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世時期,與廣東詞人有過詞學交游的旗人詞人至少有12位。教授后學、唱酬吟詠、為詞集作序跋是他們交游的主要形式。與旗人詞人的交游是近世廣東詞壇對外交游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近世廣東詞壇詞體創(chuàng)作的繁榮興旺。考察和討論這些交游活動,可以為比較細致地觀察以及盡可能清晰地勾勒近世廣東詞史提供有益的幫助。
關(guān)鍵詞:近世 廣東詞人 旗人詞人 詞學交游
中圖分類號:I20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23X(2007)03-0042-03
旗人詞人是清代詞體創(chuàng)作隊伍中重要、特殊的組成部分。詞學交游是一時一地詞壇走向繁榮的過程中必要的助推力量。本文首先通過勾稽史料,對與近世(1797-1948)廣東詞人有過詞學交游的旗人詞人予以考錄。其次,在此基礎(chǔ)上,對廣東、旗人詞人詞學交游表現(xiàn)出來的特點略事討論,并進而初步判定旗人詞人對近世廣東詞壇的興旺發(fā)達所作出的貢獻。
一、相關(guān)旗人詞人及其詞學交游簡況考錄
通過檢閱多種總集、別集、選本、筆記、詞話、館藏目錄及目錄學著作,當下可以考得與近世廣東詞人有過詞學交游的旗人詞人至少有12位。茲將其詞學簡況考錄如下:
一是徐榮。徐榮(1792-1855),原名鑒,字鐵孫,祖籍湖北監(jiān)利,居遼東,先世隨清軍入關(guān),為漢軍正黃旗人??滴踔幸漆銖V東,駐防廣州。道光十六年(1836)進士。咸豐中署浙江杭嘉湖道,后歿于與太平軍交戰(zhàn)陣中。輯有《詞選》不分卷,鈔本,藏廣東省中山圖書館。案:江蘇如皋冒廣生以粵人視之,其《小三吾亭詞話》卷五“王產(chǎn)子詞”條云:“王平子副貢,生而奇慧,讀書目數(shù)行下。出應(yīng)童子試,嶺南徐鐵孫兵備方守越,一見嘆異,首擢之?!庇?,四川富順朱鑒成所著《題鳳館詞稿》中有《洞仙歌·鐵君出和昨調(diào)詞,余亦再作》、《金縷曲·次鐵君韻》2闋、《臺城路·題徐鐵孫梅花冊葉用銀臺除夕元韻》等闋。據(jù)知,徐榮能詞,惜或已散佚。
黃玉階有《菩薩蠻》(渡江桃葉何須檝)賀徐榮納姬曰捷南宮,譚瑩有《慶清朝·題<草檄圖>為徐鐵孫司馬作》。案:徐灝有《倦尋芳·追題徐鐵孫觀察畫梅冊為文孫石甫農(nóng)部賦》,則徐榮生前或與徐灝有過詞學交往。
二是陳良玉。陳良玉(1814-1881),字鐵禪,號朗山,漢軍鑲白旗人,駐防廣州。道光十七年舉人,官廣西知縣,補直隸州知州。有《梅窩詞鈔》一卷、《虞苑東齋詞鈔》一卷。案:陳良玉《梅窩詩鈔》中有《十二月十九日四十初度》詩一首,是明言其生日為十二月十九日。汪兆鏞《碑傳集三編》卷三十九所載陳璞《即補直隸州知州陳君墓志銘》云:“(良玉)光緒七年九月十三日(1881年11月4目)卒,年六十八?!卑凑疹櫻孜洹耙詺q盡之日而后增年”的說法,可推知良玉生于嘉慶十九年(1814)。但錢大昕在《十駕齋養(yǎng)新錄》中指出:“古人以周一歲為一年”、“(顧炎武的上述說法)亦無它據(jù)”。若此,則良玉生于嘉慶十七年十二月十九日(1813年1月21目)方可稱六十八周歲,即“年六十八”。故將陳良玉生年置于嘉慶十九年(1814年),或非定讞。又,陳良玉序汪瓊《隨山館詞稿》,末署“漢軍陳良玉”。又,丁紹儀編《清詞綜補》第865頁以陳良玉為番禺人(鐵嶺籍),第1146頁又作南海人。順德伍仲贊跋《梅窩詞鈔》、潘飛聲作《論嶺南詞絕句》也都以陳良玉為廣東詞家。
三是盛昱。盛昱(1850-1900年1月20日),字伯希,一作伯熙,別號意園、郁華閣者等,滿州鑲白旗人。光緒三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侍講、侍讀、國子監(jiān)祭酒。有《郁華閣詞》一卷。
光緒十一年(1885年),梁鼎芬疏劾李鴻章被降五級調(diào)用,盛昱作《金縷曲》三首(首句分別是“此漢錚錚鐵”、“為爾籌歸計”、“羨爾歸舟駕”)送梁氏出都。深情厚意洋溢詞間,郭則沄《清詞玉屑》卷六稱“世以方梁汾之寄漢槎”。
四是繼昌。繼昌(1852-1908),字蓮溪,一字蓮畦,李佳氏,漢軍正白旗人。光緒三年進士,宮至甘肅布政使,署安徽巡撫。有《左庵詩馀》八卷、《左庵詞話》二卷。案:另有一繼昌,字蓮龕,滿洲正白旗人。嘉慶五年舉人,宮江西布政使。恩華纂輯《八旗藝文編目》著錄其《塵定軒詩詞鈔》八卷,林葆恒輯《詞綜補遺》卷八十七收其詞。又,有以繼昌與李佳相混淆者。據(jù)閔爾昌《碑傳集補》卷五十二,李佳(1871-1902),字彥公,號瘦生,江蘇丹徒人。諸生。有《獨誦堂遺集》六卷。
繼昌與陳慶森同官湖南時以詞唱酬,相得甚歡。繼昌有《金縷曲·題陳摹階大令<百尺樓詞>》、《摸魚兒·贈菶階大令》、《琵琶仙·摹階大令題詞紈扇以贈,吟此答之》。陳慶森有《摸魚兒·蓮畦方伯題拙作<百尺樓詞>,步韻作答》、《金縷曲·題繼廉訪<左庵詞話>》。
五是志銳和志鈞。志銳(1852-1912.1.7),字伯愚,號廓軒,又號公穎、迂庵,別號窮塞主,滿洲鑲紅旗人。光緒六年進士,官禮部右侍郎、烏里雅蘇臺參贊大臣、伊犁將軍。有《窮塞微吟》一卷。志鈞(1854-?),字仲魯,號陶安,滿洲鑲紅旗人。志銳弟。光緒九年進士,官滿洲正黃旗副都統(tǒng)。有詞見《詞綜補遺》卷八十五。
梁鼎芬有《憶王孫·懷滿洲志仲魯編修》、《金縷曲·題志伯愚、仲魯兄弟同聽秋聲館圖》。
六是鄭文焯。鄭文焯(1856-1918),字俊臣,號小坡,又號叔問、瘦碧,晚號大鶴山人,別號冷紅詞客,奉天鐵嶺人。光緒元年舉人,官內(nèi)閣中書。戊戌變法后,應(yīng)聘為江蘇巡撫幕賓。有《樵風樂府》九卷等等。
黃濬《花隨人圣庵摭憶》“羅癭公”條有云:“癭公(羅惇昆)是年游吳,于天童訪寄禪上人,于蘇州訪朱古微、鄭叔問,癭公有詞,記當時《國風報》曾載之。遐庵為癭公刊詩,似未錄及?!?/p>
七是崔永安。崔永安(1857-?),宇磐石,漢軍正白旗人,駐防廣州。光緒六年進士。官至直隸布政使。有詞見葉恭綽編《全清詞鈔》卷二十八。
崔永安、陳伯陶有同調(diào)唱和詞,崔詞為《滿江紅·吹臺感事》,陳詞為《滿江紅·和磐石韻》。
八是承厚和敦伯。承厚,字伯純,滿洲旗人。官吏部主事。敦伯,旗人,余未詳。
承厚、敦伯分別為潘飛聲《說劍堂集》題《虞美人》(庾郎才調(diào)江郎筆)、(離情每被柔情擾)。
承厚有《鵲橋仙·十一月四日夜,榘亭邀集羅亭館。酒闌,蘭史匆匆別去,蓋有聽諸女史彈琴之約。賦此調(diào)之》。潘飛聲有《聲聲慢·九月六日,承伯純吏部承厚招同姚子梁都轉(zhuǎn)文棟、陶榘林觀察森甲集莎蘿浦綠雪樓》。
九是黃孝紓和黃孝平。黃孝紓(1898-1964),字公渚,號綱廠,漢軍正黃旗人。福州駐防黃曾源次子。有《碧慮詞》。黃孝平(1902-1986),字君坦,號叔明、墜庵,漢軍正黃旗人。曾源三子。有《蟄燕庵詞》、《清詞紀事詞》、《詞林紀事補》、《校勘絕妙好詞箋》,與張伯駒合選《清詞選》。
黃孝紓在近世后期與走出粵東的若干廣東詞人結(jié)社唱酬,又曾襄助葉恭綽編纂《全清詞鈔》。黃孝紓有《石州慢。題遐庵(葉恭綽)<詞趣圖>》,黃孝平有《渡江云·步遐庵韻》。葉恭綽《漢宮春·戲贈公渚寓遞香本事》、《渡江云·得公渚海上寄詞,依韻和之》。
以下近世旗人詞人,與廣東詞人具體交游情形有待查考:
第一是徐同善。徐同善(1813-?),字子取,號公可,別號震禪,自號清環(huán)道人,漢軍正黃旗人,駐防廣州。官戶部陜西司筆貼式,以通判選用。有《花影彈雀詞》。案:陳良玉有《月邊嬌·題徐鐵孫師畫梅團扇次公可韻,時余客桂林》。陳良玉與當時廣東詞人長期保持密切聯(lián)系,則與陳氏有詞作往還之徐同善因之也可能與廣東詞人有交游。
第二是繼振。繼振,字又云,漢軍鑲黃旗人。居遼陽。官廣東同知,浙江乍浦駐防。有《五湖煙艇詞》。
第三是蘊璘。蘊璘,漢軍旗人,官廣東同知,有《采菽堂詞》?!缎∪嵬ぴ~話》卷二“沈世良楞華室詞”條謂:“其(沈世良)遺著號《楞華室詞》者,漢軍蘊璘為之付刊。”由此,沈世良生前或與蘊璘有交往。
第四是果勒敏。果勒敏,滿洲正白旗人,官廣州將軍。有《洗俗齋詩稿》。詳《詞綜補遺》卷七十八。案:經(jīng)查,清代歷任廣州將軍中隸滿州正白旗者僅兩人:乾隆五十八年至嘉慶二年的福昌,道光二十六年至咸豐六年的穆特恩。疑《詞綜補遺》誤志旗籍。
二、旗人詞人對近世廣東詞壇的貢獻
通過對目前所搜尋到的詞學交游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發(fā)現(xiàn),在外部交流方面,近世廣東詞壇總體上有以下五點特別值得關(guān)注:一是是交游舞臺由內(nèi)而外的轉(zhuǎn)變。這一轉(zhuǎn)變大致上以1911年為界,促使這一轉(zhuǎn)變形成的平臺是20世紀上半葉幾個此起彼伏的詞社,當然,才名與利益的雙重渴求也是重要的驅(qū)動因素。二是參與交游的詞人身份的細微變更。此點與前一點相聯(lián)系,即隨著科舉制度的崩塌,詞人身份由此前以官宦與游幕者為主轉(zhuǎn)向漸趨多元化組成。交游對象的身份組成亦有與此類似之變化。三是交游對象省級構(gòu)成數(shù)字上的多寡大致上間接反映了各區(qū)域在近世中國詞學史上地位的高下。四是如果說內(nèi)部交游主要的功用在于加強了內(nèi)功修養(yǎng),外部詞學交游則在客觀上幫助廣東詞壇逐步確立了在近世中國詞壇上應(yīng)有的地位。五是通過對廣東近世前期詞人與外籍詞人如湯貽汾、陳宇等交游情形的考察,似乎可以找到常州派詞學進入近世廣東詞壇的一些間接線索。
與旗人詞人的交游是近世廣東詞人對外交游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可以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近世廣東詞壇詞體創(chuàng)作的繁榮興旺,因而能夠多多少少具備以上特點中的前四點。
由上節(jié)材料可知,教授后學、唱酬吟詠、為詞集作序跋是近世廣東、旗人詞人詞學交游的主要形式。這些活動能夠不同程度地顯現(xiàn)旗人詞人自身的詞學觀及其對近世廣東詞壇的詞學貢獻。如徐榮的《詞選》分《東坡詞選》、《少游詞選》、《美成詞選》、《幼安詞選》、《堯章詞選》五部分,各選詞作9、9、23、12、20首,意在標榜經(jīng)典,示人軌則。徐氏身為廣州駐防漢軍,長期在粵生活,曾與廣東本土詞人譚瑩、陳澧、沈世良、徐灝及許其光、金錫齡等共結(jié)“西堂吟社”,有著較為密切的文學甚至詞學交往??疾煨鞓s的詞選本有助于了解他與當時若干廣東詞人詞學觀之間相互影響的實情。
又如,陳良玉堪稱近世廣東詞壇上最為活躍的旗人詞人,考察陳良玉與廣東詞人的交游情況,既有助于了解他與當時若干廣東詞人之間詞風乃至詞學觀相互影響的實情,對于說明近世廣東詞壇與八旗詞壇的關(guān)系也比較具有代表性。陳良玉有《解佩環(huán)……同年呂拔湖(洪)為賦此調(diào),并邀余與古樵(陳璞)同作?!贰ⅰ肚迤綐贰ぷx拔湖賦傷春詞戲調(diào)》、《水龍吟·浴佛日顏紫墟(顏熏)招集海幢》、《望海潮·荔灣消夏同陳古樵作》、《念奴嬌·書呂拔湖同年<沁園春>詞后》、《摸魚兒·將之雷州,古樵賦此調(diào)送行,悵然和之》、《酹霜月·十五年前,與居梅生(巢)聚于桂林。昨來東官,始復(fù)相見??畤@之余,賦此以贈》、《水龍吟·題拔湖<珠海填詞圖>》、《水龍吟·汪芙生(瓊)<秋城夜角圖>》、《三姝媚·杜季英齋中芙蓉,和汪芙生韻》。居巢有《金縷曲·與陳朗山別十五年矣。重晤寶安,今昔之感不能自己,率成此闋奉贈》,陳璞有《摸魚兒·送陳朗山之遂溪》,潘飛聲有《虞美人·月夜過陳朗山先生梅窩,……先生出酒飲客,命記以詞》,汪瓊有《金縷曲·陳朗山孝廉和余<金縷曲>,慨當以慷,情見乎詞矣。輒廣其意,賦此奉酬》、《紅情·己酉冬頤園席次,見女伶壽香婉秀可念,詢其姓,梅氏也。時檻外紅梅盛開,因?qū)俣攀遢焕L橫幅贈之,用白石老仙韻賦此書幀端,并邀朗山、季英同作》。又,廣西臨桂倪鴻有《百字令·丁巳正月十七日家云林高士生日,招同陳朗山、喻少白、李紫黼、金問漁、許青皋、顏紫虛集柳堂,即席同賦》,何桂林有《齊天樂,秋日,同陳蘭甫(陳澧)、陳朗山、陳古樵、呂拔湖、蕭伯瑤(蕭至復(fù)常)、何杞南(藜青)、潘玨卿(潘光瀛)、譚澤農(nóng)、沈芷鄰(澤棠)集學海堂,時朗山有日下之行》。則陳良玉交往的廣東詞家至少有呂洪、陳璞、顏熏、居巢、汪瑯、何桂林、潘飛聲以及李長榮、許玉彬、陳澧、蕭至復(fù)常、何藜青、潘光瀛、沈澤棠等14人。案:陳良玉還有《摸魚兒·與劉鏡周市樓小飲》、《永遇樂·題勞亦漁茂才<繡鋏詞>,即用集中和辛稼軒韻》、《蕙蘭芳引·番禺李碧齡孝廉(李能定)納姬,酷似昔游惠麓所遇,索人賦詠,為填是解》、《甘州·九月十三夜張德甫廉訪(張敬修)可園即事口占》、《法曲獻仙書·張德甫出示先文烈公家玉寄內(nèi)蘭石便面,沘筆書后》。又,陳良玉有詞贈蘇六朋,中云:“聞?wù)f凈鬘稱人室,勸老蓮、添上雙眉媚”。不明劉、勞、李、張、蘇等人果為廣東詞人否,姑錄于此。
潘飛聲在所編《粵東詞鈔三編》自序中說:“飛聲少時稍學為詩,于詞則未解聲律也。嘗讀先大父《燈影詞》,擬作數(shù)首,攜謁陳朗山先生。先生以為可學,授以成容若、郭頻伽兩家詞。由此漸窺唐宋門徑,心焉樂之”、“間與友朋唱酬,或見近人所作,擷其一唱三嘆、怡魂澤顏者,都錄為一編,曾挾之渡重洋,讀與山云海月聽”。陳良玉開示的學詞門徑是由納蘭性德、郭麐而上窺唐宋。此路數(shù)與陳氏自己的學詞路徑大致相似,是他本人詞學宗尚的外在表現(xiàn),正如譚宗浚、汪瓊、陳璞序《梅窩詞鈔》所言:陳良玉詞近接浙派、遠紹南宋,亦如伍仲贊跋《梅窩詞鈔》中所云:“吾粵詞家頗少,前輩如吳石華學博(吳蘭修),近如沈伯眉明經(jīng)(沈世良),皆世所盛稱者。然以朗山視之,其悱惻動人有過之矣?!奔{蘭性德自不必多言,郭麐作為浙派后期的派內(nèi)改良者,是通過強調(diào)主體抒情性來糾正當時詞作的弊病的。由此可見,潘飛聲作詞、選詞中基本上為一以貫之的重情特征是與陳良玉的直接點撥與教示分不開的。難怪潘飛聲能夠在《論嶺南詞絕句》中準確捕捉到乃師詞風:“盡洗詞家銥麗習,銅琶鐵板唱霜天”。陳澧在《朗山之官通州,瀕行,見示詞集,凄鏘綿麗,讀之不能釋手,奉題一律以贈行》詩中也認定陳良玉詞的風格為“凄鏘綿麗”。沈世良在為汪瓊《隨山館詞稿》所作題辭中則評陳詞“如霜天曉角,清響遠聞,然不可與管弦閑雜。”實屬同一機杼。
據(jù)相關(guān)總集(《全清詞·順康卷》)、選本(《全清詞鈔》、《清詞綜補》、《詞綜補遺》、《白山詞介》)、別集、目錄學著作(《清人別集總目》、《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等粗略統(tǒng)計,當下可考之旗人詞家約有以下160人:高景芳、楊鐘羲、范承謨、劉嵩齡、佟世南、佟國器、吳興祚、曹寅、斌桐、繼昌、李孺、全德、宗山、瑞瑯、百保、白廷夔、顧春、納蘭性德、鐵保、福增格、恩錫、恭釗、佟世思、佟國鼐、佟國嶼、宗紹、寶廷、常安、承齡、奭良、成昌、那彥成、麒慶、端方、續(xù)廉、闊普通武、斌良、法良、耆齡、志潤、志銳、志鈞、盛昱、菹端、永增、奕繪、載銓、奕誌、毓隆、余三瀛、恒仁、德崇、阿克敦、慶蘭、聯(lián)璧、興廉、明訓(xùn)、如山、蘊璘、徐同甫、繼振、王裕芬、錫縝、岳燕璞、玉麟、穆清、壽英、壽森、定信、慶康、慶珍、尚其襄、震鈞、繼昌(二)、桂霖、裕貴、致澤、貴榮、志覲、鳳澍香、守典、景賢、果勒敏、趙爾巽、啟明、李霈、玉嵩、三多、金秉恭、承厚、增元、衡平、英瑞、長秀、楊廷璋、黃孝綽、黃孝平、黃孝紓、黃孝先、黃曾源、張壽嵩、張潤普、廷清、恩溥、文良、文海、文輅、斌敏、陳某、崔永安、胡士蘭、如格、徐同善、松鶴、鐘祺、崇彝、玄燁、奕詢、遐齡、戩穀、溥偉、貢桑諾爾布、延秀、瑞泉、豫豐、文謙、德準、壽富、富壽、廷奭、華懿、來秀、永恩、弘曉、伊麟、李興祖、施世綸、錢肇修、黃德溥、煥明、博爾都、蔣重申、善泰、弘歷、于宗瑛、頤琰、姚德豐、曼寧、奎照、敬文、音德訥、志剛、馬鐘祺、蘊和、胡玉瀛、葉玉森、徐榮、敦伯、壽惠、鄭文焯。案:以下數(shù)人未審是否旗人,錄以候考:奉天姚景崇,蓋平黃鄭琚、姚正鏞,遼陽張純修、蔡琬,鐵嶺王一元,義州李放。
旗人詞人是清代詞體創(chuàng)作隊伍中重要、特殊的組成部分。旗人詞人是特定時代的產(chǎn)物,也是滿蒙兩族文人不斷漢化的結(jié)果,在此前的中國詞史上十分罕見。旗人詞人“有著一部獨異的倚聲之史”。從清初的納蘭性德、蘊端、曹寅加上漢軍旗籍的佟氏叔侄昆仲,到嘉道之際的承齡,再到顧春、鄭文焯,他們各自在詞體創(chuàng)作上都取得了驕人成就,足以構(gòu)成一個豪華宏大的詞人群落。旗人詞史進程中始終沒有離開漢族文人的參與,因而,一部旗人詞史,從一開始就是一部滿蒙漢幾族詞人相互之間的詞學交流史。廣州作為廣東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人文炳煥”,又是八旗的駐防地之一,近世廣東詞人因之能夠借助各種機緣,與本土內(nèi)外的旗人詞人展開幾乎是全方位的詞學交流??疾旌陀懻撨@些交游活動,不僅能夠為了解旗人詞史進程提供一個有益的觀察角度,更可以為盡可能清晰地勾勒近世廣東詞史提供有益的幫助。
(文字編輯、責任校對:王麗華)
作者簡介:謝永芳(1969-),男,漢族,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