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隱喻是對現(xiàn)實的觀念表達,在大學成為“超級市場”后,大學管理面臨著一些新挑戰(zhàn)。隨著大學管理觀念的轉變,政府要加強對大學的管理權力,大學管理要民主化和科學化,建立咨詢和協(xié)調機構,服務教育顧客。
[關鍵詞]超級市場;大學管理;大學改革與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49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0717(2007)04002803On the Management of the University as the Supermarket
CHENG Jinkuan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7,China)Abstract:Metaphors are the conceptual expressions of the reality. With universities become supermarkets, th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has met some new challeng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with metaphors and suggests that the government take more accountability in running university, the university management be more democratic and scientific, and the counseling and coordinating departments be established to meet the needs of educational customers.
Key words:supermarket; university management;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一
大學是一種古老的知識存在,又是現(xiàn)代社會不可缺少的一種機構。在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大學常常具有維系社稷的功能,又具有傳播高深學問、造就人才的作用。但大學是什么,如何管理現(xiàn)代大學?這是一個人人皆知卻并不好回答的問題。
有人說大學是“象牙塔”,追求的是關于生命的終極意義與價值,探討的是形而上的學問;有人說大學是“知識工廠”,教師是工人,新生是原材料,畢業(yè)生是“產(chǎn)品”,而且這種生產(chǎn)還是現(xiàn)代企業(yè)的批量生產(chǎn);也有人說大學是“集合體”、是“松散結合的系統(tǒng)”、是“垃圾箱”、是“有組織的無政府主義”,認為大學組織處于無序的狀態(tài),是一個政治權力的競技場;還有人說大學是“車站”、是“碼頭”、是“空港”,為社會輸送著南來北往的教育“顧客”;還有人說大學是“加油站”、是“發(fā)動機”,為人們補給生命的“血液”,提供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也有人說大學是“購物中心”、是“連鎖商店”、是“超級市場”,任你挑選自己喜愛的教育“商品”……所有這些不同的說法,都代表著不同的大學管理價值觀。當代中國大學的發(fā)展已經(jīng)使大學越來越像一個個“超級市場”了,萬人大學已經(jīng)不再稀奇,大學的學生規(guī)模已經(jīng)成為衡量一所大學水平的重要指標;而且大學越來越打上商業(yè)的烙印,大學辦起了“學店”,逐步淪為經(jīng)濟的婢女,大學的組織與管理行為已經(jīng)具有了明顯的“超級市場”特征。大學教給了我們太多的東西,但在經(jīng)歷了大學教育的洗禮后,我們在如何辦理、管理和領導具有“超級市場”特征的大學問題上,又開始困惑不解。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日益發(fā)展,以及對高質量和高水平高等教育的追求,特別是新一輪的大學管理體制的調整與改革,導致我國高等院校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合并與重組,形成了一些巨型大學,大學管理問題在21世紀初變得越來越微妙和復雜。大學管理的改革既面臨著一些老問題,諸如大學組織權力的再分配問題,教師的流動、選拔與任用問題,大學教育財政的困境、平等與使用效率的問題等,也面臨著一些新問題,諸如面臨知識經(jīng)濟的挑戰(zhàn)、網(wǎng)絡社會的機遇、信息時代的要求、世界貿(mào)易組織的規(guī)則、全球化的大學發(fā)展狀況等,這種“后現(xiàn)代社會”的狀況,對大學管理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二
大學強調科學研究是大學教育中的一次革命,它超越了“象牙塔”的大學形象、超越了對純粹真理的追求,開始關注社會實際生活,特別是通過對社會發(fā)展起決定作用的科學技術的研究,它已經(jīng)“制造”了豐富的知識產(chǎn)品,因此人們把大學形象地比喻為“知識工廠”。
進入20世紀,隨著社會、經(jīng)濟和科學技術的日益發(fā)展和現(xiàn)代化,大學開始把服務社會確定為自己的新任務,大學不僅要進行教學活動和科學研究,還必須服務于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隨著大學把服務社會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大學也開始以服務為旨趣,以滿足各種“教育顧客”的需要。因此,有人把現(xiàn)代大學形象地比喻為“購物中心、連鎖商店、超級市場”。
大學把服務于社會生活作為其基本職能之一,大學的形象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學不但是超凡脫俗的“象牙塔”,而且是強調科學研究的“知識工廠”,更是服務于“教育顧客”的超級市場。高等教育學家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對美國大學的“超級市場”形象進行了生動的描述:“在學院里他們將度過又一個廉價貨物買賣時期。在貨柜上,學生又一次發(fā)現(xiàn)各種東西應有盡有——拉丁語、希臘語、歷史學、科學、商學、新聞學、家政、工程學、農(nóng)學、軍訓以及其他各種五花八門難以概括的科目和活動?!?sup>[1](P42)“一名哥倫比亞學院的學生可以按一種嚴肅的方式學習嚴肅的學科,也可以通過學習‘廣告原理’、‘廣告文字說明寫作’、‘廣告版面設計’、‘廣告研究’、‘實用家禽飼養(yǎng)’、‘秘書簿記’、‘商業(yè)英語’、‘初級速記’、‘新聞實踐’、‘新聞報道與文字編輯’、‘特寫寫作’、‘書評寫作’及‘摔交、角斗與自衛(wèi)’等課程,達到取得學士學位的要求?!?sup>[2](P44)
由此可以斷言,美國大學的“商品”已經(jīng)是應有盡有,開始了與社會的全面合作,大學的管理是以市場為導向的。一些大學開始做起了招生廣告,把大學定位為公共服務機構,大學管理具有商業(yè)化的傾向。因此,有人認為,20世紀的美國大學可以形象地比喻為“購物中心”、“連鎖商店”或“超級市場”,大學的管理方式也是按照“超級市場”的管理方式進行的。在當前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如何管理和經(jīng)營好大學“超級市場”,是值得人們深思的。
三
在21世紀初,中國高等教育已經(jīng)從“精英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高等教育,在短短幾年時間里,通過新一輪的院校調整和重構,出現(xiàn)了數(shù)萬學生的巨型大學,這是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一種進步,高等院校的結構發(fā)生了巨大的轉型。因此,在大學教育這個“超級市場”里,大學的管理變得越來越復雜,無論是大學的辦學方式、組織結構、財政收入,還是教育內(nèi)容、學生管理和教師管理,都出現(xiàn)了一些新情況,大學管理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不僅存在競爭物質資源的問題,還存在競爭人力資源的問題,優(yōu)秀的學生和教師都是大學競爭的重要“戰(zhàn)場”或“商場”??偟膩碚f,作為“超級市場”的大學管理,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國家和政府應該加大對大學的管理權力
大學自治一直是大學管理精神的反映,但在大學日益走向市場化后,大學一方面具有了更大的自治權,但另一方面,又需要國家和政府的協(xié)調。大學已經(jīng)日益轉化為由國家主辦、資助和依法管理的社會機構。
作為“超級市場”的大學,國家和政府應加大對其管理的權力,采取多種途徑影響和控制大學管理事宜,主要的手段有:(1)經(jīng)濟的手段,通過撥款影響大學教育的方向,大學的辦學經(jīng)費主要靠國家和政府的投入;(2)法律的手段,通過制訂大學教育的法律、法規(guī)控制大學教育;(3)行政的手段,通過行政機構的人事制度和政策執(zhí)行控制大學教育,大學校長的遴選既是一個政治過程,又是一個行政的過程;(4)學術的手段,通過進行大學的學術評估,影響大學的管理和發(fā)展。
作為“超級市場”的大學管理已經(jīng)不能忽視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狀況,它與社會發(fā)展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大學的管理必須面對國家和政府的要求,從單一的管理結構走向多維的管理結構,從比較封閉的管理模式走向比較開放的管理模式。在大學的邊界不斷拓展的情況下,只有依賴政府和市場的雙重力量,才能辦好大學這一“超級市場”,并使大學擔負起社會的責任。
2大學管理日益民主化與科學化
民主與科學是20世紀的最強音,作為“超級市場”的大學也不斷呼吁把民主化和科學化作為管理的基本原則。越是市場化的大學,越是需要加強大學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學化。
在西方大學中,一些大學采取了分權管理的模式,不同的校園具有自己獨立的管理機構,各學院也具有自己的管理權力,各職能部門則各司其責;還有一些大學采取了分級管理的模式,形成了合理的大學管理等級制度,董事會、大學校長、評議會、教授會等互相關聯(lián),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相互制約,大學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形成了暢通的信息交換機制,這些都表明大學管理的民主成分在增加。當代中國多校區(qū)的大學管理也需要處理好分權管理、分級管理等方面的關系,把民主的管理落到實處。
為了搞好大學管理,現(xiàn)代西方大學還建立了規(guī)范化、程序化、法規(guī)化的管理制度,學術決策和行政決策充分依靠專家小組,大學管理人員日益專業(yè)化,加強了大學管理的理論研究,把院校研究作為大學改革與發(fā)展的重要部門,使大學管理進一步科學化。在倡導民主管理和科學管理的大學管理改革過程中,大學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機制要進一步完善,在學術人員自主管理和社會參與大學管理事務間取得一定的平衡。
3建立多種咨詢和協(xié)調機構,更好地服務于“教育顧客”
隨著大學教育的日益市場化,大學對內(nèi)、對外的關系日益復雜,大學面臨著強大的內(nèi)部和外部壓力。為了改善和加強大學與社會的關系,一些大學建立了社區(qū)服務部、公共關系部、對外聯(lián)絡部等機構,專門負責學校的對外事宜,進行多形式、多渠道的技術服務和咨詢。美國72%的大學都與企業(yè)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技術咨詢關系;為了管理好大學的內(nèi)部事務、提高大學教育的質量,美國多數(shù)大學都建立了多種多樣的咨詢和協(xié)調機構,包括注冊、學生檔案、職業(yè)指導、心理咨詢、保健、學生活動中心、婦女中心等,負責對學生提供各種所需的服務,大學已經(jīng)成為本地區(qū)的教育、研究、培訓、咨詢和成果推廣的中心和基地。在作為“超級市場”的大學里,學生事務日益繁雜,促使高等院校探索如何更好地做好學生管理和服務工作[2]。
作為“超級市場”的大學,其管理的特征是松散連結的,管理學家科恩和馬奇把美國大學管理的這種特征稱為“有組織的無政府主義”,這是因為:(1)大學管理的目標是不明確的;(2)管理的計劃和技術對參與者來說也是不明確的;(3)管理人員的流動參與性使大學組織處于無序狀態(tài)[3]。這一觀點精辟道出了作為“超級市場”的大學管理所面臨的困境。雖然大學已經(jīng)建立了各種規(guī)章制度,但由于市場的原因,大學難于按照既定的規(guī)章行事,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時常會影響大學的管理過程。因此,作為“超級市場”的大學管理就必須按照市場的規(guī)律去經(jīng)營。當代中國大學管理的必然選擇是走向市場,把競爭機制引入到高等院校中,它也必須按照市場的規(guī)律辦學,處理好政府、市場與大學的關系。
[參考文獻]
[1][美]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 現(xiàn)代大學論——美英德大學研究[M]. 徐輝、陳曉菲譯.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42.
[2]周川, 程星主編. 院校研究與美國高校管理[C]. 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 147.
[3][瑞典]胡森. 簡明國際教育百科全書·教育管理[C].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2. 291.
(責任編輯 黃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