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素質教育的倡導與實施,教育“減負”成為備受關注的教育問題,全社會期望在減負中更好地讓教育成功、讓學生成才。然而,困惑卻與期望相伴而生:教育減負推進到現(xiàn)在,為何有些學生卻覺得負擔不減反增?為何有些學生“負擔”減了而成績仍無明顯提高?對減負存在的片面認識并由此所導致的行為偏差,不僅是造成“減負”背離初衷并形成困惑的主要因素,也是當前引發(fā)其他一些教育問題的緣由之一。所以。只有用辯證的觀念和思維看待“減負”問題,對“減負”的理解與認識才能真正做到客觀而不主觀、全面而不片面、深入而不膚淺,對于“減負”的實踐才能真正切合學生成長和教育發(fā)展的實際與規(guī)律。
辯證看待減負問題,要在“為什么減負”上有新的認識。學習的本質在于從閱讀、聽講、研究、實踐中獲得知識或技能,它是學習者體力付出和消耗的過程。是學習者感知、記憶、理解的心智活動過程,必然也是學習者經歷受累和承壓負重的過程。否則,哪有“刺股懸梁”、“鑿壁借光”和“積雪囊螢”之典故,哪有“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之古訓,哪有“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之名言。事實上,學習也是需要負擔的。有負擔才有壓力,有壓力才有動力。當學生在“跳一跳”中摘到那只“桃子”后,他們將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與快樂,萌生新的渴望和動力。所以,我們倡導素質教育,不等于說不要學習負擔。實施素質教育是為了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減負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成長。成功的減負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體現(xiàn)了素質教育的發(fā)展方向,有效促進了素質教育目標的達成。從這個角度來看,學習是有負擔的,素質教育也是需要負擔的。
辯證看待減負問題,要在“減什么負”上有新的認識。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這是教育減負的本義所在。在對“減什么負”的認識上,我們應該認識到:一是不僅看整體更要重個體。相同的學習任務和要求,相對于有不同學習環(huán)境、興趣、習慣和能力的學習群體或個體而言,群體或個體間的差異性、不均衡性是客觀存在的,因此,不能一概而論或以偏概全。二是不僅看“量”更要重“質”。對學生而言,過量的任務是負擔,低質的內容更是負擔;他們需要適量的學習任務,更需要高質的學習內容。減負不僅要減掉那些超過了學生可承受范圍的過量任務,還要減掉那些機械、重復、脫離實際、枯燥無味等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和教學目標達成的內容。從這點來看,作業(yè)少了、考試少了、課程少了、上課少了,并不一定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減負。真正的減負,在于學生在我們的科學引導與組織下,通過一定的努力完成了學習任務,從中體驗到快樂、感受到幸福。這需要適量而高質的學習任務作保障,這理應是我們要實現(xiàn)的一種目標。三是不僅看課業(yè)負擔更要重心理負擔。學生正處在心理和生理發(fā)育、發(fā)展和整合時期,如果心理壓力過重,可能直接導致學生生活質量下降、人格發(fā)展發(fā)生偏移、心理健康水平受到明顯影響,嚴重的可能導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我們在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的同時,要更加重視學生心理減負問題,建立科學有效的學生心理教育、引導、干預機制,讓學生帶著健康的心理投入學習和生活,使課業(yè)減負與心理減負和諧共進。
辯證看待減負問題,要在“怎么減負”上有新的認識。減負既需要科學理念的有效引領,也需要科學方法和措施的有力支撐。因此,“怎么減負”不只是認識問題,更是方法問題,它從根本上決定著減負的成效與成敗。時至今日,我們始終在為此探索和嘗試,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對于這些經驗和教訓。我們要辯證分析和自覺反思。當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教育發(fā)展的最大需要,也是全社會的迫切要求。所以,減負要有利于素質教育的推進,有利于教育質量的提升,減負不可影響素質教育的實施,不可以降低教育質量為代價。更加突出增效,就是要著力在“低耗高效”上尋求突破。從目前情況看,高耗低效、低耗微效、有耗無效的問題普遍存在。成為導致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重要因素,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高效的課堂教學。由此可見,提升教師的施教水平與能力,重視學生學習品質與能力的培養(yǎng),切實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率,不僅是當前減負的迫切需要,也是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保障。時至今日,減負已不只是教育問題,早已成為了一個社會性問題。所以。從根本上解決學生過重負擔問題,既需要國家和各級政府從宏觀上強化統(tǒng)籌和調控,加快各項改革的有效推進,也需要我們從教育內部加強改進和完善。最終形成宏觀與微觀整體聯(lián)動、教育外部與教育內部和諧互動的良好體制與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