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茂強 楊雪峰
對于美術學院的學生來說大學期間畢業(yè)創(chuàng)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亭,一件技法嫻熟、畫面生動的作品是每個學生都希望的。而它的前提則是學生的基礎能否打好,那么基礎指什么呢?
基礎就是造型技法。這樣的回答應該是不錯的,如果在若干年前則自然不用置疑,在繪畫還肩負著宣傳重任時,繪畫的寫實技法自然是最重要的。藝術服務于大眾,那么從形式到內容就有一個規(guī)范。但是在今天這個回答顯然是不全面的,寫實技法與現(xiàn)實主義審美觀已不再是規(guī)范與標準。
今天的審美觀相比過去已有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也許是人們在短時期不易注意的,但是如果我們以一段時間作個比較的話,其中的變化是顯著的。比如我們把全國美展從六屆到十屆的獲獎作品作一個比較的話,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差距。這種差距不僅僅是技法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審美觀念的變化。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經(jīng)歷了上世紀“文革”時期的紅光亮的時代,80年代的傷痕美術、古典美術的追求到八五新潮,再到八九現(xiàn)代藝術展,90年代的新生代,艷俗藝術以及超寫實繪畫、裝置、行為藝術。藝術樣式在多元化,藝術觀念也在多元化。過去藝術家的作品的形式與題材,作品的展出,主要是架上繪畫現(xiàn)實題材寫實技法,國家或地方展覽?,F(xiàn)在藝術家的藝術形式可以是架上的也可以是架下的,可以是綜合材料也可以是裝置甚至行為。藝術家的風格追求可以是古典傳統(tǒng),也可以是探索研究,可以是流行時尚也可以是商業(yè)行為。藝術家的展覽可以是主旋律,也可以是個人展覽、群體展覽、主題性展覽,可以是國內展覽也可以是國內外合作展覽。而展出地點可以是美術館、博物館,也可以是畫廊、企業(yè)閑置場所、互聯(lián)網(wǎng)、藝術家工作室,甚至露天空間。今天學生所面對的多元化是他們的現(xiàn)實,時代所給予他們的不是單純執(zhí)著的追求,而是選擇。
如何適應時代,是今天藝術學院所面臨的共同問題。作為現(xiàn)代學院應讓學生了解這些變化,并且以時代為基礎探索多元化教學體制。學生應在了解這些變化的基礎上,形成獨立的判斷,在思辨中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學院的未來不應該是保守的體制,應該是多元化的教學,就像19世紀固守古典主義的學院藝術一樣,保守不能阻止時代的變化,古典主義最終還是淡出了歷史。
當然作為繪畫的基礎技法依然重要,但問越是技法往往與審美觀念相聯(lián)系,不同的審美觀念對技法會有不同的要求,合理的教學應是將審美觀念與技法教學相聯(lián)系來組織教學。這一點在國外已經(jīng)開始實行,比如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的教學體制與中國現(xiàn)在是一樣的,都是綜合性大學,后來發(fā)生轉變,學院教育越來越專一。分化為以寫實為主的學院,以表現(xiàn)為主的學院,以抽象藝術為主的學院或以觀念藝術為主的學院。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學院,學院招生時也以自己的特點選擇學生,在教學中以學院特點來開展教學。
我們國家的學院雖然是綜合性教學的現(xiàn)狀,但也應該探索在新時代中怎樣面對多元化的現(xiàn)狀和學生多向的個性選擇。綜合性學院的教學體制短期內是不會有大的變化的,在此基礎上加強審美教育應是緊要的,學生只有對藝術史脈絡有一個清晰的了解,才能自主地做出選擇。
對于藝術史的教學應從三個方面來加強。首先是在美術史教學中加強,觀念演變史的講解,要改變過去靜態(tài)的歷史觀,以動態(tài)的歷史觀來看待歷史,要把歷史中觀念的演變過程、產(chǎn)生原因以及演變原因交待清楚。美術史講解應盡量避免什么時間什么史實的羅列式講解,這樣的講解不容易讓學生獲得思辨能力。
其次加強在技法課中,材料與技法演變的講解,使學生對材料技法與時代的聯(lián)系有一個動態(tài)的認識,同時應以教師個人的了解,來介紹當代藝術之中材料與技法發(fā)展的動向。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在學生的基礎中,學習方法學習能力也是一個重要的基礎。學生是否開展個人研究,會使學生面貌有很大的不同。在大學中應提倡研究性學習,在國外有的導師給學生評判最高分的標準,不是學生學到多少而是導師從學生中學到多少,知識的發(fā)展得益于不斷的研究,而不是教師的講授。研究性學習會提高學生思辨能力,最終將使學生獲得獨立的審美判斷力。
(作者單位:河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
教育藝術2006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