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聊齋志異》中寫纏綿愛情與花妖狐魅的篇目眾多,精彩紛呈,評論也眾多。但其中寫龍畫虎的篇章卻較少有人注意到,是《聊齋》中藏龍臥虎的地方。本文著眼于這些篇目,結(jié)合民族文化傳統(tǒng)、創(chuàng)作心理等方面逐一評析,發(fā)掘《聊齋》中不為人所共知的精彩之處。
關(guān)鍵詞:聊齋志異;龍虎
中圖分類號:1207.419 文獻標識碼:A
一
龍,是漢民族的傳統(tǒng)圖騰之一。自古以來,上達天子下至民眾,中國大地上從精神世界到所見所聞,到處是對龍的崇拜,至今尤盛。
龍圖騰首先被伏羲氏部落所崇拜,“太昊伏羲是龍圖騰部族最早的一個重要祖先”,[1](P136)史載伏羲氏“有龍瑞,以龍紀官,號口龍師”。[2](P362)
《管子·水地篇》云:“龍,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則化如蠶鐲,欲大則藏于天下。欲上則凌于云氣,欲下則人于深淵。”[3]許慎《說文解字》解:“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4](P582)
由此可見,遲至漢代,“龍”已經(jīng)開始脫離現(xiàn)實生活及自然界中的具體動物形象,而成為一個集諸靈性一身的特殊動物。它“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似乎已無所不能。
宋代羅愿《爾雅翼·釋龍》中有了更為詳盡的解釋:“龍者,鱗蟲之長”,“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shù)。其聲如嘎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5]這時的龍,已經(jīng)與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各種龍的藝術(shù)形象大致相襯。
《聊齋志異》[6]中以龍為題的篇目主要有如下的八篇,《龍》、《蟄龍》、《產(chǎn)龍》、《龍無目》、《龍取水》、《龍肉》、《龍戲蛛》、《罷龍》。皆是聊聊數(shù)語的短篇之作,此外就是提及以龍幻化人形的篇目較長的《羅剎海市》。
在這些篇目中,蒲松齡對龍的形象的描述皆托以耳聞,但描寫卻形象細致似真。如《龍》第一則中寫“轉(zhuǎn)側(cè)其中,身盡涂泥,極力騰躍,尺余輒墮”,[6](P743)龍困淺灘掙扎之狀真切在目?!洱垷o目》中:“猶反復以尾擊地,其聲塥然”,[7](P743)描寫不僅狀其形,且狀其聲,真似實見實聞。
八篇寫龍的篇目中,《龍》之第二則、第三則、《蟄龍》、《龍戲蛛》皆是寫龍由小而大的變化,或以蛇化龍、以書笥中不知名“小物”、以民婦眼中赤線化為驚雷震地夭矯騰飛的巨龍。龍之蟄伏,先卑微而后偉大的形象,應(yīng)是這幾個篇目想要著力展現(xiàn)的內(nèi)容。曾經(jīng)評點過《聊齋》的王士禛在自己的筆記雜談《池北偶談》中也有類似內(nèi)容的篇目,其卷二十四《談異五·龍異》中記:康熙壬子隨,吾邑李鹺副仲嘿鴻雷家,日正午,忽有一物蜿蜒數(shù)尺,鱗鬣可畏,遍體如金色,慚然奪目,自院中入所居之室,巳,復出,行漸長大,知其龍也,忽云霧湔然如煙云,庭中晦冥,遂不見,伊中丞翕庵辟云。[7](P75)
以蛇或蟲化龍,大約是蒲松齡先生的一種觀念,是他所認為的龍的起源的方式。南京大學吳生道先生在《淺談龍的起源》一文中提及:
龍的總體特征是蛇頭蛇身……為什么龍以蛇為依托?是否龍本為蛇呢?我們知道,甲骨文中的虹字狀似蟲,閃電也狀似長蟲。蟲類中以蛇對人的生命(而非生存)危害最大,故古人相遇總問“無它平?”古人顯然是把閃電附會為一條天大的蛇,且在閃電后能發(fā)出在上古來說最響的聲音,無疑更具有震憾力和感召力。[8]
時至今天,人們在提及自己的屬相時,屬蛇還是會被說成是屬小龍,這種說法通行于各地,這也是民間對于龍蛇之間相似認知的一種表現(xiàn)。成語中有龍蛇飛動、龍蛇混雜、龍頭蛇尾,無不體現(xiàn)著龍蛇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龍的形象在中華子孫心目中不可謂不偉大,中國人以龍子龍孫自居。然而在《聊齋》寫龍的諸篇中,多寫龍的困頓形象。如《龍》第一則寫龍困潦水,身盡泥涂的情狀;《龍無目》中寫龍“雙睛俱無,奄有余息”的慘狀;《龍肉》寫龍的肉可以隨意取食;《罷龍》寫傲岸偉大的龍竟然害怕小小的蛆蟲。《龍無目》虞堂附記一篇中寫龍狀猶慘,“她然而臥,腥穢熏人。時正六月,蠅繞之……久不得水,鱗皆翹起。蠅人而咕嘬之,則驟然一合,蠅盡死?!?sup>[6](P743)讓人目不忍睹,肌膚悚然。
以聊齋創(chuàng)作的“孤憤”之說為根據(jù),我們可以大致推測蒲松齡先生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蒲松齡得施閏章賞識,十九歲初應(yīng)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第子員,文名籍籍諸生間,文名得以一振,尤以此自負,于是心懷富貴攀比郭子儀之志,亟盼金榜題名。然而一生困頓場屋,卻又家貧郁郁不得志。借《聊齋》文名又揚于江湖,心中自負之氣猶存,自認進士為囊中物,而缺的就是舉人一關(guān),因此覺得自己就好比虎落平陽,龍困淺灘,老秀才的困頓之狀在寫龍篇目中抒發(fā)出來,不失為懷才不遇的發(fā)憤之筆。
此外《龍》第四則①中的描寫:“龍垂云際,鱗甲張動,爪中持一人頭,須眉畢現(xiàn);移時,人云而沒。”[6](P417),威武可敬?!洱埲∷罚骸耙娨簧n龍自云中垂下;以尾攪江水,波浪涌起,隨龍身而上。遙望水光啖熌,闊于三疋練。”[6](P417)寥寥幾筆,出神入化,龍之騰躍飛升狀盡在眼前。虞堂評:夭矯簡捷。
以物化人,是聊齋先生所長,無論是狐、是獐、是蜂、是蝶、是花、是鳥,都可以幻化成窈窕曼妙的妙齡美女,與世間男子演繹纏綿悱側(cè)的離合悲歡。而龍,在《聊齋》里頭是個不算很特殊的特例。
《產(chǎn)龍》一篇中的描寫可謂匪夷所思,“視之,見龍首,一見輒縮去”饒富情趣。所產(chǎn)的既非龍,也非人:“未幾,胞墮,不復見龍;惟數(shù)鱗,皆大如璜。繼下一女,肉瑩澈如晶,腑臟可數(shù)?!?sup>[6](P704)可惜的是聊齋先生沒有任何的交代,龍化女?或是龍消失了?女是龍?還是只余數(shù)鱗?此篇讀來有趣,但卻頗費思量。仙舫評謂:“閨閑之中,起居不慎者,亦盍以此為鑒”。[16](P704)這種理解不可謂不偏頗了。閨閣起居,應(yīng)當不是先生想表達的東西。也許這一短篇即是《聊齋》中搜奇獵異的篇目,不應(yīng)該去糾纏創(chuàng)作的動機和意義了,聊博一笑而已。
《羅剎海市》是《聊齋》著名篇目之一,也是奇思妙想的集大成之篇。聊齋先生“天才地把仙鄉(xiāng)鬼域結(jié)合在一起”。[9](P84)主人公馬驥棄儒從商,泛海來到“大羅剎國”,這是一個以丑為美的國度,于是美男子馬驥成了丑八怪。后來在海市遇到龍宮世子,被帶到龍宮,以一篇賦文名大震,做了龍宮的駙馬。能夠跟美麗聰慧的龍女在龍宮的玉樹下吟詩誦詞。篇末異史氏點題:“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舉世一轍”。社會上的人都以假面應(yīng)人,世間如同鬼域一般陰冷。以生花妙筆,借馬驥在羅剎與海市的不同遭際,將深刻的社會批判隱于荒誕的神鬼世界之中。
《羅剎海市》后半部分寫馬生與龍女之間的愛情故事。其中關(guān)于龍女形貌的描寫顯得筆墨吝嗇:“宮人數(shù)輩,扶女郎出。珮環(huán)聲動,鼓吹暴作,拜竟睨之,實仙人也。女拜已而去?!?sup>[6](P678)人未到,聲先動,僅“實仙人也”四字,將龍女的身份和姿色一并點出。而此后龍女的賢孝良德,意志絕決堅定,在情節(jié)的進展中一一描述,成為《聊齋》中不朽的形象之一。
龍化人形,早在古代神話和佛經(jīng)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度A嚴經(jīng)》中記載了大量的龍王故事,《法華經(jīng)》中也有龍女成佛的傳說,唐代傳奇《柳毅傳》則應(yīng)當是最早出現(xiàn)的這方面的成熟之作。而更為大家所熟悉的是《西游記》中的四海龍王、龍王三太子以及不貞的龍女形象等。加上此前在民間關(guān)于龍王、龍?zhí)印埮刃蜗蟮拇罅總髡f,為蒲松齡創(chuàng)作龍女形象創(chuàng)造了成熟的基礎(chǔ)。
蒲松齡寫龍化人的形象已經(jīng)不是首創(chuàng),有那么多的成功先例在前?!读_剎海市》中的龍女形象也許不是最有名的,也許不是最圣潔的,也許不是描寫最細致的,但卻是最豐富生動的。聊齋先生有這個才力,區(qū)區(qū)數(shù)百字展現(xiàn)的龍女形象就能有普通女子的善良,有烈女般的貞潔,有其神仙女子固有的神圣,有兒女之孝,有慈母之心,有男子般堅定絕決的意志力。
《聊齋》說龍,奇、新、趣涵義深刻。人們讀《聊齋》,艷羨于那些得道升仙者;艷羨于那些坐擁佳麗,享盡齊人之福者;羨慕那些子孫滿堂、鶴發(fā)童顏的。而列于評者筆端的,自有人與花妖狐魅的纏綿悱側(cè)愛情的名篇,自有那些講究孝悌忠義的教化之篇。而這幾條寫龍的篇目,甚至不能盡見于某一版本。但是它們的創(chuàng)作和留存自有它的妙處,到今天猶值得我們仔細品評一番。
二
其實,龍在中國古代文化里最重要的特征是與虎并稱。“青龍白虎”歷來不分,天上有龍虎二星,地上有龍虎山,道教有“虎嘯西山上,龍吟北海東”(《南宗丹訣》),碑刻有左龍右虎,兵法有“龍虎韜”(《六韜》),[10]剛漢語中有不少龍虎對舉的成語,龍騰虎躍、龍盤虎踞、龍爭虎斗、龍?zhí)痘⒀?、生龍活虎、藏龍臥虎、龍行虎步等等。
于是聊齋說龍,也要說虎。
而虎在中國文化中的特征和地位和龍有諸多不一樣的地方。于龍,多是敬畏、崇拜,而于虎,則態(tài)度要矛盾得多。人們既看重虎的威猛和王者之氣,將其與龍并稱,作為一種吉祥的象征,成語中龍騰虎躍、生龍活虎即是代表。而虎又是現(xiàn)實中活生生的兇殘的肉食動物,給人們的生命安全確實造成過威脅,于是虎也成了某些時候的斗爭對象,成語中有如狼似虎、餓虎撲食。我們在《聊齋》里說虎,也能看到這些矛盾結(jié)合體的虎形象。
《聊齋》中提及虎的有如下的篇目:《張誠》、《白于玉》、《黑獸》、《陽武侯》、《趙城虎》、《向杲》、《夢狼》、《苗生》、《二班》。其中真正以虎或者虎化人形為主角的故事篇目只有《二班》、《趙城虎)和《苗生》。
這些篇目中,有些立意很簡單。取虎的正面形象的《白于玉》中,虎鎮(zhèn)守天門能驅(qū)邪避害;《陽武侯》中,勇猛無比的虎附上人身,人也變得驍勇善戰(zhàn),立下赫赫戰(zhàn)功,封侯拜將;《向杲》借虎之兇猛報血海深仇。而《張誠》中虎叼人走,《夢狼》中貪官在金甲神人面前化為厲虎,被敲掉門牙,則是取虎兇殘一面的形象。
《黑獸》一篇別有立意,虎懼身形殊不大于己的黑獸,講“凡物各有所制”。明代《云間雜志》中也有類似的篇目:
倭亂時,一公差差往廣東調(diào)兵。路忽遇虎,負往一大樹下,抓土覆之,徑去。公差候其去遠,急緣樹杪避之。少頃,引一巨獸至,背闊方平,頭似虎而巨,若以此人作供狀,不料已去。獸遽怒,搏虎食之而去。[11](P108)
蒲松齡所寫,“獸不知何名,然問其形,殊不大于虎”,身形不大,虎猶懼之,更能體現(xiàn)“凡物各有所制”的道理。
《向杲》寫向杲庶兄為惡人所害,無以復仇,有所識道土相助,向杲化身為虎,撲食仇人頭顱,中箭后魂魄回歸人身復活。此一篇假虎之兇猛泄仇恨,可稱為快意之文。唐李復言《續(xù)玄怪錄》中有一篇《張逢》,寫張逢郊游時忽化為虎,久之頗饑,乃銜去過路的鄭錄事食之,而復人形。此文與《向杲)有兩點關(guān)鍵的不同:一是張逢化虎沒有緣由,二是食鄭錄事也不為冤仇,僅僅是為了充饑。這就使得《向杲》的文章立意顯得高明了,化虎食人皆事出有因,能快意思仇,說明聊齋先生的創(chuàng)作字里行間皆有寄托,并非是單純的搜奇獵異。
《二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殷元禮善針灸之術(shù),一日人深山,為二班姓者引入其家,為其母治病。后來殷深山遇群狼,為二虎所救。二班及其母皆為虎也?!囤w城虎》講趙城嫗之子為虎所食,城宰判虎代行奉養(yǎng)之職,虎“奉養(yǎng)過于其子”。這兩篇寫虎的故事,無論是虎化為人形或者不化為人形,都寫出了虎通人性。在蒲松齡之前,元代《夷堅續(xù)志補遺》、明代馮夢龍《古今譚概》中,都有類似《趙城虎》中官審虎的故事。清王猷定《義虎記》、宋婉五言歌行長詩《義虎行》以及王士稹《池北偶談》也都講述過義虎的故事。
聊齋之寫義虎,雖前有古人,但卻別有風采。前人寫虎,讀來讀去,仍覺得是獸性有余,人性不足。《趙城虎》寫“嫗死,虎來吼于堂中”,“墳壘方成,虎驟奔來,賓客盡逃。虎直赴冢前,嗥鳴雷動,移時始去”,[6](P890)虎之奔喪吊喪,與人無異,這些在《池北偶談》、《義虎記》中都不曾表現(xiàn)。《二班》寫虎化人,秉承了聊齋寫物化人形的一貫特色,既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人物,又在某個方面隱隱約約地彰顯原型,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他們是“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偶見鶻突,知復非人”。[12])P187)《二班》中,“燒鹿餉客,并無酒飯,惟肉一品”,“殷飽餐而眠,枕以石塊”,[6](P2301)這些都是依據(jù)虎之習性而寫,處處提及,而始終含而不露,直至結(jié)尾處才一語道破。人之講義氣,比虎更是理所當然,寫虎化人形寫得自然,虎之義氣也就自然。
而現(xiàn)實中的虎是不通人性的,我國明清兩代都鬧過虎患。據(jù)文獻記載,明代華南較大的虎災(zāi)達25次,以福建為多,其次是廣西、廣東。[13]清代鄱陽湖地區(qū),就屢有猛虎出沒,成群結(jié)隊,攫食牲畜,傷噬百姓,造成“虎患”。在蒲松齡生存年代之前發(fā)生的,如順治六年,德安縣有“群虎白晝傷人”;順治九年,湖口縣“虎殺人,壩頭、橋揮頭、皂湖各傷至數(shù)十人,下鄉(xiāng)及黃茅潭尤甚”;康熙十一年冬,德安縣有群虎“白晝傷人”,以致“鄉(xiāng)民不樵采,上市者十數(shù)人結(jié)隊乃行”。[14]鄱陽湖地區(qū)的虎患,可謂清代虎患的一個縮影。借此我們來理解為什么《聊齋》中有那么多虎食人的描寫就容易多了。
至于《苗生》一篇,立意可謂奇妙?;⒒缟?,食作庸文者,食陷入者。究竟是如何評所說:“可為陷入者戒”,還是如異史氏自述:強人聽聞庸文者,“恐座中有不耐事之苗生者”。相比之下,何守奇所評有斷章取義之嫌。而聊齋先生自點題應(yīng)當更貼近立意所在。苗生是儒士文人中的一個異類,對于那些妄自尊大、自命清高的酸腐文人有致命的仇恨。作者想表達的,應(yīng)該正是這種對整個文人群體的懲戒意圖。
苗生化虎,還是虎化苗生,表面來看不值得討論,因為苗生與虎是互化的。但是總有個先后順序,才能說明文章的立意。蒲松齡先生想表達的這種對整個文人群體的懲戒意圖是個關(guān)鍵。自古文章所貴不是文人相輕,倘若苗生不化虎,不以某種異于常人(或者說就是蒲松齡自己)的行止出現(xiàn),那就脫不掉文人相輕的干系。所以看起來是虎化苗生與人交游,倒不如理解為苗生化虎使聊齋先生跳脫出來自由地指點儒林。
聊齋說虎,立意各有所用,文章千姿百態(tài)。不為說虎而寫虎者,虎僅僅是種素材,為作者所用,調(diào)度自然。為說虎者,虎的形象蘊藉深刻奇妙,讀起來理解各有千秋。
或許上面的猜測都不合題旨,因為我們無從知道聊齋先生的奇思妙想,究竟何時何處有了靈光一閃,《聊齋》里頭的人物就有了迥然不同的遭遇和命運。我們也無從知道《聊齋》里頭究竟蘊涵了多少先生想要表達的意志和思想,于是在當世的讀者眼里,《聊齋志異》是一個藏龍臥虎的地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說法和理解,每個人都可以表達自己,每個人都來說說說不盡的《聊齋》。
參考文獻:
[1]黃淑娉,等.中國歷代史話·原始社會史話[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
[2]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書店,1986.
[3](漢)劉向編.管子(轉(zhuǎn)引自年輪:《龍的崇拜之謎》)[J].中州今古,2004.
[4](漢)許慎.說文解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5](宋)羅愿.爾雅翼·釋龍(轉(zhuǎn)引自年輪:《龍的崇拜之謎》)[J].中州今古,2004.
[6]任篤行.聊齋志異《全校會注集評》[M].濟南:齊魯書社,2000.
[7]王士禛.池北偶談(卷二十四《談異五·龍異》)[A]。朱一玄.聊齋志異資料匯編[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
[8]吳生道.淺談龍的起源[J].中原文物,2000,(3).
[9]馬瑞芳.講聊齋[M].上海:中華書局,2005.
[10]申江。云從龍風從虎——中國神話原生態(tài)研究之四[J].昭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
[11](明)佚名。云間雜志[A].朱一玄.聊齋志異資料匯編[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
[12]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3]王覓道朋代華南的“虎災(zāi)”[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
[14]莫朝邁.清代的“虎患”與打虎勇士[J]沖華武術(shù),2001,(2).
注釋:
①此則見于異史本、二十四卷本、鑄本、遺稿本,不見于康熙本。
(責任編輯 魏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