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酒必有酒器,酒器作為酒文化的重要載體,同酒文化一起,共同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凡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陶器的出現(xiàn),人類便開始有了炊具;從炊具開始,又分化出了專門的飲酒器具。究竟最早的專用酒器起源于何時,如今已很難定論。因為,在古代一器多用應該是相當普遍的。遠古時期的酒,是未經(jīng)過濾的酒醪,呈糊狀和半流質,對于這種酒,就不適于飲用,而是食用。故食用的酒器應是一般的食具,如碗,缽等大口器皿。隨著釀酒業(yè)的發(fā)展、飲者身份的高貴等原因,使酒器從一般的飲食器具中分化出來便成為可能。不僅如此,酒器質量的好壞,還往往成為飲者身份高低的象征之一。專職的酒器制作者也隨之應運而生。
中國古代酒器種類繁多,無論從材質,還是從用途,無不令人眼花繚亂。這也是中國古代酒文化十分發(fā)達的標志之一。眾所周知,青銅器在中國先民的生活和精神體系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這樣說,古代青銅器與青銅工藝的演化,不僅是中國人的物質進化史,更是中國人的精神進化史、心靈進化史。青銅材料的稀有和青銅鑄造工藝的先進性,使得它與陶器、木器和石器等沉淪于日常物用的器具分道揚鑣,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發(fā)展道路。青銅鼎、簋、尊、盤、爵等作為食具、酒器、盛水器等實用功能與作為禮器在先民精神生活中標出的意義是互為表里、融貫一致的??梢哉f,沒有古代青銅器,就不可能有商、周以來文質彬彬的貴族等級體制和先秦時代獨具特色的權力表達系統(tǒng)。
古代文明體制的核心,即所謂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無不與青銅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在這里筆者想把筆墨更多地用在青銅酒器上。在中國古代洋洋大觀、浩如煙海的酒器文化中,相信這九件青銅酒器是最為瑰麗、最值得國人(尤其是飲者)為之自豪的。
四羊方尊
尊在古代為盛酒器,是一種尊貴的酒器,有人以為尊貴之“尊”,即由此而來。此尊為商晚期偏早之器。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寧鄉(xiāng)市,是我國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較大的方尊,高58.6厘米,重近34.5公斤。造型簡潔優(yōu)美,采用線雕、浮雕手法,把平面圖像與立體浮雕,器物與動物形狀有機地結合起來。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展示了酒禮器中的至尊氣象。
天觚
觚(gu)是流行于商代至西周初的飲酒器。整個觚體分為三段,上部器口與細頸為容體,中間的腹部為實心,考古學上稱之為“假”腹,下面為圈足。商代酒器最基本的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飲;也有與斝成組合的。其形制為圓柱形,器體較高且細,多為喇叭形。商周時觚非一般飲器,有一句成語為“不能操觚自為”,即指觚的多寡與飲者的身份地位、人品、酒量相關,只有高品位的人方可用此器。天觚是西周前期的飲酒器,通高26厘米、口徑15厘米,現(xiàn)藏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全器自頸至圈足有四道三棱形棱脊,上飾人形幾何紋。此觚紋飾奇麗,同類器形較為少見,屬國家一級文物。
對罍
罍(lei)是大型的盛酒29,又可盛水,在青銅禮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詩經(jīng)》中即有“我姑酌彼金罍”之語。妻從商代晚期出現(xiàn),流行于西周和春秋。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纂出現(xiàn)于商代晚期,圓形罍商代和周初都有。對要是西周中期的盛酒器,通高46厘米、口徑23厘米、腹深38.5厘米、重18公斤,1973年出土于陜西省鳳翔縣。對罍的鑄造時期,正是周人逐漸擺脫殷商神秘繁縟的美術傳統(tǒng),形成莊重素雅的自身風格的歷史階段。雖然全器多處以夔龍為飾,但變形得非常厲害,除目紋外其它的細節(jié)都在蛻化,成為一種裝飾意味很強的圖案,顯然猙獰的夔龍在周人的信仰世界中已經(jīng)淡出了。
鳥紋爵
爵是最早出現(xiàn)的青銅禮器,用以飲酒,兼可溫酒?!墩f文解字》云:“爵,禮器也?!本暨@種酒器的命名,是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鳥,前面有流,好像鳥喙,后面有尾,腹下有細長的足。古代“爵”與“雀”同音通用。鳥紋爵是西周中期的飲酒器,通高22厘米,口徑17.4厘米x7.5厘米,重0.88公斤,1946年入藏故宮博物院。以鳥紋作為裝飾的爵現(xiàn)遺存較少。
晨肇寧角
角是從爵演化出來的一種新型酒器,大量出現(xiàn)于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際。其用途與爵相同,亦是飲酒器?!抖Y記·禮器》云:“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彪m然,角與爵用途相同,但其數(shù)量卻少得多,而像晨肇寧角這樣帶蓋的角就更少見了。現(xiàn)在所說的角,是宋代金石學家對無流而兩翼若尾的爵形器的習慣稱謂。晨肇寧角是西周早期的飲酒器,通高28厘米,1986年8月出土于河南省信陽縣。該角構思巧妙,美觀莊重,無論在造型上或是紋飾上,與同時期同類器物相比,都堪稱佼佼者。
絢索龍紋壺
壺為古代盛酒或盛水器,最早出現(xiàn)在商代早期。壺的形制在商代多為圓形、扁形、瓠形三類,周代以后又增加了方形、橢圓形等。戰(zhàn)國以后,大腹的圓壺自名為鐘,漢代時方壺自名鈁,扁壺在戰(zhàn)國時自名為鉀。索龍紋壺是春秋晚期的盛酒器,通高44.6厘米,寬26.6厘米,全器通體紋飾,極為精美。據(jù)傳出土于山西省渾源李峪村,現(xiàn)藏于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鳳柱斝
斝(jia)是青銅禮器的一種,盛行于商周時期,一般為盛酒行裸禮(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禮)之器,兼可溫酒。鳳柱暈鑄于商代晚期,通高41厘米,口徑19.5厘米,重2.9公斤,1973年出土于陜西省歧山縣賀家村,現(xiàn)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鳳是鳥中之王,向來被人們當作祥瑞幸福的象征和愛情的比喻,早在三千多年前,已被人們理想化,并賦予種種神秘的色彩。鳳鳥作為青銅器紋飾很多,這些紋飾變化多樣,神態(tài)各異,顯示出鳳鳥不凡的風姿。但這些紋飾多為線雕,而鳳柱犖雙柱上的鳳鳥則是圓雕,在這類酒器中頗為罕見,反映了商代青銅造型藝術的高深造詣。
銅冰鑒
銅冰鑒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一件冰酒器,1977年出土于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其造型和紋飾在繼承商周以來的中原青銅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上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銅冰鑒便是曾侯乙墓青銅器的代表器物,集中表現(xiàn)了曾侯乙墓青銅器新穎、奇特、精美的特征。銅冰鑒的四足是四只動感很強、穩(wěn)健有力的龍首獸身的怪獸。整個獸形看起來好像正在努力向上支撐器物的全部重量。在中國古代,人們喜歡溫酒,溫酒不傷脾胃。夏季也嗜喝冷酒,冷酒可以避酷暑。銅冰鑒是一件雙層的器皿,鑒內有一缶。夏季,鑒缶之間裝冰塊,缶內裝酒,可使酒涼。有人說銅冰鑒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早、最原始的“冰箱”。當然亦可以在鑒腹內加入溫水,使缶內的美酒迅速增溫,成為冬天時飲用的溫酒。
龍紋觥
觥(gong)是一種盛酒或飲酒器,《詩經(jīng)》屢見其名,如《七月》:“稱彼兕觥?!宾∽钤绯霈F(xiàn)在商代中晚期,一直沿至西周中期,西周后期逐漸消失。其形制有蓋,有流,有鋬(Pan),下有方座或四足。觥的紋飾多極精美,大多有生動的動物花紋,在當時應是最貴重的器物。龍紋觥是商后期盛酒器。通高19厘米,長44厘米,1959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樓桃花莊,現(xiàn)藏于山西省博物館。此器造型奇異,在青銅禮器中僅此一例,鼉紋似揚子鱷,在青銅韶紋飾中也極為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