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紹了日本國栗的生產現(xiàn)狀、進出口和消費動向及新品種的選育成就。日本高度重視栗資源的收集、評價和利用,培育了很多大果型、抗癭蜂、澀皮易剝離、淀粉和固形物含量高的新品種。
關鍵詞:日本栗;生產現(xiàn)狀;育種
中圖分類號:S6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910(2007)03-0055-02
日本國生產上使用的栗品種多從野生栗中選育而來,其抗寒性不及野生栗,在日本,其栽培北限只能到北海道南部。因日本栗栗實大、外觀美,早果性強、抗胴枯病和栗癭蜂等而被廣泛引種。為適應栗業(yè)生產發(fā)展的新形勢,促進良種的繁育推廣,提高栗實產量,筆者根據(jù)資料,對日本栗的生產、流通、消費及育種進展簡介如下。
1 日本國栗的生產現(xiàn)狀
日本通過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建立了大規(guī)模栗園,并培育了不少適宜大力發(fā)展的抗蟲品種和地方名優(yōu)品種,栽培面積和產量急速增長,至1975年,栽培面積達4.43萬hm2,1979年總產達6.5萬t。但從1980年前后開始,因栗農年齡老化及進口量增加等,栽培面積和產量逐年下降。1989年,栗產量降至3.95萬t,1999年又減少至3萬t,下降了24.1%;栽培面積由1989年的3.83萬hm2減少至2.69萬hm2(1999年),減少了29.8%。至2000年,因勞動力不足和山地開發(fā)等原因,較多地刨除了老齡樹,栽培面積又減少到2.64萬hm2,產量下降至2.67萬t。日本國栗主產區(qū)為關東地區(qū)的茨城縣和琦玉縣、九州的熊本縣、四國的愛媛縣、東海地區(qū)的歧阜縣(表1)。栽培品種約100個,主栽品種為筑波、丹澤、銀寄、石鎚、國見,占總栽培面積的70%。其中,筑波的栽培面積最大,占總栽培面積的30%。1996-2002年的結果樹面積和產量的變化見表2。
2 日本國栗的進出口動向
日本為栗的消費大國,生產的日本栗幾乎均在國內消費。1997年后,極少量的產品出口到中國、韓國和中國的臺灣省等地。日本每年約需9萬t栗實,而本國僅能生產3萬t,其余6萬t需從中國和韓國進口。其中制干栗用的新鮮及干栗實大多從中國進口,而臨時貯藏處理的栗實幾乎全部來自韓國。此外,加工原料中少量來自意大利。
自1961年起,日本政府把栗實轉換為進口貿易自由化商品后,日本國進口栗呈持續(xù)增長趨勢。然而,到1996年栗實進口量開始呈現(xiàn)下降趨勢。2000年進口新鮮栗和干栗37384t,臨時貯藏栗1190t,加工栗1496t。栗實進口量占總需求量的50%以上,其中,來自韓國和中國的栗實分別占總進口量的52.0%和47.4%。
3 日本國栗的消費動向
在日本,進口栗分為銷售栗和加工栗。銷售栗通常是由食品或加工(制餅干)批發(fā)商銷售。銷售栗又分為新鮮品和加工品,其中加工品經進口商直接銷售給食品批發(fā)商或加工批發(fā)商,而新鮮栗則必須經加工商加工,再由食品或加工批發(fā)商供應市場。凡大型食品加工廠均可采用產品直銷方式,而小型食品加工廠的產品須經食品或加工批發(fā)商銷售。
日本銷售的栗中,50%以上用作加工餅干的原料,另一半主要用于炒栗和菜栗。秋、冬季銷售的炒栗和菜栗,占全年總銷量的95%,而春、夏季僅占5%。食用方式主要是蒸栗、炒栗、干栗和甘栗等,也加工制成栗醬、栗餃子等。
4 日本研究栗的機構及培育的新品種
日本研究栗的主要機構是位于關東地區(qū)茨城縣的國家果樹研究所。該所遺傳育種部的栗研究室主要承擔栗的育種、栽培、病蟲害防治等研究。其他研究機構還有下屬的茨城縣農業(yè)綜合中心園藝研究所、北海道農業(yè)試驗場果樹科和歧阜縣中山農業(yè)技術研究所等。
栗育種的主要目標,一是培育抗病、抗蟲新品種,二是培育淀粉和固形物含量高的新品種,三是通過與中國板栗的種間雜交培育澀皮易剝離的高檔優(yōu)質新品種。
日本的栗育種始于1947年。當時目的是選育抗栗癭蜂的新品種,大力開展了種間和品種間雜交培育。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國家果樹研究所選出了一些適合當?shù)厣鷳B(tài)條件的品種,如20世紀80年代推出的筑波、丹澤、銀寄、石縋、國見等品種。近10年來,根據(jù)種苗法規(guī)又登記了10多個新品種,如紫峰、神峰、秋峰、高見甘早生、清里、相模等(表3)。其中,1971年雜交、1994年選育成功的紫峰品種倍受歡迎,很快就成新建栗園的首選品種。
最近,為達到每1000m2產栗達300kg以上、結果樹經濟樹齡維持30年左右和安全生產的目標,廣泛開展了栗園管理和栽培技術研究,如整形修剪技術、施肥和土壤管理、建立病蟲害生物防治體系、品種構成、老齡樹更新、機械化管理等。另外,日本的栗業(yè)正朝著通過開發(fā)、利用矮化砧實現(xiàn)高產穩(wěn)產,以及培育澀皮易剝離品種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