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在民族文化遺產的記錄整理中,個案調查和原生環(huán)境尋訪應當得到足夠的重視。本文在田野考察的基礎上,對山西的鼓文化,特別是翼城地區(qū)的花鼓沿革、型制及表演特點進行了梳理。
關鍵詞 花鼓 翼城花鼓 民間藝術
山西的鼓文化歷史源遠流長,丁村出土的陶鼓,是當今中國最古代的原始鼓。山西鼓的種類豐富,形式多樣。翼城花鼓、洪洞威風鑼鼓 、萬榮軟槌鼓、曲沃撥浪鼓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花鼓”是山西鼓類文化中極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藝術。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流傳于山西晉南一帶,故稱“晉南花鼓”。臨汾地區(qū)的翼城縣,地處黃河流域汾澮之間,文化底蘊十分豐厚。五帝之一的堯帝始封于此。此地花鼓文化最為普及,遍及全縣各個村莊,在當地流傳著這樣的民謠:“繞城西、北、東、南走,到處皆聞花鼓聲?!?翼城“花鼓之鄉(xiāng)”由此得名。
翼城花鼓歷史源遠流長,但究竟形成于哪個時代,迄今尚不能做出定論。在與翼城近鄰的侯馬市出土東周時期的陶片,上面以速寫手法刻著一位身著長裙的女子,腰系一細腰鼓,一只手好像在拍打著鼓,另一只手舉至頭上正在翩翩起舞。這種較細長的細腰鼓從東周到唐代都很流行,類似我們現代花鼓中“胸鼓”和“腰鼓”的系掛位置。另外,翼城緊鄰的襄汾縣也出土有大批的宋金時期磚雕,上面刻著許多這類細腰鼓樂舞圖,有男,有女,各種姿態(tài),數不勝數,這些鼓的系掛位置近于現代花鼓中“低鼓”的系掛位置。且擊鼓的舞姿也十分相像,只是鼓的形狀稍有不同。這些是不是現代花鼓的歷史雛形,還有待進一步考證,而文物顯示它們與現代花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另外,花鼓是形成于翼城當地,還是由其他地域流傳到翼城的,目前也尚無可靠的歷史資料來加以驗證。民間相傳在唐代翼城就有了“花鼓”的相關記載。據民國十六年修編的《翼城縣志》“祠祀卷”第三十頁載:“明萬歷十年,在后土圣母廟建承天樓于殿后,俗名梳妝樓。每年三月十六日為城關迎神大會,遠近村莊亦統(tǒng)來結社演戲賽會敬神。神駕坐鐵轎,約重千余斤,每抬一段,則旋轉多時,謂之旋娘娘。”據說,當時的花鼓手都搶著圍著神駕鐵轎跑,鐵橋轉向哪兒,哪兒的花鼓就擊打得格外響亮,所以每年農歷三月十六的圣母廟會活動,可以說是當地花鼓的盛會。
翼城花鼓在當地多稱為“打花鼓”、“逗花鼓”、“鬧花鼓”,個別的地方也稱之為“小金鼓”。“花鼓”名稱的由來說法并不統(tǒng)一,大致有三種:其一,花鼓的鼓幫上繪以彩飾圖案,描繪各種花樣花紋,有的則在鼓面上也繪上花紋加以修飾。而今現代花鼓一般不再繪圖了,但也有貼剪紙花的,因此得名“花鼓”。其二,花鼓表演形式豐富多樣,動作優(yōu)雅好看,演奏圖示非?;ㄉ?,欣賞價值高,故名“花鼓”。其三,在花鼓的表演隊伍中有幫鼓的隊伍,其中擊鑼人肩上扛著的大吊鑼,在其掛鑼的竹竿上系有大紅花,格外顯眼,引人注目。參加表演隊伍中的女鼓手(俗稱“女苗子”)頭戴花冠,身著花裙,腳穿榴花鞋,非常好看,故名“花鼓”。以上三種說法都有道理,很難辨別主次,但是一個“花”字概括了他們的共同特征。
現代翼城花鼓的組成多以村社形式見長。在翼城,村村都有花鼓表演隊,上至七八十歲的老者,下至四五歲的孩童,可以說人人都能表演花鼓。而且每個村社的花鼓表演在形式、風格、曲牌上都各具特點。為區(qū)別不同風格的花鼓隊,稱呼上多數都是加上每個村的名字,如封壁花鼓、楊家莊花鼓、武池鄉(xiāng)花鼓、陵下花鼓等等。每逢祭祀、過節(jié),各村之間進行花鼓比賽,由于每個村莊的花鼓曲牌內容不同,在演奏時即興表演的成分很大,因此花鼓的表演形式豐富多樣,不會給人雷同的感覺。
翼城花鼓使用的樂器比較簡單,有花鼓、大蘇鑼(也叫“背花鑼”或“打鑼”)、呆鑼(也叫“斗鑼”或“引鑼”)、小戰(zhàn)鼓(俗稱“救鼓子”)。其中,花鼓是主要擊打樂器和表演道具。最大的花鼓長約50厘米,鼓面直徑約15—20厘米,雙面蒙皮。由兩根紅色絲綢帶橫掛在鼓手胸部位置,左高右低。鼓槌長約20厘米,雙手持槌。右手大指與食指第二關節(jié)持槌,手腕上下運動擊打發(fā)聲。左手虎口持槌,手心朝鼓面,手腕左右運動,左手手臂向身體收攏,因此左手活動范圍較小,單鼓演奏時只能擊打左面的鼓皮。而右手的活動范圍較大,經??梢宰鲆恍碗s的技巧運動,不只是擊打右面的鼓皮,也不限擊打同一面鼓。在花鼓表演中,有技藝精湛的鼓手可以同時表演多面鼓。系掛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態(tài)的。其中三鼓通常是系掛在胸部、腰部左右兩側。五鼓是在三鼓的基礎上再加掛上左右兩側膝關節(jié)處。七鼓則是在五鼓的基礎上,在頭部加一尺寸較小的鼓和兩腿中間再加一個鼓,或者是在頭部加兩個鼓,一大一小,小鼓固定在大鼓之上(通常小鼓起裝飾的作用)。八鼓和九鼓的表演就極為少見了。擊打多鼓的時候,左右手可按照曲目的要求擊打任意一鼓,或即興發(fā)揮擊打花鼓。大蘇鑼是領奏樂器,由背花鑼者演奏,他在表演中起指揮的作用,一般的背花鑼者在場外伴奏指揮,但在興起時或曲牌要求時也經常進入演出場內與花鼓手對敲表演。背花鑼者一般都是在村里打了多年的花鼓、并精通花鼓演奏各個行當的老藝人來擔任,他的工作是密切注視著鼓手的動作以及場上調度的變動,及時、無誤地根據需要變換曲牌和節(jié)奏。背花鑼者一般都是花鼓隊的領頭人物。呆鑼在花鼓表演中是不可缺少的伴奏樂器。一支花鼓隊至少要有三四名呆鑼手,呆鑼體積較小,可以靈活地掌握在手中演奏,因此表演時較靈活、行動也很方便。呆鑼在場外按照大鑼的指揮敲擊花點烘托鑼鼓氣氛。小戰(zhàn)鼓——俗稱“救鼓子”是場外的輔助伴奏樂器,主要的作用是救援花鼓手的,即花鼓手在表演一些難度較大、較復雜的動作時,如有漏敲的鼓點就由救鼓子的鼓點補上,以彌補演出時的缺憾。以上樂器中,花鼓為主奏表演樂器,其他大蘇鑼、呆鑼、小戰(zhàn)鼓,則是輔助伴奏樂器(俗稱“幫鼓”)。但是他們缺一不可,共同構成特有的花鼓演奏形式。
翼城花鼓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多以動作表演擅長,表演者以嫻熟的技巧吸引觀眾。表演的動作夸張有力,動作氣勢似猛虎下山,神態(tài)活潑似頑猴,靈巧多變姿態(tài)美,鏗鏘有力節(jié)奏變化快。表演時的動律是上身靈,下身沉。上身動作多為擰、涌、聳、晃、繞、推、拉、扭、擺、搖。下身動作多為大八字步半蹲移動。下身體移動時常用蹲、蹦、踢、跳、碾、轉。動作幅度大、速度快,在同一節(jié)奏里姿態(tài)萬千,顯得熱烈奔放,剛健有力,活潑歡快。尤其是在群鼓飛舞,更是氣勢宏偉、壯觀,呈現出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翼城花鼓在民間社火活動中多是在廣場,以打地攤的形式來演出,也就是邊走邊表演,到人多的地方就停下來,大打一陣,亮亮絕招,在觀眾的掌聲和喝彩聲中停止演出,然后繼續(xù)邊走邊打。其表演規(guī)律是循序漸進,從簡單到復雜,從一鼓表演到多鼓表演,演員有少到多,從廣場表演到舞臺表演,表演技巧從低到高。
翼城花鼓表演形式多樣,現已有上百種套數,如“走云線”、“踩四角”、“剪子花”、“大團圓”、“龍擺尾”、“金雞啄米”、“二龍出水”、“金鉤倒掛”、“仙人過橋”、“空中飛人”等等。本文主要介紹以下幾種形式:
1. 最常見的表演形式——以鼓為主,帶女苗子和丑角的表演。這種形式人物行當俱全,有歌有舞。女苗子在隊伍中邊演奏花鼓邊變換各種隊形,而丑角則在隊伍中來回竄跳,做出種種怪相來引逗鼓手和女苗子,其目的是為了逗觀眾樂。小丑的扮相怪誕,表演滑稽可笑,他們不受限制,自由地穿梭在花鼓手和女苗子中間,不但不會破壞整體的表演,反而為表演增加許多歡樂的氣氛。在表演中間,鼓手和伴奏者休息,由女苗子在場地中心唱一段民歌(民歌一般為當地的小調),接著再進行花鼓表演。與其他地域花鼓形式不同的是,翼城花鼓以演奏花鼓技巧為主,中間穿插的歌曲表演只起到豐富演奏內容的目的。這種演出形式較生動,內容形式較豐富。是現今花鼓在廣場表演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形式。
2. 最具有震撼力的表演形式——男鼓手集體表演。這種形式表演人數較多。表演時動作講究鏗鏘有力、整齊劃一,雙腳快速移動變換各種隊形。鼓點越打越急,速度越打越快,一氣呵成完成所有表演動作,最后集體亮相結束演出。這種形式的表演,氣勢雄偉壯觀,鏗鏘有力,是花鼓表演中深受人民喜愛的形式。
3. 欣賞價值最高的形式——男、女鼓手對打。女鼓手是在新中國建立后才有的,男、女鼓手都是村里的未婚青年。這種表演形式朝氣蓬勃、歡快活躍、剛柔互補,活潑有趣。上場表演的人數沒有嚴格的規(guī)定,男女對半,其特色是表演男女對打并有一定的藝術造型。
4. 難度系數、表演技巧最高的表演形式——杠上表演。杠上表演是花鼓表演中技術難度最大的一種表演方式。這種表演方式帶有雜技的技巧,動作難度大,比較驚險。通常是村里花鼓手中水平最高的人來表演。杠上表演又有多種形式,分單人上杠、雙人上杠、三人上杠及多人高低杠。鼓手蹦跳上場或翻跟頭上場,先表演一段花鼓,抬杠的人很快在場后架杠,一般來說,兩人架單人杠,四人架雙人杠和三人杠,十人架高低杠(即兩個雙杠上再架一個單杠)。待架好杠后花鼓手迅速邊擊打花鼓邊上杠,在杠上表演花鼓動作,并擺出驚險的造型。這種表演技術難度大,它是花鼓表演中的高潮部分。代表曲牌有《空中取酒》、《仙人過橋》、《蝎子倒爬》、《老虎大張口》等等。
5. 表演花鼓技巧最豐富的形式——多鼓表演。多鼓不是指人多,而是指一個人身上系掛有多面鼓進行表演。多鼓通常指單人至少要身系三面鼓,較長見的是一人身系七面鼓(俗稱“滿天星斗”),偶爾也有身掛八面九面的。多鼓手進行表演通常是先由背花鑼者上場,然后引出多鼓手表演。由于多鼓手身系的鼓較多因此不便于大幅度的移動位置,即在原地表演嫻熟的技巧。鼓手上、下、左、右、前、后快速的飛舞纏繞,擰腰甩胯、踢腿跺腳。動作靈巧多變,鏗鏘有力?,F代的花鼓形式已由原來的一人多鼓演變成多人多鼓表演,這種表演方式在現今非常流行。這種集體表演性質的演出,場面壯觀,氣勢宏大,令觀者動容。
6. 最能體現花鼓集體力量的形式——混合表演。顧名思義就是把以上幾種方式按照一定的順序編排起來演出。這種表演方式是近年來才被使用。其特點是表演內容較豐富,形式變化多樣,既能在廣場上,更能在舞臺上進行表演,有較高的欣賞價值。
經過數年的風霜洗禮,花鼓仍然保留了本來的特色,原始花鼓中最簡單、易流傳的部分一直延續(xù)至今。現有的曲牌運用也形成一定的習慣規(guī)律。如開場或出場多用“五流水”(短五槌)、“長五槌”、“亂槌”,變隊形和動作時必須要用“急剎鑼”、“慢剎鑼”以起到提醒隊員的作用。用于表演中間的是“而槌”、“打二槌”、“一點油”、“對鑼槌”、“花流水”、“十二槌”等,其中花流水可以根據演出情況無限反復,并且在打法上能夠任意加花。表演高潮以及曲目結尾時則多采用“亂槌”和“動四槌”。根據不同的曲牌,演奏者可以準確地判斷出演出的進行時段及演出的進程。
翼城楊家莊的花鼓可謂流傳最廣、時間最長,該地也成為最具有代表性的花鼓之鄉(xiāng)。楊家莊是翼城花鼓的根。2006年夏,筆者來到楊家莊,親眼看到,親耳聽到老藝人表演花鼓,隱隱觸痛心底最脆弱的心弦。那些老藝人身有病患,但敲起花鼓那一招一勢,舉手投足都仿佛是年輕小伙,伴隨著幫鼓互相呼應,眉宇間真情的流露,繼而忘卻了生活的困苦,忘卻了身體的疾痛。鑼、镲、鐃相互陪襯,神情投入,動作鏗鏘有力,鼓點時輕時重,雖是配角但依然神情投入。神情并茂,樸素無華,真摯專注的表演,令所有在場者震撼!在當今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今天,在人類呼喚文化多樣性、保護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這一具有鮮明文化特色、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是我們音樂人應該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音樂學院)
責任編輯 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