠于行使權利而使權利義務關系處于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之中。不過,訴訟時效所消滅的究竟是何種權利、訴訟時效完成后究竟產生什么樣的法律后果,大陸法系中的德國法系和法國法系國家呈現(xiàn)出不同的立場和學說,進而引發(fā)了訴訟時效證明責任分配上的不同見解。
我國民法學理論對訴訟時效的探討是個歷久而彌新的話題,學說的歧見與判例的混亂吸引了眾多的求知者紛至沓來,希望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理論學說以徹底終結學術界的口水戰(zhàn)。然而,過去的嘗試屢屢不能奏效,爭論仍在延續(xù)。個中原因除了與訴訟時效制度的復雜性有關外,討論問題的角度一直局限于民事實體法而沒有拓展到程序法領域,不能不說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由于只考慮到實體法的邏輯自洽性,而忽略了訴訟時效的程序運行的實際可能,因此既有的理論往往不能合理地解釋和引導我國的司法實踐,不能為司法實務提供具有建設性的、同時也能夠打通民法學和民事訴訟法學的見解。本文寫作的目的,就是從另一個側面即程序法的視角揭示訴訟時效在證據(jù)法上特殊意義,進而闡釋訴訟時效的實體法本質。
一、證明責任分配中的主張和抗辯
(一)主張和抗辯在證明責任分配中的作用
1、證明責任分配原則:羅森貝克的“法律規(guī)范說”
證明責任并不屬于我國法律上的固有概念,而是19世紀末從德國經日本傳入我國。日本學者通常將德國的“Beweislast”譯為“舉證責任”①我國學者在更多的場合是沿用日語的“舉證責任”。大陸法系學者普遍認為“Beweislast”有兩重含義,一是指當事人在具體訴訟中為了避免敗訴風險而向法院提供證據(jù)的必要性,即主觀的證明責任(舉證責任、提供證據(jù)的責任);二是指在口頭辯論結束后,當事人所主張的要件事實如果沒有得到證明(即真?zhèn)尾幻鳎敲匆栽撌聦崬闃嫵梢姆傻男Я⒉槐环ㄔ赫J可,主張該要件事實的當事人將承擔訴訟上的不利益(敗訴判決),此即客觀的證明責任(證明責任、確定責任)。為了敘述的方便,本文將“Beweislast”的第一層含義稱為提供證據(jù)的責任,第二層含義稱為證明責任。
證明責任的本質在于當要件事實真?zhèn)尾幻鲿r,法官如何作出判決,將敗訴的訴訟后果判決由哪方當事人承擔。證明責任分配解決的是由哪方當事人來承擔敗訴后果的問題。實體法已經預置了證明責任分配,但一般來說實體法又沒有具體明確規(guī)定證明責任分配。而我們知道,關于訴訟時效方面存在著訴訟時效完成事實、訴訟時效(重新)中斷、中止和延長事實和訴訟時效重新計算等事實,明確這些事實應當由哪一方當事人來承擔證明責任的前提就必須明確證明責任分配原則。
德國學者羅森貝克的“法律規(guī)范說”的提出,至今為大陸法系各國的理論界和司法界奉為證明責任分配的通說及操作準則。該說從實體法的角度來闡述證明責任分配。由于我國與大陸法系一樣從法規(guī)(實體法)出發(fā)來考慮訴訟,因此該說也逐漸為我國理論界和司法界接受。①“法律規(guī)范說”首先從對實體法律關系進行分析,認為同一個部門法內部法規(guī)相互補充和抵觸?;谶@樣的關系,羅森貝克認為第一類規(guī)范是構成請求權基礎的規(guī)范,即基本規(guī)范?;疽?guī)范是關于權利形成或產生的規(guī)范。第二類規(guī)范是相對規(guī)范,這些規(guī)范的目的是要排斥相對方主張的權利。相對規(guī)范又分為三種情況:其一是權利妨礙規(guī)范,這種規(guī)范從一開始就阻止權利形成規(guī)范效力的產生,以至于權利形成規(guī)范的法律后果不發(fā)生;其二是權利消滅規(guī)范,是指在權利形成規(guī)范的效果已經產生的情況下,由于權利消滅事實的存在使得權利被消滅;其三是權利受制規(guī)范,這些規(guī)范賦予請求權人的相對人以形成權和抗辯權,通過形成權和抗辯權的行使,使得請求權的行使受到制約。第二類規(guī)范在訴訟中構成后文所述的抗辯事實。第三類規(guī)范是妨礙之妨礙規(guī)范,這種規(guī)范與妨礙權利規(guī)范、權利消滅規(guī)范和權利受制規(guī)范相對抗,使得第二類規(guī)范的法律效果要么一開始就不發(fā)生,要么在事后再予以消除,使得權利形成規(guī)范不受妨礙地發(fā)揮效力。[2](105-108)②
“法律規(guī)范說”的證明責任分配原則是:“每一個想法規(guī)范的效果有利于自己的當事人,均必須對此等規(guī)范的前提條件加以證明”[2](113)也就是說,原告必須對權利形成規(guī)范的前提條件成就承擔證明責任;被告則必須對其用于對抗原告的權利請求的法規(guī)范(指權利妨礙規(guī)范、權利消滅規(guī)范和權利受制規(guī)范)的前提條件成就承擔證明責任。由于訴訟的對抗性,針對被告的抗辯,原告為了使權利形成規(guī)范能夠發(fā)揮作用,會以第三類規(guī)范為再抗辯基礎,這樣原告要就再抗辯事實承擔證明責任。訴訟法上的抗辯可以反復出現(xiàn),任何當事人都應當對其使用“抗辯”作為防御方法的要件事實承擔證明責任。當事人證明的目的就是為了使其希望適用的法規(guī)范的前提條件能夠被證明真實。如果法官用盡心證,且這些前提條件是否存在仍然真?zhèn)尾幻?,那么法官將這些要件作“不真實”處理,③從而讓對它們承擔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承擔敗訴后果。
2、主張和抗辯在法律規(guī)范說中的作用
民事證明責任分配以大陸法系國家在事實和證據(jù)上奉行的辯論主義④為前提。辯論主義強調“對材料的收集,也就是對法院裁判的事實基礎的獲取”,“雙方當事人應陳述法院應對之裁判的事實并且如果必要還應對之證明”。[3](63-64)也就是說,辯論主義要求對構成裁判的基礎事實的獲取和證明交由當事人承擔。因此,“離開辯論主義這一訴訟理念,則很難解釋現(xiàn)代證明責任概念的確切含義,以及該概念與提供證據(jù)的責任之間的關系。”[4](31)根據(jù)德國學者的概括,辯論主義有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法院只允許將其裁判建立在當事人主張的事實基礎上。即當事人沒有在辯論中主張的事實,法院不得自動對事實進行闡明。第二,由當事人決定哪些證據(jù)需要法院調查,因為只有有爭辯的事實才有證明的需要。無爭辯的事實或者自認的事實不需要任何證據(jù),這些事實原則上被當作真實處理。即法院只能在雙方當事人確定的界限內審查事實的真實性。[5](124-125)
由于在每一個訴訟開始前,法律已經對各要件事實的證明責任進行了預置,因此在辯論主義下,當事人首先必須主張相應的事實。其次如果雙方當事人對對方所主張的事實有爭辯,則法律要件事實負證明責任的當事人就要提供證據(jù)證明其真實性,從而避免真?zhèn)尾幻鞯臓顟B(tài)。又由于在具體訴訟過程中,當事人的爭辯事實情形不同,因此哪項具體法條規(guī)定的要件事實需要得到證明就必須根據(jù)雙方當事人的訴辯來確定。也就是說,當事人對其希望適用的法律要件事實承擔證明責任,在特定訴訟過程中,辯論主義使得抽象的證明責任得以具體化:如果當事人對某要件事實存在爭辯,那么負有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要對該事實提供證據(jù)進行證明;如果當事人對某要件事實不存在爭辯,那么當事人就不需要進行證明。這樣,雖然證明責任已經由法律預置,但是辯論主義決定了主客觀證明責任發(fā)揮作用的具體情形。
對立雙方提出相互矛盾的請求,原告要求法院判處被告敗訴,正常情況下,被告會進行防御。被告防御的手段有兩種,一是從程序方面,主張訴不合法(如雙方存有有效的仲裁協(xié)議)而請求法院裁定駁回其訴;二是從實體方面,對原告請求權賴以存在的事實進行否認和抗辯,請求法院以對方訴無理由而駁回其訴訟請求。①
就實體方面具體而言,對于原告所主張的權利發(fā)生或形成的要件事實,被告無非有三種反應:一是承認原告主張的要件事實,這種情況構成民事證據(jù)法上的自認,可以免除原告就其主張的該要件事實的證明責任;二是否認原告主張的要件事實,即認為原告所主張的事實不真實或不存在。根據(jù)否認者不負證明責任的法理,被告對其否認的事實無需承擔證明責任。三是抗辯,這是訴訟法上被告應當承擔證明責任的事實。訴訟法意義上的抗辯是針對請求權提出的一種防御方法,是指當事人通過主張與對方權利請求的要件事實不同的事實以達到排斥對方主張的事實,使得對方的訴訟請求被駁回。因此,抗辯或抗辯事實有以下特征:首先須是積極的事實,即證明某種客觀情況存在的事實,單純的否認性事實不能作為抗辯的事由。對于原告主張的事實,被告的反應不是說“不”,而是說“是,但是”;其次須是對抗性,足以導致對方的訴訟請求權行使受到制約。[6](753)就抗辯對請求權產生的影響而言,抗辯分為三類。首先是妨礙權利形成的事實。該事實的存在表明原告所主張的權利自始不可能發(fā)生權利存在的效果,即只要妨礙權利產生的事實存在,就否定原告主張的權利的產生。如當事人主張在訂立合同時無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或合同違反公序良俗等。其次是權利消滅的事實。如債的履行、撤銷權行使、訴訟時效抗辯等。最后是權利受制的事實。該種事實的存在使原告在行使其請求權時受到制約,即被告雖對原告主張的權利產生不持異議,也不認為權利消滅,但是由于權利受制事實的存在使得原告的權利不能順利得到實現(xiàn)。
必須明確區(qū)分否認和抗辯。民事訴訟中的否認是指當事人對相對方所主張的事實主張不真實性。按照當事人否認的內容和形式的不同,在學理上將否認作如下分類:[4](236)第一是單純否認,即直接否定相對方的事實真實性。例如在返還借貸款之訴中,原告請求被告償還借款,而被告主張借貸法律關系根本沒有發(fā)生。第二是間接否認,即當事人主張與相對方主張的事實毫不相干的事實,從而間接地否認了相對方主張的事實。在間接否認中,當事人是從積極方面提出一定的理由對相對方的主張事實予以間接否定,而不是像單純否認那樣直接地否認。例如被告針對請求人返還保管物的請求,主張“該物是你贈與給我的”。被告的主張并不是以承認保管合同關系成立為前提而主張贈與合同成立,而是不承認原告主張的保管合同關系并同時主張另一個新的法律關系。由于贈與法律關系與保管法律關系兩種性質各異,因此該主張屬于否認。第三是推定否認,即當事人以“不知道”或“不清楚”為由否定相對方的主張。如被告針對相對人提出的返還保管物請求,主張“我不知道我們之間存在保管合同法律關系”。
由此可見,否認和抗辯都屬于主張,兩種都針對相對方主張的權利的要件事實而采取的防御方法。兩種的區(qū)別在于否認針對相對方所要證明的要件事實的真實性,認為相對方主張的要件事實為假,而抗辯則從法律規(guī)范之間的相對性關系出發(fā),針對這些要件事實所要證明的權利的形成、消滅和行使。否認與抗辯的區(qū)分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證明責任分配上,因為無論否認還是抗辯都是當事人對相對方所主張的事實,但是如果按照“誰主張,誰舉證”的證明責任分配原則,當事人無論是否認還是抗辯都要承擔證明責任。然而,如果當事人提出否認,并要承擔證明責任,就會出現(xiàn)以下自相矛盾的情況:一方當事人對同一事實認為“真”,從正面承擔證明責任,而對方當事人表示否認認為該事實為“假”,從反面承擔證明責任。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當雙方當事人都不能證實各自的主張(即該事實真?zhèn)尾幻鳎r,雙方當事人都要承擔證明責任——雙方當事人都會被法院判處敗訴??墒俏覀冎?,敗訴的風險只能由一方當事人承擔。因此在證明責任承擔問題上,當事人主張否認并不承擔證明責任。
訴訟時效關系到請求權人請求權是否實現(xiàn),屬于實體問題。分析訴訟時效的證明責任分配的關鍵,在于訴訟時效效力定位上,究竟為權利發(fā)生的要件事實還是對方的抗辯事實。如為前者,則由主張權利的人負證明責任;相反,如為后者,則應由相對方負證明責任。
(二)訴訟時效效力定位:請求權的要件事實抑或抗辯事實
1、司法實務的兩種態(tài)度
訴訟時效效力,即訴訟時效完成所產生的法律后果。關于訴訟時效的效力定位,法院判決表明司法實務中存在著兩種對立的態(tài)度。有的法院將訴訟時效證明責任分配給原告,即原告向法院起訴后,一旦被告提出原告的請求權已經超過訴訟時效,法院就要求原告證明其請求權未超過訴訟時效①;也有的法院將訴訟時效的證明責任分配給被告,讓被告證明原告請求權已過訴訟時效,且不存在訴訟時效中斷、中止和延長的事由,否則即認為訴訟時效未過,判決被告敗訴。②
1994年3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在“法復(1994)3號”《關于債務人在約定的期限屆滿后未履行債務而出具沒有還款日期的欠條訴訟時效期間應從何時開始計算問題的批復》中明確指出:“如果供方在訴訟時效中斷后一直沒有主張權利,訴訟時效期間則應從供方收到需方所寫欠款條之日的第二天開始重新計算?!痹撆鷱蛯嶋H上將訴訟時效期間界定為“債權人不主張權利的期間?!备鶕?jù)這樣的界定,法官于是就順理成章地把訴訟時效未過的證明責任分配給債權人,理由在于債權人不僅有能力證明其是否主張權利,何時主張權利,而且證明責任意味著決定判決的要件事實真?zhèn)尾幻鲿r當事人要承擔敗訴的不利益風險——如果債權人不能證明其債權沒過訴訟時效,法院就會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似乎只有將訴訟時效證明責任分配給債權人才符合懲罰其不積極主張權利的立法目的。
可見,法院在訴訟時效證明責任分配問題上操作相當混亂,不加區(qū)別地將訴訟時效的證明責任一概地由原告或由被告承擔,最高法院規(guī)范性文件中對此也未做出正確的判斷。
2、民法學界的三種觀點
理論界普遍認為,各國關于訴訟時效效力大致有以下三種立法例[1](698)[7](379)[8](536):
(1)實體權消滅主義,即訴訟時效屆滿將導致實體權利本身消滅。這是從債權人方面進行規(guī)定。以日本民法典為典型。
(2)訴權消滅主義,即訴訟時效完成后實體權利本身仍然存在,僅訴權歸于消滅,當事人不能請求法院予以強制力保護。這也是從債權人角度做規(guī)定。以法國民法典為典型。該種立法例又分為起訴權消滅主義和勝訴權消滅主義。
(3)抗辯權形成主義,即訴訟時效完成后,權利本身不消滅,訴權亦不消滅,義務人取得拒絕履行的抗辯權。這是從債務人角度做規(guī)定。以德國民法典和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典”為典型。①
我國《民法通則》第135條規(guī)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為二年。理論界對“請求人民法院保護權利”表明我國系采納何種立法例有不同的理解。從目前的研究現(xiàn)狀來看,學者對實體權消滅主義基本持反對態(tài)度。理由主要是:如依實體權消滅主義,訴訟時效完成,權利本身消滅,義務人履行而且權利人接受的,則構成不當?shù)美?,權利人應當返還。但是從《民法通則》第138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民通意見》)第178條內容來看,我國立法和司法實踐并未采用實體權消滅主義。對于應當將我國訴訟時效效力定位于訴權消滅主義還是抗辯權發(fā)生主義,理論界的爭論主要集中在勝訴權消滅主義和抗辯權形成主義。②
3、本文的立場
本文認為,從我國現(xiàn)有立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的司法解釋及批復來看,將訴訟時效效力定位為勝訴權消滅是不正確的。一方面根據(jù)現(xiàn)有法律規(guī)定來看,訴訟時效已過,債權人未必遭敗訴判決。《民法通則》第138條規(guī)定,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的,義務人自愿履行的,可以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即訴訟時效已過的請求權有可能因義務人的履行而得到滿足。而且《民通意見》第171條規(guī)定,法院對于過了訴訟時效期間,義務人履行義務后,以超過訴訟時效為理由翻悔的,請求權利人返還財產的不予支持。也就是說義務人放棄或不主張時效利益而向權利人履行義務的后,不得向權利人主張不當?shù)美颠€請求權。另一方面訴訟時效完成的直接效力應當指向私權利,而勝訴權作為當事人對法院享有的公權利,將訴訟時效效力定位為勝訴權消滅主義確屬不當。③
事實上,訴訟時效效力完成將導致義務人抗辯權形成??罐q權屬民事權利的一種,指義務人拒絕履行請求權人主張的義務的權利。作為與請求權相對立的“反對權”,抗辯權的目的在于永久的或暫時地阻止請求權的實施或者使請求權減弱。抗辯權可以分為兩種:[9](11)一種是永久的抗辯權,即相對人請求給付時,抗辯權人能夠永久地拒絕履行之權利,如訴訟時效抗辯;另一種是暫時抗辯權,即相對人請求給付時,僅得暫時解決履行之權利,如同時履行抗辯權??罐q權形成后,當事人行使抗辯權的,則相對人的請求權的行使將受到永久的阻礙,但請求權本身仍然存在,只是力量減弱;這個請求權仍然能夠因對方的自愿履行而得到滿足,且履行結果受到法律保護——抗辯權人不能主張不當?shù)美颠€請求。從《民法通則》第138條規(guī)定可以看出,立法者賦予義務人履行已過訴訟時效的請求權的自由(債務人的履行行為視為其放棄訴訟時產利益),這意味著義務人也可以行使訴訟時效抗辯權拒絕履行債務?!睹裢ㄒ庖姟返?71條和法復[1997]4號和法釋[1999]第7號④均表明義務人對超過訴訟時效期間自愿履行及對債務的重新確認是抗辯權的放棄。因此可以認為將訴訟時效效力定位為抗辯權形成具有法律依據(jù)。這種解釋,即有利于從民法的角度分析訴訟中的證明責任分配,又便于從程序法的角度增強解民法制度的實效性。
二、訴訟時效的證明責任分配規(guī)則
在訴訟過程中,原告主張請求權,被告主張民法意義上的需主張的抗辯權進行抗辯。對于被告提出需主張的抗辯時,原告可以有不同的防御手段,他可以對抗辯事由進行否認,也可以進行再抗辯(德語為Replik或Replicatio);被告可以針對原告的再抗辯事實從他的角度陳述能駁倒再抗辯的事實,即反抗辯或再再抗辯(德語為Duplicatio或Duplik)。這樣反復可以一直持續(xù)。①無論是再抗辯還是再再抗辯都是以法律規(guī)范適用效果相對性為基礎,是抗辯的特殊表現(xiàn)形式。原告主張再抗辯的目的在于反駁被告抗辯事由成立的效果,使得請求權行使條件不受制約,權利得到滿足。被告主張再再抗辯的目的在于排斥原告再抗辯,鞏固需主張的抗辯事實成立所產生的法律效力,進而獲得制約請求權行使的效果。在被告以訴訟時效已過為抗辯事由時,原告可能主張訴訟時效存在中斷、中止或延長的事由進行再抗辯,而被告還可以以中斷、中止或延長事由結束訴訟時效重新計算,訴訟時效仍然屆滿為再再抗辯的事由。
(一)訴訟時效的完成:權利受制的抗辯事由,應當由義務人就訴訟時效期間的開始和屆滿負證明責任
訴訟時效期間的屆滿,是民事實體法中為義務人提供的據(jù)以對抗權利人之請求的抗辯權利。就我國民法通則所規(guī)定的訴訟時效而言,它實際上是一種權利受制抗辯。訴訟時效的完成,導致抗辯權的形成。作為權利受制的抗辯事由,當事人應當就訴訟時效抗辯權形成即訴訟時效期間的開始和屆滿承擔證明責任。所以,在訴訟中,如果義務人(即被告)主張時效期間完成之抗辯,其必須對此種抗辯所依據(jù)的事實予以證明,即必須證明訴訟時效期間的開始和屆滿,尤其是必須證明訴訟時效期間從何時開始,當雙方因訴訟時效期間從何時開始以及是否屆滿發(fā)生爭議,并且最終法院難以準確認定時,應當由提出時效抗辯的一方(即被告)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
訴訟時效效力是抗辯權形成,當事人主張訴訟時效利益的,必須就必須對抗辯權形成予以證明。證明時效抗辯權的形成是指訴訟時效期間的開始和屆滿(關于訴訟時效期間的法律主要是《民法通則》第137條;《民通意見》第165、166、168條;《繼承法》第8條;《產品質量法》第45條;《環(huán)境保護法》第42條;《海商法》第257-265條;《保險法》第27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部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擔保法若干解釋》)第34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29號令》第45條)。我國《民法通則》第137條規(guī)定,訴訟時效的起算點是從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算。也就是說,被告對債權人知悉其權利受到侵害的時刻承擔證明責任。當雙方當事人因訴訟時效是否已過發(fā)生爭辯,并且法院認為該事實真?zhèn)尾幻鲿r,應當由主張訴訟時效抗辯的一方當事人(被告)承擔證明責任。這里必須注意,既不能將訴訟時效起算點理解為權利人主張權利的時間,讓原告證明其主張權利的事實,同時也不能在原告僅對訴訟時效已過表示否認時讓原告承擔訴訟時效未過的證明責任,否則違背了“否認者不承擔證明責任”的原則。
(二)訴訟時效中斷、中止或延長:訴訟時效抗辯權形成的再抗辯,應當由主張訴訟時效中斷的權利人就中斷、中止或延長的事由負證明責任
訴訟時效中斷、中止或延長是對訴訟時效抗辯權形成的再抗辯,應當由主張訴訟時效中斷、中止和延長事由的當事人承擔證明責任。當被告已經證明訴訟時效期間開始和屆滿的事實時,如果權利人提出存在訴訟時效中斷、中止或延長的事實時,則這些事實實際上是對訴訟時效屆滿的抗辯主張的再抗辯,對于再抗辯事實應當由權利人(原告)承擔證明責任。
我國現(xiàn)有法律關于訴訟時效中斷的規(guī)定《民法通則》第140條;《民通意見》第173條第2款、第174條;《海商法》第267條;《擔保法若干解釋》第36條第1款。綜合有關法律、司法解釋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答復,②中斷的事由主要有:(1)提起訴訟申請支付令、申報破產債權、申請強制執(zhí)行、申請仲裁、向人民調解委員會或有關單位提出保護民事權利的請求等。(2)權利人向債務人、債務保證人、債務人的代理人或者財產代管人主張權利。(3)義務人同意履行義務等。事實上,同樣產生再抗辯效果的并非局限于訴訟時效的中斷、中止或延長事實,根據(jù)《民法通則》第138條已經法復(1997)3號和法釋(1999)7號,債務人對債權的重新確認以及《民通意見》第170條對未授權給公民、法人經營、管理的國家財產的特殊保護的規(guī)定同樣能夠對抗被告主張的抗辯權。原告主張以上再抗辯事由的,要對這些再抗辯事由承擔證明責任。法院不能因被告否認原告的再抗辯,就認為被告應當證明沒有訴訟時效中斷、中止、延長或沒有債權重新確認事實或不屬于《民通意見》第170條情形,讓被告對這些否定性事實承擔證明責任。
(三)訴訟時效的重新計算或連續(xù)計算:訴訟時效中斷、中止再抗辯的再再抗辯,應當由主張訴訟時效中斷、中止事由已結束的義務人負證明責任
訴訟時效中斷、中止事由結束的事實將引起訴訟時效的重新計算或連續(xù)計算,是對原告主張訴訟時效中斷、中止再抗辯的再再抗辯,應當由主張訴訟時效中斷、中止已經結束的當事人(被告)承擔證明責任。當原告證明了訴訟時效中斷、中止的要件事實后,如果被告認為即使存在訴訟時效中斷、中止的事實,但自中斷、中止事由結束后訴訟時效期間仍然屆滿,那么被告的訴訟時效抗辯權再次形成,可以再次行使抗辯權拒絕給付請求,因此被告要對抗辯權再次形成的事實承擔證明責任。
我國關于抗辯權再次形成的規(guī)定主要集中在《民法通則》第139條、第140條;《民通意見》第173條、第174條;《海商法》第266條、第267條第3款。另外,根據(jù)《海商法》第267條第1款和2000年4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1999)民他字第12號《關于四川高級人民法院請示長沙鐵路天群實業(yè)公司貿易部與四川鑫達實業(yè)有限公司返還代收貸款一案如何適用法(民)復[1990]3號批復中“訴訟時效期間”問題的復函》規(guī)定,原告起訴后撤訴或申請仲裁后撤回申請不認為訴訟時效中斷,因此被告還可以原告撤訴或撤回仲裁申請為由提起再再抗辯。被告對再再抗辯的事實承擔證明責任。原告對被告再再抗辯的事實表示否認的,并不導致證明責任的轉換。
〔參考文獻〕
[1]史尚寬,民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2][德]萊奧·羅森貝克,證明責任論[M].莊敬華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
[3][德]漢斯一約阿希姆·穆澤拉克.德國民事訴訟法基礎教程[M] 周翠譯.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4]陳剛,證明責任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5][德]奧特馬·堯厄尼希,民事訴訟法[M].周翠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法學大字典[S].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1.
[7]胡長清,中國民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8]鄭玉波,民法總則[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9]楊與齡,民法概要[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第11頁.
(責任編輯:魏增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