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語動詞拷貝句式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絕非始于《紅樓夢》。在早于《紅樓夢》的《聊齋俚曲集》中就已存在,且其構成方式也比目前人們所認知的要豐富多樣。
關鍵詞:近代漢語句式;動詞拷貝句;聊齋俚曲集
中圈分類號:H146.3 文獻標識碼:A
動詞拷貝句式指同形動詞前后出現(xiàn),前者涉及某種事物,后者呈現(xiàn)由此而產(chǎn)生的某種狀態(tài)。用公式表示,即為:(V+O)+(V+C)。其中,V為動詞,O為賓語,C為補語。兩個V代表同一個動詞。石毓智先生(2001:216)認為:“動詞拷貝結構(verb copying)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是最近兩三百年的事情,根據(jù)我們的考察,直到《紅樓夢》時代才開始?!睂嶋H上,漢語動詞拷貝句的產(chǎn)生要遠早于此?!都t樓夢》之前的《聊齋俚曲集》(以下簡稱《聊》)[1],中就存有不少動詞拷貝句,我們共發(fā)現(xiàn)翅例,分布于(聊)十五種俚曲的第二種《姑婦曲》(1例)、第三種《慈悲曲》(4例)、第十種《丑俊巴》(1例)、第十二種《禳妒咒》(2例)、第十三種《富貴神仙》(2例)、第十四種《磨難曲》(6例)、第十五種《增補幸云曲》(7例)中。
《聊》中動詞拷貝句形式多樣,構成方式靈活。石毓智先生(2001:217-218)根據(jù)補語的語義特征和結構特點,把動詞拷貝句分為以下四類:
(一)補語是時間詞。如:
(1)他看書看到兩點。
(2)我等車等了很長時間。
(二)補語為單純的形容詞或不及物動詞。如:
(1)他看書看累了。
(2)他喝酒喝醉了。
(三)補語為“得”字結構。如
(1)他念書念得很快。
(2)他吃飯吃得不多。
(四)動補之后另有賓語。如
(1)他切萊切破了手。
(2)他掃地掃彎了腰。
同時指出:“動詞拷貝結構的發(fā)展是不平衡的。在清代的文獻中只能見到一、二類,三、四類還沒有出現(xiàn)?!辈⒆⒚鳎骸暗谒念愂亲髡?即他本人)提出來的。其余三類是根據(jù)LiThompson1987:442-50?!?sup>[2]而《聊》所呈現(xiàn)給我們的事實是,一、二、三類動詞拷貝句都已存在,且以三類數(shù)量為最多;唯有四類尚未出現(xiàn)。
(一)補語是時間詞。如:
(1)萬歲說:“好奇呀!叫長官叫了一日了,怎么又問?”二姐說:“我
看你不像個軍家?!?《聊·增補幸云曲》第17回)
(2)教書教了三十年,卷著席頭沿地里搬,幾乎住遍了峽江縣。
(《聊·攘妒咒》第3回)
(3)話說萬歲吃酒吃了半夜,到了天明起的身來,便問:“胡百萬兩口子來了不曾?”(《聊·增補幸云曲》第26回)
(4)他今年八歲了,讀書讀了三年了。(《聊·富貴神仙》第5回)
(二)補語為單純的不及物動詞(沒有發(fā)現(xiàn)補語為單純的形容詞的情形)。如:
(1)才買了兩間屋,就估著天那大。做賊做發(fā),做賊做發(fā),還進房來把人拿。(《聊·富貴神仙》第9回)
(2)王小說:“每日拿響馬拿不著,響馬來了咱家里了!”
(《聊·增補幸云曲》第3回)
(3)罵人已是罵不服,拉著還打墜骨碌,媽媽呀,不走只怕吊了褲。
(《聊·姑婦曲》第2回)
例(3)出自曲文,動詞拷貝句中間出現(xiàn)“已是”,有和諧前后音節(jié)結構的功用,這是俚曲這種語體所特有的現(xiàn)象。
(三)補語為“得”字結構。如:
(1)說話說的不痛快,那鴻老怎肯上一疏?
(《聊·磨難曲》第29回)
(2)小二姐面飛紅,沒奈何斟上杯,無精無彩把酒送。萬歲接酒龍心惱,這個奴才不志誠,陪我陪的沒有興。(《聊·增補幸云曲》第13回)
(3)問人問的口兒干,盼他盼的眼兒穿。(《聊·慈悲曲》第6回)
(4)哥哥找他找的苦,不知他在那一批?(《聊·慈悲曲》第5回)
(5)又想起臨去秋波那一轉,怎教人一刻去心間,我想金蓮想的重,還不說烏斯高翠蘭。(《聊·丑俊巴》)
(6)我那侄兒苦難當,四五歲上沒了娘,苦兒呀,受罪受的看不上。
(《聊·慈悲曲》第3回)
(7)悶悶歸家,悶悶歸家,想他想的眼兒花。
(《聊·禳妒咒》第6回)
(8)干戈兩處鬧嚷嚷,幾個單人來進場,母親呀,問信也問的不妥當。
(《聊·磨難曲》第22回)
(9)二姐說我的哥,你既說沒娶婆,我給你當家也當?shù)倪^。
(《聊·增補幸云曲》第17回)
除此之外,《聊》中的動詞拷貝句補語還可以是表數(shù)量、表處所的詞,此種格式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是存在的。如:
(1)咱兩個久相交,保官保了好幾遭,你還甚么不知道?
(《聊·磨難曲》第14回)
(2)老王,你抬人抬在天上,滅人滅在地下。
(《聊·增補幸云曲》第18回)
需要討論的是,動詞拷貝句可否體現(xiàn)為“(V+01)+(V+02)”格式的問題。(聊)中存有“(V+01)+(V+02)”格式可理解為動詞拷貝句的現(xiàn)象如:
二姐道:“他是誚我。我有愿在前,不接平人,等著接皇帝。原是我沒
有造化,接皇帝接下你了?!?《聊·增補幸云曲》第14回)
實際上,石毓智先生(2001:224)在論述動詞拷貝句時,也把“(V+01)+(V+02)”格式包含在內(nèi):
(1)別人不過揀各人愛吃的揀了一兩樣就算了。
(《紅樓夢》第四十回)
(2)他看書只看了幾頁。[2]
“(V+01)+(V+02)”格式可否歸人動詞拷貝句,這牽涉到如何確定動詞拷貝句的范圍問題。如果把動詞拷貝句形式上限定為“(V+O)+(V+C)”,那么此類“(V+01)+(V+02)”格式就應排除在動詞拷貝句之外;如果打破這種形式限制,把動詞拷貝句定義為“指同形動詞前后出現(xiàn),前者涉及某種事物,后者呈現(xiàn)由此而產(chǎn)生的某種狀態(tài)”,把“(V+01)+(V+02)”格式視為動詞拷貝句也未嘗不可。語法研究應注重形式與意義相結合,形式標準要有意義上的佐證,意義標準要有形式上的印證,追求形式與意義的有機結合,才是語法研究的最佳狀態(tài)。本文原則上是把“(V+01)+(V+02)”格式排除在動詞拷貝句之外的,但不忽略兩者之間意義上的聯(lián)系性。
“新結構產(chǎn)生的一種最自然的途徑為,把該語言常見的某種話語結構抽象固定下來,變作一種句法格式?!?sup>[2]與動詞拷貝句關系密切的是“(V+O),(V+C)”復句形式,由此發(fā)展演變,即成為“(V+O)+(V+C)”緊縮形式,這種緊縮形式的“(V+O)+(V+C)”式已具有了動詞拷貝句的特性?!皠釉~拷貝結構的出現(xiàn)與VOC格式的消失在時間上恰好契合”?!癡OC格式由元代到明代走向衰落”。[2]“等到‘V(得)OC’消失以后,需要一種新的結構能夠同時引進賓語和補語,就把這種話語結構抽象固定下來,使之成為一種新的句法結構”。[2]由于動詞拷貝結構由復句形式“(V+O),(V+C)”非句化而來,所以難免帶有一定的話語結構特性,這在《聊》中體現(xiàn)為“V+O”、“V+C”之間可以帶有關聯(lián)詞語“也”。如:
(1)干戈兩處鬧嚷嚷,幾個單人來進場,母親呀,問信也問的不妥當。
(《聊,磨難曲》第22回)
(2)二姐說我的哥,你既說沒娶婆,我給你當家也當?shù)倪^。
(《聊·增補幸云曲》第17回)
以上《聊》動詞拷貝句所呈現(xiàn)的結構特性,表明此種句式在《聊》中已相當成熟,動詞拷貝句的產(chǎn)生可能要遠早于《聊》,至少在《聊》所體現(xiàn)的山東方言中。當然,這個問題尚有待于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盛偉編.蒲松齡全集·聊齋俚曲集[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2]石毓智.漢語語法化的歷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 譚 瑩)