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忠實記錄了2005年農歷六月十五當天黌山仙姑祠香火會的過程,調查了黌山多層次的民間信仰體系,指明了民間信仰的功利性與復合性;并圍繞“狐仙信仰”的主題采錄了一位女性故事家講述的本地民間故事,指出了民間巫師行業(yè)的運作與故事講述方式的效果,共同完成了民間信仰的傳承。據此,來探尋{聊齋志異)創(chuàng)作的民間文化背景。
關鍵詞:黌山;狐仙信仰;聊齋志異;仙姑廟;故事講述人;神主
中圖分類號:1207.419 文獻標識碼:A
今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境內,有多處歷史文化古跡,蒲松齡故里——蒲家莊也因“蒲松齡故居”、“柳泉舊址”而聞名。蒲家莊是一個以蒲氏家族人口為主的土著民村落,是歷史上典型的農耕村落。距離蒲家莊十里開外,在淄川古城東北十里處,有一座海拔約300米的山峰,名叫黌山,是當地的民間信仰核心地。我們懷著蒲翁“雅愛搜神”的樂趣,帶著探究《聊齋志異》創(chuàng)作文化背景的目的,完成了黌山民俗采風調查工作。
一、蒲家莊——一個隱性的民間口承敘事環(huán)境
蒲家莊是個保存相對完好的村落,蒲松齡故居在村中,村東是蒲松齡的墓地和柳泉舊址。在對蒲家莊的民俗采風中,我們一直圍繞著這些問題思考調查:為什么此地的文化土壤能孕育出《聊齋志異}這部偉大的神怪作品?蒲松齡生活在怎樣的鄉(xiāng)俗民風環(huán)境中?(聊齋志異)中涉及的民間信仰尚存嗎?
如今的蒲家莊村落因為旅游開發(fā)多了一份地區(qū)產業(yè)的規(guī)整,少了一份古風。因為蒲松齡的名氣,此地已經成為了旅游經濟開發(fā)地區(qū),人村的大道兩旁布滿了當地人經營的旅游小商品店鋪。據了解,村里的年輕人大多已經不從事農業(yè)經濟,外出打工的很多。七八月間,只有村里村外的老人們還在老槐樹下納涼閑談,邊做小生意邊聊些家長里短。在這里,原來那種田間地頭、圍圈夜談的民間故事講述環(huán)境越來越少了,想找到一個民間故事家遠比能購買到一件手工藝品難得多。當我們向幾位老人詢問關于《聊齋志異》的民間故事時,他們會說“老祖宗的書里已經寫得很全了”,他們不愿意追述;但若問及關于蒲松齡的故事,愛閑談的老人卻都愿意講一兩個,因為蒲家莊中八成的人口是蒲氏后代,所以這里的民間口承敘事已經變?yōu)橐宰嫦葦⑹聻楹诵牧恕R驗楝F(xiàn)代交通、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這里漸漸失去了講述民間故事的環(huán)境。但是這里的民間俗信風習依然濃厚,我們相信這里的故事講述場一定以隱性的方式存在著。
當然,最熱心的、對民間風俗習慣了解最多的,還是那些夜晚蹲坐在自家門口納涼的老年婦女。當我們向她們問及關于拜狐仙的傳統(tǒng)時,村中一位六十來歲的婦女說,再過一天就是附近黌山上仙姑的生日。接著,她歷數了黌山的數位神靈,并暗示我們仙姑很靈。這時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黌山上的仙姑就是當地人不愿意直呼其姓名的“狐仙”;原來,到黌山去,才能找到《聊齋志異》中的“真神”。
二、黌山仙姑信仰民俗調查與述評
黌山,地處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界內,海拔約三百多米,被當地人信奉為“小泰山”,與近鄰梓童山相連共同構成了今天的風景區(qū)。民間口承敘事《黌山的傳說》中講述:
淄川寨里鎮(zhèn)北,有一座兀自獨立的山峰,雖不甚高,但地處黌陽小盆地的北沿,顯得矗立挺拔,蔥籠靈秀。據《淄川縣志》載,漢代儒學大師鄭(玄)康成曾在山前筑廬授徒講學,故名黌山,當地人又稱之為黌羅寶山。一提起黌山,當地的老年人,都能滔滔不絕地講述“打開黌山,沒了窮漢”的傳說。說這黌山腰纏三道紫金箍,山底下是個大聚寶盆,里面有的是金豆子、金蠶、金元寶和金馬駒子,只有有十個兒予的人,才能打開取得寶藏。①
對于淄川當地人來說,黌山是一座聚寶盆似的寶山,埋藏著寶藏,寄托著當地人的理想與希望。按當地婦女的說法,黌山中的神靈不只是泰山奶奶等東夷地域主神,而真正代表了黌山地域文化特征的是這里的地方神——仙姑信仰。
二零零五年七月二十一日,農歷六月十五,在仙姑壽日當天,我們登上了黌山。據當地人介紹,黌山上有好幾處廟祠,去黌山腳下的仙姑廟不能沿著大路走,它在大路左側的山坳里,一共有兩處廟址,相隔不遠,地理位置偏上的一處是新址,下面的是舊址。新址是主要的對外開放與舉行拜祭活動的場所。上午不到九點,我們來到了仙姑廟新址。新址一共有一大兩小三個祠堂,中間比較大的祠堂中供奉著“仙姑神位”、“路姑神位”、“黌山老仙姑神位”。右邊比較大的側殿中供奉著“老仙姑神位”,其旁邊豎立的雕像有張大姑、虎仙姑、張姑、花姑、胡蘭姑、站班龍女等幾位。以上的塑像皆為女性神。因為當天是因仙姑過生日而形成的小型香火會,所以右邊供奉著其他地方神的偏殿沒有開放。
我們來到仙姑廟新址時,正趕上陸陸續(xù)續(xù)到來的一些信徒,都是女性,以中老年為主。與往日不同,上過香后,其中的一位信徒手捧特地帶來的祝壽包袱,與同來的人們一起唱起了“祝壽詞”:
獻花包袱佛爺聽,要不俺這佛爺咋保平安嘞嗨,哎嗨彌陀佛哎嗨嗨;
俺抱著這包袱俺來拜會,只求……嘞嗨,哎嗨彌陀佛哎嗨嗨;
老姑……是王爺報呀,看見……嘞嗨,哎嗨彌陀佛哎嗨嗨;
俺抱著這包袱哪里送啊,送給咱這老姑和爺爺面前彌陀佛哎嗨嗨;
老姑收了這包袱去哎,一年你那四季可保平安嘞嗨,哎嗨彌陀佛哎嗨嗨。
然后,她們在外面的燒紙爐中,焚燒了包袱。這個送給仙姑的壽禮是用很多層冥紙疊壓包裹而成,上面畫滿了呈條紋狀的圖符,可以辨認出的有似荷花或蓮花狀的裝飾。
我們與獻包袱的婦女簡單地攀談了幾句:
問:為什么狐老姑的生日是今天?
答:老姑出生的那一天就是這一天。
問:狐老姑保佑什么?
答:狐老姑哪都保佑,井上。
問:一年來上幾次香?
答:一年沒有數,想起來就來了,不愛動彈就不來,天熱了就不愛來。
問:家離的遠嗎?
答:挺遠!
問:那些位仙姑是信一個還是都拜?
答:都拜!
問:有順序嗎?
答:先拜老后拜小。
問:有人管理嗎?
答:不知道。
問:九月九還要來拜嗎?
答:九月九是黌山頂。
這次上香火活動只是洪山一年中歷次廟會、香火會中的一個。儀式簡單,人數也不多。但直到當天中午時分,當我們告別了仙姑廟、爬上黌山頂時,路上還遇到了一位替其父去拜祭仙姑的年輕女性,她說拜仙姑的主要原因是為求其父的病能痊愈。
仙姑信仰是道教信仰中的一支,屬于道教中的女仙體系。歷史文獻中從《列仙傳》到《神仙傳》,一直有關于西王母、鉤弋夫人、漢水神女、麻姑等女仙的記述,但是,黌山的仙姑信仰與上述女仙信仰不同,她們在仙位上無法與西王母等神仙相比,在仙榮、仙德、仙術方面都沒有文獻為其歌功頌德、美化增色。黌山的仙姑信仰完全是依靠地方民眾的虔誠供奉而傳承至今,因此,黌山仙姑是極具地域特色的地方女仙形象,完全是本土生態(tài)文化土壤、當地民眾歷史積習的文化產物。最特別的是,這里的仙姑牌位上沒有寫明“狐仙”的字樣,只有墻上與桌頭頌德祁福韻紅色條福、掛飾上,表明了供奉的仙姑是“狐仙姑”。
追述人們對狐的崇信,可以說它首先來自上古神話中狐為瑞獸的意象。而后鬼魅精怪觀念的興起,使人們對靈獸——狐,有了仙與妖兩種價值判:斷。到了唐朝時,已經有了“無狐魅,不成村”的說法。宋朝時因為發(fā)生野狐“直入禁中、據御榻而坐”的事,導致官方“詔毀狐仙廟”,這更加固了人們視狐為亦仙亦妖的審美觀念?!读凝S志異》的創(chuàng)作發(fā)生在清代,清代筆記小說中的鬼狐故事更是歷史上集大全者,狐的形象異彩紛呈。
在黌山仙姑廟的仙姑簡介中,狐仙信仰被迫達到明代時期。具體這樣寫到:
仙姑簡介:據考,清初,淄川東北寓橋村王公以煤炭為業(yè)。洪山周圍炭井經王公為其經營,多數盈利可觀。一日托夢:勞苦大眾拜托他于仙姑莊立廟塑像,祭祀仙姑有靈。并確定古歷三月三日為廟會。從此,仙姑莊為聚集、商議和對惡霸井主進行斗爭之圣地。(被供奉在中央的正殿)
老仙姑簡介:據考,明末,淄邑(現(xiàn)漕川城)東北泉子村,劉公鑿井挖煤,深至幾丈煤星未見,家產虧盡,欠債累累,無奈躲債于此,幾晝夜難眠,愁死忘活,朦脆中一大嫂(老仙姑)托劉公捎包袱一對去沿邑。醒來只見包袱不見人,隨即拎包袱去淄當錢。后回村償債,重又做井。旬后,井透煤豐。年余,財運亨通。為銘彰功德,始建老仙姑廟,井塑像祭耙。(被供奉在側殿中央)
從信仰采源的記述中看,仙姑與老仙姑信仰同出一處,這也同當地流傳的“仙姑廟的傳說”相符,不同的是,傳說故事中明確地提出了仙姑是“狐仙”的身份特征:
于是,王七想“這一定是一位好心的狐仙來幫了我一把。于是他就在旮旯崖下的一塊空地上建起了一座廟,塑上一尊美麗端莊的少婦神像,人們叫這廟‘仙姑廟’。開煤井的窯主,抬著食盒,盛著整豬整羊的供品來了,掛袍子送帳子的也來了。四鄉(xiāng)八村的善男信女,祈福求壽的,消災解難祛病的,尤其是家里有下煤窯的,老人都來燒香磕頭,祈求兒子下井平安,香火越來越紅火起來。更有那開煤窯發(fā)了財的,特意請來戲班唱上三天大戲。于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和九月十八成為仙姑廟春秋兩季香火盛會,成為黌山的一大景觀,至今興盛不衰。”①
同時,我們在這次調查中也親自采錄了一則關于狐仙姑的故事,講述的情節(jié)與上面大體相同,只不過講述者說故事發(fā)生的時間是民國的時候。
狐仙信仰作為一種年代久遠的民間信仰文化,在一定的信仰地域中已經留下了記憶的種子、信仰的根基。據筆者在對《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以山東、河北、遼寧為首的東夷海岱地區(qū)、部分中原地區(qū)是狐仙故事流傳最為廣泛的地區(qū)。與長江以南的“吳越文化區(qū)”“江漢文化區(qū)”相比,因為生態(tài)物種分布的不同、古代歷史文化習俗的不同,導致東夷海岱地區(qū)及中原地區(qū)是狐仙信仰強盛、狐仙文化濃厚的民俗文化區(qū)。黌山,具備山區(qū)文化的生態(tài)條件,四周有大面積的農耕文化區(qū),這正是狐仙文化產生的生態(tài)人文基礎。因此,在四篇關于仙姑信仰來源的記述中,都向當地人提到“仙姑是誰”的問題,而最后的答案都猜想為——“仙姑是狐仙”。并且,這種結論傳承至今。通過民眾自身對歷史的記述來看,狐仙姑信仰在此地的信奉史相當久遠,當前此地狐仙的主要功能是保佑淄川這個重工業(yè)地區(qū)的“煤礦產業(yè)”興旺發(fā)達、礦工個人平安、消災解難、祁福治病。那么,民間這種對狐仙虔誠信奉的傳統(tǒng)正是歷史上《聊齋志異》創(chuàng)作的真實文化根基。
三、黌山復雜的民俗信仰體系采風
黌山中除了狐仙姑仙尊外,仙姑廟中還有其他幾位仙姑神像。除了兩位狐仙姑外,有明確簡介介紹的還有一位,是“爐姑”。
爐姑簡介:據考,明末有一年災荒連連,鐵炎之獸祟牛到處毀壞農田,由北向南一日吃掉百余禾苗,朝中圣旨,凡從使爐匠者祟牛到哪,爐匠須焚燒此害,冶煉不死,處斬。不知多少爐匠死于非命。祟牛到了淄邑洪山一帶,丁氏爐匠冶煉三日而不死,眼看著處斬時刻即到,丁氏小女獨身躍入爐中,甘為焦生,苦素以愿。父于無罪。祟牛即化為鐵汁,為民除了禍害。敬祭而必為記。
《淄川縣志》中也記錄了“十里莊爐神姑廟碑記”,推崇爐姑為救父親而投身火海的孝心、為民除去祟牛之害的事跡,說“婦人孺子入廟瞻仰,焚香頂禮,莫不油然而動其孝思”②。
爐姑信仰表現(xiàn)了鮮明的女性祭祀文化特征。女性祭祀是原始文化的遺存。這里丁氏小女的血肉可以煉化祟牛,就像史料記載中干將莫邪煉劍的故事一樣:妻子莫邪獻身跳入火中,干將的寶劍才終能煉成。黌山的爐姑信仰,還表達了民間女性祭祀文化與儒教“孝”文化結合的文化特點,表現(xiàn)了黌山仙姑信仰的多元性。這種仙姑信仰的多元性還體現(xiàn)在仙姑廟中其他女仙仙尊身上。仙姑廟中除了老仙姑、仙姑、路姑(即爐姑)三位有明確介紹的仙姑神像外,還有張大姑、虎仙姑、張姑、花姑、胡蘭姑、站班龍女等幾位。這些女仙群體都主司什么信仰呢?
在黌山仙姑廟新址的下面,還有舊址一處。舊址離新址不遠,但不熟悉道路的我們卻迷失了方向,幾次反復才來到了這里。我們在舊址的《仙姑祠重修碑記》中找到了答案,舊址的《仙姑祠重修碑記》上刻:
淄川區(qū)寨里鎮(zhèn)北沈村黌山仙姑祠有老姑、仙姑、黑山老爺、井王爺、藥房張二姑、財庫賬房劉老仙師等諸位仙尊;祁福、求財、求醫(yī)治病、煤井安全、黎民平安,有求必應。此前,仙姑祠幾遭毀壞,只留原址。公元二零零二年十月由北沈村善士譚淑英王娟華主持重修仙姑祠,后組建由北沈村:張玉珍、孫立香、蒲秀珍、許永翠、賈世云、王翠芹、王秀蘭、王玉蘭、張素芹……;馬家村:高玉華……等參加的籌建小組,四處奔波,籌款籌物,歷時五個月,于公元二零零三年四月二十九日竣工,恢復仙姑祠原貌。
特記之。
重修仙姑祠捐物、義務工人名單:
陳其永預制廠:檁條、過木、樓板等,折款700元
東周村王家軍:石棉瓦50張折款500元
棟梁玻璃瓦廠:李忠、李啟、張訓成、袁長材捐玻璃瓦折款1200元……
公元二零零三年四月二十九日
碑記上明確記載了對“藥方張二姑”、“財庫賬房劉老仙師”等諸位仙尊的俗信。那么,新址中“張大姑、花姑、胡蘭姑、虎仙姑”等作為各司其職的本地仙姑,都應該是圍繞“祁福、求財、求醫(yī)治病、煤井安全、黎民平安,有求必應”的原則行使自己的民俗功能,她們由自己的一批信徒來供奉。黌山的民間信仰是多元的,是多層次的,眾多民間俗神在一個體系中生存,表達了民眾多神信仰、求取功利的俗信心理。
當天,舊址是關閉的,沒有任何香火活動。但我們從祠門的縫隙中發(fā)現(xiàn),這里還有兩座狐仙神像——狐仙奶奶和狐仙爺爺。狐仙姑在這里變成了狐仙奶奶、狐仙爺爺,神像的外觀也大不相同。狐仙爺爺身披白色的斗篷,手里拿著葫蘆,完全是民間故事中白胡子老爺爺的形象。這說明此地的狐仙信仰不只來自單一的信仰來源,在信徒的群體中也有信仰之細分。這里,個人塑個人的神像,民眾彼此尊重;同時,眾多的仙尊各司其職、互不干擾。
告別仙姑祠,向這個海拔只有三百米的黌山頂爬去,路上經過了“黑山爺爺與井王爺爺廟”、“碧霞祠”、“財神殿”、“文昌閣”四處民間信仰勝地。當天黌山頂上的“玉皇大殿”沒有開放??梢詺v數的黌山神靈仙尊有:玉皇大帝、南海觀音、送子觀音、泰山奶奶、白云老母、關老爺、路姑、青衣老母、馬老師、張老師、周公與桃花女。這些神位的集合是儒釋道三家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表現(xiàn)著原始自然崇拜、民間巫崇拜、女性祭祀、儒教精神、道教傳統(tǒng)的集合。
可以說,在蒲松齡的家鄉(xiāng),民間俗信直到今天都真實地存在著,煤炭產業(yè)可以產生黑山爺爺,打井的過程中可以見到井王爺爺,觀音菩薩、白云老母、馬老師、關老爺在一起相安無事,各司其職。黌山有著極具地方特色的群仙體系;黌山,像一處“歷史重寫本”,包容著每一個時段的民間信仰。中國民間信仰的多神性、功利性、自然崇拜的原始驅動力在這里都有著真實的體現(xiàn),它們在傳承與更新中支撐著當地人的精神生活,掌控著民間文化的制度體系。于是,《聊齋志異》在這樣的民俗文化土壤上創(chuàng)生,蒲松齡借花妖狐鬼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傳奇故事?!读凝S志異》中敘事時空的轉換其實就是民間敘事思維中神人鬼三個世界的轉換,在作家的創(chuàng)作中,花妖、蛇妖、狐仙都是來自大自然的主人公。
四、梓童山中的女性民間敘事者
為了去尋找一位會講故事的老人,我們又轉道去了梓童山。
梓童山,近挨黌山,據說當地的“鬼谷洞”是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鬼谷子居住過的地方。我們聽說,這里的一位婦女通曉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故事,是有名的民間故事講述者。于是翻過了黌山,我們找到了她。下面是筆者與她的訪談節(jié)錄:
問:你信不信狐仙姑?
答:我很信仙姑,原來我不信,我原來信馬列主義,我原來是公社、村里的干部,不信?,F(xiàn)在我是信,從91年開始信。1991年我長了病,也不知道是個什么病,也看不好,洪山醫(yī)院也看不好。前年我不去了,以后就是神主看好了我的病。神主是咱這有個村叫小趙村,我去了,開始我不相信,他跟我說得很神,說你來了。我說你認識我?他說,我不認識你,這不是有人領你來的嗎?我說誰領我來的?他說是老祖師爺領你來的。
問:那,你能不能給我講一個狐仙的故事。
答:不光有鬼谷子,咱這也有個狐貍仙。與蒲家莊有聯(lián)系。那個東面有個狐仙洞。洞的東邊有個村叫道口村,那個地方有個大姐,唱戲唱得挺好,后來讓人家打了,唱不下去了,就去云南戲班唱戲了。那狐貍精不是唱戲唱得好嘛。咱這有個人呢,上那去了。狐貍精看見他對他說:“老鄉(xiāng),你不是山東的嗎?我也是山東的,我來這多年了,在這唱戲為生呢?!弊У剿胰チ耍兴谶@玩兩天。這個人就在她那待著,就看見一個小屋里有個人在那受罪:腋下有兩把香,在燒著。他過去一看,認識他呀,這不是我表哥嗎。狐貍精就是狐三太爺,就問這個人:“你認得他?”他說:“我認得,他不是表哥嗎?”狐貍精問:“你表哥在家干什么?”“他弄桿搶打兔子打狐貍。”“你回去跟他說,讓他不要打了,把槍砸掉。他那個病就好了。你再給我捎一封信,去黌山后洞。東邊的崖上有一個大白楊樹,在那樹下有個石頭,你在那坐坐。有人出采接你,你把信送去?;厝?,再去找你表哥,讓他把那桿搶砸了,他就好了?!边@個山東人就回來了,狐大仙又給了他很多錢。鄉(xiāng)里人問他上哪發(fā)財了?他說,我在外面遇到個山東老鄉(xiāng),賺了很多錢,讓我?guī)退蛡€信。他就去送信了。結果在那棵樹下的大石頭上睡著了,他做了個夢,夢見一個黑大門,就進去了。有個白胡子老頭——狐三爺——就接了信,還對他說你缺什么,你來這里拿?;厝ズ?,他看他表哥,問他表哥身體好不好,他表哥說就是腋窩淌濃血,去哪治都治不好。他就說我有個偏方你試試,你把那桿槍砸了,洗手不打獵了就好了。表哥說,真的嗎?要不就試試。他表哥的病真的好了,過不了多久狐貍想試探他,就從他面前經過,他表哥又打了狐貍,以后病就又犯了。
問:你給這個故事起一個名字吧!
答:狐貍精在外面唱戲,它的家園就在這里,那就叫《后洞的狐仙故事)。以后咱這有錢了,還要把這個后洞修一修。
在與民間故事講述人談話時,我們常常會感到語義的迷失,原因有三個:一是方言的緣故;二是很多時候講述者省略一些信息,這些信息在她們看來是老百姓都知道的共識前提;三是不愿完全透露。講述人告訴我們,對于她而言,信仙姑是為求醫(yī)治病。同時,講述人明顯具有多神信仰的傾向,因為地處梓童山鬼谷子故居,所以對仙姑信仰與鬼谷仙師的祟信并不沖突。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她提出了“神主”的概念。雖然短期的調查不能使我們完全了解這里的民間信仰制度體系,但通過“神主”這種身份的提出說明:在蒲家莊地區(qū)、在廣泛的黌山——梓童山地區(qū),存在著如神漢、神婆般的民間巫師行業(yè)體系。同時,關于那則《后洞的狐仙故事》,它表達了民間狐仙信仰中崇信、禁忌、因果報應的主題。在民間,依靠巫師行業(yè)的運作,依靠講述傳說故事的方式傳達信仰與禁忌的主題,完成著民間信仰的傳承。那么,也正是這些苦于疾病、祈求平安的勞苦大眾在疾患得不到解救方式的情況下,用民間的傳統(tǒng)方式對抗著今天的現(xiàn)代文明。甚至可以說,他們或許還有著“求布施”的愿望,希望通過建立另一個狐仙廟祠的生活理想來創(chuàng)建新的民間信仰基地,以期作為組織者而增加自己的經濟收入。
結束了采風,對這里的風土人情有了更深刻的感受,那落了滿地槐樹花的街道,那待客樸實的鄉(xiāng)民,那黌山上立了百年的神靈仙尊,似乎都在訴說著一個個沒有道完的故事。在這原汁原味的生活之上,還有更多的《聊齋志異》故事等待人們去挖掘加工創(chuàng)造。再去想仙姑祠中“祁福、求財、求醫(yī)治病、煤井安全、黎民平安,有求必應”的福祉,也更能體會民眾的疾苦。下山時,黌山中大樹的枝杈間夾了很多的巨石,這種獨特的景觀是當地人在表達著巨石求子的愿望,體現(xiàn)著樸素的原始信仰。于是,蒲松齡“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的呼喊又在耳邊回蕩,這就是那片青林黑塞的土地,這里的故事還在延續(xù)……
注釋:
①鄭峰主編《淄博民間故事大全》,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②(清)張鳴鐸鑒修《淄川縣志》民國九年(1920)石印本。
(責任編輯 李漢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