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像一列高速行駛的火車,勇往直前;然而日輪月轉、歲歲年年,卻像是探照燈的光,來回掠過天空。射線與鐘擺相互沖突,交織成一個巨大的漩渦,人在里面無法逃脫,世界于是旋轉起來,遠古的女人們,在空空如也的地方撿煤渣。但愿我生來就已死去。
但愿這不是文學教給我的東西。是的話可得叫媽媽失望了。
一直在想文學是什么、生活是什么、真實的世界是什么,既然文學已和我的生活密不可分。
有人說文學是游戲,有人說文學是緣情,也有人說文學是讓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可文學只是讓我空虛,讓我知道真實的世界我們根本看不見。它欺騙了媽媽欺騙了我,欺騙了那些永遠找不到自己靈魂棲居地的漂泊的作家。漂泊,漂泊是一種毒,如同淚珠,永遠找不到安置的臉龐。越是找不到,就越是需要不斷消失。其實消失也像是欺騙,看過一部電影,那個年輕人總是茫茫然地向人說著與事實相反的話,不僅騙了劇中人,也使得觀眾分不清事實到底是什么,因為他說話的時候眼睛看著鏡頭之外,就像是在專注地回憶。那么,觀眾也回憶前面的鏡頭,結果是更不知道應該相信誰的回憶。我想他也分不清哪個是真實的世界吧。不知道他有沒有那種欺騙自己靈魂的快感、渴望悲劇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快感。(在水下讓話語變成空泡泡的快感、在風中話一出口就被吹散的快感。“口”就是一個空洞的圈圈,我已不再相信任何語言。)
那么,文學就是自欺的欺騙。
看了伍爾芙的《歲月》,把埃莉諾從20歲寫到70多歲,最后老太太喃喃說道:“我的生活?可我還沒有一種生活呢?!边@句話加上開頭一句“永遠不會跟任何人說任何事”,給我造成了巨大打擊,至今難以平復。我以前覺得生活是那樣一場戲,導演像是你,演員也像是你,可真正的你卻在他們背后,隔著一層厚厚的隔音玻璃,任你大喊大叫拳打腳踢,他們都紋絲不察,而你的生活正在上演,就是你走不進去??墒沁@遠比不上埃莉諾那樣,在前前后后空無一人的舞臺上,站了一世,戲還沒有上演。
還是來談文學與我吧。其實之所以會感到空虛,我想還是書讀得太少的緣故。徒受了媽媽那么些影響,一些不現(xiàn)實的影響。媽媽是酷愛文學的,也做著和文學相關的工作,自身也就帶著文學性,那么嬌小玲瓏、精巧細致的一個女子,我見了都會憐愛。我有一個朦朧的感覺,好像“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這句話是小時候爸爸教我說這是用來形容我媽的,可一點點能夠證明這種感覺的記憶都找不到,再加上我爸幾乎沒什么文化,這種感覺就很有點文學色彩了。
每個人最初和文學發(fā)生關系應該都是童話,我是到現(xiàn)在都鐘愛童話的。兒時的記憶并不太多,厚厚八本童話,也許就是媽媽通過書本來影響我的開端,也是我之所以在姨媽家長大,卻那么像媽媽的原因。是童話教我以滿眼的愛來看這個世界,讓我總是那么容易感動,讓我相信在每一朵花里,都住著一個美麗的精靈。深吸一口氣,陽光就是精靈們撲閃的翅膀上灑下的金粉,撲滿鼻翼。對草木尚且如此,那么,對人就更是應該去愛了。以前的我很覺得這個世界是真善美的,好像一個微笑,就能讓心中倏然開出一朵多瓣的水蓮花??墒峭挷⒉荒苁刮冶苊馔昴敲匆稽c點的憂郁和孤獨。姨媽家在一個糧食儲備庫里,離街上很遠,一條專用的馬路從田野通進來后,就是整整齊齊橫著的幾排大糧倉和幾排鐵路,中間一個空曠的操場,這頭是家屬區(qū),那頭遠得望不到,我?guī)缀鯖]有去過。媽媽說倉庫就像一個安靜的世外桃源,我在我的房間里,看著窗外的圍墻,圍墻外的田野,和夕陽落在筆直的鐵軌上,金銀花很香。其實家屬區(qū)里的小孩是很多的,很熱鬧。我也和他們玩,就是走不近,對于這群孩子,我始終是個外來人吧。后來上學了,學校很近,只需要沿著窗外的圍墻走,然后轉個彎。那么些年,我就是每天四次從一個圍墻走進另一個圍墻,中間3分鐘,路過一片田。五年級的時候我轉學了,六年級又轉了一次,于是開始了至今尚未完結的住校生活。
說得太遠了。其實我在三年級的時候就寫了一首詩,是在一個會寫詩、又喜歡我媽好多好多年的男人討好我?guī)臀易隽艘淮问止ぷ鳂I(yè)之后。他的詩大概就是我最早讀的現(xiàn)代詩了吧,什么“忘連著記,忘記是不斷重復的自欺”、“孤島是海上醒著的眼睛/,你比山深,比海高,/于海你是在背的芒刺眼中的釘”,還有什么瀑布是“一條站立的河”之類的,不喜歡那個人,對他的詩也不感興趣,所以就自己寫了一首,結果是讓我對詩更加不感興趣。
不過畢竟是詩歌改變了媽媽的生活。
初中的時候讀到顧城,是他扭轉了我對詩歌的看法。讀顧城是對小時候讀童話的一種延續(xù),是像天空一樣的美麗。其實天空就是一切,有被風吹淡的藍,也有蒼灰的薄云,在幻化無方中凝聚了所有的眼神,然后生長無窮。喜歡顧城天才的想象力,“樹枝想去撕裂天空/卻只戳了幾個微小的窟窿它們透出天外的光亮/人們把那叫做月亮和星星”。從那時候開始我隱隱感到童話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就是從微小的窟窿中透出天外的光亮的力量。這種感覺在后來對圣埃克蘇佩里的《小王子》愛不釋手時得到了驗證,“我的內心有種深深的感動,仿佛自己抱著的就是一件脆弱的珍寶。我甚至覺得,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這更纖弱的寶物了。月光下我看著他那蒼白的前額、緊閉的眼睛和那在微風中輕輕顫動的鬈發(fā)……仿佛他本身就是一陣微風吹過就可能熄滅的火花”,而小王子輕弱的氣息中卻有著強大的愛的力量,那朵玫瑰的影子,照亮了他的生命,如同一盞明燈,甚至當他熟睡的時候。所以后來愛上莫扎特也是理所當然的事,誰說莫扎特不是童話?他的生活困頓潦倒,他的音樂卻充滿了昂揚、純凈和流暢,他超越了一己之悲痛,留下最簡潔有力的證明。瓦雷里的一句詩為我理解的童話作了最精辟的總結——“如果蒼穹是一滴清淚”。就是把蒼穹化為一滴清淚的力量啊,這么重,這么輕。
14歲,豆蔻年華,三毛、劉墉、龍應臺都讀過不少,也只限于當時讀。真正對我產生影響的人,第一個是魯迅先生。先生在我心中的地位就是先生在中國的地位,是穩(wěn)如泰山的。先生也是我接觸的第一個大師,大師的東西就是可以讓你一輩子去讀。我敬重先生,也心痛先生,先生是中華民族的先生,至今仍然手持戒尺,臨風屹立在中華大地上。怕見先生,直發(fā)如鐵鬢毛成霜;怕見先生,風中抹一把辛酸的血淚。
那時候媽媽也給我看一些國外大師的短篇了,例如茨威格、契訶夫。毛姆的長篇也看了一些,不過記不得多少。引起我極大震撼的是毛姆的一個短篇,叫做《不可征服的》。那個剛烈的法國女人至今讓我心有余悸。她剛一生下孩子就把它抱到河里溺死,因為那是占有她的德國人的孩子,那是占領她的祖國的德國人的孩子,因為她的祖國,因為她的祖國是法國,不管生活有多難。高中讀了梅里美的《馬鐵奧?法爾哥尼》,同樣的震撼,擊斃自己兒子的槍聲至今在我腦中轟鳴。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也給我很深的印象。還有海明威的《印第安人營地》,天哪……這些短篇幾乎都和死有關,大師筆下的人物,甚至是人物的某一個行動,都會刻在你心中永不磨滅。我沒有親眼目睹過死亡的瞬間,可我想起拉斯馮提爾那部電影,《黑暗中的舞者》。說實話那是我最喜歡的影片之一,可是我很難鼓起勇氣再去看它。當薩瑪唱著心中的歌,絞刑臺“咔”一聲打開,歌聲戛然而止。薩瑪被吊在了半空,鏡頭久久定格。無法承受。那樣殘忍的影片沒有人可以用“欣賞”這個詞,心靈和現(xiàn)實的差距殺得你血肉橫飛,薩瑪天籟般的歌聲和想象中美麗的舞蹈世界成為你永遠的痛。所以現(xiàn)在喜歡看一些淡淡的、純美的影片,例如越南導演包東尼的《忘情季節(jié)》,從頭至尾散發(fā)著荷花的香氣,回味雋長?;蛘邘r井俊二的《四月物語》,什么故事都還沒有開始,影片就結束了,櫻花像雪一樣下著,陽光,雨,紅傘。在淺淺的呼吸中你還是可以感覺到人性,沒有《天使愛美麗》那樣的活潑,或是《放牛班的春天》那樣的光輝,更沒有英格瑪?伯格曼的深刻,就只是簡單,讓我舒服。
回到15歲。在現(xiàn)實里那是非同尋常的一年。不是看了厚厚的三本《平凡的世界》,讓我從文學里接觸到了現(xiàn)實,而是文學變成了現(xiàn)實直接進入我的生活。前面說過,是詩歌改變了媽媽的生活,那一年,爸媽離婚之后,媽媽結識了一個漂泊的詩評家,從那以后,媽媽和成都繁榮的文化圈掛上了關系。成都有一大批優(yōu)秀的作家和詩人,我開始了解這些以文學為事業(yè)的人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開始領略他們的人格魅力。最重要的是,我從他們那兒聽到了一個又一個世界大師的名字。在我叔叔滿滿一屋子的書里,我看到了人類智慧的精華。3年過去了,嬌小而堅強、柔弱而剛烈的媽媽終于孑然一人,這是宿命,沒個說法。只是我慚愧沒有珍惜這幾年,讀得太少,懂的得更少。喜歡是實實在在的喜歡,卡夫卡的憂郁,加繆的荒誕,博爾赫斯的睿智,還有??思{,甚至艾略特??墒俏乙歉艺f我懂,那就太可笑了。但我也會為他們的一句精妙絕倫的話而拍案叫絕,內心無比滿足。就算什么也沒有經歷過,關于時間,關于存在,或者任何哲學就算我一概不懂,我喜歡,仰望這些星辰一樣的大師我感到滿足。大師這么多一輩子也讀不完,可是從文章開頭覺得很空虛,以為將和媽媽一樣注定一生追尋,寫到這里我已經感到很充實。所以,每當覺得生命沒有意義、日子過不下去的時候,看看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