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家“人性”觀
1.孔子。儒家學派代表人之一是孔子,孔子說:“仁者,人也?!保ā吨腥濉罚叭省笔强鬃铀枷氲木?,“仁”就是“愛人”,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都貫穿著愛人的思想,對一般人來說,“不學禮,無以立”(《季氏》);對統(tǒng)治者來說,“上好禮,則民易使”(《憲問》);“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子路》)??鬃釉唬骸肮胖疄檎?,愛人為大,不能愛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樂天;不能樂天,不能成其身”??鬃又赋觯骸澳苄形逭哂谔煜聻槿省保@五者即是:“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這些都處處體現(xiàn)了孔子“仁愛”的管理思想,管理者要有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精神,所以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保ā墩撜Z·述而》)?!盀槿视杉?,而由乎人哉?”(《論語·顏淵》)仁德是人人先天所稟受的心性特征,它內(nèi)在于人的心性之中而非遠離于人,以仁德為核心特征的道德屬性是人的存在的本質(zhì)屬性。所以“仁愛”是孔子管理思想中對人性的看法??鬃拥倪@種柔性管理思想同現(xiàn)代管理學中行為科學人性假設(shè)是相通的,都是以“人性善”為前提的,梅奧的“社會人”假說認為人天生是勤快的,有責任心的人,能主動自覺地去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不應(yīng)對人采取強硬的方法去管理,而應(yīng)采用“溫和的方法”去管理人,所以非理性化的管理,日益成為現(xiàn)代管理的價值取向,人們推崇現(xiàn)代企業(yè)應(yīng)是一個仁愛的大家庭,可以看出,孔子的柔性管理在當今仍有重要的地位。
2.孟子。孟子的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孟子認為人先天是性善的,因為人生來具有“善端”,他把善端分為四類:“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公孫丑上》),故人性本善。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所以管理者要實行仁政,而且要“得民”即“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離婁上》)。即管理者在管理時,要關(guān)心下屬的需求,實現(xiàn)他們的欲求,而且孟子還提出滿足下屬的利益,最根本的是“制民之產(chǎn)”即要滿足最起碼的生活保障,才能實現(xiàn)更高層次的需求,“倉稟實而知禮節(jié)”。這與當代的馬斯洛人類需求層次理論和奧爾德弗的生存、關(guān)系及發(fā)展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馬斯洛,奧爾德弗劃分的層次不盡相同,但是都是認為人的需要是由低級向高級的順序得到滿足的,低級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更高級的需要就發(fā)揮不了作用,孟子的“制民之產(chǎn)”就是這種思想的體現(xiàn),但是孟子的思想要比西方的思想早2300多年,在當時的年代,能有如此境界,是難能可貴的。
3.荀子。荀子作為儒家學派代表之一,提出了與孔子、孟子對人性不同的認識,他認為“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性惡》),這種自然屬性表現(xiàn)在‘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若夫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快,是皆生于人之惰性者也,感到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性惡》)??梢姡髯诱J為人生來是有惰性的,計較個人利益,人性是惡,不是善,但為了解釋人性“善”,荀子又提出一個觀點即“偽”。偽就是人為的意思,它是由于后天的環(huán)境影響,長期的教化、學習而形成的一種品格,因此,荀子提出了“化性起偽”的命題,認為通過主觀努力轉(zhuǎn)化人惡的本性,使之符合道德規(guī)范?!靶詯赫摗睘榇_立封建的倫理綱常和社會制度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如果借鑒到管理之中,那就和西方的“經(jīng)濟人”假設(shè)和“X理論”有相似之處,都是認為人生而好逸惡勞,管理者必須加以指導(dǎo),控制糾正其“性”的不足,達到管理者的目的,用嚴格的管理制度和規(guī)范使被管理者改正其“性”,達到“偽”的要求,滿足管理者的需求,雖然荀子是為治理國家提出的“化性起偽”,但是對現(xiàn)代管理仍有值得借鑒的地方。
二、道家
老子的人性論主要特點是人性自然,人性無善惡之規(guī)定,人性沒有先天的道德屬性,它隨著人的社會化過程中的或善或惡叛逆了人的自然本性,是人的自然本性的異化。老子認為善惡是相對的,僅以善或惡來定義人的本性是不足取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老子》二章)。這一論述很明確地闡明了美丑善惡相對的道理。有了“美”“丑”的同時產(chǎn)生,“好”“不好”也會隨之出現(xiàn),這就避免了用善或惡來簡單的規(guī)范人生,同時《老子》五十八章中也論述了善與惡的相互轉(zhuǎn)化,認為善惡并非絕對的,一成不變的?!捌湔瀽?,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正復(fù)為奇,善復(fù)為妖。”施政寬厚,人民就較為淳樸,施政嚴苛,人民就較為狡詐,正可以變?yōu)樾?,善也可以變?yōu)閻?,這就是看到了外在因素對人性的影響,揭露了善惡之間并非是可以完全定性的,因而難以用善、惡為人的本性定性。從老子的觀點不難看出與西方的權(quán)變理論有很多共通之處,權(quán)變理論的提出者莫爾斯和洛希對兩個工廠和兩個研究表明,Y理論并不是在所有情況都比X理論效率高,應(yīng)把人看作是復(fù)雜人,所以提倡管理思想和方式應(yīng)依據(jù)成員的素質(zhì)、工作特點、環(huán)境情況而定,不能一概而論。它反對不顧具體的外部環(huán)境而一味追求最好的管理方式,把環(huán)境作為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對人的管理也要依環(huán)境而定。老子對善惡的辯證思想也正反映了這一點,做人做事要堅持靈活的原則,避免走極端。老子能在先秦時期就提出這樣獨特的人性觀,實在難能可貴,而且比西方權(quán)變理論要早將近3000年,這更能體現(xiàn)我國古代思想文化博大精深。
三、墨家
墨子是墨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墨子并沒有直接闡明人性善惡的問題,他提出:“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保ā都鎼壑小罚┮蚨岢凹鎼邸彼枷耄驗椤疤煜录嫦鄲蹌t治,交相惡則亂”(《兼愛上》)。墨子的“兼愛”思想是他整個思想體系的核心。他的“兼相愛”是以“交相利”為具體內(nèi)容的,愛與利是聯(lián)系起來的,仁義與功利是統(tǒng)一在一起的,這不同于儒家的重義輕利,他認為 “弓奪民衣食之財,仁者弗為也”(《非樂》上),又說:“而義可以利人,故曰義,天下之良寶也”(《耕柱》)??梢姡影牙鳛槿柿x的內(nèi)容和目的,“兼相愛”是以“交相利”為前提的?!凹嫦鄲邸迸c“交相利”是相輔相成的,相愛而相利,相利而相愛,這與麥格雷戈提出的Y理論和“社會人”假說有些相似之處,以這種理論為指導(dǎo)的管理思想就是重視對人的關(guān)心,管理者要想達到效率最大化的目標即有“利”可圖,必須“愛”人,關(guān)心人。“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兼愛》中),人人都相愛相利,就可以消除矛盾,就可以在一個和諧的環(huán)境中,使效率最大化,達到預(yù)期的效果。
四、法家
在中國古代先秦時期的管理思想中,與西方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最為相通的,要屬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管理理論了。韓非說“法者,王之本也”(《韓非子·五蠹》),認為建立完善的法的制度是管理成功的關(guān)鍵,韓非之所以把法制作為最基本的管理手段,是由他對人性假設(shè)決定的,他認為人性趨利避害,他說:“好利惡害,夫人之所有也”(《難二》)。他在《韓非子·心度》中提出“夫民之性,惡勞而樂佚”,即民眾的本性,厭惡勞動,貪圖安逸。這與經(jīng)濟人假設(shè)不謀而合,經(jīng)濟人也叫“唯利人”,同樣認為人天生懶惰,不愿多做工作,貪圖享樂。韓非子還運用了生動的比喻來證實好利惡害是人的本性,他說:“鰭似蛇,蠶似蠋,人見蛇則驚駭,見蠋則毛起,然而婦人拾蠶,漁者握鰭,利之所在,則忘其所惡,皆為孟賁?!保ā俄n非子·內(nèi)儲說上七術(shù)》)大致是說,有利可圖的地方,人們就忘了他們所厭惡的外形,都變成了孟賁那樣的勇士了,可以看出在韓非眼中,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人與人的關(guān)系都是赤裸裸的利害關(guān)系??茖W管理之父泰勒在這種觀點上,也是比較突出的一位,他認為管理的主要目的應(yīng)該是使雇主實現(xiàn)最大限度的富裕,同時也使每個雇員實現(xiàn)最大限度的富裕,這就說明人與人都是為了利益的驅(qū)使而工作的,韓非認為人性是好利惡害,所以調(diào)整人們的行為的最有效的手段也應(yīng)該是利、害——賞、罰,“人情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賞罰可用,則禁令可立,而治道是矣”(《八經(jīng)》),因為人們趨利避害,求賞避罰,所以法制管理才能起到應(yīng)有的作用,這也正體現(xiàn)了西方“胡蘿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
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對當今中國乃至世界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的創(chuàng)新都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重視人的個性、意志和情感一直都是我國古代管理思想的出發(fā)點,即以人為本的仁愛管理,儒、道、墨、法等幾大學派雖然各有側(cè)重,而且對人性的觀點不盡相同,但還是很重視對人性的分析,對人性的考慮。而西方是在20世紀30年代為了緩和緊張的勞資矛盾,才真正開始了對人的關(guān)注,所以我國的一些思想的提高要比西方早2000~3000年,所以“西方管理中心論”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我們應(yīng)該認真研究我們的本土文化,儒家的“仁愛”和“和諧”、“中道”管理,道家的“無為而治”,墨家的“兼相愛,交相利”,兵家的“奇正”管理,法家的“奉法者強”、“潛御群臣”還有很多學派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體現(xiàn)了我國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nèi)ド钊胙芯俊?9世紀看英國, 20世紀看美國,21世紀要看中國了。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管理文化的復(fù)興是大勢所趨,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放眼未來,我們正肩負著復(fù)興民族文化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