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的教師能依據課程的總體目標并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和游戲,以吸引和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筆者通過多年的英語教學探索,總結了幾個英語活動與游戲設計注意事項,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注意活動與游戲的多樣性
活動與游戲設計的生命力在于求新求變,如果只是停留在模仿復制階段,不僅不利于持續(x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對教師本身的才智和創(chuàng)造力也是一種損傷。任何活動與游戲設計都有很多可以拓展的空間,教師應該及時反思自己的設計,讓英語課堂煥發(fā)活力。
案例:在操練鞏固新單詞或詞蛆時,教師經常將這些新詞寫在黑板上,然后輪流讓兩位學生到臺上用木棍搶點所聽到的新詞。但這種設計所操練的學生數量有限,尤其是大班教學更難操作。所以,教師可以考慮將游戲改為同桌間進行,設計如下:讓學生兩人共用教材中的詞匯表或練習冊中新詞比較集中的部分(還可以讓學生先動筆寫下規(guī)定的新詞,并注意擴大詞間距和行間距),然后由教師隨機朗讀單詞,同桌用食指迅速指向所聽到的詞,誰能搶先指到正確的單詞為勝方,這樣就可以達到在短時間內對全班進行有效操練的目的。
二、注意活動與游戲的信息差
活動與游戲的設計要注意控制“信息差”,也就是難度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讓他們能“輕輕一躍而后得”,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使課堂充滿懸念與挑戰(zhàn),使學生樂于嘗試并有機會在其中體驗成功。如果信息差太大,難度增加,就難以實現面向全體學生;如果信息差太小,則沒有挑戰(zhàn)性,也會影響學生的參與熱情。
案例:在操練鞏固或復習詞匯時教師常利用單詞圖片,一次拿著十張卡片,逐張地讓學生猜測卡片上的單詞。很明顯,這種信息差比較大,活動難度較高,可以改進為:教師快速地向學生呈現十張卡片后,將卡片重新“洗牌”,并抽取五張卡片展示給學生后放在桌面上,然后再將所余的五張卡片隨機出示讓學生猜測。這樣,活動之初就限定了猜測的范圍,鍛煉了學生瞬間記憶能力。再抽取五張卡片展示給學生,進一步縮小信息差,為激發(fā)學生搶答熱情奠定基礎。這就既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又可以“輕輕一躍而后得”,而且避免盲目無序的亂猜。
三、注意活動與游戲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有效果”和“有效率”兩個方面,如果不能預見活動所需的時間,往往會出現一玩不可收拾的局面。雖然也有效果,但卻沒有效率,即不能在單位時間內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與目標。所以,教師設計活動與游戲時務必兼顧激發(fā)學生興趣和突出重點、難點兩個方面。
案例:為了驗證活動與游戲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在備課、上課和課后經常反思如下四個問題:
1.我要教什么?——教學目標與重、難點是什么?重點如何強化?難點如何突破?
2.學生學到了什么?——教學效果如何?學生是否有體驗成功的機會?
3.教學內容學生學到了多少?——哪些內容學生沒有學好?為什么?
4.學生在教學重、難點上花了多少時間?——是不是因為寓教于樂而本末倒置了?
四、注意活動與游戲的真實性
活動與游戲越真實,越能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如通過“Talkabout your family, Compare yourclassmates,Describe a group photo'’等話題任務引導學生運用英語描述表達真實的生活情境,更易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案例1:教學數字時,很多教師采用隨便寫一串電話號碼來強化練習的方式。因為沒有貼近學生生活,只是一些隨機數字,顯得單調乏味,難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所以,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學生的家庭電話號碼,讓聽到自己號碼的學生迅速起立大聲復讀。這種互動的方式再現了真實生活情景,可以促使全體學生思維的參與。
案例2:教師在學生運用英語時也要進行真實性的引導,如下列兩組對話:
T:What did Peter do yesterdayevening?
S:I saw Peter playing the piano.
T:(Teacher turns to ask Peter)Peter,can you play the piano?
Peter:No,I call't。
T:How do you come here?
S:I come here by bike.
T:But just now you said youcame here by bus.
教師在這兩組對話中不是鉆牛角尖,而是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在語言實踐中貼近生活,使他們在再現真實生活情景中學以致用。
五、注窟活動與游戲的互動性
教師是活動與游戲的設計組織者,也是活動與游戲的參與者。在活動時,很多教師更為關注答句的演練,卻忽略了問句的教學,而語言是互動的,要達到交際目的,就要使學生會答也會問。
案例:教師展示一幅學生周末在湖邊休閑的掛圖,在先教答句后教問句基本操練之后,進入師問生答的環(huán)節(jié)。一番“為難”學生之后,學生已經基本上能應對自如時,教師應進一步引導學生模仿老師的問句或自己運用所學過的問句來問老師。你會驚訝地發(fā)現,學生的問題和所采用的句式是如何的豐富多彩和稀奇古怪,也一定能感受到學生的切切實實的成就感。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市石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